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太宗以仁为本
唐代贞观元年,青州因发生谋反的事件,监狱里抓满了人。皇帝下诏派薛仁师去复查。


薛仁师到监狱后,就给囚犯们打开枷锁,供给饮食,送水洗澡。最后,只查办了为首的几个人。
朝中的官员孙伏伽,怀疑他平反过多。薛仁师说:「遵照皇上(唐太宗)的意见,大凡处理罪案,应当以仁恕(仁爱宽恕)为本。难道只为自己不被上面责难,就明知有冤,也不救吗?如果我执法公正,即使触怒了皇亲国戚,以身殉职,也在所不惜。」
后来,皇上为了尊重孙伏伽的意思,下诏派人调查薛仁师办案的情况,事实证实了他所平反的人,果然原来是受到冤枉的。
唐太宗对薛仁师,更加信任。
二、施仁政重教化,出现贞观盛世
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为主干,这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这三家文化的核心,都含着非暴力主义精神,它以端正人心,来谋求永恒的和平。这是法律的作用所远远达不到的。
唐太宗从谋求永恒的和平这一建国目的出发,施行仁政,虚心纳谏,刑罚宽简,吏治严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盛世。贞观四年,一年只判有死刑犯29人,而且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是乱世刚刚过去,国困民穷,年成也不好的时候。其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的治安良况,是因为唐初重视了教化的作用,强化了道德伦理。人心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故遇上天灾,全国上下齐力抗灾,也并无怨气。后来遇上丰年,社会便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这也就是很自然的情景。接着,又出现了行旅不带粮,路上有人款待与送给。这就更非一般社会风貌所可比拟了。
所以史家,将这一时期,誉为「贞观之治」!
三、唐太宗改革极刑
唐太宗从一开始,就注重改革极刑。《资治通鉴》记载:「皇上(此指唐太宗)命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共同议定改换刑律,放宽绞刑五十条,使死刑其改为断右脚趾。皇上还嫌它太惨,说:『肉刑废除已久,应以另外的办法代替。』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重劳役,流放三千里,时限为三年。皇上批准,下诏实行。
皇上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公正直,就提拔为大理少卿。
皇上发现:在选拔人才中,经常出现假冒资望或祖荫的人,就下诏命令他们自首,不自首者,判以死罪。没有多久,却又出现有假冒事件,发现后,皇上很生气,当即下令:要杀掉他!
戴胄上奏说:「按照新法律,应当流放。」皇上生气地说:「您要守法,就使我失信(己下令杀他)吗!」戴胄说:「您刚才的命令,是出于您个人一时的激愤;而法律,则是国家取信于民的根本。陛下痛恨选拔人才作假,因此就想杀了他。但现在已经知道了这样不对,订出了新法律,就应当依法办事。这就叫做:忍小忿而存大信。」皇上说:「您能如此执法,我还有什么担忧呢?」
戴胄经常不顾情面,犯颜护法,言如泉涌,唐太宗都听从他,所以国家没有冤案。
唐太宗以仁为本,不因个人的喜怒,而违背法律的严肃性。从这一点看来,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仁君。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亲手砸掉魏征的墓碑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魏征比唐太宗大20岁,如果放在时下,就是“60后”与“80后”的关系。年龄上的差距,代沟上的隔阂,意见上的分歧,必然会造成二人之间的冲突。魏征在呕心沥血的同时,却忽略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张、理想、爱好和私生活。 唐太宗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开拓劲,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权,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魏征的干涉和阻挠。难怪有一次唐太宗守着的面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能把“从谏如流”的唐太宗逼到这个分上,魏征的进谏确实过了头。 爱太深,容易出现裂痕。魏征这种慈父般的过火关爱,在唐太宗眼里却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皇帝的在很多时候说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脸色,这种长期逐步积累起来的压抑,总有一天就会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而魏征的“荐人失察”和“谏言外流”不过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导火索。贞观十八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丽受挫后,不由得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立即“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人,总是在受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谛,皇帝也不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为什么结局很悲惨?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优秀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十分勤勉,且虚心纳谏,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人将他的统治誉为 。 不过,李世民是一位好帝王,却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好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他并没有能够培养出一个真正能够接他班的优秀继承人,还导致了诸子夺嗣、纷争不断。 其实,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曾经很有希望成为大唐盛世的延续者,但无奈造化弄人,他最终从万众期待的皇太子变成了发配边疆的庶人。 那么,原本被唐太宗用心栽培,多次代替父亲处理国政,并得到朝野内外一致好评的李承乾为何逐渐成为结党营私、阴谋篡逆的,并被世人纷纷叹道 荒唐 呢,他到底荒唐成什么样呢?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孩子的降生,据《》记载: 生于承乾殿,因以名焉。 这个看似随意的名字实际上却大有深意。从字面意思看, 承 便是继承、支撑,而 乾 则是乾坤的意思,承乾一名象征着继承和发展社稷,其意义相当深远,也寄托着李世民对自己嫡长子的美好祝愿。 李承乾数岁之时,李世民便为他操碎了心,不但请来当世大儒当他的老师,还想方设法将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君子。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在不久后成功登上帝位,成为了大唐王朝的新统治者,与此同时,八岁的李承乾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史书夸赞道: 性聪敏,太宗甚爱之。 唐太宗对李承乾的关爱是十分显而易见的,不管是为他提供许多锻炼自己执政能力的机会,还是在他生病时四处祈福,虔诚的祈祷他的痊愈,都说明了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李承乾就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是大唐的未来。 随着李承乾的长大,李世民更多地将权力交给他,观察他对国家大事的治理能力,而李承乾也不让父亲失望,很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不过,或许是腿疾的日益加重让他心烦意乱,或许是母亲的去世让他悲痛消沉,亦或者是青春时代所谓 逆反心理 作祟。 李承乾渐渐懈怠了对自己的锻炼,也逐渐对李世民派来督促和矫正自己行为的老臣们感到厌恶。 唐太宗因犯颜直谏而得以改正了许多自己的错误,于是他便原封不动地将之照搬到了李承乾的身上,他令辅佐太子的大臣积极进谏,又让魏征当了。 不过,李承乾却并不喜欢举手投足都被批判,也厌恶大臣们的喋喋不休。于是便将所有谏言当作,甚至是故意与之对着干,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二十出头的李承乾开始追求起了享受,他营建宫室、沉迷玩耍、喜好奢华,还常常宠幸一些歌女乐人,唐太宗见状,生气地将他所爱的乐人处死来警告他,但他却怙恶不悛。 心爱之人被父皇杀害后,李承乾一面心中暗恨,一面怄气称病,拒绝上朝拜见。即使如此,李世民还是当李承乾不过是孩童心性,迟早会幡然悔悟。 然而,李承乾这次却没有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李世民原本是坚定以李承乾为继承人的,但另一位皇子也深受太宗的喜爱,于是李承乾感受到危机感,便暗中刺杀李泰。 在计划失败后,李承乾做贼心虚,于是想着先下手为强,学习他父亲当年在玄武门发动兵变的故事,勾结了自己的叔叔李元昌、名将等势力,想要逼宫上位,但计划不慎败露,李承乾被李世民幽禁,审判后又流放到黔州,并最终客死他乡。 李承乾原本有着大好前程,即使他让李世民失望,其太子地位还是没有被真正撼动,但他耐不住性子,先是谋害亲弟,又想着逼父夺位,实在是失去了身为人臣和儿子的资格,最终被发配充军也是合情合理的下场。 李承乾的小荒唐,如贪图享乐、宠爱乐人,甚至无视李世民的一片苦心、公然表达对他的不满,都还不至于让他走向自己的最坏结局。但他对自己的亲兄弟、亲生父亲下手,这就触及了李世民的底线。李世民当年是与兄弟争夺才得以继位,他十分不想子孙重蹈覆辙。 李承乾任性妄为,或许饱含惋惜的一声荒唐,是对他生涯的最好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