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同堂、天伦之乐,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艳羡的了,四世同堂就更难得了,五世同堂几乎世上少见,笔者此生以来唯一一次见过一个六世同堂的家族,在广西巴马的长寿村,最长者是个110余岁的老太太,中国健在寿星里排前几名的;可中国古代上竟有一个九世同堂的家族,他自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九世同堂家族(至少是有据可查的)。他就是唐朝的张公艺。

张公艺(577—676),郓州寿张(今山东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一说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人,汉初“开国三杰”之一张良第26世孙,历北齐、北周、隋、唐4代,享年99岁(虚岁百岁)。《旧唐书》有记载。另据《资治通鉴》:“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张公艺九代同堂,子孙繁众,人财两旺。对这个大家庭,周围相邻都交口称赞。有说当家人公平、治理有方的,也有说一家人团结、品德高尚的,热议远扬,遐迩闻名,甚至惊动了当朝皇帝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趁去泰山封禅,一同前来查访。
只见他们整个家族住有400个生活区,土地及一些财产完全归集体所有,男女服装统一制作,据个人可体而选。凡有探亲的妇女,无论谁的孩子,不管亲疏,只要近在身边,就携带而去,展现出团结义气的良好家风。
张公艺还向唐高宗介绍了家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九世同堂,全家有900多人口共享餐饮,每到吃饭时间便以击鼓为令,群坐餐厅,予以内外,男女区别入席,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童另设桌凳,谦恭礼让,上下仁和,雍睦熏蒸。”
唐高宗想考验一下张公艺治家的本领,便取俩梨,看他怎么处理。张公艺接过,遂让家人用石臼粉碎,入缸注水,鸣鼓集合全家,每人用小匙饮汁一口。惟独这样,才干使全家人都可以尝到。这些记载,至今画在"百忍堂"的墙壁上。
这个大家庭不但人义气,连家畜也与别不同,养犬百只亦效家风有序,缺一不食。据说,唐高宗当时就看了喂犬的情形。直到现在,还有“张公艺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说法。
唐高宗经过各方面的观察,非常钦佩,认识到此家族确实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当唐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秘诀时,他写了100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唐高宗深受感动,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赞颂之。
当时一代才子、唐朝“草圣”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尔后该族人便以“百忍”为族徽。此外其族望还有清河、亲睦、冠英、燕贻、孝友、敦睦、敬宜、流远等堂号。
千百年以来,帆叶网,张公艺及其大家族倍受历代人民的恭敬,传为美谈。至今,他所写的“百忍歌”,还在当地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在当今建设两个文明的时代里,仍有其很大的新的现实意义。
梁章钜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有关于他的轶事及评价有哪些
人物评价 梁章钜是颇有建树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他一生勤于著述,卷帙浩瀚,内容题材极其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考证实录、笔记丛谈、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诸类,其著述之丰,在清代罕有其匹。他的许多著述填补了不同领域的空白。他的诗文创作记录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也折射出鸦片战争前后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梁章钜七十寿辰时,好友王淑兰所撰贺联非常贴切地概述了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高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 子女后代 梁章钜的夫人郑齐卿为进士郑光策长女,两人于元年(1796年)年底结婚。 梁章钜共有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分别为:长子梁逢辰、次子梁丁辰、三子梁恭辰、四子梁映辰、五子梁敬辰;长女梁兰省、次女梁兰台、三女梁兰芳、四女梁兰衡。 时期政治人物梁鸿志是梁章钜的曾孙。 人物轶事 一约四十年 距今大约200年前的清代嘉庆年间,后来成为封疆大吏的福州人梁章钜进士及第并当了3年庶吉士之后,不知何故忽然告假回乡,家居10年之久。这期间却又跑到闽西僻县浦城,去主持南浦书院讲席。一次,他就近游武夷,回浦城后去拜访他的老师祖舫斋尚书,恰好祖老师不久前也刚游过武夷。闲聊中祖老师说起自己在武夷山的时候,夜宿天游观,曾梦见由天游峰顶飞游雁荡,“梦境甚奇”。祖老师问梁章钜:“子能为我纪之乎?”祖老师的意思,是他自己未曾去过雁荡,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把雁荡的实景描述下来,印证自己的梦境。其时梁章钜也不曾游过雁荡,但他答应一定去雁荡一游。恰好祖老师桌上有两本《雁荡山志》,就借回去读,一读就满心欢喜。 那时梁章钜不过30岁出头吧,谁知等他真的来践雁荡之约时,已是二十八年(1848),一晃40余年,他已成皤然一叟,退休有年。道光二十七年,他在温州任知府的第三子梁恭辰将他迎养到温州,并效赵清献父子故事,为他筑了戏彩堂。梁章钜在温州闲居期间,写了许多著作,其中《浪迹丛谈》及续谈、三谈中有许多关于温州的记载。 到了温州,雁荡就不远了。 道光二十八年春,乐清县令安庆人蔡琪(字子树)写信邀顶头上司的尊翁、也是自己的太老师梁章钜游雁荡。梁章钜是蔡琪之父柳州刺史蔡维新的业师,蔡琪因以门下晚学生之礼事梁。这位徒孙颇懂得孝敬太老师,曾贻以雁荡山石门潭所产名贵香鱼干,并呈诗两首。有蔡琪作东道兼导游,梁章钜便于农历三月份欣然前往游雁荡。陪同的有他的两个儿子、幕中画师冯懋、温州卫守府廖寿彭。一行人沿瓯江顺流而下至馆头,再坐肩舆至乐清县城,会合蔡琪。二十四日因雨滞县城。二十五日晨行,于虹桥午餐,过窑(瑶)岙岭,晚住芙蓉村。二十六日晨越丹芳岭入西内谷,游能仁寺、大龙湫,下午越马鞍岭入东内谷,游灵岩、净名。在净名寺吃晚餐时,他们商量了勒石题名的事。二十七日游灵峰,越谢公岭,游东石梁洞,午刻至大荆,借居守备官廨中。二十八日早起,循白溪、清江、虹桥一路,至暮返乐清县城。二十九日沿原路回温州。 梁章钜此次雁荡之行,历时7天,正式在山中才2天,从西内谷跑到东外谷,雁荡山的精华部分二灵一龙都游过了,74岁的老人,难得兴致还那么高。他在二十六日的日记中写登龙鼻洞的情景:“同人皆从渍苔滑石中贾勇而登,余亦扶筇抠衣,强随其后,实有既竭吾力欲罢不能之慨。十余息而始达其广……”老人奋力登山的形象十分生动。 或许是雁荡山的风光太吸引眼球了,梁老先生一路贪看风景,竟然忘了作诗。回到家里后,女儿和儿媳向他索诗,他无以为应。原来一门风雅,其时在温州的长女梁兰省、三儿媳婉蕙均能诗。梁章钜自觉惭愧,在日记中写道:“回首生平所历名山,,皆有诗纪之,独于雁荡不留一句,未免山灵笑我老衰。乃勉成长歌一首,不追景而专记事,且语人曰:‘此余之禁体游山诗也。’……”老先生觉得不给雁荡写首诗,不仅无法向家人交账,更对不起雁荡山,怕山神嗤笑他老朽了。于是补作了一首七言长诗。所谓“禁体”,就是不按常规去做(游山诗而不写景)。诗中有曰: 三十二岁登武夷,七十四岁陟雁荡。平生浪游老不衰,俯仰名山且自壮……同侪诧我脚腰好,人所到处都不让。二儿扶持一筇稳,但饬门生省供帐。冯工绘事廖工诗,二客能从亦倜傥。写景何如纪事真,枯吟懒画壶卢样。山中七日即游仙,草草出山神已畅。 这种叙事之作,在雁荡诗词中甚少见,自具特色。作者似乎也颇为自得,抄示有关人等。于是纷纷和韵,亦一时之盛。游事已毕,梁章钜不觉忆起浦城旧事,搦管作小文《雁荡》。他在文中追忆了当年与祖老师对晤的情景后,地说:“今四十余年,而果遂雁荡之游,但惜不获与吾师相质,因亟记吾师之语以践宿诺焉。” 翌年,老先生即归道山。 十字令抒为官之道 梁章钜《归田琐记》曾写过二首《十字令》,分录如下: 《贪官十字令》: 红, 圆通, 路路通, 认识古董, 不怕大亏空, 围棋马钓中中, 殷勤奉, 衣服整齐言语从容, 主恩宠德满口好称颂,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清客十字令》: 一笔好字不错; 二等才情不露; 三斤酒量不吐; 四季衣服不当; 五子围棋不悔; 六出昆曲不推; 七字歪诗不迟; 八字马吊不查; 九品头衔不选; 十分和气不俗。 两首《十字令》,刻画出两种决然不同的为官之道,真可谓形象逼真、。 “贪官”《十字令》将贪官从官职升迁的秘诀到官场处世的原则,从组织程序的黑幕到活动范围的肮脏,从行贿方式的龌龊到贪赃手段的卑鄙,从公众形象的虚伪到舆论导向的控制,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刻画得淋漓尽致,讥讽了当时的官场恶习,刻画出了投机钻营者的嘴脸,揭开了贪官的“隐私”。 身为省部级干部的梁章钜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人民公仆,对贪官的“为官之道”是深恶痛绝的。在数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梁章钜一直努力当一位“清客”。《清客十字令》是他自己拟就的“为清客之道”,以此来应对贪官的“为官之道”,“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则是他在湖北江陵官署门上自题的一副楹联。梁章钜以此联昭示了除弊兴利,造福人民,使百居乐业;心地纯正,襟怀坦白,诚恳老实,,才会“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司马光语)。“劝子勿为官所腐;知君欲以诗相磨。”这是一位好友升官赴任告别时梁章钜书赠的楹联。上联是贺刘发得官时的告诫之诗,下联是苏轼唱和张近之句。从中也可看出梁章钜对当官的态度。 梁章钜喜欢看大戏,戏棚台柱两侧的佳联他都抄下写入《楹联丛话》。其中有两副:“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做戏何如看戏乐,下场更比上场难”。梁章钜作的点评是:“几于格言矣!”梁章钜把“为官”当成了唱戏的“上台”“下台”, 淡泊心态可见一斑。 文学成就 主要著作 梁章钜工诗,精鉴赏,富收藏,喜欢研究金石文字,考订史料。勤于读书,学识渊博,“自弱冠至老,,盖勤勤于铅椠者五十余年矣”。博藏群书,闻见日广。喜作笔记小说,题材广泛,文笔畅达。精于书法,其小楷、行书,笔意劲秀。因居于福州黄巷,建一藏书楼名“黄楼”,藏书数万卷。藏书印曰“芷林珍藏”。所藏书主要用于著述、创作。 梁章钜著述繁富,刊者达70余种。主要有《制义丛话》、《浪迹丛谈》、《称谓录》、《归田琐记》、《文选旁证》、《清书录》、《经麈》、《夏小正通释》、《论语旁证》、《旁证》、《志旁证》、《退庵所藏金石书画题跋》、《藤花吟馆诗钞》、《三思堂丛书》、《南省公余录》、《退庵诗存》、《退庵随笔》、《枢垣记略》、《楹联丛话》等。认为他在当时“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楹联丛话 共十二卷,分别为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集字、杂缀、谐语等,收入联话600余则。在广西巡抚兼署学政任上时,梁章钜花两年公余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此后,远近有相同兴趣的朋友先后寄来不少对联佳作,遂又着手编撰《楹联续话》。此书一出,各省纷纷翻刻出版。梁章钜本想把《续话》之后收集的联话附到笔记《浪迹丛谈》里去,做个交代,不再编联话了。但在友人的鼓励支持下,他又收集资料,编出了《楹联三话》。这时他已73岁了,还想继续出《四话》、《五话》。但两年后,这位楹联大师就逝世了。他的儿子梁恭辰曾随父游学二十年,官至温州知府,后继承父业,编撰了《楹联四话》和《巧对续录》。《楹联丛话全编》是梁章钜父子所作全部联话的合集。 对联作品 梁章钜一生显要,著作等身。他精于对联创作,有数十副题署、酬赠、庆挽联传世。 集、句题长乐魁星阁联: 彩笔昔曾干气象; 文昌新入有光辉。 赠林则徐联: 帝倚以为股肱耳目; 民望之若父母神明。 又一联赠林则徐: 麟阁待劳臣,最难西域生还,万倾开荒成伟绩; 凤池诏令子,喜听,一门济美报清时。 题北京福州会馆联: 同人与门,群贤毕至; 适子之馆,吉事有祥。 集、诗句题苏州沧浪亭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题荆州府署大厅联: 政惟求于民便; 事皆可与人言。 题淮海监司厅事联: 到此真成以政学; 相逢但愿由中行。 游泰山,撰联云: 揽月居然凌上界; 搴云便要洒齐州。 题江苏布政使藩署大门联: 爽气挹天平,国计民生如此象; 雄藩称地户,湖光江色照余心。 戏拈宋人句赠军机处同事赵光禄(雨楼)云: 醉中掷笔金銮殿; 睡起鸣笳铁瓮城。 题南京随园联: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 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 龚自珍之父龚丽正七十寿辰,寄贺一联: 累世纪群交,忆兰省枢桓,齐向后尘趋轨范; 传家召杜谱,喜皖峰沪渎,共听两地颂台莱。 得文衡山()芝南山阁画卷,乃自书“芝南山馆”匾于厅事,并自制一联云: 历中外廿年身,宦海扁舟,万顷惊涛神尚悚; 就高低数弓地,儒宫环堵,三竿晓日梦初醒。 集苏句赠余小霞联: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又一联赠余小霞云: 笔老诗新疑有物; 水清石瘦亦能奇。 修葺宅左小园,榜曰“东园”,于园中葺藤花吟馆,制一联云: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 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 又构筑百一峰阁,为园中最高处,题联云: 平地起楼台,恰双塔雄标,三山秀拱; 披襟坐霄汉,看中天霞起,大海澜回。 游宿焦山,作联云: 山中鹤寿不知纪; 世上诗声早似雷。 挽俞德渊联: 殚心力以报所知,一代长才出甘陇; 处脂膏而不自润,千秋遗爱满邗江。 题兰州城北黄河镇远桥联: 天险化康衢,直如海市楼中,现不住法; 河堧开画本,安得云梯关外,作如是观。 题兰州城南皋兰山(五泉山)崇庆寺: 佛地本无边,看排闼层层,紫塞千峰平槛立; 清泉不能浊,笑出山滚滚,黄河九曲抱城来。 题广西节署怀清堂联云: 怀哉惟清,既到此间须刻鹄; 勤将补拙,敢云余暇可骖鸾。 题桂林独秀峰五咏堂联: 得地领群峰,目极舜洞尧山而外; 登堂怀往哲,人在鸿轩凤举之中。 题桂林独秀峰五咏堂北厅联: 胜地如画图,是贤守遗区,雄藩旧馆; 灵山托文字,有叔齐作记,孟简题名。 挽两江总督陶澍联: 尹文端厚泽深仁,重见江乡说遗爱; 陈恪勤精心果力,方知楚产信多才。 挽江苏巡抚陈銮(芝楣)联: 仪表称科名,帝许云程难限量; 文章兼政事,我惭风义托渊源。 挽吕璜(月沧)联: 三管失斯人,癸水辰山都暗淡; 千秋存定论,乡贤名宦伫馨香。 集、杜甫句题桂林仙李园“恰受航”(舟名)联: 灌池才深四五丈; 野航恰受两三人。 集韩愈诗句题桂林叠彩山景风阁联: 粉墙丹柱动光彩; 高崖巨壁争开张。 贺桂林太守兴仁(静山)寿联: 宜民颂起延年后; 寿世筵开浴佛先。 挽成兰生(成世瑄)联: 望断黔阳,可怜万里云帆,依然将母; 魂消白下,共惜半年风鹤,了却孤臣。 挽吴县县令贺崇禧联: 百里旧神君,剡牍未酬举主愿; 卅年前进士,盖棺犹是宰官身。 挽归安沈廉联: 淮浦最倾襟,脱颖为君欣得地; 吴门方扫榻,遗函报我已生天。 游平山堂并撰联: 高视两三州,何论二分月色; 旷观八百载,难忘六一风流。 题浦城新宅“北东园” 中堂联云: 历宦海两朝身,万顷惊涛仗忠信; 借他乡一廛地,卅年此屋亦辛勤。 又一联云: 安土而能敦,因寄所托; 择邻焉得智,且住为佳。 题北东园中池上草堂联云: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又一联云: 地价不妨多,明月清风本无价; 物情何足校,近水遥山皆有情。(借欧阳修及苏舜钦诗句) 又书室中一联云: 平地起楼台,流寓依然吾土美; 著书多岁月,退思未报主恩深。 挽浦城友人周芑源联: 一乡善人,勖哉一弟分忧,一孤在抱; 两行老泪,痛此两年盛会,两世交期。 挽许芍友(许惇书)之母联: 桂岭芜城,随地齐歌众母母; 萱心莲性,生天早现法身身。 集唐宋人句题扬州宅中“见一楼”联: 即知远客虽多事; 将谓偷闲学少年。 扬州建隆寺僧小支募建后周李招讨祠龛,求取楹联,集刘兼、句应之云: 万叠云山供远恨; 一家烟雨是元功。 偕黄右原(黄奭)、罗茗香(罗士琳)同游扬州桃花庵、三贤祠,合拟一联云: 四朵兆金瓯,是二千石美谈,不因五色书云,谁识名流皆五马; 万花停玉局,惟六一堂如旧,若溯三贤谥典,合将祠额署三忠。 题扬州城内水仓门联: 玉瓒何烦裨灶禳; 金莲永免灾。 集《韩诗外传》及《汉书·河间献王传》语赠黄右原联: 虚己受人,彼其之子,殊异乎族; 实事求是,夫惟大雅,卓尔不群。 挽淮扬道李国瑞联: 吴会领班联,实政真无惭益友; 淮扬瘁心血,虚衔何以慰衰亲。 重宴鹿鸣。献联云: 异数超七阶,帝眷东山; 嘉宾伫三肄,天留南国鲁灵光。 阮元之妾人七十寿辰。献贺联云: 鹿宴沐恩浓,正及臣门膺旷典; 翟衣襄政久,更看子舍策清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周太祖郭威的轶事典故 郭威和柴皇后的故事
的轶事典故 这世界上叫郭威的人不计其数,但有名者却寥寥无几。曾经有一名叫郭威的人,可谓是荣登九五至尊,享否极之位,此人便是的后周太祖郭威,今天咱们就来追忆一下这位伟人,看看郭威是如何登上后周皇位,成为后周太祖的。 郭威,出生于河北省的某家,当时历程正处于末年,他幼年丧父,跟随母亲一起生活也不过几年光阴,母亲也因积劳致死,后期被远亲收养,一直到长大成人,可以说郭威的幼年时期过得是相当不如意的,早年失去父母的疼爱,小小年龄便尝遍人间辛苦。 长成后的郭威,身材魁梧,且善长于习武,后被李继韬看中,并被李继韬有意栽培,从此可以除却习武外,还能有习文的机会,整个人也变得逐渐成熟,熟知兵法之后也为郭威后期的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后,郭威再次被看中,为刘知远势力的发展扩大做出了无比重要的贡献,郭威劝说刘知远登基,成为后汉之帝,在刘知远死后,郭威封遗诏成为先帝的托孤大臣,辅助后汉新帝,当郭威的军功过高之际,便成为功高盖主之徒,被新帝猜疑,甚至被新帝派出之人刺杀,郭威被逼无奈,不得不反,成立了后世举人皆知的后周王朝,成为后周王朝的第一位,史称后周太祖皇帝。 后周太祖郭威继皇帝位后,未被权势蒙蔽双眼,仍是一位贤德简朴的皇帝。 郭威和柴皇后的故事 郭威,作为一代皇帝,他的后宫有多少佳丽美人?柴皇后是如何与郭威相识,她在郭威心中占据着何种地位?郭威此生最爱的人是否就是柴皇后?且随小编去追忆,看看郭威和柴皇后的爱情之路,是如何相知、相许、相伴的。 柴后,家境殷实,父母还有点小权势,当时唐庄宗为了充实后宫,便广纳妃嫔,柴后被选中纳入宫中为妃嫔。但唐庄宗,被人刺杀致死,带兵攻入平定叛乱,将唐庄宗身边的宫女、妃嫔遣散出宫,各自自谋生路去了。柴后,虽然曾经是唐庄宗的名义上的妃嫔,但实际上因入宫时日较短,并未被庄宗宠幸,还是一位清清白白的女儿身。 回到家里的柴后,在一次偶遇中看见了郭威,认为此人不凡,不顾父母的反对,背离家庭也坚持要嫁与郭威,成为了郭威的正妻。郭威年少时,家中贫困,家庭度日几乎全赖柴后的操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柴后将郭威在生活照顾的十分之好。且柴后对于郭威的重用并不仅仅限于生活,更延伸到了朝堂之上。郭威之所以被刘知远倚重,其中很大的成分是因为柴后的辅助。 柴后毕竟是大家闺秀的出身,且在宫廷中生活过一段时日,所以对于朝政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每每当郭威两难时,便能指点一二,为郭威分忧解难。 当郭威登基之时,柴后早已仙逝,但郭威仍旧让她称后,并且是他唯一的皇后,可见郭威对柴后的感情之深厚,郭威和柴皇后的爱情也令无数人感动。 揭秘郭威的儿子是谁 郭威,后周太祖皇帝。作为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的儿子有几个?他们分别的际遇如何?在郭威死后,郭威的儿子中哪一个继承了他的大统,成为了新一代的后周皇帝呢?请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众所周知,郭威的正妻乃是唐庄宗之妃嫔,自从柴氏嫁与郭威为妻后,一心襄助夫君,郭威的仕途之路也的确是越走越顺当,官也是越当越大。郭威对待柴氏,也是极尽夫妻之恩爱,极为看中这位妻子,郭威此生只有这一位正妻,柴氏也替郭威繁衍了后代,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且替郭威收养了一个儿子,那便是柴荣。 柴荣年长,跟随郭威,南征北战,立下军功无数。在汉隐帝继位后,一代天子一朝臣,在隐帝之父刘知远眼中极为出色,有能力的郭威,却变成了隐帝的眼中钉、,欲将郭威除之而后快,当隐帝心生杀机之时,便将朝中郭威的妻子柴氏、儿子郭侗、郭信三人一并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柴荣的稚子。 郭威年长,他一生仅有的子嗣全部被汉隐帝给,心中之恨自然无法言喻,后期揭竿而起,自立门派,成为了后的第一位皇帝,但奈何年事已高,随纳妃但也不可能再有子嗣,只有柴荣这一位养子。 柴荣虽为养子,但对郭威却是极其孝顺的,并且文韬武略,无一不通,在军中也立下军威,战功赫赫,郭威死后,皇位自然传承给了柴荣,柴荣最终也没有辜负父亲郭威的期望,成为了一位亲政爱民的好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