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时,西周的土地问题和分封制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话题。为什么西周的土地会越来越小?为什么需要实行分封制?这些问题的答案涉及到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西周的土地之所以会越来越小,主要是由于战争和内部分裂的影响。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成王平定了商朝余孽武庚及东夷的叛乱,实现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的统治逐渐衰弱,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导致中央政权的控制力下降,无法有效管理边远地区。此外,西周后期,犬戎入侵也是导致土地减少的重要原因。犬戎入侵后,西周都城被迫东迁至洛邑,史称“平王东迁”,这一事件标志着西周的结束和春秋时期的开始。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是指君主将国土分封给宗室成员或有功之臣,被分封的诸侯享有世袭的特权,并对君主承担一定的义务。分封制的实行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实际需要。首先,分封制有助于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通过分封,君主可以借助诸侯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可以通过诸侯之间的相互制约来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其次,分封制有助于开发边疆地区。由于西周的版图不断扩大,中央政权难以直接管理所有地区,通过分封给诸侯,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边疆资源。最后,分封制也符合当时的宗法制度。在宗法观念影响下,君主将国家视为家族财产,分封给宗室成员或功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综上所述,西周土地的减少是由于战争和内部分裂导致的,而分封制的实行则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开发边疆地区以及符合宗法制度的要求。分封制在西周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局面。
周穆王:中国历史上把西周推向鼎盛王朝的天子
近日读《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一书,里面讲到了周穆王,顺便提到了《穆天子传》这本书,而根据这本书以及先秦《左传》等书籍的描述,周穆王是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到达西域的人。 本人从而对周穆王这个人感到很好奇,度娘百科说周穆王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因为他到过西域,还见到了西王母。 周穆王见西王母(中的王母娘娘) 额,此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会不会是周穆王与西王母会产生一段感情,但是看了《》中对于西王母的描写,估计周穆王仅仅是去扩大周王朝的实力范围了。 《山海经》是这样对西王母进行描写的: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 总之,西王母身上还没有完全脱离野兽的气息,而在周代的中国,对于周边的相对落后的民族,总是拿像是动物一样的词汇来指称他们,西王母,相比也就是西域的一个民族的象征吧! 历史上的周穆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在周文王、周武王、、周康王四代周王的基础上,成功把的统治发展到了顶峰。 至于《穆天子传》中描述的周穆王曾经到过西域,这种事情是有争议的,但是这本书不能断定是伪书,而且穆天子游历西域的故事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的,例如《列子》、《左传》,乃至不是先秦的在《》中也记载过周穆王西巡的故事。 并且《穆天子传》虽然内容有些神话虚构,但是“基本事实是应该肯定的。它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不能抹杀。”(度娘百科)并且这表现出了西周势力的强大,已经传到了西方。 历史上的周穆王,是把西周统治推向鼎盛的君主,而传统谥法制度是在西周成立的,周穆王中的“穆”字,就是周穆王的谥号。谥法有云: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可见“穆”是一个褒义的谥号,而西周不像后来的帝王,只允许有赞美的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藩王分封制一再作乱 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还是选择这个制度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分封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洪武三年,大封皇子们为亲王,且往封地就藩,而且藩王们各个手握重兵,节制地方军政之权,也就是太祖将大明王朝定制为“封藩制”。要知道历史上凡事搞“封藩制”的王朝,藩王无不作乱,更何况大明王朝的藩王们又有如此之大的军事特权,这岂不是眼睁睁地埋下“作乱犯上”隐患的种子?老朱皇帝为何要倒行逆施? 图1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想要弄清楚这个事儿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朱元璋之出身。朱元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帝王了,说他传奇,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出身。论出身,朱元璋绝对是最卑微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农民出身的帝王。与另一位出身卑微的皇帝——相比,朱元璋之出身同样无法匹及。刘邦好歹还干过保长,而朱元璋在入伍搞事情之前,最“优越”之身份是和尚,而且是专门司职打扫卫生的小和尚。而癖性行为与刘邦相比,年轻时期的朱皇帝就更是忠厚老实之人了,基本上属于逆来顺受,有口饭吃就行一般的顺民。 但是,身处末年,之际的朱元璋,硬是被生活锤炼得从一位老实巴交之人,变身成为一代枭雄,当然这一切功绩也离不开朱元璋与生俱来的超强大脑和强悍体魄。最终,朱元璋终于成为元末的最后胜利者。踏着失败者的尸骨头颅,登上了令无数英雄为之折腰的皇帝宝座。朱元璋得以御宇天下,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明王朝。 图2 版图 登上皇帝宝座,坐拥天下,按理说此时朱元璋应该志得意满,剩下的事情就是放手治理国家即可。然而,心思缜密,深谋远虑的朱元璋并没有满足,他那颗“悬着的心”一直也没有“放在肚子里”,甚至此时此刻他更加惶恐不安了。 新晋皇帝朱元璋为何会如此反常?原因就是这些当年和自己的老哥们儿,老功臣们,着实难让朱元璋心烦不已。 一方面,这些人对朱元璋太了解了,他们不少人和朱元璋一起光着屁股长大,一起砍柴放牛,所以对于朱元璋神话自己的那些鬼话,他们大都嗤之以鼻。再加之,这些人大多农民出身没有文化,更没有朱元璋那种学习提高之劲头,开国之后,这些人虽然公侯将相,但是行为粗鄙豪放,甚至有违君臣之礼,这些都让朱元璋十分反感。 而另一方面,这些功臣们又是朱元璋离不开的,因为开国之初,各地并非立马,死心塌地地接受朱元璋统治,各地规模型起义不在少数,同时北方蒙古政权()也是极大威胁,朱元璋需要这些的老臣们为自己平定叛乱,镇守边疆。 图3 明洪武皇帝的圣旨 前文说过朱元璋这个人看的很远,什么事儿都想着,这也是朱元璋取得载入史册之功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感情,也许有些读者会不以为然,这样一位诛杀功臣的皇帝居然会重感情?诛杀功臣是后来的事儿,当然也事出有因,后文再表。 就开国之初,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时,一口气封了六公二十六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他的老乡,更不乏发小玩伴。而且拜公入侯朱皇帝还觉得“不过瘾”,竟然给这些人颁发了,免死金牌,这个只在评书小说中广为流传的传说,在大明王朝之初,成为现实。据说,在颁发铁券之时,这些功臣们无不,。这一时期,所有人都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位带头大哥绝对够意思! 图4 丹书铁券 注重乡土之情是农民出身朱元璋与生俱来的淳朴情感之一。然而,我国百姓最注重的情感是什么?绝对是血缘至上,而以父(母)子之情最为重要。所以,无论朱元璋如何奖赏功臣老乡,如何与这些人称兄道弟,最终还是比不上朱家血脉至亲的子孙们。 因此,在朱元璋内心之中,唯一真正信得过之人,只有他的儿子们。基于这种最淳朴的父子之情,朱元璋需要逐步完成大明王朝由依靠功臣而转型为老朱家自我保卫江山之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朱元璋第一步计划就是分封诸位皇子为亲王,且有封地、有兵权,成年之后就要离开京城往封地就藩。 要知道,在明初,这些藩王各个盘踞一方,拥兵自重。尤其是位居北方的这几位藩王,因为需要他们抵御北元之侵袭,所以各个更是手握大明王朝之精锐之师。例如,皇四子燕王,也就是后来造反成功的,镇守北京佣兵过万。而皇十二子,宁王朱权,因封地处于关口喜峰口外,最为突前,所以竟然佣兵八万有余,而他麾下的朵颜三卫,那更是骁勇善战之铁骑。朱棣之所以能够掀翻侄子建文帝,正是因为施计策得到了宁王这朵颜三卫之雄兵。而其他诸皇子也是要么把守关隘,要么身居江南富庶之地,为朱元璋看住老朱家的“钱袋子”。 图5 ,朱棣掀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如此对自己的儿子们委以重任,稍有历史常识之人都会意识到它的弊端,西汉和西晋时期藩王乱政的例子并不少,而大明王朝这一倒行逆施的政策自然也很难逃脱历史悲剧之重演。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从不缺乏忠诚者,即使在朱元璋对文臣极其藐视的明初朝代,也有敢于冒死直谏之人。这不,有一位名叫叶伯巨的大臣就指出“封藩之优渥太奢侈”,向朱皇帝陈述了这一大弊端之巨大隐患。应该说叶伯巨此举完全出于一片忠心,更是为了老朱家江山稳固着想,而且言辞凿凿,有理有据。然而,叶大臣却被朱元璋定义为离间他们父子骨肉亲情之人,决意要亲自将叶伯巨射杀以泄愤。最后还是在诸位大臣劝谏之下,朱皇帝网开一面,将叶伯巨下了大狱,最后将其活活饿死在狱中。类似这种的残杀文臣之事,太祖皇帝不知道干了多少。 叶伯巨的下场是令人生畏的,如此再不见哪个“不开眼”的在冒头。然而叶伯巨所预测之事也是一点不差的如期而至。就在朱元璋死后三年,燕王朱棣到底还是反了,而且成功夺位。而被叔叔夺了皇位的太祖皇帝皇太孙朱允炆,生死未卜,下落不明。这恐怕是朱元璋生前所未预料到的吧。另外更让老朱皇帝“”的是,这种封地就藩制度成了明朝中后期国家巨大的负担,就藩的王爷们,由于体制的限制,整天无所事事,混吃等死。不但侵占国家大片良田,吸吮民脂民膏,而且还强抢民女,无恶不作,最终成了大明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最后这些的朱元璋后人们,虽然遍布全国,但是能得个好下场者寥寥无几。 图6 胡惟庸(?—1380年) 言归正传,随着分封在外的亲王们长大成人且经过实战检验能够独当一面之时,朱元璋知道是到了清理一批功臣以及其子弟的时候了,因为这些人已经对于自己的统治已经不在那么必要了。洪武三十二年,首当其冲的就是七十多岁的宣国公,由头竟然是十年之前的,罪名是李善长造反,这纯粹就是莫须有,进而“顺藤摸瓜”又牵连了一批公侯。处理结果就是,这些人都株连三族,几万人死于非命。紧接着,太子病死之后,朱元璋愈发觉得功高震主之武将不安全,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又制造了“案”,这次朱元璋又成功清洗了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又一批功臣及其三族家属,诛杀人数一二万之多。 经过老朱皇帝处心积虑地两次“大清洗”,大明王朝仅存的几位功臣一个个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只能苟活于世罢了。这时候的朱元璋总算是放心了。一生兢兢业业,自以为给子孙后代就下了一个铁打的万年江山的太祖皇帝,在洪武三十一年终于结束了他这“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