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比较 马陵之战有什么典故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实力日趋强大,不断对邻国进行骚扰。先是引兵攻打了赵国,齐国出兵解救了赵国,史称“桂陵之战”,这张战争中魏国没有得逞。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比较 马陵之战有什么典故

马陵之战路线

在等到魏国修整之后,又开始对外进攻,此次进攻的国家是弱小的韩国,韩国于是也求救于齐国。齐国答应韩国的请求,命田忌、田婴等人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经过曲阜等地,由定陶进入魏国的境内。魏国听闻齐国想要援助韩国,非常气愤,因为上次攻打赵国也是由于齐国的从中作梗才导致他们被迫撤兵。于是,魏军放弃讨伐韩国回到了魏国。魏惠王痛恨齐国多次干预魏国的大事,于是派出魏国所有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决定与齐军拼个你死我活。

孙膑见魏军来势汹汹,而且齐军的力量也不能与魏军的力量相对抗,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于是决定欲擒故纵的方法,让魏军上钩。孙膑命令军队朝马陵方向撤退,马陵道路曲折,有茂密的森林,适合埋伏。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十万个灶坑用来做饭,第二天减到五万,第三天为三万。庞涓看见了以后非常开心,认为齐军差不多该逃的逃,该死的死,人数应该没有多少了,便让士兵轻装上阵。等到他们天黑时赶到马陵,在用火把照路的时候发现一颗树上写了字,一照便看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恍然大悟,可是他们已经来不及撤兵了,齐军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死伤无数。最终齐军大获全胜。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齐魏两大国家碰撞后爆发的著名战役,当时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在战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两场战争对于结束魏国在中原地区的称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战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从此战国七雄的局面正式形成,并将一直争斗到多年以后。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比较 马陵之战有什么典故

桂陵之战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了一大批贤才,进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家很快富强起来,在军事上魏王加强军备,提高战斗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齐国自西周以来都是大国,现如今也面临领土扩张的时期。

原本安心谋求自身发展的两国开始敌对,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爆发了桂陵之战,当时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赵国和齐国结盟。魏国借赵国想要攻打卫国为由,发兵前往赵国。

齐王在接受了段干朋的一石三鸟之计后,决定进攻襄陵,牵制魏军,让魏军两线作战,腹背受敌,向赵国拜师支持,出兵援助,保证两国的友好往来,让魏国和赵国继续焦灼消耗双方的实力,到时候齐国就左手渔翁之利。

这魏军刚才还在赵国打的风生水起,发现齐军来了,不仅如此,齐军还并分两路,有一支部队往自己的首都去了,这下,就有点忙不过来的感觉,因为两线作战,魏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魏国不愧是大国,在吃了败仗后并没有一蹶不振,整顿军队后又要攻打韩国,并且率领大将庞涓,带领十万部队,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这一次孙膑又施一计,他判断魏军一定会急于求战,决定利用地形诱敌深入再一举歼灭。

魏军与齐军交战的当天,齐军假装不敌造成逃亡的现象。魏军穷追不舍,哪知孙膑早就派田忌率小部队前往魏国都城。庞涓听了也顾不上军队的装备,只叫了部分人马和自己同行回救。正中了孙膑和田忌设下的圈套,庞涓也被齐军抓获,这就是著名的以假乱真欺敌误敌的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的典故

马陵之战,是指齐军在马陵大败魏军的战役,这次大战也成就了齐军的军事孙膑,齐国在这次大战后声名鹊起,从一个弱小的国家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大国。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比较 马陵之战有什么典故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比较 马陵之战有什么典故

马陵之战

魏国在桂陵之战被齐军击败,又被秦国夺去了几个旧都,但是他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周显王二十五年,魏国又召集了鲁、宋、卫等国会盟,自称为王。但是齐国、韩国、楚国对此表示不满,拒绝参加会盟。第二年,魏国就命令庞涓对韩国进行讨伐。

韩国因为国力弱小无法对抗魏国,于是向齐国进行求救。孙膑认为在韩、魏两国兵力薄弱的时候出兵,既可以让韩国完全的归顺于齐国,又可以又很大的把握战胜魏国。于是齐威王采取了孙膑的意见,等到两国两败俱伤之时进行出兵,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援韩国。

孙膑仍然以“围魏救赵”的战法,直奔魏国的大梁,庞涓听闻齐军进军国都于是撤军回大梁,但是齐军知道韩国已经被救,便想要撤兵回齐国。但魏国不甘心自己的计划落空,想要一举歼灭坏它好事的齐国,命庞涓率领十万士兵追击齐军。孙膑察觉到魏军的来势凶猛,于是利用地势进行埋伏,用每天减少灶坑的方式来进行示弱。庞涓果然中了孙膑的计谋,认为齐军已经所剩无几了,竟然大意到只率领轻车锐卒进行追赶。魏军如期而至,走进了齐军的圈套内,齐军万弩齐发,全面出击,魏军实力大损,落败而逃。

甲午海战和谈幕后真相是怎么回事?李鸿章叹息日本太狠

《马关条约》签订后,相当于日本4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中国赔款把日本迅速滋养成强敌,给中国带来无尽的苦难。,今天的钓鱼岛之争,乃至台湾问题,都与其有关。而抗日战争日本战败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免除了日本的一切赔偿! 网络配图 《说倭传》是一部记述甲午战争全过程的小说,其背景自然是那段用血泪写成、用屈辱风干的历史。据载: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求和。3月19日,全权大臣偕其子李经方、美籍顾问科士达及随员等抵达马关,次日与日本全权大臣(内阁总理)、陆奥宗光(外务大臣)开始谈判。 日方开出的停战条件十分苛刻,且要求停战期间日本一切军费由中国承担。 这些条件无疑显示日本仍在考虑军事、谈判双管齐下的方针,在战场上并不愿意停手,要求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交日本军务官管理,企图将北京置于日军的监视之下,然后再从容签订。 李鸿章盯住了要害,在会谈上没有对日本先抵押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地让步,谈判陷入僵局。李鸿章回到住所,立即给总理衙门发去电报,表示日本以三地为抵押的要求坚决不能答应,并叮嘱要在这一带严加戒备。总理衙门复电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而中方密电码,早为日方侦破,由此,马关会谈大局已定。 网络配图 如《说倭传》中有一段日方要中国出让台湾的对话,生动写出和谈中日方,中方却陷于无奈与尴尬之境的情状: 李云:台湾全岛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强让? 伊云:此系彼此定约商让之事,不论兵力到否。 李云:我不肯让,又将如何? 伊云:如所让之地必须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东各省,将如之何? …… 李云:赔款还请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相让。 伊云:如此当即遣兵至台湾。 李云:我两国比邻,不必如此决裂,总须和好。 伊云:赔款让地犹债也,债还清,两国自然和好。 李云:索债太狠,虽和不诚! “弱国无外交”。难怪当年老迈的李鸿章,会再三叹息“太狠”“口紧手辣”“”了。 网络配图 《马关条约》签订后,相当于日本4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中国赔款把日本迅速滋养成强敌,给中国带来无尽的苦难。抗日战争,今天的钓鱼岛之争,乃至台湾问题,都与其有关。马关之耻,春帆楼之恨,永远深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当年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临终前留下一首遗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宣皇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为什么没有称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