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桓温北伐的故事:桓温为何要北伐结果又如何样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桓温最近很着急,眼看着洛阳沦陷西晋灭亡快过去40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北方南下士族(简称“北一代”)如王导、庾亮们相继去世,北二代、北三代相继主政,他们对北方的印象越来越模糊,那时候不像现在通讯发达,很多北三代对洛阳是个什么概念都不清楚了,大部分人除了寄情山水、清谈阔论、优游处世外,谁还能提起精神来去收复故土?

  就在这时,北方传来一个利好消息,那里大乱了,后赵国主石虎病死后,内部发生政变,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

  北方的情况给了东晋一个很好的机会,此时不征更待什么时候?桓温就上书晋穆帝请求出征。

  要不要北伐,要不要派桓温北伐,这是个问题。对桓温的请求,朝廷出于两个顾虑,没答应他。一是祖逖、庾亮他们都北伐过,最终都不了了之,他们不想再折腾了,小朝廷就小朝廷吧,好歹也是个安乐窝。二是担心桓温功勋日盛,难保心生异心,北伐只能更加增加他的军队资本和政治资本,这一点不得不防。

桓温北伐的故事:桓温为什么要北伐结果又怎么样

  朝廷总体上是不支持北伐的。那个王导的侄儿、书法家王羲之,就是极力反对北伐的官员之一。他反对的理由重要是:一是北伐当求万全,以占得实地,获得人口等实际利益为主,你桓温直捣河洛的主张没多少意义;二是运输的困难,十万之兵,通常须三倍人力的物资后勤,以吴越两州,难以支持长久的补给线;三是东晋的本土兵力不如北方,其将官多为士族袭承,战斗力孱弱,难以取胜。

  不过这次机会难得,最终,朝廷来个折中,答应北伐,但不是派你桓温,而是派一直与桓温明争暗斗的殷浩领军北上,晋穆帝企图殷浩凯旋,以封大功,既从北伐中收复一片故土,又好制衡和削弱桓温的势力。

  遗憾的是,殷浩是个只有虚名、没有军队才干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一万多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朝野上下,对殷浩的质疑与不满因此陡然增多。桓温趁热打铁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

  于是,本是打击桓温的一场阴谋,反而打击了晋穆帝自己。

  祖逖北伐是受到后方牵制没成功,庾亮北伐因为对方太强大没成功,殷浩北伐是因为不懂军队没成功,那么桓温呢?能不能成功?在大家的一片质疑声中,桓温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之旅。

  首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桓温统率四万晋军,从江陵出发,攻打前秦。前秦的开国君主符健也派出五万雄兵奋力抵抗,结果被桓温的雄师打得只剩六千老弱。苻健只得退守长安,一面挖沟筑壕,严防死守,一面转移人口物资,抢收麦田。晋军乘胜追击,进驻霸上,见到晋军,关中民众前往劳军,许多老人更是疼哭失声:“没想过今天还能看到官军!”桓温本已将长安团团围住,只需假以时日便可成功,无奈军粮不济,只得抱恨而归。桓温被迫徙关中三千多户百姓一同撤返江陵。

  这里有个小插曲,桓温驻军灞上时,王猛(后来成为前秦宰相)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捉掐虱子,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桓温见此情景,帆叶网,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确实有私心,:自己恢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落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敌自重。一语触及了桓温的心病,过了好半天,桓温才抬起头来慢慢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能!”临行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当作,于是拒绝了。

  两年后,桓温第二次北伐,当时羌族首领姚襄入据许昌,随后又进攻洛阳。桓温出师征讨姚襄。当途径金城时,桓温看到当年他任琅琊太守时栽种的柳树已经长大,无限感慨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并攀抚着柳枝,潸然泪下。桓温真是个军队天才,几战下来,大败姚襄,并收复了洛阳及其周围大片地区。桓温进驻洛阳,经过草草修缮,便上表帝王,他劝晋穆帝还都洛阳,可朝廷一方面偏安久居,贪图安逸,另一方面担心桓温“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没有同意。桓温上书十几次,晋穆帝始终没有答应。最终,桓温只得挥师还晋,光复之地及洛阳重又落入北方胡族之手。

  桓温两次北伐都功亏一篑,他心有不甘,便在公元369年第三次北伐,率五万晋军讨伐前燕政权,一路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前燕慕容垂切断晋军军粮,桓温不得不撤退,中途被慕容垂八千铁骑打败,晋军损失三万余人。桓温再次含恨而回,深感耻辱。

  桓温之败,固然有其军队指挥方面的失误以及军需供给不足的问题,但东晋朝廷执政的士族大家不予支持,对北伐成败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不能不是失败的主要因素。

  事不过三,桓温彻底放弃了北伐的梦想,让后人再来完成这个使命吧。古代总是惊人的相似,后来的南宋也一样,北伐成了一代人的梦想。

  桓温是个古代争议人物。后人指责桓温的北伐重要是搞政绩、提高自己的声威,并无真心实意北伐。对于这种说法,我不这么看,北伐取得一定的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激发了一代人的光荣梦想,为何非得人家是大公无私的才是理想的状态?为何非得给利己利人利国家的行为披上一件有色的外衣?岳飞北伐,难道就没有个人的成分?实现抱负不也是私欲吗?难道因为桓温后来的行为才去否定他先前的做法?如果这样,那绝对是不客观也不公正的。

  不管怎么,北伐一直是东晋人的梦想,桓温大胆去做了,值得赞一个。

  北伐的赫赫战功,使桓温成为享誉四海的英雄人物,但桓温认为自己才干过人,大权在握,却未能光复中原、成就万世功名,实足以抱憾终身。随着权力不断增加,桓温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于是逐渐有了篡位自立的想法。却最后因势力不敌而未成,不久便病死了。

诸葛亮5次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北伐?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史学众说纷云。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网络配图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网络配图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一开始,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思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统治益州,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统治荆州。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集团,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集团。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集团,比如黄权,也大力支持。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对于益州集团而言,与其供一个土,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集团,给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机会(比如重要李严的儿子李丰),选拔新的人才。同时,整个蜀汉,因为对益州集团的打压,缺乏人才始终是北伐的掣肘,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在离开边境很远的征发兵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一旦出现机会的话,进入关中,。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以保存国力、兵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以稳妥为主,能够赚魏国一支军,一员将,那就很好了——这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到死也要北伐 这里面的真相是什么?

一生钟情北伐,就算打的蜀国奄奄一息,他还是要北伐,不少士兵因北伐战争而亡,就连他本人也死在了北伐路上。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死都要死在北伐路上?诸葛亮的一生有功有过,不过有一句话用来形容他很合适,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的确不辜负这八个字。网络配图 最后一战不但丢了荆州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而带着大军去给关羽报仇,也被对方打的,狼狈而回。最后刘备抑郁而亡,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当时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望实力都是杠杠的。而且刘备死之前还留下遗言,说诸葛亮要辅佐阿斗就辅助,要是觉得阿斗无才无德,自己上也行。诸葛亮有实力有威望还有刘备的遗言,要是他有二心,阿斗绝对难以登基。这情况要是换了与,说不定假意推辞一番立刻就上了,但诸葛亮没有,他是真心为阿斗打算,不愿意抢大哥儿子的位置。网络配图 阿斗继位为,诸葛亮极力主张北伐战争,但是阿斗以及朝中的部分大臣都不愿意北伐。关羽、等人相继死去,荆州等地也被夺取,蜀汉政权正是虚弱之际,蜀汉的第一要务是修养生息再徐徐图之。但是诸葛亮不这么认为,他一直要求要北伐,部分人的小胳膊没能拧过诸葛亮的大腿,一次次北伐,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出征。诸葛亮仿佛就像中了魔掌,永远也跳不出北伐这个坑!诸葛亮是怎么想的,他怎么一直跳不出这个坑?网络配图 诸葛亮不出茅庐变知天下事,说明此人逻辑思维能力极强,诸葛亮认为长期卧居蜀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虽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一个很好的根据地。但是蜀地毕竟是南方,而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一向都是在北方,蜀地很偏,这么偏远的地方,难以有所作为。而且据诸葛亮分析,北方统一是迟早的事情,当北方统一后,他们绝对不会对南方的分裂坐视不理。 意思就是说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让北边的曹操不断的强大,蜀汉一代迟早会被曹操吞并!北伐吧耗费无数人力财力,不北伐吧又是在自取灭亡,反正都是亡还不如拼一把,就算北伐没成功,打乱北伐的发展进程也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