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简介:清朝人,是当时著名的诂学家和经学家,出生于今天的江苏省,家里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其父亲是一位塾师,其外祖父就是龚自珍,虽说听着是好像应该出生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但其父亲收入实在微薄,又一直在外地,家里的里里外外全由其母亲操劳,所以,段玉裁小时候是在一个家境贫寒的环境里长大的。


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去扬州安定书院去读书了。
在他十五岁的时候,考中举人,然后就去国子监教习,但是再接下来的考试中,屡战屡败,后来,有人介绍他去京都教书,便开始了他一边教书一边作学问的岁月,也结识了当时很多著名的学者,比如钱大昕,邵晋涵等。
在风流皇帝乾隆三十五年的时候,段玉裁被任命为玉屏闲的知县,而后又调到富顺,南溪,巫山当作知事,他不管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六书音韵表》,处理完公事以后,不管多晚,都要拿出来编著,修改。十年之后,他以父母有病为由,辞去官职,专心于著述和藏书。
风流皇帝乾隆五十九年的时候,段玉裁不幸摔坏了右腿,因此而导致处于良好的状态越来越差,段玉裁最担心的就是在他有生之年没能完成注译《说文》,他对自己的朋友说,在他临死之前,能把《说文》注译完成,这辈子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段玉裁用了三十多年完成了《说文解字注》,此书一共三十卷,可谓是他毕生的心血。
值得欣慰的是,他完成了,他告诉自己的学生,他就如同一只春蚕,把茧织完了,也没有什么事了,就坐着等死了。
段玉裁的故事
段玉裁,清代江苏人士,字若膺。曾任玉屏,巫山知县。据考究段玉裁的远祖是段百三,其祖父为段文,是个县学的生员。其父亲段世续,是一塾师。段家可谓书香门第,世代都是秀才,这样的家族,在当时的江苏金坛也算是第一族。
在那个年代,科举制度盛行,你要想出人头地,唯有读书这条路。而被封建社会所压迫的平民百姓,自己的子孙能够考中应该算一辈子的光辉了。段家也不例外,在段玉裁之前,他们段家人一直拼搏在科举的道路上,可是,这条路却与他们家族无缘,如何拼搏到头来还是仅仅挣到个秀才而已。秀才能如何样?肚子里满腹经纶却施展不出来,只能去村里做个塾师,也就是老师。那个时候,老师的地位最低,虽然地位低等,但也使得段玉裁有条件读书了,也使得他们家的书香门第经久不衰。他也算不负段家众望,考中了举人。据说,段家有句家训叫做“不撑铁骨莫支贫”。
关于段玉裁的故事还有一个很经典的是他师恩不忘,段玉裁的老师是戴震,戴震对他的影响非常至深。段玉裁八十多岁的时候,只要一提到戴震,他任然垂手而立,而且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他定要庄重的朗读戴震的手礼。
笔耕不辍也是段玉裁的故事,据说,他退休回家时候,带回来72箱宝宝,所有的人都眼红了,以为他带回来什么宝宝了。当天夜晚,就有强盗来偷走他的箱子,结果第二天,又还回来了,原本,段玉裁带回来的都是书,这位两袖清风的老县官把强盗也感动了。
段玉裁的著作
段玉裁是清朝时期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他擅长研究精微道理,知识非常广博,同时也擅长写文字,音韵,训诂。是当时一个很有当作的学者。段玉裁的著作有《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六书音韵表》等等。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是一个满腹经文的人,他所写的《六书音韵表》是在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的基础上更加仔细的加密完成的,这本书分古韵为17部,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认为这本书在古时候韵律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对于段玉裁的著作,留给后人更多的财富则是他的《说文解字注》,这本书花费了段玉裁的毕生心血,历经三十余年。这本书重要对《说文》本身的不足给予批评,对其内容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并且段玉裁在注译过程中注意到了同源词和同义词,当时清代的大批文人都对许慎的《说文解字》有过研究,而像段玉裁研究的这般透彻的,还无人能及,这也是他用了半生心血换来了,段玉裁有他自己的过人之处,更主要的本来还是他的执着。《说文解字注》对于当时学术界的影响可谓是非常很大的,清朝的经济学家王念孙评价此书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段玉裁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财富,并且他也提出过很多卓越的见解,比如关于“改字”,段玉裁对于的改字的思想是要敢于改,认为不对则改,假如不改,就会给后人留下更多的错误。但是不能妄改,乱改,要有根有据的去改。
段玉裁成就
段玉裁成就在清朝年间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学术成果表现在哲学思想,经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上。香港大学著名的教授黄耀鲲评价他为一个具有现代语言学视的清代学者。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长称赞段玉裁秉承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传统。
段玉裁纪念馆
段玉裁成就在于哲学思想上他坚持师傅的观念,坚持“必于物上求理”,认为“阴阳气化即道”。他坚持于求真,他认为,追求真知的活动,是可使人的生命超越时间限制的。当然他也并没有完全重复老师的思想,而是发展了戴震的学说。
在经学研究方面他没有写出一些可供依据参考的著作,只是通过对《春秋》《左传》等经典巨著中句子的辨析。重要研究了明世宗的继统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思想政治观点,而且也提出一些突破传统的主张。
语言文学方面段玉裁还是继承发展师傅戴震的研究,段玉裁成就基本都集中在了他的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上,重要成果还是他的《说文解字注》,这本书重点揭示汉语词的引申义,而他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把大约九千多汉字编排于一个新的古韵律系统之中,他和戴震的这一学术佳话是当时无人能及的。
他还有一个主要的成就,就是除了把《说文》中各个字之间的联系划分清楚以外,还把这本书变得井井有序。使相关字之间组合类化。
关于他的个人著述,像《说文解字注》成就极大,这在当时的文学巨著中,是无人能及的。而且,他还善于文献整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仅是总结实践经验,并且提出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
盘点:中国历史上那些大器晚成的十大著名人物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出自】:《》四十二章:“大方无隅,。” 10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9 齐白石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 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8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受伤而死,其子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7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 起义,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汉王五年冬,刘邦约、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6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5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后来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宠爱,后来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369年晋将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携妻子投降前秦。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395(69岁)年太子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征途中。 4 黄忠在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 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3 为了避难,43岁的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 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 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2 吴承恩 吴承恩其实从小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 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各位年龄偏大,在学术、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虑来写小说,说不定也写成一代大师。 1 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朝著名的将军李广:最后为什么会自杀
“不败由天幸,难封缘数奇”,卫青是不是天幸,另说,然而,李广终身未能封侯,的确很难找出更确切的原因:命数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李广的名声很大,一是因为他的射箭水平极高,如小李飞刀一般例不虚发,只要箭离弓必有敌人随弓弦之声倒地;曾经误把石头当作老虎把箭射进石头中,还留下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二是因为他很爱他的士兵,吃喝都和士兵一起,得到赏赐也都分给部下,待人又宽厚不苛刻,士卒们都乐于为他出力。他的名声是匈奴替他宣扬的:匈奴称之为“汉之”, 躲避了他数年,不敢侵犯右北平。网络配图 然而,李广终身未能封侯,不得爵邑,官也不过九卿。而李广的从弟,为人中下,名声比李广差远了,却早早地功至二千石,有功封为乐安侯,后为丞相。你说有人构陷过他吗,没有;你说不曾听过他的名声吗,当然不是;难道是汉武帝妒才忌能吗,可汉武帝即便有这个毛病,也并不是用在李广身上。李广号称出击匈奴七十余战,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战绩: 李广出兵雁门攻击匈奴的时候,匈奴打败了李广的部队,生擒李广。李广假装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他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路,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他便忽然跃身跳上少年的马,把少年推下马,夺下他的弓,向南骑马飞奔几十里。李广遇到自己的残余部队,也由此进了关塞,胡人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他一边跑一边拿弓回射,得以逃脱。 李广随大将军卫青一起出定襄,抗击匈奴,各个将领都凭着斩杀敌首的数目来定封赏,许多将领都封侯了,但李广的部队却没有功劳。注意,是“无功”,而非“有功不得封”,史家知道,问题是出在李广身上而不是身上。两年之后,李广带领四千名骑兵出右北平,带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去,各行一路。走了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网络配图 大家都很恐慌,李广却很镇定:他派他的儿子带几十名骑兵,冲进又冲出匈奴的骑兵包围圈,安定军心。在汉兵死亡过半汉军的箭快要用尽了,李广又亲自用强弩射死敌人的副将,士气大振。一直战斗到第二天,张骞的军队终于来了,匈奴解围了。至此,李广几乎。按汉法,张骞行军迟缓,判为死罪,出钱赎为平民;李广的军功和罪罚相抵,没有封赏。 这就是李广的几次重要的战绩。 没错,李广本身很有作战能力,善于团结军队、善用心理战、个人又骁勇无比,然而,每一次,他不是,就是自己被俘,要么就是在沙漠中迷路……这让汉武帝如何委以重任?基于同情李广,从史书上缺乏细节的记录中,我愿意相信,他一再遭遇到远远比他实力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他倒霉;然而,成功只需要事实,失败却需要一百条理由来开脱,光这一点,就足见李广的落魄。 此后,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大举出击匈奴。李广多次亲自请求出征,皇帝都不允许他去;元狩四年,终于答应了他,派他做前将军。网络配图 出塞后,卫青知道了单于居住的地方,亲自率领精兵追赶,而命令李广绕东路和右将军合并。李广很想和匈奴一战,卫青却不让,而是派公孙敖和自己一起对付单于。李广很生气,不辞而别,带领士卒与右将军合军;谁知却迷了路,延误了与大将军会合的时间。卫青派长史拿干粮和浊酒送给李广,询问李广等二人迷路的情况,又催李广的幕府接受传讯;虽然罪责还不明确,但李广已了,拔刀自刎。 其实李广知道,不是卫青有意为难他,而是在出发之前,汉武帝就下了旨意,称李广“数奇”,不要让他与单于面敌,恐怕难有好结果。所谓“数奇”,就是运气不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