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唐朝皇帝李世民为何自称害怕房玄龄的老婆?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房玄龄字乔,山东临淄人。他是唐朝最著名的宰相,被视为古代宰相的典范,也因此得到了中国十大贤相的赞誉,同时,也被誉为大唐王朝难得的好男人。他自幼聪明,十八岁时考中隋开皇进士。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于太原。当十九岁的李世民进军长安,行至渭北时,比李世民年长二十岁,已至不惑之年的隋隰城尉房玄龄,参谒李世民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见《旧唐书.房玄龄传》)

唐朝皇帝李世民为何自称害怕房玄龄的老婆?

房玄龄常随李世民出征,参与划策,他和杜如晦是李世民最重要、最得力的谋士。二人同心同德,辅佐李世民,因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故自唐起,汉语词汇中就有了“房谋杜断”的成语。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主力,全程参与了“玄武门事变”的策划和行动。事成后,论功行赏,他与杜如晦等五人一起被确定为功劳第一。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任中书令。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二月,房玄龄就任尚书左仆射。《旧唐书.房玄龄传》对他当宰相是这样评价的:“既作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所失。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并喻其为“左右手”。曾有人把魏徵与房玄龄做过形象的比较,说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而房玄龄则是唐太宗的一条臂膀;离开了镜子,人照常生活,而缺少了臂膀,人却无法正常生存。

在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宰相房玄龄如同一杯温开水,无色无味,朴实无华,却能润物解渴,又涵容一切。似乎哪里都找不到他,但他的影响却无处不在。他似乎是一台永动机,每天没日没夜地工作着,是不折不扣的国家栋梁。《资治通鉴.唐纪十五》是这样评价房玄龄的:“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王珪、魏征)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英国公李勣、卫国公李靖)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众望所归,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房玄龄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供奉于凌烟阁。 

就是这样一位为大唐繁荣奉献一切的模范宰相,却始终被朝堂上下讪笑为“怕老婆”的人。而且,汉语中的两个重要词汇:“吃醋”和“醋坛子”,都和这个“怕老婆”的模范宰相、古代好男人的代表有着直接关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主要原因就是他不敢纳妾,这在大唐这个人性开放的朝代是绝无仅有的,房玄龄也因此成了可供大唐朝堂“讪笑”的绝对稀有物种。

唐朝皇帝李世民为何自称害怕房玄龄的老婆?

当了宰相的房玄龄为何“怕老婆”?为何不敢纳妾呢?这还得从一则坊间轶事说起:一天,唐太宗李世民设宴招待开国元勋,酒至半酣,房玄龄仗着酒胆,吹嘘不是他怕老婆,而是老婆怕他。李世民也趁着酒兴,当即将两位美人赐给他,并令他带回府去做小老婆。这一下,把房玄龄的酒也吓醒了,只见他嘴里嘟嘟囔囔的,不知在说些什么。这时,尉迟恭在一旁打趣地说:“老房,你不要怕!这美人是陛下赐给你的,你就放心带回府去吧!难道你老婆还敢违抗圣意,把她们吃了不成?”无奈,房玄龄只得领旨谢恩。酒宴后,提心吊胆地带着两位美人回到府中。夫人卢氏听完老房小心翼翼的汇报,气不打一处来,当场就对着老房大吵大闹,并将两位纤纤美人赶出房府。

无奈的房宰相,只好领着两位美人重回皇宫,再三向唐太宗谢罪,并请皇帝收回成命,两位美人他是着实不能收下。李世民也来了精神,立即命人将卢氏召至皇宫。唐太宗对卢氏说:“收娶媵妾之类的事,是符合当今制度的。老房年纪也大了,赐予美人做妾,是为了更好地照顾他。”谁知卢氏连皇帝的面子也不给,执意不同意让美人给老房当小老婆。这让原本打算取笑一下房玄龄的唐太宗,反而被卢氏弄得尴尬无比,连下台的台阶都找不到了。可聪明的唐太宗早有准备,立即使出杀手锏,命人取来一个瓦坛,并指着瓦坛对卢氏说:“这是一坛毒酒,因你抗旨不遵,本该处死,念你服侍玄龄多年,现有两条路供你选。一条是将美人领回去给老房做妾,你就可以不喝这坛毒酒,这是一条生路;一条是你不同意玄龄娶妾,那你必须喝下这坛毒酒,这就是一条死路;你是要命呢?还是不让丈夫娶妾喝毒酒呢?全由你自己挑选!”房玄龄在一旁跪地求情,请太宗饶了卢氏。卢氏想到与自己同甘共苦几十年的丈夫,到老了还要娶小老婆,实在心有不甘。当下牙一咬,心一横,在众目暌暌下,端起毒酒,平静地对太宗说:“陛下,我宁愿死,也不愿让老房娶小老婆!”说完,将一坛毒酒一饮而尽,无所留难,房玄龄拉都没拉住。李世民感叹道:“这样刚烈的妇人,我见了都怕,何况是房玄龄!”接着,又狡黠地对卢氏说:“你放心吧!以后我不会再逼老房娶小老婆了。不过,你刚才端的是个醋坛子,喝的也不是毒酒,是醋!你是大唐的第一‘吃醋’高手啊!”由是,流行语词典上就多了两个词-“吃醋”和“醋坛子”。 

而《隋唐嘉话》是这样记载卢氏“吃醋”的:“梁公(老房)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之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老房)年暮,帝欲有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鸩。’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玄龄!’人谓房公怕妇,抑孰知,感剔目之情也。”此记载与坊间轶事大同小异,但最后一句“抑孰知,感剔目之情也。”却道出了房玄龄所谓“怕老婆”的真实原因。

据《新唐书.列女传》记载,在房玄龄年轻尚未发迹时,一次得了重病,眼看快不行了。他伤心地对老婆卢氏说:“我病得太重,可能会死掉。你还年轻,不宜寡居,再嫁之后,你要好好服侍你以后的丈夫。”卢氏放声大哭,进入后面的帷帐中。一会儿,卢氏出来,满脸鲜血,手中托盘,盘中一目。原来,卢氏自剜一目,示意玄龄,表明自己终身决不改嫁。房玄龄病愈后,终其一生对卢氏礼敬有加。又有谁知道,房玄龄的所谓“怕老婆”,正是对老婆的感恩,正是对老婆的尊重呢?房玄龄其实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丈夫、好男人。

就是这个重情重义的好男人,一个人能平衡大唐朝堂,能让庞大的朝廷机器,在六百四十三位官员的操控下,精确、和谐、高效地运转,从而带来让后世赞叹不已的“贞观之治”。他大音希声,和而不同。“贞观之治”的丰碑,处处都仿佛浸染了他的气质。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旧病复发,继而危殆。李世民命人用担舆将他抬到自己的御座旁,看着老战友,李世民泪流满面,房玄龄亦感咽不能自禁。太宗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房玄龄,“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房玄龄的病越来越重,李世民为了探视方便,居然下令凿穿宫墙开门。在唐太宗依依不舍的泪光中,这个七十一岁一生重情重义的好男人,终于走完了让后人钦佩不已的一生。一生勤于朝政的唐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这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男人、大唐王朝的好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真实故事。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如何样

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没有选好接班人,终于造成之乱,在唐宫搅出一番腥风血雨。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不该选“阴毒后生”,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但因为李治的舅舅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随机文章南极无雪干谷之谜,2000米冰层覆盖的南极竟有无雪区小偷偷走蒙古高僧木乃伊,过边界被抓(200岁肉身不腐)南风法则的作用,对下属给予的温暖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七大被宣布灭绝又找到的动物,山地矮袋熊灭绝2万年被再次发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闯王李自成提出了什么内容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崇祯皇帝死都不同意他的要求呢

末年,由于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统治阶级与民间百姓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几股起义军中,声名最响的便是闯王。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着他手下的农民起义军,一路的打到了北京城下。正当大家以为他要一鼓作气的拿下北京城时,他却给递上了一封书信。 信里什么内容呢?大致就是“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这几句话。其实从中不难看出,李自成当时是没有做的野心的,甚至可以说是没那个胆量。因为从李自成内心深处来讲,他还是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的,知道自己现在是造反的行为。但自己带着人大老远的跑了一趟,总不能徒劳无功吧?所以他就想让崇祯答应三个条件:第一,把西北割让给我。第二,昭告天下,封我为“西北王”。第三,给我一百万两银子,我要。 崇祯在接到这封信后,气得青筋凸起,断然拒绝了李自成的无耻请求。在他看来,李自成只是一个小小的匪首,竟然敢和自己谈条件。如果自己答应了,那自己的面子往哪放?而且之后这种事肯定会层出不穷。最关键的是,自己先祖曾留下祖训:大明朝从今往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除此之外,李自成的第三个条件崇祯也是万万做不到的。他虽然贵为天子,但是手中却没有多少银两。如果让朝中那些大臣往出掏,那比杀了他们还难。所以君臣一心,与李自成死战到底。最终的结果就是:北京城被攻破,李自成登基称帝。崇祯煤山自缢,朝臣被李自成一个个给搜刮干净。 在小编看来,崇祯实在是太耿直了。当时李自成为了当那个“西北王”,都主动提出可以去关外攻打清军。崇祯完全可以转嫁危机,先口头允诺他“西北王”的地位。等李自成跟清军斗的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面收拾残局,岂不是更省力气?而那100万军银也不需全给他,让大臣勒紧裤腰带凑个二十万,等李自成的兵马出关后再分批给他。让他和清军打消耗战,坐收渔翁之利,岂不更好? 随机文章发生在06年真龙吃人的照片真相,疑似神秘生物活吞游客揭秘贵州空中怪车之谜,大型UFO飞船失速撞上林场树木黑暗森林法则是什么,人类或早被外星文明当成猎物(传霍金认可)中国有舰载巡航导弹吗,东海10先进程度超战斧(未证实)蒙娜丽莎的背后骷髅头,纪念丽莎·盖拉尔迪尼逝去的儿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