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晋元帝司马睿为什么不支持祖逖北伐?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北伐,有基础:北人南渡之初,上下,要求驱逐胡人;有机会:当时北方匈奴与胡羯相争,形势有利于东晋;有成果:北伐八年,连战连捷,收复了几乎全部黄河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迫使“不敢窥兵河南”。

但就是这样千载难逢、利国利民的壮举,东晋最高统治者不仅不予支持,反而给予掣肘牵制,祖逖因此忧愤而死,北伐也。

每每读史至此,扼腕叹惜之余,总也,疑惑萦绕:晋元帝为什么不支持祖逖北伐?网络配图 巩固皇权比北伐重要。

东晋政权是西晋门阀地主统治的继续和发展,出现了几家北方士族轮流执政的局面,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权去公家,遂成习俗。

”晋元帝司马睿作为开国之君,中兴之主,也不例外。

西晋末年,司马睿移镇建业,在北方士族大家王导、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

317年,司马睿依靠北方和江南大族建立东晋,军政大权全归: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

司马睿第一天登皇帝位,竟让王导同坐;元帝对王敦,有过“请避贤路”的表示,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

皇权不显,帝威不扬,臣强君弱,为历史所罕见。

司马睿对大权旁落自然心怀不满,引用刘隗、刁协、戴渊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势。

刘、刁维护皇室威权“崇上抑下”,如大批征调大族家的奴僮和依附客,以充兵役,欲与王氏相抗。

当然,巩固皇权必将遭到当权士族大家的激烈反对,而且从结果看,这种努力也并未成功。

但是从东晋初年晋元帝的主要活动来看,巩固皇权当推首位,自然比北伐重要得多。

政局动荡,无意北伐。

东晋偏安江南,江南虽无西晋末年战乱之祸,却也并不安宁。

阶级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南北的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非常复杂的政治局面。

东晋政权便是建立在各种矛盾之上的。

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离心离德,勾心斗角,为争掌权力经常火并,使东晋政治极不稳定。

比如: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几近水火不容。

对统治特权的分配和规定,南方士族颇多怨恨。

皇室司与侨姓大族矛盾也很复杂。

“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既反映了王氏扶持在南方尚未站稳的政权,也反映了东晋一代皇室与侨姓大族的斗争。

君弱臣强是“共天下”的基础,君强则自然会改变这种局面。

网络配图 这方面的斗争也剑拔弩张、气氛紧张。

元帝为加强皇权,内疏王导,外远王敦。

王敦为发泄不满,在王导纵容和南方士族的援助下,积极准备内乱,与朝廷相争,元帝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

此外,各大族之间、中央与地方(扬州与荆州)之间也矛盾重重。

总之,面对东晋初年政局的复杂动荡,元帝也无多少良策,时常陷入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的尴尬之中。

为巩固在江南的统治,对北伐也就无多少热心。

祖逖实力大增之后,司马睿疑忌北伐。

祖逖早在东晋建国之前就向司马睿力主北伐,司马睿不便拒绝,任命他为空头的豫州刺史,只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军队则自行招募。

但祖逖并不灰心,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屯兵淮阴,铸造兵器,募得二千人,以此北伐。

以这不象样的武力,谁能说大有成功?但祖逖居然大获成功。

其间原因很多,除了本文开头介绍的以外,有必要指出的是,祖逖对于北伐功莫大矣。

他有坚毅不拔、的精神,不蓄私产、不循私情的高尚人格,审时度势、周密决策的能力。

祖逖北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是故由弱变强、由小变大。

但祖逖实力的发展引起了东晋元帝的不安,害怕势力大了难以控制,乃派吴若思牵制,祖逖感北伐大业难成,忧愤而死,北伐功亏一篑。

元帝由于自己不掌握兵力,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一方面有所倚重,另一方面又心存疑惑,这本身就是君弱臣强政治的反映。

但元帝显然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明显缺乏一种驾驭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

网络配图 以北伐为例,祖逖实力发展是一个事实,但倚重他既可防土着豪族的专横,又可防北方胡人的南进,可以说祖逖的力量对于驭内御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码。

值东晋政权初立,根基尚浅,而国家又正处危难之际,对祖逖的正确使用上可安社稷,下可抚百姓。

可以说天下安危系于祖逖,其说法也不算太过分。

更何况,祖逖对晋元帝如果有威胁的话,当时也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而不是现实的因素,而且北伐尚未最后成功。

可惜的是,晋元帝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封建君王,他对祖逖的牵制而导致北伐的失败,其后果惨不忍睹,河南尽为王勒复收,322年王敦叛乱,在武昌起兵,直扑建康,晋元帝忧愤病死。

这完全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可谓一招失策,千古遗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宣皇帝司马懿窝囊曾孙司马睿:如何凭一根白发当帝王

公元316年,建都洛阳的西晋被少数民族所亡,晋皇室后裔在南方建立了东晋。虽然在史书中,东晋与西晋被作为一个朝代,事实上东晋只是统治秦岭淮河以南小片土地的小格局。 东晋的建立很窝囊,东晋的开国也是个窝囊至极的人物,但是史学家们还是给他做足了场面。网络配图 《晋书》上说,司马睿于公元276年生于洛阳。他落地的时候,“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及长,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 相书上说:“额有龙犀入发,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也。”一个人有没有富贵命,全看他的日角有没有什么奇妙之处。司马睿的左额日角上长了一根白发,这根在今天看来可能象征早衰的白发,在史书中就成了决定司马睿至高地位的象征。除了这一根白发,司马睿还“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目有精曜”、 “顾眄炜如”都是指目露神光,精光闪闪;隆准,即高鼻子;龙颜比较抽象,假如按照宋人罗?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的“九似”说法--“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颜就是“九不像”;假如按照“龙可以幻化”的说法,龙颜就是个只可意会的长相,能身居高位就必是“龙颜”。 嵇绍也对司马睿的长相有过特别的关注,他说:“琅邪王(司马睿)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毛,大概指的那一根左额上的白发;骨,大概是指龙颜和高鼻子。嵇绍是“”之一之子,有乃父风范,后死于。 史书上还说,司马睿一出生,他母亲躺着的枯草垫子忽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变得像刚从田里割下来的那么新鲜。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些低。司马睿是曾孙,他爹司马觐爵封琅邪王,妻子生孩子何至于要生到草垫之上?网络配图 如此一个神迹斑斑的人物,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业绩呢? 晋书称,八王之乱中,诸王各怀异志,唯有司马睿“沈敏有度量”, 故意收敛锋芒,假装很窝囊的样子,以“不争”免祸。 到了八王之乱最高潮时,晋王朝第二任皇帝御驾亲征,攻击成都王司马颖。东安王劝司马颖投降,不肯,并跟司马衷打了一仗,活捉了白痴皇帝司马衷。司马颖回到邺城(河北省临漳县)后,就把司马衷干掉了。这还不算,他还下令戒严,不准任何一个马的亲境。 司马睿是司马繇的侄儿,一看苗头不对,连夜开溜。据晋书载,该夜本是稀,无法开溜,可是忽然间天色大变,大雾弥漫,而且下起暴雨,响起暴雷,防卫的军士都躲雨去了,司马睿得以逃难成功。后来在至交王导的帮助下,司马睿在今天的南京建都,创立了东晋王朝。网络配图 从上面的史实看来,司马睿非但没有锋芒还显得窝囊,但是史书中说,这些都是装出来的。只不过,后来的历史表明,他的窝囊根本就是天生的。试想,假如他非常有才华,势必能够把握时机,渡江北伐,收复中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梁元帝萧绎:跟糟糠之妻尸体离婚的独眼帝王

梁元帝(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2]),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时期梁代(552年―554年在位)。第七子,梁简文帝之弟。 萧绎出生于天监七年(508年),当时父亲萧衍已经做了六年皇帝。生于帝王之家,萧绎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才华也极其出众。然而,萧绎却“初生患眼,高祖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弥加愍爱”。因为身有残疾,萧绎得到了父亲的格外疼爱。网络配图 萧绎很小的时候,就被封为湘东郡王。天监十六年(517年),由萧衍做主,年方十岁的萧绎纳侍中徐绲的女儿为王妃。当时正值十二月,天气寒冷。当天黄昏,徐昭佩坐嫁车路经西州时,狂风大作,竟吹倒房子;之后又下暴风雪,把喜事的帷帘都覆盖成白色;等新娘来到夫家时,西州大雷狂作,把柱震碎了。鉴于种种异象,萧绎认为这是婚姻不祥的预兆。 据《南史·后妃传》《梁书·后妃传》记载,徐昭佩“无容质,不见礼”,容貌一般,也缺少必要的教养,所以萧绎“三二年一入房”,夫妻生活很少,即便这样,徐昭佩还是为萧绎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即萧方、萧含贞。徐昭佩最初对萧绎还算恩爱,萧绎虽然身有残疾,但他毕竟是皇子,也深得皇帝疼爱,将来登上宝座也不是不可能,而她也有可能成为太子妃、皇后。 然而,梁武帝一连立了几个太子,也没轮到萧绎,眼看一梦黄粱,徐昭佩对萧绎渐渐有了看法和偏见。因为萧绎是个独眼龙,徐昭佩常常拿萧绎开涮,“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萧绎)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意思是说,徐昭佩每次听说萧绎要来自己的房间,事先画“半面妆”,讥笑只有一只眼睛的萧绎只配或只能看到自己的一半脸。萧绎本就为残疾赶到自卑,连老婆都取笑他,每每大发雷霆,二人之间遂有了矛盾和隔阂。网络配图 除了取笑丈夫,徐昭佩还经常做一些非常出格、出轨、乃至恐怖血腥的事情,如她“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酷妒忌,见无宠之妾,便交杯接坐;才觉有娠者,即手加刀刃”,甚至“与荆州后堂瑶光寺智远道人私通”。萧绎的随从中,只要谁长得漂亮,她一概想方设法“与淫通”,季江便是其中之一。“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就是季江对色胆包天的徐昭佩评价,“徐娘半老”即出自此。 鉴于徐昭佩的种种劣迹,特别是出轨劣迹,还有嫉妒和涉嫌杀人劣迹,萧绎知道后,忍无可忍,最终于太清三年(549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透井死。”徐昭佩死后,萧绎仍不解恨,于是“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把徐昭佩的尸体送回到她娘家,地办理“离婚手续”,表示与徐昭佩断绝一切关系,并且“制金楼子述其淫行”。萧绎此举,未免太过雷人,特别是发生在帝王家族,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没办法,萧绎就是这么个人。网络配图 就在萧绎辣手处理家事的时候,国家出现严重动荡,当然这也正给觊觎宝座已久的萧绎带来了机会。当年三月,攻破台城。萧绎在击溃、剪除兄弟的目的达到后,于天正元年(552年)在江陵即位称帝,年号承圣。承圣三年(554年)十一月,江陵城陷,萧绎被西魏俘虏遭害。次年,其子在建康称帝,追尊为其元帝,庙号世祖。萧绎虽然与徐昭佩尸体离婚,但《梁书·后妃传》仍称徐昭佩为“世祖徐妃”,《南史·后妃传》则称其为“元帝徐妃”。有些关系,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比如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夫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