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太宗,大家都知道,他可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当作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是古代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做出了很多古代上的伟事!然而这样的一位皇帝,却被称之为唐童。很多人肯定都还不知道这个唐童是什么意思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唐太宗李世民会被称作“唐童”吧!

在许多关于隋唐演义的影视剧作品中,发现唐太宗李世民被他的敌人们称为“唐童”,比如说:保剑峰版《薛仁贵》中光头铁世文(盖苏文)管须发斑白的唐太宗李世民叫“唐童”,总是觉得好搞笑,因为感觉老铁的年纪不如唐太宗李世民大,而且唐太宗李世民老的头发都白了还被称为“童”,实在幽默!后来,《隋唐演义》中也类似叫法,那么“唐童”是么含义?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有“唐童”这个绰号?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唐童”的含义。唐,指代唐太宗李世民所处的势力,李渊就是“唐王”,建立的国家就是“唐朝”,“唐”既指唐太宗李世民又指唐国。“童”,就是指年龄了,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满二十岁称为“童子”,引申出来有蔑称唐太宗李世民资历小;童可以用现代的“小子”来代替,那么称呼对方为“唐小子”有蔑视耻笑的意思;“唐童”不光针对唐太宗李世民,“唐”是国家,“唐童”也有“小小的唐邦”的意思。那么,“唐童”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唐太宗李世民当作千古一帝却被称为“唐童”,给人的感觉实在是非常的幽默,只是此“唐童”非彼“唐童”,他的这个绰号来源还是有一个故事的。

“唐童”中的“唐”是指国号,而“童”在历史当中是指小毛孩,而唐太宗李世民这个绰号是他在攻打洛阳时王世充对他的蔑称,因为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年纪很小(约十八),因此王世充就认为如此小小的年纪就敢上阵跟他叫板,这不是不自量力吗?
而且在正史里面也没有关于唐太宗李世民被称“唐童”的记载,只是在《说唐》里面才提到,年纪尚小的唐太宗李世民敢阵前挑战王世充,王世充这才称他为“童子”,因此才有了“唐童”这个绰号。
不过就算是小说里这样写的也是极其有趣的,称唐太宗李世民为“唐童”,而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却没有这样的蔑称。固然,帆叶网,“李元霸”比唐太宗李世民更小,想必没人敢称其为“童”吧!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姓名:国籍:民族: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己卯年)逝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职业:、军事家、政治家主要成就:文韬武略,平定乱世,开疆扩土,求贤纳谏,宽厚爱民代表作品:《帝范》,《贞观政要》等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尊号:(唐周边各民族尊称)年号:贞观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周、、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后发动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生平介绍: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位期间,其对唐朝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爱好文学与书法,并有墨宝传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明君。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够休养生息,终於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早年经历唐太宗李世民,据唐朝记载:太宗皇帝是开皇十八年12月戊午(公元599年1月23日)出生于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二子。末乱世,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趁势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兴建唐朝。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六月,与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阳),首战获胜,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李世民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封敦煌郡公。不久攻克长安,立为帝,遥尊为太上皇,杨侑被封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公元618年(义宁二年)三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封辅祭国公。同年五月,杨侑禅位于唐朝,唐王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朝,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武德四年被封为天策上将。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其他两个战役是由、指挥的平定江陵萧铣之战与平定江淮辅公祏之战),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第一次是对陇右薛举父子集团的战役,唐武德元年,薛举率军进攻关中,双方在现陕西长武县发生激战,由于李世民生病,刘文静不听元帅告诫而听殷开山之计,出战,被薛举所败,退回长安。但不久,李世民便在彻底打败薛军,消灭了陇东集团。第二次,刘武周依附突厥,南下进攻唐朝,攻占了晋阳,李世民不畏艰险,终于击溃了敌人主力,并乘胜追击,两天不吃饭,三天不解甲,一日八战,八战皆胜,彻底消灭了敌军,收复了丢失的土地。第三次是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这次战役规模为唐统一战争中最大的。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先将王世充击败,围困在洛阳,令其无粮草供应,待其自毙。就在洛阳将下未下之时,河北的窦建德军10余万众号称30万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现在唐军背后,李世民,亲率3500人在虎牢之战中大败窦建德军,生擒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这次李世民一举两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第四次是平定刘黑闼的战役,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下,他打着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挥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战役,仅仅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10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李世民在战斗中注重战前侦察,虽屡次遇险,但每次战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战机,当敌强我弱时,他经常用“坚壁挫锐”的战法拖垮敌人,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骑兵突击敌阵,胜利后勇追穷寇,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此获得了每次战役的胜利。在统一边疆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明于知将选拔良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登基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月4日(626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李建成曾经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太子府率更丞王晊把这一密议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着名的“治世”。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平定高,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李道宗送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晚年还亲征高句丽。唐太宗最初立长子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为太子,即以后的。武德九年(626年)8月,因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政局不稳,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赠予颉利可汗金帛财物,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积、柴绍、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630年三月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去世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说是服用丹药暴病),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0岁,在位23年,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647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位于今中国陕西省礼泉县东北50多里山峰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长孙皇后仙逝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怀念,他在怀念些什么?
仙逝之后李世民常常怀念,他在怀念些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提到长孙皇后,世人都说她是难得的贤后,她是李世民手里那把最锋利的宝剑,为他生儿育女持家有道,更为他出谋划策守护江山,他们的确是多少年来帝后深情的典范。在长孙皇后仙逝之后,李世明无比痛心,人前人后提起发妻都难免落泪,后来也再没有立后,作为帝王,这样的深情并不多见。如今纵观李世明和长孙皇后的一生,除了可以寻觅到他们曾经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痕迹,更会有这样的领悟:多年来李世民深切思念这位发妻的时候,他所怀念的却并不仅限于此。 长孙皇后的小字唤做观音婢,出生于隋朝名门之后,她和李世民的婚约更是世家联姻。虽然这是一份世俗意义上的包办婚姻,期初并没有显示出浓浓的爱意,但是在她十三岁嫁给李世民开始,她便一点一点成为了李世民最重要的人。李世民家族是在太原崛起的,那时候观音婢就开始打理着唐国公府邸,她的精明能干很受李渊的肯定,她的这种早年在家族中获得的认可,为后来李世民的夺嫡之路打下基础。在李世民心里,这位发妻是他最信任的人,观音婢离世之后,成为帝王的李世民那种孤独和落寞也就无处诉说了。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李世民就被派出去征战平定江山了,随着他战功累加和英名远播,他成为一个让父亲李渊忌惮的人。在他和父亲生出嫌隙之时,就已经开始拉拢各方势力来打压李世民,这些势力中不乏后宫中的那些宠妃们。这时候观音婢冷静的洞察着这一切的变化,丈夫征战在外无能为力,只有她在大后方奔走活动,在紧张的局势中为他争得局面。她侍奉李渊极为孝顺,尽力去挽回李世民在李渊心中的形象。正是因为有观音婢的奔走活动,才使得李世民可以及时地获得皇宫那边的情报,为后期的起兵做出筹谋。因此,在李世民心里,观音婢是他最最忠实的追随者。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如愿登上帝位,这个时候观音婢开始着力为丈夫处理兵变之后的负面影响。那时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关系几乎冷到了极点,是观音婢耐心照顾李渊的饮食起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使得他们父子的关系慢慢缓和,消除了李世民心中的那丝遗憾。经过兵变之后,李世民这个的确做得有些被动,观音婢时常劝解他要勤于纳谏,,塑造了一个亲民化的帝王形象。对于长孙家族,她更是严格约束,让他们低调处事,不让独大给丈夫造成影响。因此在李世民心里,观音婢是最懂他的人,懂他的无奈、遗憾、被动,懂他难以言语的情感。 除了是一个好妻子之外,观音婢也是一个好母亲。她的大儿子李承乾自小聪明,受到母亲的影响也是一个仁义之人,二儿子虽然很受李世民的喜爱,但是观音婢时常劝诫丈夫要一视同仁,不要引起孩子之间的相互猜忌。观音婢就这样平衡着皇家内部关系,有她在李世民的帝王之路是没有后顾之忧的。但是观音婢病逝之后,局面变成了怎样呢?首先太子李承乾因为残疾心生怨气,敏感多疑,且没有人正确引导梳理,最后起兵谋反。李泰因为李世民的宠爱,肆无忌惮和太子斗得你死我活。 李世民在发妻死后,就像一个成功却无奈的父亲一样,看着儿子们之间的争斗无力化解,他把所有情感寄托在小儿子身上,亲自抚养李治长大,但这种没有给予其他儿子的慈爱照顾,却造就出了一个软弱无力的。后来在弥留之际,李世民违背了发妻的意思,让做了辅政大臣,最后长孙无忌慢慢被逼自杀,也导致了长孙家族的败落。李世民周围的很多事,在观音婢活着的时候,貌似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但是当她离世之后,李世民顿时觉得有很多无力和无奈。 述 观音婢去世后,李世民在多年的岁月里都在怀念她,或许也是在不断假想:如果观音婢还活着,那今天他会有这么无奈吗?她那么聪慧,那么温柔有力,作为母亲她一定可以化解李承乾内心的怨言和叛逆,一定可以缓解儿子们之间的矛盾,就连李治也不会因为年幼丧母而缺乏安全感吧!假如观音婢还活着,那么他在做出某些困难决定时,她一定会支持追随他!在他心中的痛苦和孤单无人诉说时,她一定会懂他、陪伴他!所以,当李世民在怀念长孙皇后的时候,他怀念的不仅限于发妻本身,更多的是怀念是当初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被深深懂得、被坚定追随、可信任的那种感觉,怀念的更多是发妻在世时,家族和朝局那种相对平衡的局面,但是发妻走后,这一切的美好和谐,也都消失匿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