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
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出家")。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当前秦王苻坚攻克襄阳时,他曾说:"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唯得一人半。
"此一人指的正是一代高僧道安大师。
本,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南)人。
幼聪敏,十二岁出家。
后事佛图澄为师,甚受赏识。
因北方战乱,南下襄阳,居十五载。
后入长安,居七载,竟卒。
道安著述、译经很多,对佛教贡献很大。
自汉以来,佛学有两大系,一为禅法,一为般若,道安实为二系之集大成者。
他提倡「本无」(即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家之一;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
弟子甚多,遍布南北,慧远、慧持等名僧皆出其门下。
道安是当时译经的主持者,在他的监译下,译出了《四阿含》、《阿毗昙》等经共百余万言。
他对以前的译本作了校订和整理工作,并编出目录。
其提出的翻译文体问题和「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对后世影响颇大。
他博学多识,以才辩文学著称,文章为当世文人所重。
道安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同时重视戒律,搜求戒本至勤,又注意禅法,对安世高所译禅籍注释甚多。
由于道安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道安大师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
又因道安大师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皮手钏),时人即称之为"印手菩萨"。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
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出家")。
因为形貌黑丑,不为他的剃度师所重视,叫他在田地里工作,而他一点没有怨色。
几年之后,才向剃度师要佛经读,由于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使他的师父改变了态度,就送他去受具足戒,还准许他出外任意参学。
大约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石赵的邺都(今河南省临漳县境)遇见了佛图澄。
佛图澄一见到他就非常赏识,对那些因他丑陋而轻视他的人说,此人有远识,不是你们所能及。
因而他就师事佛图澄。
据《高僧传》卷五的记载,道安在佛图澄死后才离开邺都,十三、四年之间,他经常代替佛图澄讲说,并且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
佛图澄死后,即位(335)内部变乱,道安就在这时离开河南到山西的薓泽(今临汾县境)去住。
薓泽地方很偏僻,可以暂避兵燹之祸,因此竺法济、竺僧辅和竺道护等都先后冒险远集,和道安共同研究后汉安世高所译的有关禅观方面的《阴持入经》、《道地经》和《大十二门经》,并作了注解。
道安在薓泽住了不久,又和同学法汰至飞龙山(今河北省涿鹿县境),与僧光等相叙。
僧光对于禅定极有研究,是道安还没有受具足戒时的老朋友,相见之后就住下来互相研讨。
这时道安已经放弃了"格义",他和僧光的一段辩论很为珍贵。
《高僧传·僧光传》说:"安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
光曰:且当分析逍遥,何容是非先达。
安曰:弘赞教理,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后?"这说明僧光的思想比较保守,认为格义是先达传下来的一种方法,只可应用,不必再问是非。
道安就不以为然,他以为弘扬教理,首先要求正确,先达不先达的问题可以不必理会。
这大概就是佛图澄所说的"远识",也可从而想见道安的气概和风度。
《高僧传》说,石虎死后(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在位的时候,曾经派中使请道安返邺住华林园,并广修房舍,但为时一定不会很久,因为石遵在位仅一百八十三日就被杀,道安大概就在那个混乱的时候率众去邺都西北的牵口山,又和法汰在山西境内弘化,并在太行恒山建立寺塔。
这时,社会紊乱人民痛苦到了极点,而道安率众行道精进不懈,在他的身上和道场里面,人们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
因此"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慧远也在这个时候从他落发出家。
武邑太守卢歆听到道安的德化,派专人请他去讲经。
后来又回到邺都,住受都寺,当时他年已四十五岁。
那时石赵灭亡已八年,和的混战也已经结束,慕容儁虽在邺都建立了后燕,而不大信佛,加以战乱不息,元气未复,《高僧传》说"天灾旱蝗,寇贼纵横","人情萧索",道安不得不率众去山西的王屋女林山,不久又渡过黄河到达河南省的陆浑县(今嵩县境)。
当慕容儁派慕容恪攻略河南的时候,习凿齿从襄阳致书道安,请他南下弘法,他就和同学、弟子们离开河南,走到新野。
他为广布教化,命同学法汰率领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余人去扬州,又命同学法和去四川,他自己率领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到襄阳,先住在白马寺,后又创立檀溪寺。
襄阳在那时还属于东晋,社会环境比较安定,道安在那里住了十五年,得到充分发展事业的机会。
佛教初传中国时,为了适应传统思考模式,常援引中国人熟悉的语汇或概念,特别是老庄术语来加以比附诠释,此称为"格义"。
道安早年也应用此法来解释佛理,但后来意识到以"格义"理解佛义,不免有其局限,且容易误解。
因此道安迁徙飞龙山(今山西浑源西南)时,曾与旧友僧光法师讨论此事,表示对格义的不满,认为"先旧格义,于理多违",但僧光认为格义之法为先达所创,不应妄论是非,而主张拘守旧法。
道安则立场严明,坚持弘扬教理不宜分别次第先后,应首求准确。
道安不拘旧说,敢于创新,一代宗师的气概于此可见。
石赵灭亡后,北方战乱不休。
为了逃避战祸,道安师徒四百馀人决定离开北方,取道南下,投奔东晋的辖地襄阳。
为了广布教化,行至新野(河南新野县)地方,道安派遣部分徒众往巴蜀,部分徒众下扬州,自己则带领大部分门徒继续南下襄阳。
往襄阳之前,道安的声名早已传遍东晋。
入襄阳后,东晋境内四方学士竞往师之。
当时荆州刺史桓豁、襄阳镇守朱序、宣威将军郗超等人与道安均有往来,或请道安讲法,或者供养用物,多方给予支持。
其中,郗超不仅遣使送米千斛,并且修书累纸,深致殷勤。
然而众人之中,与道安交谊最深的,则属东晋名士习凿齿。
习凿齿博学广闻,以文名著称,其辩才早已名满天下。
而在道安抵襄阳之前,习凿齿亦久闻道安之名,故特意修书通好并前往拜访,自我介绍曰:"四海习凿齿。
" 道安应声回答:"弥天释道安。
"二人机锋相对,禅意盎然,时人称许,以为名对。
习凿齿后来并向推荐道安,力赞道安知识渊博、道风严谨,不以神通惑众,全凭高超的智慧远见与道德学问律己教人,所以得以表现出的风格。
道安南下襄阳时期,东晋玄风鼎盛,大批清谈名士热烈讨论本末、有无、体用等玄学主题,深深影响当时上层社会。
为了适应朝野崇尚玄学的风气,道安在弘法活动中,往往刻意宣讲思想上能与玄学相互融通的大乘般若学,将当时玄学界的一些争论引入般若学加以研讨,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本无宗"学派,成为般若学中创立最早、卓然有成的宗派,这是道安对早期佛教传播发展的重大贡献。
同时,为了发展般若学风,道安在襄阳十五年间,每年讲两遍《放光般若经》,从无废阙,并不断创立新解,由此导向江东玄风,深受玄学家们一致欢迎。
玄学名士习凿齿将道安大师的弘法活动称为"玄波溢漾"、"玄味远猷",此代表东晋上层社会玄学士大夫们对佛教的尊崇。
此外,道安思及佛教传入中国后,虽有大量佛典译出,但由于佛经文体艰深,语言难度高,加上时代条件各异,翻译者程度不一,因此,在转译的素质上难免参差不齐,随着年代久远,展转传抄,舛讹相悖的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了许多后人编撰的"伪经"。
有鉴于此,道安广泛搜求各种译本,加以筛选整理后,编纂出《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
该书在校阅群经的基础上,对各经译者和翻译年代进行严密考订,并且严格辨别真伪,评定新旧,收录后汉至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历时约两百年间的汉译佛典与注经作品,为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
《道安录》问世后,其他经录亦相继出现,但大体而言都是在《道安录》的基础上扩展而成。
道安建立中国佛教史上佛经目录学的先河,为整饬佛典,保存佛教文化,作出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在注疏经典方面,由于旧译经典时有错误,致深义隐没,文理欠通。
为此,道安遍览诸经,先后为《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典,研寻文义,将佛经分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佛经要旨一目了然,从此经义更具系统。
道安注经时,曾发愿:"若我所说不违佛旨,愿见瑞相指点。
"当夜,果然梦见一白首长眉尊者来说:"君所注之经,都合乎佛旨。
因佛指示我不得涅盘,当助你弘扬佛道。
"后来《十诵律》传到中国,慧远始知道安所梦僧人,原来是宾头卢尊者。
随着道安南下襄阳,佛法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各地僧团日益增多,为使僧尼行有节度,道安参照当时已有的律学,再配合实际需求,制定一套僧尼戒规,将僧尼的活动纳入轨范,对当时的僧团影响甚大。
道安以前,中土沙门皆从,师来自天竺则姓"竺",来自月支则姓"支",而由于各地各门姓氏不一,造成门派的分歧。
道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决定佛门一律以"释"为姓。
其后,《增一阿含经》传入中国,经中果然记载:"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道安之见,与佛经,因此得到佛教界的共识,统一以"释"为姓,代代相沿,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
前秦王苻坚素闻道安之名,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三七八),苻坚派军南下,次年攻克襄阳,道安被送往长安,驻锡五重寺,备受推崇礼遇。
由于苻坚的护持,道安主持数千人的大道场,同时组成一个译经工作群,一时中外翻译人才云集,由道安亲自指导,选经翻译,并对所译经典详加校订,一一作序。
所译经典主要以小乘说一切有部为主,兼及部分大乘佛经。
共译出佛经十四部一百八十三卷,约百馀万言。
主持译事过程中,道安总结译经的经验与困难,归纳出佛经翻译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观点。
由于佛经翻译存在着五种情况无法与梵文原意相符,与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因此道安提倡直译,主笔宜力求质朴,此一观点,影响日后的翻译甚大。
隋代译经家彦琮于《辨正论》中即引述道安的见解,并对道安"洞入幽微,能究深隐"深致赞叹! 在戒律方面,当时虽然戒本未备,但他认为戒律是可以"开缘"的。
这与后来所传菩萨戒的精神相符,也与《般若经》的义理一致。
在禅定方面,他认为修禅所达的境界,可以使修禅者忘我而造成世界的安乐,不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享受或所谓超自然力。
他主张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半日用"考文"、"察句"之法,而应透过繁复的文句,体会其精神实质,才不至于把虚豁的真如当作能生万有的第一因,也才能把第一义谛和世俗谛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义理表现在行动上。
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玄旨;条贯既序,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这是关于考校译本、注释经文方面的事业。
同书卷二云:迩及桓灵,经来稍广,安清朔佛之俦,支谶严调之风,翻译转梵,万里一契,离文合义,炳焕相接矣。
法轮届心,莫或条叙;爱自安公,始述名录,铨品译才,标列岁月。
妙典可征,实赖伊人。
这是创制《众经目录》的事业。
中国佛教界有了这样的注疏和经录,才能承先后,循着正轨发展。
否则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即使后来有了象鸠摩罗什那样的大译师,象僧肇那样的大学者,恐怕也会受到障碍的。
道安在襄阳,除了从事佛学的研究与著述外,每年还讲两次《放光般若经》,《高僧传》说"四方之士,竞往师之",可见当时的法席之盛;因此就不能不制定僧规。
《高僧传》卷五本传云: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在当时见到很好的效果,如习凿齿致谢安书中有云: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高僧传》卷五)。
这是习凿齿亲自所见的事实。
道安的风范对当时佛教界的影响很大,所以"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东晋的封疆大吏如桓朗子、朱序、杨弘忠、郄超等都非常敬重他,有的请他去开示,有的供养食米千斛,有的送铜万斤。
他创立檀溪寺,"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可见工程之大。
前秦的苻坚是东晋的敌人,也遣使送来外国的金箔倚像、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箔绣像、织成像各一尊,可能也是为了庄严檀溪寺。
东晋孝武帝曾经下诏书表扬道安,并且要当地政府给他像王公一样的俸禄。
这都说明道安在襄阳十五年,各方面都很成功。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坚遣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延致。
苻坚并认为襄阳之役只得到一个半人,一人指道安,半人为习凿齿。
苻坚既得道安,就请他住在长安五重寺,时年六十七。
道安在长安的七、八年当中,除了领导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说之外,最主要的是组织翻译事业。
如昙摩难提翻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僧伽提婆翻译《阿毗昙八犍度论》,鸠摩罗跋提翻译《毗昙心论》、《四阿鋡暮抄》,昙摩鞞翻译《摩诃钵罗蜜经抄》,耶舍翻译《鼻奈耶》,他都亲自和竺佛念、道整、法和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有时对于不正确的译文还加以考正或劝令重译。
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上所说的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都是他的经验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据《高僧传》卷五说,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才改姓释氏。
又他广博的学问和文学的素养,成为长安一般衣冠子弟请教的目标,当时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谚语,可以想见他为社会所推重的情形。
因此当苻坚要想进攻东晋,朝臣劝谏无效的时候,大家又请安乘机"为苍生致一言"。
道安在一次和苻坚同车的机会中进言规劝,而苻坚不听,终至败亡。
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道安圆寂于长安五重寺。
随机文章详解c5运输机和c17的区别,造价3亿美元的C17性能更优华盛顿合作定律是什么,纽约谋杀案真实体现/国际版三个和尚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宇宙奥妙太阳内部是聚变还是裂变,氢元素聚变成氦/未来或被木星取代鬼生活在几维空间,公认说法为四维空间的生物就是鬼/未证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