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14年战争开打,德军的优势地位已经不像制定施里芬计划时那么明显,虽然德国利用先进大炮成功拿下了中立国比利时,为攻入法国开路。但随着英军参战,以及德国参谋部对西线形式的乐观判断。施里芬计划失败,西线战事很快陷入僵局。
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将耗时四年,死亡人数将超一千万,欧洲一代年轻人都牺牲在战场上。
1914年8月3日,德国对中立国比利时不宣而战,德军用420毫米的榴弹炮轰破了比利时的列日堡垒。到8月9日,德国的战争铁骰子滚遍了比利时全境。威廉二世延续了其不遵守国际条约的“传统”。残酷的列日战役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定下基调。(德军使用的420mm榴弹炮,由克虏伯钢铁公司生产,这种榴弹炮重75吨,需拆分成5个部分用铁轨运输,放置在混凝土基础上才干工作,每小时可以发射10发2200磅(约1吨)的炮弹。)
到8月21日,德军兵分五路攻入法国境内,9月3日,德军已经逼近巴黎。骄傲的情绪阻止了德军胜利脚步:德军看到英法联军的败退,已经认为西线胜负已成定局,此时东线俄国军事已经攻入东普鲁士,谨慎的小毛奇抽掉西线兵力支援东线,此举被备受众人批评,在施里芬弥留状态时,曾留下“加强我的右翼”遗言。果然,在此后大规模爆发的马恩河战役中,英法联军击败了德军的“右翼铁锤”,帆叶网,德军被迫撤退,施里芬计划宣告失败。

而在东线战场,德国取得了两场防守性战役的胜利,成为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最大的信心来源。在东普鲁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率领的部队打败俄军,保卫了德国“容克”贵族的发祥地。这两场胜利对威廉二世意味着一切,也成为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仕途上最主要的政治资本。(一名法军士兵在战壕里写信,士兵在书信里这样描述真实的战壕生活:“数月都生活在极端的无聊和单调中,但常常被极端的恐惧打破”,战壕中的生活充满了其他的恶劣情景,虱子、老鼠到处都是;堑壕脚病(真菌感染导致坏疽)和堑壕嘴病(嚼口香糖导致牙齿脱落)流行。即使是把士兵当做工具的将军们,也理解“没有人能容忍战壕生活”这个基本事实。)
德军从此转入战略防守,战斗也转变成了阵地战,之后德军在西线战斗中均未能取得大的胜利,到1914年底,战争进入僵持和消耗状态。双方均损失很大的兵力维持战争。伴随着极度恐惧和极度无聊的战壕生活成为西线战场的主旋律。
1915年年初,德军再次在东线马祖里湖击败俄军,并在达达尼尔海峡和加里波利半岛重创英法两军。此前令人难以预判立场的意大利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奥匈帝国宣战,开辟出新的伊松佐河战场,超过65万的意大利人在3年的战争中丧命,
1916年2月,德军发动凡尔登战役,试图逼退法军,最后宣告失败。7月,英法联军在索姆河发动攻势,遭挫败之后法军又发动了一次反击。双方在凡尔登的鏖战成就了古代上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中,德军伤亡了33万人,法军伤亡了37万人。为了缓解凡尔登局势发动的索姆河战役伤亡更甚,英法军事损失了62万人,德军也损失了45万人。古代学家曾评价说,战争双方都在战场上“流尽了最终一滴血”。( 这场战役使双方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但没有达到德军预想的2:1水平。)
1916年,为了突破大英帝国皇家舰队的封锁线,德军主力舰队公海舰队试图诱杀英军主力舰队。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两国海军在海上展开了一场世界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虽然最后从战果上来看德军比英军略占优势,但德国海军却无法承受和皇家舰队同样的损失。这促使德国海军转向无限制潜艇战,试图以封锁英国的方式取得胜利。
秦始皇嬴政统一血的代价:22场战役斩敌181万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兼并过程中,普遍存在斩首现象,秦汉之际一致认为秦国是崇尚诈力的虎狼之国,鲁仲连更明确提出秦是弃礼义尚首功之国。对于秦国的斩首现象,史家梁玉绳作过一定研究,统计出秦国有记载的斩首数量是166.8万人,认为“史所缺略不书者尚不知凡几,从古杀人之多,未有如无道秦者也”。王玉哲先生认为秦国斩首数量在170万左右。学者们的统计的数据略有不同。本文力图针对秦国斩首现象作一考察。 在前工业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张大程度,掠夺人口是战争的目的之一。军队是一个国家人口的精华部分,击败敌军,将战俘转化为本国的军队和奴隶是古代战争的常规做法。秦国违背常规,实行军功爵制度,将斩首数量作为调动士气、衡量军功和获得富贵的标准,使秦国成为一架效率极高的斩首机器,加快了兼并六国的进程。网络配图 一、秦国斩首的原因考察 战国七国中何以只有秦国崇尚斩首,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强烈的帝王意识,军功爵制度和尚利尚勇的民风。 首先,秦国历代君主具有强烈的帝王意识,秦国僻处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西周末年畜牧业仍是其主要经济活动。游牧文明崇尚武力,故秦国多勇士,马匹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商周王室积极利用秦的强项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早在舜时,秦之先祖大费负责为舜调驯鸟兽。三代时期至少七人以才力善御和养马服务于商周王室。身为家臣的秦人很难参与到商周贵族社会生活的核心层面,对礼乐仪式和文物充满神秘和向往。他们向往文明,但认识到的仅是礼乐文明的外在形式。 由于秦人主要为王室提供娱军事的服务,秦人理解不了权力地位需要品行和功德的累积。,因护驾送有功才获得了诸侯的地位,由家臣上升为贵族,“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终于可以体验向往已久的礼乐仪式,可以和贵族们平等交往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称霸为主成为很多诸侯的政治追求,更是跃跃欲试。他以挺进中原为目标。但其计划因崤之战而被晋阻挡,只称霸西戎。网络配图 东方六国以夷狄之国待之,对其持敌对防范的态势。穆公后秦国内政的混乱到献公告一段落。秦国兼并天下的大业于献公时期动。其子孝公对“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深以为耻,效祖(穆公)法父(献公)任用,变法图强,国力大增,奠定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以后的历代秦君,均以称王为目标,秦惠文君在为君14年改称为王,曾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在公元前288年自封为帝,自称,封禅泰山,巡行全国,刻石立碑。 秦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成为帝王充满渴望,,毫无顾虑,只求效率。对商鞅提出的帝强的四种不同方案只对强国之术感兴趣。任用商鞅实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改革,奠定秦国吞并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农战成为秦国政治的核心。 第二,军功爵制的推行 爵位起于三代,西周统治者根据血缘亲疏,军功大小和部族势力强弱等条件来授予爵位而分享亡商的胜利果实,维护新的统治秩序。但西周的分封是一次性的授爵,分封之后便是世袭继承。时期,礼乐征伐先后由诸侯、大夫、家臣而出。这些新兴力量需要新制度调动社会资源为已所用。所以,春秋以后,按军功贡献授爵日益代替世袭制,奖励军功成为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共同内容。 李悝在魏国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在楚国的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燕国有“公子无功不当封”的制度。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最系统最具体最可操作,基本特征如下:军功爵位有20等,授爵和增爵一级的一般条件是斩首一个。不同爵位占有相应数量的土地、宅地、赋税、奴隶,在公共活动中享有相应的饮食标准。网络配图 爵位还可以用来为自己或家人赎罪赎身等。这样士兵一斩首一富贵(土地财富权利)三者形成了一个循环。秦国的军功爵制授爵的唯一标准是士兵斩首的数量,占有土地奴隶,获得赏赐,赎罪赎身都和爵位有直接关联。爵位成为富贵权力的核心,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附着在爵位上,而获得爵位的唯一条件是斩首数量,这样军队的战争热情便被调动起来。秦国军功爵制度配套政策完备。 军功爵制的目的是垄断人们的改善政治经济地位的手段,如果获利多途,军功爵制度的作用就会被消解。秦国在经济上重农抑商,要想致富必须依赖土地,要获得土地必须去上战场上斩敌之首以换取爵位。 秦国建立了以十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让国民互相监督;焚烧诗书以愚昧国民。而齐国文化和商业发达,赵国盛行盗墓和业,秦国则不存在这些消解军功爵制作用的问题。秦国的相关政策为军功爵制构成坚实的支持,不会因其他的漏洞脱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世杰是如何死的?为南宋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为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三杰”里面,生于1236年,也生于1236年,两人同岁。只有张世杰,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出生年,但按照他1241年就从军的情况看,他比另外两人要大10多岁的样子。 张世杰和其他两人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并不是纯粹的“南宋人”。 张世杰祖籍在河北范阳,他从小成长在金国的统治之下,准确说他应该是一个“金人”(按现在的国籍算的话,像这样的人还很多,包括全真教创始人——也是)。 和张世杰背景相同且关系紧密的还有元初的大功臣——张柔,如果张柔你不熟悉的话,他的儿子你一定知道,就是在“崖山海战”中逼得陆秀夫和跳海,灭亡南宋,并在石壁上刻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的张弘范。没想到同为北方汉人的“二张”,后来各为其主,兵戎相见,一个成为的大功臣,一个成为的民族英雄。 张柔是河北保定人,是当地的豪族大家,蒙古攻金的时候,兵败投降蒙古,后随蒙灭金。张弘范是在金国灭亡后才出生的,所以,张弘范严格上说,算是“蒙古国人”(当时还未称“元”)。 张世杰是在张柔作为蒙古将领和宋对峙期间加入其麾下的,后来张世杰不知犯了什么事儿,估计是严重的军法,于是投奔了宋营,从此成为一名忠贞不渝的宋将。 张世杰是一个典型的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武将,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后来他被南宋著名抗蒙将领吕文德看中,提拔为将军。 宋蒙关键性的第三次“”,张世杰奉命驰援襄阳,结果战败。随后,双方进入激烈的拉锯战。可是在关键时刻,最具威望的吕文德病逝了,宋军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在顽强坚守了几年后,襄阳终于失守。 鄂州彻底暴露在元军(此时忽必烈已称“元”)面前。在和元军名帅伯颜激烈交火后,张世杰败退临安。 随后,奸相组织了南宋最后一次大规模抵抗,是为“丁家洲之战”,结果遭遇大败,南宋元气大伤,败局基本已定(虽还有扬州)。 贾似道由此倒台,被发配到偏远的广东一带。张世杰、力撑残局。 张世杰组织军队和元军名帅大战于焦山,这个阿术乃“蒙古四獒”——之孙,名将(灭大理、征安南)之子,也是元军名宿,战斗能力惊人,张世杰再次大败,朝廷于是召文天祥等入京勤王。 元军迫近临安,张世杰劝宋恭宗和等移驾海上,像当年宋高宗一样,力图挽转危局,但被丞相陈宜中否决。在和(或者说投降)与战的争论中,南宋终于迎来了蒙古铁骑。宋恭宗派文天祥去议和,文天祥被伯颜拘留,送往元大都,但被文天祥逃脱。益王和广王在投降前逃出临安城,成为了后来的流亡二帝——和宋少帝。 张世杰率兵拥护二帝南下,一路和元军打打撤撤,最终在崖山和元军决战,元军的主帅正是——张弘范! 张弘范劝张世杰投降,张世杰严词拒绝,双方展开大海战。张世杰犯了军事错误,被元军封锁了出海口,宋军断绝淡水,人心惶惶,最后被元军击溃。张世杰本想接宋少帝突围出逃,但陆秀夫之下担心是奸细,拒绝了张世杰的兵士,最后全部跳海溺亡。 张世杰率军突围后,听闻宋少帝已亡,,在大风来时,并不躲避,于是溺亡平章山下。一代忠魂,就此别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