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贤坤 “宰相之杰”是古往今来对明首辅评价最高的经典之语,作此评价的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
张居正是历史上一个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

他荣登首辅时,主幼国危。
后理政十年,厉行改革,拯朱明王朝将覆之倾,使万历时期成为明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可谓功高盖世。
但由于他式的改革触犯了一些贵族、官僚和地主阶层的利益,死后不到半年,就遭人诬毁,家产尽抄,爵位皆夺,以致“经万历朝无敢白居正者也”。
网络配图 李贽和张居正虽是同时代人,但他们既非同乡同学,又未同朝共事,没有任何个人恩怨。
而且他们地位悬殊,一个是高居庙堂、权倾朝野的万历首辅;一个则是弃官为民、寓居他乡、处江湖之远的布衣学者。
既然如此,李贽为何要冒风险对张居正作出如此之高的评价? 相同的文化观念使他们的思想共鸣。
张居正虽然从小受的是儒学教育,但他在许多文集中提出“法制无常”、“法无古今”、“”、“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其变不可胜穷”等,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儒学伦理的叛逆者。
特别是他在理政十年期间,针对晚明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更能看出他是一个求新、求变,不愿循规蹈矩、的改革家。
李贽从小受其家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影响,接受了西方的宗教文化。
加之他出身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福建,受自由观较强的地域文化感染很深,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的性格,不盲从教条,反对以的是非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特别是他在所著的《战国论》中,提出了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统治局面与政治措施也一定要相应改变的观点,更是反映了他要求变革社会的进步历史观。
相同的民本思想使他们一脉相通。

张居正是一个从平民中崛起的政治家,贫寒的出身使他对人民的疾苦有较深刻的认识。
网络配图 因此,他的大量文集无不闪耀着浓厚的民本思想。
如他提出“随时制宜,因民主政”、“法制无常,近民为要”、“法无古今,唯其时之所宜,为民之所安耳”等。
正是由于有一颗亲民、爱民、为民之心,所以在他主政十年期间,下令清丈全国各类田地,积极推行“一条鞭法”,其目的都在于减少农民负担,减轻农民疾苦。
他还创造推行了《考成法》,以“实心为民”为基本标准,选拔那些有本事能干事的官员,淘汰那些当官不为民的庸官、贪官。
李贽一生都主张“人人皆圣人”,与张居正“民贵君轻”的思想如出一辙。
在他弃官为民后,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的最底层,对人民的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在阐述“百姓日用之道”时说,“道”就是吃饭穿衣等人的最基本的活动要求。
相同的性格特征使他们。
不贪恋钱财是他们相同的性格特征之一。
晚明的官场腐败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但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万历首辅张居正,身处滚滚浊流之中,却能严于律己,多次拒收贿赂。
李贽早年也曾做过官,但他从当官的第一天起,就憎恶官场暗流,于是履行完公务后就“闭门自若”,摆明了不接受任何人贿赂的态度。
由于他清政廉洁,坚守清贫,以至妻儿靠种田、织布谋生,两个女儿都饿死于荒年。

后更因厌恶官场腐败,弃官为民,晚年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
网络配图 执著胆大,不计后果是他们又一相同的性格特征。
张居正为了实现他“以身许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不顾得失毁誉,无虑”,还公然表示“虽机阱满前,众镞钻体,孤不畏也”。
在他推行各项改革遇到巨大阻力时,毫无畏惧,决不退缩,对那些阻碍改革的强权势力严加惩处,决不姑息。
李贽为了追求个性解放,一生执著,毫无顾忌。
为了宣传他的思想,弃官不做,闭门。
晚年更是住进佛院,削发为僧,设堂讲学。
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清规戒律,招收女弟子。
这种惊世骇俗的“恶行”招致封建统治者的种种迫害,但他以“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的大无畏精神,同封建专制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大将徐达,是如何用25万军队灭亡元朝的呢?
中国古代,从北至南征伐胜利比较多,而从南至北征伐取得胜利的例子。1367年11月,第一名将奉之令,率部打响北伐之战,最终灭掉了强大的,堪称从南至北征伐最成功的例子。 徐达率领的北伐军数量并不多,只有25万。那时候,元朝的精锐部队还没有遭到大的打击,战斗力还很强。那么,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灭掉强大的元朝? 原因很多。首先,得益于徐达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从历史上看,不管是三国诸葛亮、的北伐,还是东晋、、的北伐,以及、的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方不稳;而后方不稳,多牛逼的军事行动,也无法持久;勉强进军,也难免形成“孤军深入”态势。 徐达的北伐则不同。当徐达大军出发后,朱元璋坐镇南京,耐着性子将南方各种问题解决了。这样,后方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向前线提供后勤保障,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徐达这仗就越打越舒心,越打越顺畅。 其次,徐达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个正确合理的作战步骤。当时,北伐副将提出,直接攻进元朝大都,以最快的速度灭掉元朝。朱元璋和参谋军师都认为,这种战术还是过于轻敌,忽视了元朝的精锐力量。 于是,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徐达制定了“三步走”的北伐战略。第一步,迂回山东、河南、陕西,在迂回作战中大量杀伤元军精锐力量。第二步,当元军精锐力量被歼灭得差不多了,再向河北以及元朝大都进军,直捣黄龙。第三步,攻陷元朝大都后,逐步扫荡北方各地,促进北方的统一。 应该说,徐达在北伐之战中,严格按照“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不到一年时间,就完全实现了预期目标。 第三,徐达本人是一个军事天才,这没得说。令人称奇的是,徐达北伐之战,配备了一个强大的军师智囊团,有常遇春这种超一流高手作为副手,手下还有一帮精力旺盛、能征善战的将领。 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徐达的每一个战术计划都得到完美的实现,当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第四、也得益于元朝的内讧。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谢幕,都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在这些原因中,内讧杀伤力最大。 在元朝末期,皇族内部发生激烈的争权夺利。仅仅在1295-1368短短的70年间,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现过10位。这就是说,一个活了70岁的老人,就有可能经历过10位皇帝。如此频繁的帝王更迭,无休无止的内部争斗,使得元朝耗尽了精力和资源,像一个庞然大物,被人轻轻一推,就会轰然而倒。 第五、徐达不仅骁勇善战,治军也很严明。北伐军所到之处,秋毫不犯。这就吸引了无数饱受元朝残酷统治之苦的老百姓前来投靠。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徐达从不杀降。元朝军队投降过来的官兵,他都妥善安置。这样,虽然只带了25万军队出征,可打了几场大战后,徐达的北伐军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这位帝王为什么要放弃明成祖打下的越南呢?真相竟是这样
1369年,颁布了一道《皇明祖训》,在首章中,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称这些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又是穷乡僻壤,没啥油水,提供不了什么赋税,就算征服了,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这笔生意太不划算,不如干脆就不要千里迢迢地去攻打他们。 这15个国家中,就有如今称为越南的安南。 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如果大家都、相安无事,倒也挺好。可后来,越南居然主动来找中国的麻烦。 那是在朱元璋第四子、燕王发起的“”时期,越南改朝换代,的赶走了的皇帝。黎皇帝见发生内乱,,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越南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让永乐大帝很生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信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于是,就于1405年派兵30万攻打越南。 那时候,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保障的,虽然是在客场作战,不过在经过一番血战后,终于攻克了越南都城。随后,由于黎皇帝逃跑了,以前的陈皇帝家族被,找不到像样的带头大哥,索性就献出版图,投靠明朝。 朱棣对于送上门的版图,还是很乐意“照单全收”。1407年,越南正式列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15府、36州、180余县,自此,越南与广西、云南等地一样,成为明朝帝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然而,越南民众虽然仰慕中华文化,却不甘成为明朝的一个郡县。在那以后,越南各地不断发生义军,对明朝军队进行小规模袭击。明朝军队虽然强大,但一样被搞得疲于应付、不堪其扰。 在这期间,明朝已经换了两个皇帝。朱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又去世了,皇位传给朱棣的,是为。 朱瞻基继位后,面临着一堆的烂事。北方,蒙古势力在蠢蠢欲动,意欲南下;南方,越南又在不断地给帝国惹麻烦。怎么办呢?朱瞻基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放弃越南,将在越南的驻军撤回来,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1427年,朱瞻基正式将越南驻军撤回来,在越南的行政机关也跟着撤回来了。 我们现在来看,朱瞻基之所以将祖父朱棣辛辛苦苦打回来的越南放弃,并不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而是基于现实考虑。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上的考虑。 越南归属明朝后,明朝在越南有一支驻军,每年至少花费军费300万两银子。而明朝每年从越南收到的税赋,只有区区7万两银子。明显。这对于明朝的财政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如果花这一笔钱,能够换来越南的认可,倒也不算冤枉。可越南人根本就不买账。他们对外来的明朝政权毫无好感。他们在史书里写道:“北寇凶残,南民困屈。”你看,明朝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却得到这么一个不光彩的形象。 其次,明朝无法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两条战线开战。蒙古人不好惹,越南人也不是善茬。而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经过洪武、永乐时期的巅峰状态后,已经有所下滑,还真吃不消在两条战线开战。 朱瞻基从越南撤军,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后,反而赢得了越南的好感。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依然纳贡称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了,朱瞻基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北方的蒙古,稳固了北方边疆,堪称一举多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