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娄师德是什么人?他能受到王十朋的推崇是因为什么?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娄师德,字宗仁,唐朝宰相、名将。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王十朋(1112-1171年),以坚持正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直言批评朝政受到世人的称赞,他写了一首《娄师德》诗,大意是:不顺从不和睦的事情不难纠正,只要做到别人的唾沫吐到脸上让它自己干。遇事心平气和认真想一想,就会心悦诚服娄公的肚量了。

  王十朋为什么这么推崇娄师德呢?听笔者聊聊娄师德的故事就明白了。

  (一)戍边屯田立大功

  娄师德天资聪慧,从小学习努力,二十岁时就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

  仪凤三年(678年),时任皇帝唐高宗诏令李敬玄在中原地区招兵买马,准备与常来犯境的吐蕃开战,已入仕当文臣的娄师德积极响应,唐高宗听说后十分高兴,册封他为朝散大夫,让其随军出征。

  当年九月大军来到了前线,刘审礼率领的前锋部队与吐蕃军开始交战,由于没得到行军大总管李敬玄的及时支援,刘审礼战死,前锋部队的士兵们溃散。唐朝名将、百济人黑齿常之夜袭吐蕃军营获胜,稳住了阵脚。

  唐高宗诏令娄师德收集溃散的前锋部队士兵,并作为大唐使者,去劝降吐蕃军。

image.png

  娄师德大义凛然,带着少量随从来到吐蕃军营,经过一番宣扬大唐国威,陈述负隅顽抗的利害,吐蕃将领论赞婆臣服了。娄师德被朝廷改任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兼管屯田事务。

  永淳元年(682年),吐蕃军入侵今青海西宁一带。娄师德率军与吐蕃军进行了八次战斗均获胜利。唐高宗认为他是文武兼备的全才,诏令他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

  以后他在青海一带主持屯田事务近十年。他是个干实事的人,经常亲自率领士兵开荒种地,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库存粮食达到数百万石,驻守边疆军队的粮食做到了自给自足,节约了从内地转运粮食来的大量人力,受到当时执掌朝政的武则天的嘉奖。由于他工作能力强,做出了显著成绩,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中任职,次年册封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

  (二)做善事不求善名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一位手段残忍的女皇帝,她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被冤杀的人何止千万,但他始终信任一个人,自己临终时还与之商量立嗣大事,这个人就是狄仁杰。笔者曾专门著文介绍过狄仁杰。

  娄师德的最大优点就是真心实意地包容人,做了善事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更不愿意让别人来感谢自己。

  狄仁杰和娄师德成为宰相同事后,狄仁杰经常在皇帝武则天前说娄师德这不对那不对。武则天一直不吭气,有次忍不住问狄仁杰,你和娄师德同事有不少时日了,你感觉他有没有知人之明,狄仁杰开诚布公地说,他没举荐过任何人,甚至没听到他发表过任何有关举荐人才的具体意见。

  武装则天笑着说,我任命你担任宰相,就是他举荐的。算得上有知人之明吧?说完把娄师德以前写的数封举荐信拿出来晃了晃。狄仁杰大吃一惊,叹道:娄公的包容之心使人佩服,我没了解到他的为人。

  从此他十分敬重娄师德。

  (三)做人低调心胸开阔

  还是在边境任职的时候,有一次娄师德外出巡察屯田工作,他要求随行人员早点出发,自己因为有足疾行动不便,便坐在光政门外的横木上等助手牵马来骑。

  这时有个不认识他的官儿自我介绍身份后,便大大咧咧地坐在他旁边。这官儿的手下认识娄师德,赶忙作了介绍,这官儿大吃一惊,赶紧起身谢罪。娄师德哈哈笑起来,说:你不认识我才与我同坐,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哟,你自己说说有什么罪?

image.png

  有一年娄师德到梁州去检查屯田情况。娄师德是原武(今河南原阳)人,有个原武同乡在当地当屯田官,因贪污公款都督许钦明要将其处死,以严肃法纪。听说娄师德来了,当地不少原武老乡都来要求娄师德高抬贵手,解救那个即将被处死的老乡。娄师德义正词严地说:对犯国法者,哪怕是我的亲生儿子,我也没办法救他。何况只是我的一个老乡。

  第二天,娄师德给都督许钦明说,不要因为是我的同乡,都督就网开一面,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那个犯法的同乡在娄师德面前直言十分懊悔,请求宽恕。娄师德说,你告别父母来求官职,不谨慎廉洁地办公务,犯了法懊悔有什么用?说后顺手将一盘蒸饼递给他:吃罢,去做一个饱死鬼。

  娄师道出将入相三十年,一直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秉公办事,清正廉洁,某年他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后向他辞行。

  娄师德说:我们几兄弟都在朝为官,享尽了荣华富贵,现在你又升官了,妒忌我们的人肯定不少,你以后要更加谦虚谨慎啊。弟弟真诚地说道,请哥哥放心,我当官一定会努力地克制自己,别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一点不吭声,当面擦掉就是。

  娄师德正色地说,不能当面擦掉,这样会激怒对方,等唾沫自己干好了。

刘文静:唐朝最惨开国名将,最后被满门抄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文静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的开国李渊在末期于太原起义,这时候的李渊还想不到自己以后会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能够建立唐朝,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家族势力,在李渊征战四方的时候,李家的宗亲几乎全部出了力。 不过要说李唐的开国功臣,李世民肯定是首屈一指的。李世民发动了后,成为了皇帝。在李世民在位期间,他创建了,这个排行有失偏颇,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帮过李世民的。 除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外,唐朝依然有很多开国功臣,很多人都没有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现如今看到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排在最后一位的,秦琼对唐朝的贡献是的,他之所以排在最后一位,原因就是玄武门之变他没有给李世民出力。这样看来,李世民让秦琼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唐朝最惨的开国功臣是谁呢?此人就是刘文静,相信现如今的人们对这个名字是比较陌生的。他没有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行列。那么刘文静为唐朝立下过什么样的功绩呢?刘文静的父亲在隋朝时期就是官员。 到了刘文静这一代,他依然成为官员。虽然刘文静是在李渊手下工作,这时候的刘文静就知道李渊有征战天下的野心。只不过此时还没有显示出来。此后李渊在太原起兵,这时候的刘文静充当了李渊的谋士。 李渊虽然起兵,但是面临很多问题。首先面对的就是突厥,不过刘文静给李渊出了一个计策:“劝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高祖并从之”。面对这样的计策,李渊听从,并且付诸行动。 在此之后,刘文静一直为李渊出谋划策。唐朝建立之后,刘文静获得了免死的特权,在当时只有三人有这种特权,分别是李世民、裴寂、刘文静。这样的特权足以说明刘文静的厉害之处。不过刘文静有了免死特权之后过得并不太平。 皇帝想要杀死一个人,肯定是易如反掌的。其次刘文静的免死只有两次,超过两次是没用的。刘文静领到了免死铁券,可是在这之后一年,事情就发生了,刘文静被诬陷谋反。那么只剩下一次免死的刘文静会是什么结果呢? 武德二年,刘文静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这时候的刘文静已经没有了免死铁券。此时的刘文静明白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临死前说道:“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那么刘文静真的想要谋反?不可能,当时诬陷的人是裴寂,换句话说,就是李渊想要刘文静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名将李光弼是契丹人?李光弼的生平事迹介绍!

名将是契丹人?李光弼的生平事迹介绍!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一代名将,曾率军平定,还镇压袁晁起义。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清楚李光弼并不是,而是契丹人,他的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酋长,后来在战争中牺牲。李光弼为大唐立下盖世功劳,但也遭到鱼朝恩等人的嫉妒,最后愧恨长逝,结局令人感到惋惜。如果你还不太了解李光弼的话,正好可以通过下面的文章认识下李光弼,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边地民族慕风向化,纷纷表示归顺,加上唐朝推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因此许多少数民将领为朝廷效力,也就是所谓的“蕃将”。但谁也没有想到,唐朝爆发统治危机时,有一位来自契丹的蕃将,为唐朝“续命”上百年!不过此人的下场却有些悲惨,被宦官迫害,郁郁而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人就是唐朝的“中兴名将”李光弼!别看李光弼,其实他是契丹人,“其先,契丹之酋长”。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在时归顺,后来做到朔方节度副使、蓟国公。别看李光弼是“官二代”,但他年少时就很努力,一边习武,一边学文,“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汉书》”。 少年时期的李光弼投身军旅,屡立战功,在王忠嗣的麾下备受赏识,“忠嗣遇之厚,虽宿将莫能比”。后来王忠嗣甚至对属下说:“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缺少良将,在的推荐下,“以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光弼率领五千孤军在河北大破叛军,“斩首万计,生擒四千”。 但是由于瞎指挥,致使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失守。李光弼率军赶赴灵武,之后奉命坚守山西太原,继续与叛军作战。太原之战中,李光弼兵不满万,却与十万叛军对抗,最终以少胜多,“斩首七万级”,对扭转战局产生重大影响。之后,李光弼又参军参与邺城之战,由于朝廷的错误决策,导致失败。 九位节度使中,“独光弼整众还太原”,之后朝廷加封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全权负责指挥与叛军作战。在之后的河阳之战中,李光弼率领少量军队,与展开较量。身为三军统帅的李光弼,在交战时激励士卒,最终唐军再次获胜,“斩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军资器械粮储数万计”。 762年,李光弼因战功被封为临淮郡王。此时浙东一带又爆发了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军一度发展到20万人,对唐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朝廷急忙调李光弼率军前往镇压,李光弼经过十几次战斗,就把起义军打败,活捉袁晁。朝廷增加李光弼的食邑,“与一子三品阶,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凌烟阁”。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光弼立下了大功,特别是太原之战、河阳之战,堪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史书称“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唐室再造,李(光弼)、郭(子仪)之力也”。郭子仪虽然名望超过李光弼,但军事才能不如李光弼。郭子仪最后高寿善终,但李光弼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战功卓著的李光弼遭到了宦官们的陷害,因此他一直留在徐州,不敢去长安,即使下诏,李光弼也没有离开徐州。时间一长,部将也开始对李光弼产生不满,“光弼愧恨成疾”,最终在764年郁郁而终,时年57岁。临死前,部将们询问后事,身为孝子的李光弼说道:“吾淹军中,不得就养,为不孝子,尚何言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娄师德唐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