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是阎毗之子,唐朝时期的宰相与画家。今天趣古代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提到阎立本这个名字,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一位著名画家。的确,在中国历史绘画古代上,阎立本是能够排进前十的顶级大画家。他所创作的《步辇图》,更是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列,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当作故宫的镇馆之宝。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古代上真实的阎立本,除了画家这个身份之外,本来还有很多其他的身份。而且,相对他其余的身份来说,画家这个身份,简直是不值一提。
公元601年,阎立本出生于长安,当时正是隋文帝在位期间。阎立本家世极为显赫,他太姥爷,就是当年北周的实际缔造者,宇文泰;他姥爷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熟悉南北朝古代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两位到底有多牛。后来隋文帝杨坚篡了北周的皇位之后,阎立本他们家也没受到太大的冲击。而且,阎立本他爹后来还成了太子杨勇的护卫统领。
可惜,杨勇不太争气,后来被杨广给斗下去了。因为杨勇的事情,闫家倒是遭到了巨大的波及。阎立本他爹娘,甚至一度被没收为官奴。但后来,靠着家世背景的运作,很快又转为平民,然后又靠着参军打仗,逐渐恢复了爵位,最终还做到了殿内少监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据史料分析,在阎立本他爹担任殿内少监之前,他上一任的殿内少监,极有可能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这个位置一般都是帝王的亲近之人,才干担任的。李渊是杨广的表哥,能担任这个位置不奥秘。而阎立本他爹闫毗之前本是杨勇的亲信,依然能够坐上这个位置,成为杨广的亲信,这里面想必是有很多史书上没记载到的传奇故事。
阎立本出生的时候,正是闫家遭逢大难,他爹娘被贬为平民的时候。不过,随着阎立本逐渐长大,闫家的情况也逐渐好转了起来。另外,大概也正是因为这段时间,闫家遭了难,阎立本他爹丢了官,无事可做。所以,在阎立本很小的时候,他爹就开始教他画画。
阎立本他们家,从他爷爷那代开始,就很擅长画画。后来他爹能够先后被杨勇和杨广看中,精湛的绘画技术,也是真相之一。在父亲的熏陶下,阎立本也走上了画画这条路,并且开始掌握这项帮他留名千古的技能。
古代证明,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本事,往往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家传。
不过,在阎立本十三岁那年,他爹就去世了。而在他爹去世之后,隋朝开始逐渐混乱,到处民变四起。好在当时闫家一直居住在长安,倒也没受到太大影响。不过,几年之后,李渊就从太原起兵,而后一路攻入了长安,入主关中。而后杨广又死在了江都,隋朝也就彻底灭亡了。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正式登基。这一年,阎立本应该也在长安,而且刚满十八岁。
虽然已经改朝换代,但闫家的家世依然还是不容小觑的。所以,阎立本成年之后,就得以顺利入仕做官。巧合的是,阎立本入仕之后,恰好被分配到了当时的秦王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做了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府任库直。
此后的几年里,阎立本虽然没做出什么大的贡献,但也算是在唐太宗李世民麾下跑前跑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渐渐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认可。武德九年,在阎立本26岁这一年,玄武门事变爆发,而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为帝。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阎立本也跟着加官进爵,后来历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少监等职。
相比贞观年间的那些名臣,阎立本的才干,自然并不算突出。但是,随着天下逐渐太平,闫家家传的绘画才干,开始逐渐起作用了。历史那会儿没有照相机,就算是唐太宗李世民这样雄才伟略的帝王,想要留下一幅肖像,也只能靠画的。而且,古时候发生的一些大事,人们也喜欢以绘画的形式,将当时的画面记录下来。所以,画画这项技能,虽然并不被当时的主流文人们所推崇认可,但要是真能画得特别好的话,那也是很吃香的。
正是因为会画画这项技能,阎立本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渐渐成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御用画师。
贞观十年,阎立本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名,绘制了唐太宗李世民曾骑乘过的六匹战马的肖像,而后雕刻在石头上,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今天我们去唐昭陵的时候,还能看到这六匹马,这六匹马最开始本来就是阎立本画的。
贞观十四年,吐蕃派使臣禄东赞,前来长安求亲。后来求回去的这位公主,就是古代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如此主要的事情,唐太宗李世民自然又想让阎立本将这幅画面记录下来。这幅画,就是今天故宫博物院的那副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步辇图》。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功臣们的功劳,评定了二十四个功臣,这就是古代上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此,唐太宗李世民特意修筑了一座凌烟阁,同时让阎立本给这二十四人各画了一幅画在里面。可惜凌烟阁后来毁于战乱,这些画后来也就没留下来,要是留到今天的话,肯定是传世国宝了。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因为讨厌长安城内夏天天气炎热,决定在城外修缮翠微宫。阎立本虽然不精通于建筑,但画画和建筑在历史其实也就是通着的,所以这个任务自然又落到了阎立本头上。后来,阎立本参与修缮的翠微宫,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欢,最终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这里去世的。
从阎立本的这些经历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阎立本的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靠着绘画这项本事,安身立命的。而且,这里我们得再多说一句:阎立本本来还有个哥哥,叫阎立德。和阎立本一样,阎立德也是深得家传精髓,精通于绘画之道。不过,后来阎立德点技能点的方式不太一样,没像弟弟阎立本那样,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当中,而是分心于服饰设计和建筑修筑。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父子二人的陵墓,就都是阎立德设计并且督造的。就连那座翠微宫,本来也是阎立德主持修建的。
简单来说,这哥俩就是哥哥负责修筑,弟弟负责装修,也算是囊括整个产业链了。
等到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登基之后。没过几年,哥哥阎立德就去世了,再加上没留下什么传世作品,所以名气较小。阎立本则是活得长一些,再加上前朝老臣的身份,此后则是活得更加滋润。
永徽年间,阎立本升任河南道黜陟使。相比贞观年间的‘画臣’身份,如今阎立本显然更具实权。在担任河南道黜陟使期间,阎立本虽然没做出过什么特别突出的政绩,但是却因一个无意之举,影响了数十年后大唐的命运走向。
在任期间,阎立本曾负责当地官员的功过考核。考核期间,阎立本遇到了一个当时还很年轻的基层官员。在见到这个年轻小官的时候,阎立本忽然眼前一亮,说道:“我是一个画家,对我来说,天底下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我想画的,另一种是我不想画的。你就是那种我看到第一眼,就想把你画下来的人。”
在当时的阎立本眼中,这个年轻官员,虽然官身低微,同时还很年轻。但眼神中透露的那种沉着冷静,却让人无法忽略,绝对是一个可以当作栋梁之才的年轻人。所以,这次考评之后,阎立本不但给了这个年轻人一个最高的好评。返回京城之后,还大力推荐了这个年轻人。
后来的古代证明,阎立本看人还是比较准的。
这个年轻人,名叫狄仁杰。

有关狄仁杰的故事,我们就不多说了,反正基本上大家都知道。很多年以后,正是因为狄仁杰的一句话,让武则天决定把皇位还给李家,而不是传给武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十年后发生的一切,最初的源头,本来都要追溯到阎立本这里。如果没有阎立本的大力推荐,恐怕就没有后来那个大名鼎鼎的狄仁杰了。
当然,要是那样的话,今天我们恐怕也就不会有那句‘元芳,你如何看’。
在这次外出巡视回京之后,没过多长时间,李治就又交给了阎立本一个主要的任务。当时从印度游学归来的玄奘和尚,正在积极翻译经书,而且已经有了巨大的成绩。为了表扬玄奘的功劳,同时也为了安放玄奘带回来的那些佛像和经书,李治决定修筑一座塔,来安放这些东西。这座塔,就是今天西安著名的大雁塔。修筑大雁塔的这个任务,自然又落到了头上,而大雁塔上的图示和佛像,也皆是出自于阎立本的手笔。
修筑完大雁塔之后,恰逢他哥哥阎立德去世,此后阎立本接了他哥哥的班,做了唐朝大匠,而后又升迁至工部尚书。又过了十多年之后,阎立本再次升官,担任右相,两年之后升任中书令,也就是我们正常所说的宰相。
升任宰相三年之后,公元673年,阎立本去世于任上,终年73岁。
看完阎立本的故事,我们不禁得到一个启发:做人掌握一门手艺,真的是挺主要的。不管到任什么时候候,一门过硬的技术,始终是安身立命的本事。君不见施耐庵水浒传当中,最终有一技傍身的好汉,基本上都活了下来。但那些没有技术的好汉,最终都死干净了。
而像阎立本这样,能够掌握一门顶尖家传手艺,不光以后衣食无忧,甚至在仕途上也很有帮助。一个不注意,靠手艺混成了宰相,也不是不可能的。
唐朝宦官为什么血洗长安城?她们的权利到底有多大?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宦官为何血洗长安城?一场未遂的政变,影响唐朝国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835年11月,唐朝的都城长安充满了血腥的味道,以为首的宦官们关闭城门,在城内进行大规模搜捕,先后杀死一千六百多人。这些被杀的人不是平民,而是朝廷各省部官员以及金吾吏卒,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那么这些宦官为何要在长安城内大肆杀戮官员呢? 原来这与一场政变有关,而这场政变影响了唐朝的国运,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事情还得从一场说,他就是唐朝第14位皇帝!唐文宗原名,时的次子。826年12月,暴死,在宦官集团的拥护下,唐文宗以皇太弟的身份继承了皇位。 唐文宗是一位有理想的皇帝,他以自己的先祖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特别喜欢看《贞观政要》。做了皇帝后,唐文宗勤勤恳恳,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锐意于治,每延英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然而此时唐朝积弊太深,各方面的问题很多,比如说、朋党之争、等。 唐文宗决定从身边做起,先解决宦官问题,他虽然是由宦官拥戴继位的,但对宦官集团非常反感,“以累世变起禁闺,尤侧目中官,欲尽除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唐文宗提拔郑注、李训担任御史大夫、宰相,作为自己的心腹。很快唐文宗就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先把大宦官王守澄除掉。 接下来,唐文宗把目标对准了另一个大宦官仇士良!根据史料记载,仇士良在唐宪宗时期进入宫廷,历经数十年的风云变幻,此时官拜右领军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左军中尉、左街功德使等职务,不仅位高权重,手中还掌握着。为了对付仇士良,唐文宗、李训、郑注搞了一个“甘露行动”。 他们的计划是这样的,在上朝的时候,由一名官员假称“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然后诱骗“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帅诸宦者往视之”,趁机将其除掉。计划原本进行的还算顺利,可是仇士良发现谎报甘露的韩约变色流汗,接着他又看到 “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 仇士良老奸巨猾赶紧回到宫里,将唐文宗控制到了手中。这时候,李训也想夺回皇帝,于是双方的军队爆发了冲突。在掌握了皇帝后,仇士良已经明白这件事是唐文宗策划的,他居然当面羞辱皇帝,接着调动神策军开始进行屠杀行动。至少有一千六百多名官员在这场冲突中丧命,“横尸流血,狼藉涂地”。 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完全成为傀儡,他甚至说自己不如。唐朝的朝政完全落到了宦官手中,史书称他们“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最终唐文宗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一岁。甘露之变对唐朝的命运影响深远,“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直到唐朝灭亡前夕,宦官集团才被一网打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宪宗是唐朝后期还能延续100多年大功臣
通观中晚期的君主,最有闪光点的,当是。在对付的历史问题上,他审时度势,连连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在形式上将帝国重归一统,被称为“中兴之主”。唐宪宗名,为的长子。在六七岁时有一则近乎传奇的故事:祖父因他聪慧,很是宠爱,有次将他抱坐在膝上,逗着玩的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坐我怀中?”回答出乎唐德宗但又在情理之中:“我是第三天子。”从此使唐德宗对他更加。 走上皇位伊始,出于权力争夺的需要,出于对支持他的势力的交代,他严厉的制裁了“二王八司马”革新集团。然而,他并非全面否定革新的内容,尤其是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他的步子比革新集团走得更远,采取的措施更为凌厉,获得的效果也更为瞩目。唐宪宗与藩镇割据斗争的序幕,是在西川拉开的。 在听命于朝廷的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后,其属支度副使刘辟仿照其他藩镇的做法,自为留后,然后报请中央政府批准。时唐宪宗才登位,万事还没有理出个头绪,从而任命了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然这个姑息的做法,遭到了右谏议大夫韦丹的反对,他说:“今赦免刘辟的罪行,势必群起仿效,朝廷将只剩下东、西二京之地,谁还会服从朝廷!”韦丹的意见,代表了朝廷中强硬派的看法,唐宪宗同意他们的看法,只是苦于时机尚未成熟,由此机变的任命韦丹为东川节度使,以钳制西川。 然未等韦丹上路,在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已提出了得陇望蜀的要求,请求批准他兼领三川之地。此时,唐宪宗已在皇位上坐稳了,一口拒绝了他。刘辟对此作出的反应是,调兵遣将,将前东川节度使李康坐镇的梓州团团围住,准备自命他的僚属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对刘辟的叛乱行为,唐宪宗决定出重兵讨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绝大多数认为巴蜀地势险要,难以攻取。唯有宰相杜,支持唐宪宗讨伐,并推荐虽资望稍浅但具文韬武略的神策军使高崇文领军前往。这个主张,随即得到了翰林学士李吉甫的赞同。 唐宪宗对藩镇割据形成强硬态度,杜黄裳起了关键的作用。他曾对唐宪宗分析说:唐德宗在饱经患难后,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的政策,停止了使用武力。藩镇节度使亡故后,朝廷多派中使(宦官)前去观察军情,看谁合适继任。而那些欲自立者,往往贿赂中使,使他们回朝叙职时多多美言。不知底细的唐德宗,对这些人大多给予了委命,从而再也没有朝廷所派出的节度使。今国家振立纲纪,必须以法度制裁藩镇,如此,天下才可得到治理。这话切中了时弊,也切中了唐宪宗的心怀。对西川的战争,唐军以压倒的优势在推进。在高崇文的指挥下,唐军兵分二路,与山南西道部队相呼应,直捣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线溃败的刘辟,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长安斩首。 西川归于中央后,唐宪宗调河东节度使严绶,会合天德军,讨伐抗拒朝廷的夏绥(今陕西靖边)节度留后杨惠琳,再次获得了连锅端的大捷。西川与夏绥问题的解决,空前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威望,并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据当时国情,真正割据,赋税专有的5个藩镇是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淮西,淄青。这5个藩镇经常互为同盟,抗拒朝廷。 在连连得手的情况下,唐宪宗决意解决河北诸镇长久父子相袭的弊端。他选定的切入口是成德镇,把握的时机是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宰相们却认为不妥,理由是河北诸镇旧弊,加上各镇盘根错节,不可轻率从事。然宦官土突承璀为争取权力,以王承宗进攻德州(今山东陵县)为由,说动了唐宪宗下令征讨。尽管集结的部队不少,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由于互相之间的各种矛盾,致使劳师糜饷,久讨无功。此时王承宗也有些捉襟见肘,提出以缴纳贡赋、接受朝廷委派官吏,作为妥协条件。唐宪宗见无力再征讨,以此为台阶,正式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撤走了征讨部队。后来,唐宪宗再次对成德镇采取行动,王承宗又以悔过自新、遣送质子、交割二州版图为条件,使官军撤退了事。因而,成德镇实际是唐宪宗时唯一未能啃下的骨头,可王承宗的表面归顺,多少为唐宪宗的形式统一,提供了一块遮羞布。宰相李绛等人就此提出了一个先易后难、先北的战略。 他们认为:河北诸藩的形势与当初的西川、镇海截然不同,不能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什么呢?因为西川、镇海都不是长期割据的地方,而且周边各道都在朝廷的控制之内,刘辟和李琦丧心病狂、单独叛乱,部众其实都不服从,只是被他们的财货利益所诱,所以朝廷军队一到,他们立刻。可河北诸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的内部势力,外部势力又像藤蔓一样相互交错,辖下的将士和百只知有镇帅而不知有朝廷。好言相劝,他们不听;武力威胁,他们不服。朝廷如果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到头来只会弄得自己丢脸。别看河北诸镇平日里钩心斗角,一旦朝廷要打破他们的世袭制,他们立马会,因为他们要维护相同的子孙利益。 所以,李绛等人极力主张:暂时承认王承宗,对河北诸镇采取安抚政策,然后把主要精力拿来对付淮西的吴少诚。之所以这么做,他们的理由是:淮西的情况与河北不同,却与西川和镇海相似,周边地区都是效忠朝廷的州县。因此,吴少诚一死,朝廷马上可以另行委任节度使,如果不从,立刻发兵讨伐。先把淮西平定,等到河北的刘济、田季安一死,有机可乘了,朝廷再动手也不迟。 对成德镇休战之后,唐宪宗欲将兵锋指向河北的另一个藩镇-魏博镇。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被拥立为节度副使,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唐宪宗在宰相李吉甫的支持下要用兵,然另一宰相李绛认为,田怀谏是乳臭未退的毛孩子,肯定控制不了局面,不久将发生内变,因此不必用兵。最后照着李绛的主张在等,结果真的等来了内变。唐宪宗遂任命领导内变的田兴为节度使,使魏博镇也在形式上归顺了中央。 对唐宪宗平藩生涯而言,最为辉煌的,当是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人称“淮西大捷”。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四年,影响波及全国。宪宗后来任命裴度为宰相,继续挑起平定淮西的重担。裴度对宪宗说:“淮西是朝廷的心腹之疾,不能不除;而且朝廷既已出兵,两河藩镇都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决定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所以中央绝不能半途而废!”到了元和十二年五月,淮西已打了将近三年,出兵九万余人,耗去军费粮饷无数,却未建尺寸之功。宪宗忧心忡忡地召集宰相们商议,李逢吉等人都认为中央已经师老财竭,再次建议全面停战。只有裴度默不作声。宪宗问他的意见,裴度说:“臣愿亲往前线督战。” 宪宗又惊又喜:“卿真能为朕走这一趟?” 裴度说:“臣誓与贼人不共戴天!臣观吴元济上表,其已势穷力蹙,只因诸将心志不一,不能合力围歼,所以未降。臣亲赴前线后,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相出战。”八月初三,裴度从长安出发,宪宗亲登通化门为他送行。裴度说:“臣要是消灭敌人,就还有机会见陛下;可要是敌人在,臣永远不回朝廷。” 宪宗闻言,忍不住。元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宰相裴度抵达淮西前线。两项重要决策决定了这次淮西战役的胜利。一、撤销宦官监军。二、重用大将。李愬雪夜袭蔡州,中国历史上经典的长途奔袭战例。 十月十八日,李愬命人将吴元济押送京师。当天,淮西各州的叛军余部两万多人相继归降。脱离了李唐中央整整三十多年的淮西,终于克复。 十一月,宪宗李纯登兴安门接受献俘,斩杀了吴元济,向宗庙社稷献祭。唐宪宗从此废除了淮西节度使一职。李愬后来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在唐朝后期河北三镇60来位节度使中,仅有4名为中央任命,李愬就是其中一个。 平藩的最后一个大胜利,是平定淄青李师道。在吴元济兵败身亡后,各藩镇再度向朝廷献忠心,纷纷表示质子割地。李师道做了同样的表示,然不久就反悔了,继续与朝廷分庭抗礼。唐宪宗早就想解决淄青镇,遂乘势调宣武、义成、武宁、横海与魏博五镇之兵进行会剿。还未等,淄青军都知兵马使刘悟响应官军,杀了李师道。从而淄青十二州全归顺唐廷,分割为三个节度使,郓、曹、濮三州为天平节度使,淄、青、齐、登、莱五州仍为淄青平卢节度使,沂、海、兖、密四州为泰宁节度使。成为朝廷的直接任命的藩镇,直至唐末。 唐宪宗平藩的巨大功绩,使他成了后最伟大的君主。他的再造统一,尽管相当部分(如河北藩镇)是流于形式,然毕竟使唐帜重新飘扬于全国大地,也使唐祚得以多绵延了一个世纪。唐宪宗死后,即位元年,河北三镇再次由于各种原因悉数脱离中央。直至唐朝灭亡也没再回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