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仗还没开打,此人竟已经知道诸葛亮的用兵企图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蜀后主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祁山之战后,蜀汉与曹魏边境的西北地区出现了难得的平静。

经过连续征战,曹魏综合国力的巨大优势使得对北伐的难度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曹魏军力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诸葛亮认为,连年北伐的失利除了各种客观因素之外,粮草供应的不足、连年征战将士战斗力下降是制约北伐大军最为关键的原因。

因此,祁山之战结束后,诸葛亮调整国策,暂时停止作战,转而采取休士劝农、教兵讲武的策略,在蜀汉国内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收入,恢复因常年战争带来的国库空虚、百姓疲惫的局面。

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蜀汉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同时,诸葛亮命驻扎在汉中的军队在沔阳黄沙东南一带展开屯田,就地解决汉中驻军的粮食供应。

为了增强军力,诸葛亮于蜀后主建兴十年(公元230年)开始在汉中地区加紧对军队的训练和休整工作,又在军队的装备上做了改良。

据《太平御览》记载,诸葛亮命巧匠蒲元在斜谷精心造刀三千口。

经过测试,蒲元研制的刀能劈开装满铁柱的竹筒,比蜀汉大军一直使用的同类兵器杀伤力大为增强。

经装备军队后,反响强烈,被将士们赞誉为“神刀”。

经过多年征战,诸葛亮深感粮食供应是导致北伐大军无功而返的最大瓶颈。

因此,诸葛亮于蜀后主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冬下令,将未来作战所需军粮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在该地修建了大型的粮食储存基地。

针对汉中及西北地区地形复杂,粮食运输困难的顽疾,诸葛亮又精心研制出“流马”,与“木牛”一起作为军队粮食运输的工具。

诸葛亮在西北地区多年的征战,使得曹魏不敢掉以轻心。

祁山之战时,司马懿正式取代了因病去世的大将军,成为曹魏在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就在祁山之战结束后不久,曹魏西北地区将领们就开始对诸葛亮下一次的进犯时间进行了一番讨论。

大将军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认为诸葛亮将在蜀后主建兴十年(公元232年)西北地区小麦成熟之际来犯,而司马懿却独具慧眼,预判出了诸葛亮的出兵时间。

司马懿认为:以前诸葛亮兵出祁山,首先进攻的是陈仓,结束惨败而回。

他定会吸取教训,不会以攻城作为目标,寄希望于野战。

因此选择的作战地区不会在陇西地区,一定是在陇东。

以往诸葛亮退兵的最大原因是粮食供应不足。

未来他想再度来犯,事先就必须准备充足的粮食。

司马懿推测,没有三年时间,诸葛亮是不会发动下一次战争的。

于是,司马懿上奏,将冀州地区的农夫迁到上邽从事农田开垦,在关中地区修建了大量水渠灌溉农田,在京兆、天水郡、南安郡等地兴建冶铁业,进一步增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准备于诸葛亮进行长期较量。

客观地来说,这场仗尚未开打,司马懿就已经在粮草贮备、敌情判断上做了充足的准备。

由于两国国力的巨大悬殊,再加上司马懿的准确判断,这场仗的胜负已经变得毫无悬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弘靖仗着自己读了点书就瞧不起士兵,后被士兵反叛杀死

宪宗年间,朝廷中有一名官员叫张弘靖,他为人圆滑无比,谄上欺下,却深受朝廷器重。没过多久,他竟被朝廷任命为幽州节度使,代替了前任节度使刘总。 幽州的百姓以为来了一个好官,急着要一睹张弘靖的尊容。但是张弘靖不了解幽州,根本不懂这里的风俗民情,再加上他出身富贵,所以来到幽州时,他的车驾在三军之中显得十分豪华阔气,非常显眼。百姓、吏卒们看了很是失望。 刚一上任,张弘靖便想有所作为,但从哪里着手呢?他想到,幽州地处边远之地,要想开化这里的百姓。首先要改革民俗,但这谈何容易。他想,时,首先就是在幽州造反叛乱的,他以为只要能将安禄山的问题解决一下,民风就能好起来。干是,张弘靖派人掘开安禄山的坟墓,毁掉了安禄山的棺柩。当地百姓看到张弘靖的,大为失望,都说:“我们都以为来了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不想却来了一个掘墓开棺的官! 张弘靖不仅让人失望,他的手下更可恶。有两个十分可恶的官吏,一个叫韦雍,另一个叫张宗厚。这两个人整天无所事事,经常聚合一伙人到酒店去喝酒,而且每次都要喝到大半夜,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罢休。每次喝完,他们都让士兵点起灯笼,燃亮火把将他们送回府去。这时.街头巷尾,灯光通亮,他们大声吆喝、吵吵闹闹,使得全城都不得安宁,百姓们很厌恨他们。 韦雍和张宗厚平时对幽州原有的军吏们也十分苛刻,稍不如意,便骂人家是“反虏”,说人家曾与安禄山是一伙。那些人稍一辩解,他们便挥起鞭子就打,再不然就将人关进大牢里,所以军吏们对韦雍和张宗厚怀恨在心。 有一天,韦雍又喝醉了酒,便对军吏们大发狂言:“现在天下太平,国家无战事,你们这些军吏虽能拉开两石重的强弓,但那有什么用处呢?还不如认识一个‘丁’字呢?士兵们,但却不敢说什么,只是对韦雍恨得咬牙切齿。 这些事还不算,前任幽州节度使刘总离任回到朝廷后不久,便派人为幽州的士兵们送来一百万贯钱,以犒赏跟随他多年的士兵。但是张弘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从中克扣下二十万贯作为自己的开销,只将八十万贯钱分给了那些士兵。 这件事不久就被全幽州人知道了,士兵们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再也不愿受韦雍、张宗厚的欺压,更不愿听从张弘靖的指挥,于是借机反叛。他们愤怒地把韦雍、张宗厚杀了,又把张弘靖拘禁了起来。最后,张弘靖被朝廷下放。 目不识丁 释义:形容人一字不识。 出处:五代·后晋·等《·张弘靖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黑太子爱德华很会打仗吗?他有着哪些战绩

1355年秋,爱德华国王从加莱出发实施远征,企图与法兰西新王——约翰二世交战并击败他。然而,约翰二世表现出了一定的战争智慧;他试图固守并避免与英军决战,而利用对领土的控制和法军的机动优势,实施坚壁清野战略,集中精力破坏英军行军路线上的城镇、村庄。这样的式的战略无疑可以打击英军的后勤补给,因为对英格兰人来说,夺取当地物资是非常重要的补充给养的手段。鉴于英军一贯对法国城镇和村庄采取彻底破坏式的掠夺方法,这一战略实际上并不会对法兰西人造成比英军更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爱德华国王之子,威尔士亲王,黑太子爱德华从吉耶纳出发单独指挥袭击行动。这位年轻的王子在克雷西会战中表现突出;他当时年仅16岁,就在战役中独立指挥了英格兰的一支分部队。他与他的父亲一样,对沿途的法国地区采取破坏性掠夺战略,旨在消耗法兰西的战争资源。年轻的黑太子从横跨法兰西数省,从英吉利海峡一路前往地中海海岸并折返;在完成掠夺目标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带回了大量战利品。然而,法军规避了黑太子的部队,双方没有发生正面冲突。 第二年夏季,黑太子从吉耶纳公国出发实施第二次袭击。这次他们向北直取巴黎。法兰西国王约翰迫于国内压力,只得率军自南方赶来,以期击败黑太子,解除威胁。 法军在克雷西会战中遭到败绩后,对法军步骑协同战术进行了一番改进。法军认为骑兵战马易于遭到长弓手杀伤,因而使重骑兵陷入混乱。他们效仿英军,将对弓箭射击有一定防护能力的下马骑士加入了步兵阵列进行作战。虽然在攻击重步兵阵线时,下马骑士杀伤力并不比重骑兵强,但因为不骑乘战马,下马骑士解除了战马遭到长弓射击的威胁,这让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护甲更顺利的靠近英格兰防线。法军仍然保留了一部分重骑兵,以期在下马骑士与英军交战时,用重骑兵冲击英格兰长弓手。 然而法军虽然借鉴并运用了新的战术,但并未真正确立重骑兵与重步兵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法兰西人没有改变其依靠大编队冲击敌军阵线的战术指导思想,也未能以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优势为前提制定战术,如趁英军立足未稳发动袭击,抑或对英军阵型的侧后发动攻势。他们只是单纯的让部分骑兵下马实施徒步攻击,而另一部分骑兵骑在马上攻击英军的长弓兵。也因此,约翰二世麾下的法军仍旧难以进行步骑协同作战。 在黑太子的英军返回吉耶纳的途中,约翰二世率领法军在普瓦捷赶上了满载掠夺来的货物,行军缓慢的英军。早有准备的黑太子选择了十分有利的地形以应对法军。英军在左翼以沼地作为屏障,右翼则是在一条沟渠和马车的掩护后布阵。布阵方面,黑太子仍然沿用了英王爱德华的防守战术,摆出了与他在克雷西几乎相同的阵型。他让骑兵下马防御,将弓箭手部署在下马骑士的两翼及其防御阵线的间隙。 约翰二世率领的法军合计约为一万二千余人,包括超过8000名下马骑士和步兵,约3000名弩手以及数百名重骑兵,数量上超出只有约6000人的英军两倍。然而约翰二世并未吸取克雷西会战的教训,仍准备正面攻击已布置了坚固的防御阵地的英军。法王约翰将其部队编为四个编队。第一队主要为仍然乘马的重骑兵前卫,约翰计划使用他们直接攻击英军长弓兵。后续编队主要由下马骑士组成,他们是攻击英格兰下马骑士阵线的主力。 会战中,法军再次遭到惨败。第一编队与克雷西会战的情况相似;他们的战马遭到英军两翼长弓手的大量杀伤,随之而来的是混乱和自相践踏。在重骑兵损失殆尽后,第一批徒步攻击的下马骑士编队在步兵和十字弓弩兵的支援下,冲到了英军阵前,与英军骑士展开了肉搏战。然而尽管他们给英军造成了一定伤亡,但未能击破英军阵线,自然也是无功而返。 法军的下一个下马骑士编队未曾攻击就开始撤退。至此,法王约翰决定亲统最后的下马骑士编队进行冲锋;黑太子也率部对最后的法军发起攻击,并下令一部分长弓手也加入到重步兵的阵列中进行肉搏战。两军经过一阵惨烈的厮杀,法军在黑太子派出一支部队迂回攻击法军的翼侧和后方后彻底溃散。 法军在普瓦捷会战中损失了大约2500人,还有超过2000人被俘,法王约翰二世也被英军俘虏。普瓦捷会战的结果证明骑士的下马徒步攻击比骑马攻击要有效得多,但与此同时,下马骑士缺乏战术机动性的缺点也暴露无遗。虽然护甲不会影响骑士行走或是挥剑,但对于进攻一方,长距离的奔跑和冲锋显然大大影响了骑士的灵敏性和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在交战中处于劣势。 普瓦捷会战是英军再一次凭借英格兰长弓手的战术优势取得的以少胜多的胜利。会战胜利后,黑太子带着俘虏和战利品率部凯旋。虽然普瓦捷会战不如克雷西会战规模大,但黑太子俘获法王约翰带导致了英法两国的短期休战。其间,英格兰人同俘虏的法王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在这段期间发生了一个插曲:1360年,法王约翰的其中一个儿子安茹公爵路易(即后来的路易一世)等40位贵族被送往英格兰做为人质,以换回约翰二世;然而法王在回国后未能在6个月内凑齐赎金换回人质,路易遂试图与英王爱德华三世进行谈判以获取自由。在谈判失败后,路易私自逃回法国;约翰二世得知后,为了贯彻骑士制度的信条而只身回到英格兰,并最后在英格兰去世,也因此,他被称为“好人”约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