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李严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让他跟诸葛亮分掌军政大权呢?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严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让他跟诸葛亮分掌军政大权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李严是东汉末年南阳人,少时便以才干闻名于世,先后在刘表和刘璋手下任职,后在刘备进攻益州时,看出刘璋大势已去的他转投在刘备帐下,逐步受到刘备重用,一直到其临终托孤。要李严同诸葛亮一起分掌蜀国军政大权,是为了避免出现权倾朝野的权臣和平衡朝廷内部势力,确保其后人对蜀汉的统治 。

image.png

  李严,汉末南阳人,少时以才干闻名于世

  李严最开始是在刘表帐下任职,并且仕途还比较顺利,做到秭归县令,一直到镇守荆州的刘表去世后,因为不愿投降曹操而辗转来到益州拜在刘璋麾下。在益州时,他也算是得到了刘璋的重用,因为刘璋直接让其担任成都县令,而成都也正是刘璋的治所,时间晃过,来到了刘备羽翼渐渐丰满,手中有兵力开始打上了益州的主意,于是派兵攻打益州,此时,看出益州大势已去的李严转而投在刘备帐下,开始了他为蜀国效力的一生。

  最初拜在刘备麾下时,李严也因为种种的原因没有得到重用,一直到建安二十三年,马秦、高胜等人趁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后方空虚而发动叛乱时,李严临危不惧,不待援军到来,率本郡五千余人平定了高、秦之乱,才让刘备真正的认识到他身上才能,因此封其为辅汉将军。

  刘备要李严同诸葛亮一起分掌蜀国军政大权,是为了避免出现权倾朝野的权臣

  在国家权力机构的平衡方面,刘备作为蜀国统治者自然要从大局、从整个国家出发,虽然诸葛亮是他的军事,对于整个蜀汉的建立也有莫大的功劳,但即便是这样,刘备也必须得考虑朝廷权力架构的问题,他不能让权力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image.png

  因此,出于对国家权力架构的平衡,以及避免让权倾朝野的权臣出现等等方面的考量,他选择了一个较为妥善的办法,那就是让李严作为平衡点,分掌蜀国的军政大权。

  分掌君权能够平衡朝廷内部势力,确保其后人对蜀汉的统治

  刘备在位时,其手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派系,一是张飞、关羽、赵云等为主的嫡系派,二是以诸葛亮,马良黄忠等为主的荆州派,三是以马忠,张翼等益州将士为主的益州派,第四则是李严,法正等为主的东州派,对于手下的这四个派系,刘备在时倒是能够将他们治理的服服帖帖,但他死后其后人能不能治理就不好说了。

image.png

  再加上在夷陵之战刘备大败,益州集团也失掉之后,蜀汉王朝中的四个派系已经开始出现失衡,因此刘备在临终之际只能选择拉拢以李严为首的东州集团,并且将军权交于李严手中,虽然是一个虚职,但是既将李严禁锢在了永安,也让诸葛亮没有直接的领兵权,需要领兵就必须通过后主刘禅,从而达到让朝廷内部权力的平衡重要作用和让刘备后人有统治整个国家的权力。

  总之,刘备让李严与诸葛亮分掌军政大权,是为了平衡整个朝廷内部权力架构,也是为了让其后人更好的对蜀汉王朝进行统治。

诸葛亮为什么不重用赵云镇守一方?有何真相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

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洪迈《容斋随笔》就曾言道:“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清在《日知荟说》中亦指出:“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本文所要强调的是,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诸葛亮人格中具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 时代是一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亦可以看作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以此视角观之,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则格外引人注目。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既表现对于君王的忠诚,更表达对于江山一统的渴望。前《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统一意志坚决。后《出师表》一开篇就说:“王业不偏安!”并表达为了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在全国各地的武侯祠里,大多将传为所书的《出师表》作为标准配置置于其中:岳飞是追求天下一统的英雄,《出师表》辅以岳飞书法成为绝配。由此看,历史已赋予诸葛亮以国家统一的符号意义。在他的身上,具有厚重的民族与国家认同元素。 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理想,一是理论观念的表达,一是实践行为的表现。而打通儒家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重要环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典籍《礼记·王制》既记述了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也描述了中的空间格局,这是据于天下太平语境的规定。诸葛亮处在一个乱世,天下并未一统。诸葛亮的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其于乱世的治国平天下之策,就是天下一统之策。 大一统之于诸葛亮,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无论是作为意识、观念,抑或传统,甚至是一种基因,都是被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这种文化基因,在前轴心时代即形成坯胎。行德政,诸侯皆归之,“抚万民,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的形成,这种一统是制度上的统一,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夏商周文化,如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种大一统的文化一脉相承,为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竞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以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无论是儒家的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的一统于帝王专制,还是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他们对于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的主张却是整体认同的。大一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诸葛亮李严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