首页 > 历史

陈桥兵变背后的血腥,宋太祖赵匡胤被擀面杖打出来的帝王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二(960年2月2日),作为后周大将的(927-976),被一则到处传言的消息,搞得有点惶恐不安。

此前一天的大年初一,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消息,说契丹联合北汉再次南下进攻后周,慌乱之下,后廷急忙命令赵匡胤领兵出战,因为当时,赵匡胤是后周两大军队系统之一殿前司的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

尽管事前已经做了大量准备,然而消息还是走漏了出去,开封城里到处传言,说: “出军之日,当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

” 正值新年,开封城里的老百姓,却被这则传言吓得到处逃命,整个开封城里人心惶惶,然而诡异的是,好像已经被封锁了消息的后周朝廷却毫无反应,貌似对开封城里的大骚动毫不知情。

但是赵匡胤自己却被吓了个半死,正在千钧一发的当口上,事还没干呢,眼下这帮混账小兵们就开始到处传言,万一出点闪失,岂不要了卿卿性命? 惶恐不安的赵匡胤马上叫来家里人一起商量,说: “外间汹汹若此,将如何?” 赵匡胤的姐姐当时正在厨房里,她听到后铁着个脸,拿着个擀面杖出来打了一下赵匡胤,说: “大丈夫临大事,行不行自己决定!不要来家里吓女人!” 对此,北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写道,在被打后,赵匡胤若有所思,“默然出”。

临走前,赵匡胤命令,将家里人全部隐藏到开封城中的封禅寺,以免失败罹祸,因为他决定,哥们要干大事了。

赵匡胤被姐姐拿擀面杖打的两天后,960年正月初四早上,赵匡胤在离开封城不远处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起了一场被后世称为“陈桥兵变”的政变,随后迅速回师开封,逼迫7岁的后周恭帝“禅让”帝位,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禅让”大剧。

然而对此,按照《宋史》等权威版本,说的是960年正月初四(2月4日)这天早上,喝了酒还没完全醒的赵匡胤,可是在稀里糊涂之中,被将士们拿着一件不知道从那里搞来的“黄袍”,强行逼迫当的哦。

哦,事情可没这么简单吧? 事情确实不简单,对此,赵匡胤早已密谋了许久。

要夺权,首先要掌握禁军。

在后时期,后周拥有侍卫亲军司、殿前司两大军队系统,而当时,赵匡胤只是殿前司的副将:殿前都指挥使;而当时的殿前司主将殿前都点检,是的驸马德——如何才能当上主将取而代之,真正掌握其中一支禁军呢? 机会很快到来了。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英明威武的后周世宗柴荣病重,就在这时,柴荣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一则传言,说“点检做天子”,此时,作为禁军大将的张永德,而后周太子柴宗训却只有7岁,于是,临死前几天,柴荣下令废掉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改而命令赵匡胤接管殿前司这支禁军。

四天后,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39岁的柴荣病逝。

在一个来路不明、不知道谁制造的传言帮扶下,赵匡胤,作为最大的受益者,顺利得到了“殿前都点检”这个禁军大将职务。

此时,赵匡胤只有33岁。

这个33岁的帝国禁军大将,年纪之轻、手段之高、演技之精,堪称人精、戏骨。

眼看着39岁的后周世宗已经病死,而新即位的后周恭帝柴宗训,不过是个六七岁的小儿,所以,赵匡胤对于皇位,很是心动。

尽管的史学家对于“陈桥兵变”隐晦莫深,因为或许在他们看来,一手提拔赵匡胤的后周世宗柴荣仅仅病死半年,赵匡胤就兵变夺权,欺负柴宗训和符等孤儿寡母,于情于理实在太不光彩,所以,如何变着法儿为赵匡胤粉饰一下,自然是宋代史学家们的重大政治任务。

然而,总有那么丁点信息,隐晦传达着与“权威版本”迥异的神秘信息。

前面已经说过,后周时期,为了防止禁军一家独大掌控国家命脉,所以军队被分为侍卫亲军司、殿前司两大系统,后周世宗柴荣临死前,赵匡胤通过一则广泛流传的传言,顺利当上了殿前都点检,掌控了殿前司这支军队。

然而还有一支军队:侍卫亲军司怎么办? 当时,作为柴荣的皇后,后周恭帝柴宗训的母亲,符太后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她有个亲姐妹,是赵匡胤的弟弟、的妻子。

在符太后看来,赵匡胤是后党、外戚成员,掌控禁军,她心里比较踏实;在赵匡胤一党的撺掇运作下,不久,作为侍卫亲军司的最高统帅、始终效忠后周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却被外派到扬州,做了淮南节度使。

在曲线运作,调走自己的最大军事对手后,赵匡胤又在侍卫亲军司中,将“自己人”高怀德,运作当上了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另外一个“自己人”张令铎,则被任命为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如此一来,尽管名义上的侍卫亲军司最高统帅,仍然是外派扬州的淮南节度使、兼任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李重进,但实际上的指挥权,却已经落到了赵匡胤的“自己人”手中。

不知不觉,在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半年,被符太后视为外戚和亲信的赵匡胤,已然隐秘掌控了后周帝国的两支军队。

在这个神奇的帝国,你要掌权,人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说起来,赵匡胤的祖父赵敬,曾经当过时期后唐的营州(今辽宁朝阳市)、蓟州(今河北蓟县)、涿州等三州刺史;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则长期在后周的侍卫亲军司担任高级将领,为儿子赵匡胤留下了深厚的人脉,一直到陈桥兵变四年前的956年,58岁的赵弘殷才在军中病逝,死后还被后周世宗柴荣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太尉。

所以,后周帝国的两支军队中,到处都是赵弘殷和赵匡胤父子的人脉,而作为儿子的赵匡胤,在后周的军队中,还加入了一个连他在内,号称“义社十兄弟”的组织。

“义社十兄弟”,指的是赵匡胤、杨光义、、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十人,在年轻时候还是低级军官时的一个结拜组织,日后,这些人有的成长为后周帝国的高级军官。

到陈桥兵变前,赵匡胤的“义社兄弟”石守信,已经是殿前司的第三号人物:殿前都指挥使;另外一位“义社兄弟”王审琦,则是殿前司的第四号人物殿前都虞候;而赵匡胤的其他“义社兄弟”们,则分散在后周帝国的各个军队系统中,担任着大大小小的职务。

如此一来,整个后周帝国,说起来,军队系统中,上上下下、大大小小,都有赵匡胤的人。

说起来,大哥要是当了皇帝,兄弟们也该跟着沾沾光不是? 尽管筹谋已久,但临发动兵变前,赵匡胤还是有点忐忑,这不,回到本文开头,底下那些该死的小兵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把个“出军之日,当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的话传得整个开封城人尽皆知,除了蒙在鼓里的符太后和小娃娃后周恭帝,开封城里的老百姓,已经掀起了一场大逃亡,搞得赵匡胤心里惶恐不安,这才有了本文开头,被他的姐姐用擀面杖小打“训斥”的事。

说起来,赵匡胤一家,对这场兵变早已。

陈桥兵变成功后,赵匡胤的母亲、荣升为杜太后的很是得意,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 有这样的好妈妈鼓励,小名为“”的赵匡胤,当然要放手干一场、搏一把了。

于是,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960年2月1日),一个诡异的消息从后周前线传来,说契丹联合北汉南下进攻,军情紧急(后来事实表明,应该是假消息),请求允许让大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立马带兵出征,慌成一团的后周朝廷于是乎立马传令整军出兵。

说起来,符太后和后周朝廷的重官们,忘记了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年),当时,枢密使郭威也是以契丹入侵的名义,趁机掌控军队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眼下,时间才过了十年,随着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的相继去世,显然,孤儿寡母的后周小朝廷,已然忘记了这个后周如何得以建立的“大事”了。

以军情紧急掌控大权后,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二(960年2月2日),赵匡胤先是打发他的副手、殿前副都点检作为前锋,先整军出发离开开封城,当时,与殿前司的第三号人物石守信、第四号人物王审琦不同,殿前司二号人物慕容延钊虽然跟赵匡胤关系不错,但他并不知晓赵匡胤的兵变计划,所以赵匡胤先将他打发离远一点,以将慕容延钊调离开封城,以免妨碍“大事”。

这个新年的第三天,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三(960年2月3日),赵匡胤也整军出发了,当晚,他就带兵抵达了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当天傍晚,有一个自称懂得天文的军士苗训先是大叫起来,说你们看你们看:“日下复有一日”哦,原来,那会刚好日晕,但经苗训这么一说,似乎天机有变,大太阳要吞掉小太阳了! 于是乎,将士们开始“相与聚谋”,说这不对啊,要变天了哦! 然后,正月初四(2月4日)凌晨,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家臣等一帮子人马涌进了赵匡胤的军帐,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然后跪下,大声喊起了万岁。

假装喝得有点晕乎乎、还没完全“酒醒”的赵匡胤,于是跟手下们,说你们不要随便杀人哦,不要随便抢劫哦,这样子我才能当你们皇帝。

早就说好的事,将士们自然大声说:一定一定。

在宋代的史学家渲染中,陈桥兵变似乎一呼百应,属于一个完全没有前期准备工作的突发事件,然而,史学家们总是,时不时就留下一点破绽,例如那个司马光,就有意无意记下了赵匡胤挨姐姐训打“点拨”的事。

正月初四日,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当天,赵匡胤带着大军杀回了开封城。

然而在开封城陈桥门值班的两位警备队长陆、乔二人(史书没有记下详细名字,仅留姓氏),在开封城几日来的异动中,已感觉到了不对,他们拒绝为赵匡胤打开城门,并与赵匡胤的部队形成对峙;赵匡胤也没有强行攻打,而是指挥部队绕路到封邱门进入开封城,在那里,赵匡胤的亲信打开了城门。

当时,作为后周两大军队系统之一的侍卫亲军司的第二把手、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正在皇宫内,在听说赵匡胤兵变入城的消息后,忠于后周朝廷的韩通,在仓促之中,立马带着少数亲兵出城迎战,没想到却被赵匡胤的内应、作为“义社兄弟”的石守信派兵伏击,韩通随后冲出重围,并马上派人前往搜捕赵匡胤的家属,没想到的是,赵匡胤的前锋王彦昇已杀入开封城中,随后,韩通及其三个儿子全部被杀。

而在听说皇宫已经沦陷后,守卫陈桥门的陆、乔两位警备队长,不甘心投降赵匡胤,双双选择了上吊自杀,为后周殉国。

至此,开封城中微弱的敢于抵抗的军事力量,已全部消失。

陈桥兵变当天,赵匡胤随即杀进开封皇宫,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兵变,宰相范质在愤怒之中,紧紧抓住次相的手,指甲几乎将王溥掐出血来,范质不顾生命危险,大声质问赵匡胤;见此情景,赵匡胤的部下罗彦瓌拔出剑,厉声威胁范质等人说: “三军无主,众将议立检点(赵匡胤)为天子,再有异言者斩!” 此时,被吓得的二号宰相王溥,随即跪拜起了赵匡胤,而范质则“颇诮让太祖,且不肯拜。

” 赵匡胤倒也不杀范质,只是强行逼迫后周恭帝马上退位“禅让”,开封皇宫内杀气腾腾,仓促之中,赵匡胤突然想起来“受禅”还“未有禅文”,这下怎么搞? 没想到的是,早已有人提前洞察先机,翰林学士陶榖马上跑了出来,说我早就写好啦(原话:“已成矣!”),然后从怀中掏出逼迫后周恭帝“禅让”的“禅文”,恭恭敬敬进献给了赵匡胤进行审阅,然后转身交给了范质等人。

陈桥兵变第二天,960年2月5日,赵匡胤正式将后周国号更改为宋,并改年号为建隆,至此,大宋帝国正式建立。

赵匡胤夺权后,后周世宗柴荣遗留下的四个儿子,后周恭帝柴宗训(953-973)在被迫“禅位”后,被降格为郑王,13年后柴宗训去世,年仅21岁,无子; 陈桥兵变后两年,柴荣的另外一个儿子、年仅10岁的柴熙谨也去世; 而柴荣的最后两个儿子:柴熙让、柴熙诲,按照北宋史学家、编撰《新五代史》的的说法是: “不知其所终。

” 至此,柴荣家族的血脉,也从史书中被“消失”了。

而对于后世所谓皇家厚待后人,封其后人为世袭崇义公、宣义郎的记载,从血脉来说,他们其实,并非柴荣的嫡系子孙;因为真实的柴荣子孙,早已在历史上或夭折、或无子、或“消失”了。

只是冥冥之中,赵匡胤想不到的是,陈桥兵变后16年,公元976年,他自己也会在一场诡异的大雪之后离奇暴亡;而他仅存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后一个自杀、一个离奇暴死。

历史,是有轮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胡亥为什么非要违背父命,干抢班夺权的勾当呢?

虽然是的儿子,但不是长子。从权利和财富传承的角度来看,他并不能继承老爹的皇位和财产。这方面,不仅老爹秦始皇没给他这个特殊照顾,胡亥本人也没有这个能力,更没有这个想法。论说,老爹死后,他遵照老人的遗嘱,本本分分、安安稳稳地过他应该过的日子,也还不错,然而,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他轻信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赵高本是个阉人,但又是一个极其阴险极其狡猾的人。秦始皇南巡途中得病,临死前留下遗嘱,要长子带兵回咸阳,守候丧葬,继承家产和皇位,并要赵高速速派人将信送给扶苏,但是居心叵测的赵高截留了这一重要信函。秦始皇死后,赵高先是与串通在一起,然后找到胡亥,对他进行了全新的人生诱导。 这天,赵高拿着御书去找胡亥,对胡亥说:“主上驾崩,并无诏书分封诸子为王,而独赐长子书。长子扶苏一到,即位,而公子无,为之奈何?”意思是说,你老爹皇上已经死了,可是并没有立你们几个弟兄为王,也没有给你们任何财产,而是把江山和家产都留给了老大扶苏。扶苏一旦到了,就成了皇帝,而你什么也没有,这该怎么办呢? 很显然,赵高这是在诱导胡亥想办法改变这一结果。这时候的胡亥,实事求是地讲,还真没有这种想法和打算。他说:“我知道,皇上最了解自己手下的大臣,老爹最熟悉自己的儿子,既然老爹做出这样的决定,自有他的想法和道理,我当儿子的只管遵守就是了,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意思是说,我没钱没地,是老爹的安排,这事儿与你无关,你就别再瞎操心瞎议论了。 看到胡亥如此愚笨,赵高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继续进行深入诱导:“不然,方今天下大权,存亡在你、我及丞相三人,愿公子早自为谋。人为我所制,与我为人所制,情况大不相同。”意思是说,公子啊,可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啊。当今天下的财富和大权,究竟归谁,在于你、我和丞相三个人。希望你早为自己打算。手中有权有钱,管制别人,和手中没权没钱,被别人管制,情况是大不同啊。 这话,胡亥是听明白了,但是,他仍然在犹豫,因为他还在坚持自己已经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说:“废兄立弟,是为不义;不奉父诏,是不孝;自问无才,因人求荣,是不能。三者背德,天下不服,如若妄行,必至身殆国危,社稷也危在旦夕了。”这话说得多好啊,如果胡亥按照这一说法坚持下去,即便为赵高所害,也会留下一世英名,遗憾的是他没有坚持下来,最终被赵高所说服。 对此,赵高并不为他的言论所动,继续力劝胡亥:“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国人皆服,且默许,不为不孝。从来大行不顾小谨,盛德不矜小让,事贵权达,怎可墨守?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必然后悔。愿公子当机立断,必会成功。” 赵高这番貌似替他考虑的话,说得胡亥有所动摇。“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怎能以此事,去求丞相?”赵高见状,心中暗喜,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当即表示,这事儿不用你操心,全包在我身上,并立即去找丞相李斯商议。 自此,胡亥算是上了赵高预谋好的夺权贼船。这是他的人生路上犯下的第一个致命错误。你想手中有权,干一番事业,当然可以,但是,为什么非要违背父命,干抢班夺权的勾当呢?你想建立同盟,经营人生,当然也可以,可为何偏偏和赵高这样的人成为合伙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三国:三姓家奴吕布杀上司丁原背后的真相

导读:有些人不喜欢,他背叛了两义父是不忠,杀了两干爹是不孝,总之,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那么,吕布为什么要杀上司丁原?它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网络配图 《》、《志》均说:“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史料上首先介绍的是吕布的“骁武”,也就是说吕布以“骁武”着称,当初是以自己的“骁武”投奔并州的,接下来介绍的是刺史丁原却给了他一个“主簿”的职位,如此骁勇的武将,却做了一个文官,这意味着什么?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越是文凭高、能力强,越是受到各方力量的排挤,比如,同事会给你白眼,讽刺挖苦你,上司会认为你想出风头,一旦你超过上司,那么他的地位就会不保,所以他会处处给你小鞋穿,安排给你并不擅长的工作,如此你就会产生怨恨,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吕布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投奔到刺史丁原帐下,本以为平生所学能够得到施展,自己的抱负能够得以实现,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领导只给了他一个“主簿”的差事。主簿是什么?是辅佐主吏的文职官员,让一个舞枪弄剑的人成天同笔墨纸砚打交道,这是什么行为? 曾经看到一些人说,吕布不仅武功高强还文武双全,因为他做过“主簿”,这纯粹扯蛋,做主簿应该是吕布混的最郁闷的岗位。那么,丁原为什么任用吕布为主簿呢?丁原,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网络配图 这是《英雄记》的记载,文意很直白的说,丁原出身寒微,是个“大老粗”,但有武勇,杀敌总冲在最前面,稍知礼节,但没有当官为政的才干。一句话,武艺不错,但不适合做官。由此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给吕布一个主簿,而不是别驾、治中或其它武官。有了以上背景,就不难理解吕布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吕布而让他杀掉丁原。 《三国志》说:“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就是说,引诱吕布杀了丁原,怎么引诱的?这个史料真的没有,或许董卓用了反间计,说丁原是杀吕布爹的凶手,以此来诱导吕布。说实话,这个也是扯蛋。我们无需作更多的推断,仅以《演义》为例,当李肃自告奋勇要当说客的时候,只提出用“赤兔马”作为诱饵,金银珠宝并未强求,而董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数十颗、玉带一条。这充分说明董卓对人才的重视,蔡邕哭董卓也能证明这一点。如此重礼对当时还是小吏的吕布来说,其诱惑力是难以抗拒的。再看看李肃与吕布的对话吧。 吕布说的尽是些“委身于丁原实出无奈······恨不逢其主”等等一类的牢骚,这表明了他怀才不遇的境况和心情。李肃说,像我这样没什么本事的人都当上了虎贲中郎将,你吕布的才能,肯定。金银珠宝,高官厚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又能让自己的仕途大进,这对于初涉江湖、以技能求职的吕布来说,夫复何求?网络配图 所以,吕布跳槽,那是迟早的事。我们没有资格嘲笑吕布,有句老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狂傲的诗仙尚能向小小的州长史谄媚低头(《上安州裴长史书》),就是现在的事也是屡见不鲜。 至于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说法,纯粹是小说家之言。史料记载的丁原对吕布是“大见亲待”,仅此而已。董卓需要吕布的勇猛,吕布攀上高枝找到更好的靠山,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当然,吕布自身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就像一枚裂开缝的蛋,终究会散发出一些异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