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长沙马王堆汉墓到底有哪些发现?对中医研究意义重大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当代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不言而喻。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逐步构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了解古代、认识古代,离不开考古。然而,古代原因往往被隐藏在古墓葬之中。

  因此,我们探究古代,常常充满了偶然性。

  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中28部古籍的发现,便充满了巨大的偶然性。

  一、 又见天日的千年古墓

  1972年7月31日的《光明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极为罕见的主要发现——一座两千多年前的汉墓在长沙市马王堆发现》的文章。“马王堆”、“汉墓”,这两个词语组成的词组开始由此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但“马王堆”和“汉墓”的联系,却并非始于1972年。

  西汉初年,如今的长沙一带被划归为长沙王所有。随着第一代长沙王吴苪到达封地,长沙国丞相利苍也来到了这里。利氏从此在长沙扎根,利苍及其家人的墓地便也分布于长沙境内。曾被误传为是五代时期楚王马殷之家族墓地的“马王堆”,便是事实上的利苍的家族墓地。

  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考古学家对尚被视作马殷之墓的马王堆汉墓进行了考察,确定了其建于汉代。但直到1971年年底,出于种种考虑,马王堆汉墓都并未被发掘。直到这年因为在马王堆汉墓附近修建医院而总是发生塌方和可燃气体泄露,考古工作者们才开始对这片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而这一发掘,就是“极为罕见的主要发现”频频出现。

image.png

  二、 又迎读者的千年“书房”

  马王堆汉墓,迄今为止已有三座主墓得到发掘,区别是一号墓利苍之妻辛追夫人墓、二号墓利苍之墓和三号墓(可能是利苍之子的墓葬)。而在这三座大墓中,三号墓的棺椁形制虽不是最高的,但其东边箱和西边箱出土的帛书和简牍,却从数量到质量都令人震惊。

  帛书多被折叠储存于东边箱的一个长方形漆奁。虽然帛书宽度仅18厘米,行宽才6至7毫米,但其中的内容却非常丰富:《易经》、《老子》、《战国策》,涉及天文、历法、五行、杂占等方面的其他著作,以及两幅地图。虽然帛书体积不大,但其中内容总字数却超过十万。

image.png

  而在同一个漆奁 和西边箱里,简牍的数量也十分可观。不算墓葬填土中的残简,已发掘出的简牍就多达610支:410支为记录随葬物品信息的“遣策”,200支为“医书”。

  储藏着十余万字古籍。东边箱,尤其是那只长方形的漆奁,无疑是三号墓墓主想要带去另一个全球的“书房”。他在那里还能否阅读这些帛书和简牍我们不得而知。但随着对马王堆及其出土文物研究的深入,这个“书房”对当代的意义却越来越大。

  三、 救人于水火的千年医书

  马王堆汉墓中的医书,已整理出的就多达15种。从载体来看,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保养方》、《脉法》、《阴阳脉死候》、《却谷食气》、《杂疗方》、《胎产书》和《杂禁方》等十一种为帛书,《导引图》、《十问》、《天下至道谈》和《合阴阳方》为简牍。而从内容来看,这些医书涉及保养、中医经脉与针灸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方剂学等诸多中医药领域。

  直至今日,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们已知的最早记载针灸理论和中医经脉学说的文献。这弥补了多年来中医脉学研究的空白,也丰富了中医临床分化发展研究。墓中出土的《十问》和《保养方》,则对古时候保养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这于“保温杯里泡枸杞”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近万字的《五十二病方》,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西汉及以前的医学发展水平,也为我们发展中医药物学、方剂学提供了借鉴……此外,马王堆汉墓还直接出土了十余种中草药实物。遗体千年不腐的辛追夫人,其尸体周围也布有不少中草药灰烬。

  因为史料的有限,今天的我们很难确定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到底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但马王堆汉墓里出土的医书,当作“中医学之滥觞、湖湘文化之瑰宝”,或许不仅能丰富我们对古时候中医的认识,还能给我们提供新的中医发展思路。青蒿素已经从古籍中走进了全球的千家万户。那么,下一味良药,离我们还远吗?

汉朝的时候都是穿什么衣服?有现在的那种裤子吗

汉王朝毫无疑问是个伟大的王朝。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被称为汉人,并不是因为我们曾经是人,而是因为时武功之盛,四夷宾服,所以敬畏我们,称为汉人,于是我们才有了这个称呼。另外,在服装领域,我们管中国的传统服饰称为汉服。也并不是指汉朝时候的服装,而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尽管如此,汉朝的服饰文化,在汉服领域的地位依然是举足轻重的。 汉初的时候服装基本沿用时候的风格,没什么自己的规矩。一方面战乱之后,汉初的几位都信奉黄老的“无为而治”,以休养生息为主;另一方面,本身就不是什么严肃的人,跟的法家风格不同,没那么多讲究。他自己经常很不尊重人的叉着腿坐着,还曾用儒生的高帽子当尿盆小便,用现在话说就是很随性,没那么多事儿。 也是时候,开始改为。为了体现受命于天,开始“改正朔、易服色”。慢慢地开始确立服饰的等级制度。 和秦朝一样,汉朝也分礼服和常服。祭祀及各类重大场合穿礼服,平时穿常服。汉朝的衣服主要有袍服(深衣)、襜褕(直裾单衣)、襦(短衣)、裙(下裳)几种。 汉初时候定礼仪,还是沿用秦制。以黑色为贵重,除了刘邦做亭长时发明的一种帽子“长冠(冠)”被人不能碰之外,其他禁忌不多。到武帝时,认为西汉是土德,不该继续用黑色,所以改为崇尚黄色。 汉朝时的正装(礼服)仍以深衣为主。所谓深衣就是将上身和下身的衣裳分别裁剪,然后缝在一起的袍服。汉朝时候仍然以交领为主。汉服中的交领基本都是交领右衽。就是将左面的衣襟掩盖住右面的衣襟,形成一个“y”字领口。不能反过来,因为一些少数民族是左衽的,如鲜卑等。另外,一些汉族地区的寿衣也是左衽,以示阴阳相反。 大致可以按两汉划分,西汉仍然流行秦时的曲裾深衣,到了就以直裾深衣为主了。所谓曲裾和直裾,简单说就是看深衣的下摆。曲裾是将左衣襟延长,盖住右边后再到背后绕一圈,兜回来再系上。这样衣服就不仅是穿在身上,而是真正地裹在身上了。从外面看,下摆围着身体一圈圈的,跟盘山公路样的。直裾就简单了,左衣襟掩住右面衣襟,在右侧腋下系住,下摆是方直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汉昭帝服装有个重大变革。就是俺们汉人穿裤子了!之前也有裤子,只是估计不能叫一条裤子,也许该叫一双裤子。因为裤子没有裤裆连着,就两条到膝盖的裤腿。在膝盖处系在腿上,就是裤子了,当时叫“袴”。于是下体的关键部位其实是空的,于是只好在外面套个“裳”来遮掩,也就是穿裙子。 其实也不是没有连裆裤,军队里有。战国时赵武灵王就引入了连裆裤。否则当时又没有马镫,光着屁股坐在没有马镫的马上还要舞刀抡枪?这是要“绝后”的节奏吗?只是当时的中国人认为这种服饰没身份,所以老百不穿。 汉昭帝时候擅权。皇后是他的外孙女,皇帝也惹不起。霍光当然希望皇后尽快能嗣,可宫里这么多女人都只穿裳,或是无裆裤,皇帝要干什么太方便了。于是就弄出来个裤子,有裆,分前后,用带子系住。这种连裆裤被称为穷裤,又叫绲裆裤。 由于连裆裤的出现,慢慢用曲裾的方式把身体裹得严严的,就没有必要了。于是到了东汉,慢慢以直裾深衣为主。 最后说说汉朝男人的帽子。 男子二十行冠礼,就是要戴帽子。这帽子不能随便带,有身份的士人戴冠,普通人戴巾,干粗活的才戴帽子。汉朝时候冠是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地位的。据统计,汉朝的冠超过十六种。比如皇帝王侯祭祀戴冕冠(平天冠),书生儒士戴进贤冠,执法者戴獬豸冠,武将戴武冠…… 说两个有趣的,我们看的形象,很多时候他戴着个像一层层山峦一样的帽子,那个叫通天冠,其实只有皇帝能戴。不知谁给诸葛亮安上了,要是真的就是僭越。还有一个是专门皇帝近臣(如侍中等)戴的,冠上装饰有金属片,金属片上镂刻着鸣蝉图样。这叫金铛附蝉。帽子两边还边还装饰貂尾,这种冠就叫冠。对了,《演义》中,导致杀的绝代美女其实就是这个帽子变的。有个叫,说的也是这个帽子,貂尾不够了,用狗尾巴来充数。 随机文章利西马科斯(Lysimachus)简介请问秦始皇为何能创立霸业?蚊式战斗机用的什么木材,专用巴尔沙木制造(速度碾压德军战机)揭秘英国恐怖骷髅头洞穴,不少潜水员被骷髅头吞噬(魔鬼之地)火龙卷和水龙卷撞一起,小概率事件/火龙卷造成1000人死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汉朝名臣窦固的生平简介,窦固的人物事迹

1人物简介 大臣。字孟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好读书,喜兵法。时袭父爵,封显亲侯。明帝时,迁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后从兄窦穆获罪,受牵连,罢职家居10余年。为恢复与西域各族的联系,明帝决定出兵西击北匈奴。永平十五年(72)冬,窦固因熟悉边事,被封为奉车都尉,与骑都尉耿忠等屯兵凉州,整军备战。次年,窦固等分兵四路征伐北匈奴。窦固军出酒泉,至天山(今新疆吐鲁番西),大败北匈奴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军屯伊吾庐城(今新疆哈密县)。时诸将唯窦固有功,受表彰。窦固又派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归附。永平十七年(74),窦固率军再出玉门,击败北匈奴在车师一带的势力。后历任大鸿胪、光禄勋、卫尉。久历大位,甚见尊贵,而性谦俭,爱人好施,颇得人心。逝后,赐谥号文侯。 2生平经历 中元元年(56年),袭父窦友爵位,封显亲侯。明帝即位后,迁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秩比二千石。后其从兄窦穆犯罪,窦固受到牵连,被罢官,在家呆了十余年。时天下安定,明帝欲效仿的事迹,恢复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出兵西击北匈奴。窦固因明习边事,于永平十五年(72年)十二月,,被拜为奉车都尉,以骑都尉耿忠为副将,谒者仆射为驸马都尉,秦彭为副将,屯凉州酒泉郡,积极部署对北匈奴的进攻。 永平十六年(73年)二月,汉军分四路出击:窦固与耿忠率酒泉﹑敦煌﹑张掖士兵及卢水羌兵万二千骑出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市)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士兵及羌兵万骑出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塞;太仆祭肜﹑度辽将军吴棠率河东北地﹑西河羌兵及南单于兵一万一千骑出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塞;骑都尉来苗﹑护乌桓校尉文穆率太原﹑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定襄郡兵及乌桓﹑鲜卑兵一万一千骑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塞。 窦固、耿忠率军由酒泉出塞至天山(今新疆天山),击败北匈奴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吏士屯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北四堡),并以班超为假司马出使西域,招降西域诸国。耿秉﹑秦彭入大漠六百余里,至三木楼山,来苗﹑文穆至匈奴河水上,匈奴皆败走,无所获。祭肜﹑吴棠因没到涿邪山,被贬为庶人。四路大军唯窦固有,受表彰。 永平十六年(74年),十七年十一月,窦固与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率1.4万骑再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进军西域,在蒲类海击败白山部后,转军进击依附北匈奴之车师(一作姑师,西域国名,都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10里雅尔湖村西之交河故城)。车师王降。东汉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宜禾都尉屯田,逐渐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 窦固在边关数年,羌人服其恩信。 章帝即位后,给公主加号为长公主,增邑三千户;召窦固代魏应为大鸿胪。肃宗因其晓习边事,每有大事,都争求窦固的建议。 建初三年(78年),章帝追录窦固前,增邑一千三百户。建初七年(82年),窦固代马防(之子)为光禄勋。次年,又代马防为卫尉。 章和二年(88年),窦固去世,谥文侯。其子窦彪,官至射声校尉,先于窦固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