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作为大唐功臣的长孙无忌,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时间:2023-08-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长孙无忌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唐朝初年宰相、外戚。让趣古代小编带大家拨开古代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受很多演义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提到隋末唐初这段古代,很多人会瞬间想起一些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比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恭、李靖……这个名单如果要完整列出来的话,估计不比完整版的《报菜名》短。

  但是,在这其中,有一个曾经在隋末唐初发挥过主要作用的人,却被严重淡化了。这个人,就是长孙无忌。

image.png

  长孙无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中的第一人,在古代上曾经发挥的作用,远比秦琼、程咬金等人更大。但是在绝大多数涉及到隋末唐初这段古代的文学作品当中,长孙无忌都成了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仿佛他在古代上并不主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重要是因为长孙无忌的身份,有点特殊。

  长孙无忌幼年丧父,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长孙家虽然是大家族,而且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更是隋朝的大将军。奈何长孙晟很早就去世了,而且去世之后,长孙家对这对孤儿寡母很不友好。尤其是长孙无忌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这个人本事不大,但嗜酒如命。为了争家产,更是将长孙无忌与其母亲、妹妹,直接驱逐出长孙家。

  好在长孙无忌的母亲那边,还比较靠谱,被赶出长孙家以后,这对孤儿寡母被长孙无忌的舅舅收留,总算过上了几天消停日子。

  在寄居舅舅家的这段时间里,长孙无忌遇到了一个他生命中最主要的男人,这个男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早在他爹长孙晟还活着的时候,长孙晟就和李渊关系不错,两个人所以就给自己的孩子定下了一桩婚约。长孙家这边,结下婚约的就是长孙无忌的妹妹;而李家那边,结下婚约的是李渊的二儿子,唐太宗李世民。

  长孙无忌小的时候,李渊一直在外地做官,所以长孙无忌对他家并不算熟悉。但是等到这对孤儿寡母被赶出长孙家以后,没过多长时间,恰逢李渊被调回京城任职。因为有那桩婚约在,长孙无忌自然也就和唐太宗李世民走得越来越近,两人也结下了一生的友谊。

  大业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氏完婚。自此,唐太宗李世民成了长孙无忌的妹夫。此后,又过了两年,李渊被调往山西做官,而长孙无忌也因为长大成人,得以受祖荫入朝为官。不过长孙无忌并没有一起去山西,而是留在了关中地区做官。

  虽然成功入仕,但长孙无忌的仕途并不算太顺利。一来他本就是长孙家的弃子,长孙家不待见他,不愿给他做靠山;二来当时抚养他长大的舅舅,恰好和一桩谋反案有些瓜葛,所以被朝廷直接贬黜到了岭南。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长孙无忌在朝中没人,再加上年纪轻轻,自然不可能做什么大官了。

  但这未必就不是好事。

  此时的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到处都有民变,随时可能覆灭。如果在这个时候,长孙无忌官做得巨大,说不定反倒会随着隋朝的覆灭一起玩完。接下来的几年里,长孙无忌在官场上一边打酱油,一边奉养母亲,日子倒也自在。

image.png

  但是到了大业十三年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再次打破了长孙无忌平静的生活。

  李渊造反了。

  长孙家和李家是姻亲,长孙无忌的妹妹又嫁给了李渊的二儿子。有这种关系在,长孙无忌自然也要被问责。不过好在仅仅两个月之后,李渊便长驱直入,一路过了黄河,直逼长安。等到李渊过了黄河之后,长孙无忌便来到李渊军中谒见。大家都是姻亲,自然也就不用再讲什么虚礼了。从这时开始,长孙无忌便进入唐太宗李世民麾下效力,成了唐太宗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

  最得力的助手,没有之一。

  长孙无忌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两人相识于少年,算是发小兄弟,而且两人又是实打实的姻亲。最主要的是,长孙无忌本人极为有才,绝对是文武双全。文则通晓经史典籍,可以帮唐太宗李世民出谋划策,制定战略;武能带兵打仗,独当一面,上阵杀敌。

  能够完全信任,而且还文武双全,这要是还不重用的话,唐太宗李世民简直就是瞎了眼。

  此后的几年里,长孙无忌一直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在唐太宗李世民身边扮演一个管家的角色。在唐太宗李世民扫平诸多强敌的过程当中,长孙无忌看似没有什么实质战功,但本来一直处于一个辅助的位置上。除了帮唐太宗李世民处理一些平常事务外,长孙无忌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网罗各方人才,充实唐太宗李世民的天策府。

  随着唐太宗李世民胜仗越打越多,围绕他形成的利益集团也越来越大。在这其中,长孙无忌无疑是核心中的核心。而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的势力越来越大,开始逐渐威胁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在唐朝统一天下几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在京城发动了一场玄武门事变,干掉了李建成,然后逼李渊禅位给他。

  在玄武门事变当中,长孙无忌发挥了极为主要的作用。不但是这场事变的重要策划人之一,而且还亲自带人进入玄武门,亲自和李建成厮杀。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取得玄武门事变的成功,长孙无忌是贡献极大的。

  这一点,从事后唐太宗李世民的封赏当中,也能看得出来。

  玄武门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大加封赏。其中宰相裴寂独得第一等,因为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皇位还没有坐稳,急需笼络这些老臣,所以对裴寂这位老臣领袖格外重视。而长孙无忌,则是和房玄龄、杜如晦、王君廓、尉迟恭一起得到了第二等的封赏。

  这其中,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太宗李世民身边最主要的谋士,长久以来一直扮演着军师的角色。尉迟恭虽是武将,但是在之前的玄武门事变当中,对唐太宗李世民有救命之恩,而且还是他主动入宫逼宫,逼李渊禅位。王君廓则是镇守幽州,肩负抵御外敌的重任。而且就在玄武门事变不久,王君廓刚刚替唐太宗李世民平定了一桩宗室谋反案。为了拉拢也是为了表示善意,唐太宗李世民才将他封为第二等。

  能和这几个人并列,长孙无忌的主要性,毋庸置疑。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首先任命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先把人事权抓到了手里。几个月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又直接将长孙无忌升为宰相,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

  面对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长孙无忌却没有任何居功自傲的心思,反而多次推辞唐太宗李世民的封赏。这种知进退、功高却不镇主的大臣,哪个帝王会不喜欢呢?所以在整个贞观时代,长孙无忌都被唐太宗李世民委以重任,成了名副本来的宰相。

  贞观年间的唐朝朝堂上,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当之无愧的一号人物,那么长孙无忌就是唯一的二号人物。相比之下,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本来都要差一层关系。而如尉迟恭、秦琼等武将,地位更是远比不得长孙无忌了。

image.png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命阎立本绘制凌烟阁功臣画像,长孙无忌名列第一。同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长孙无忌力保自己的另一个外甥李治上位,成为了新的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长孙无忌奉命辅政。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后,太子李治登基。李治刚刚登基的时候,只有22岁,资历浅薄。当作辅政大臣的长孙无忌,则是尽心尽力地辅佐李治。此时的长孙无忌,虽然大权在握,却并没有任何不轨之心。一方面,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是李治的生母。另一方面,长孙无忌也在用自己的竭尽全力,来报答唐太宗李世民的知遇之恩。

  但是,随着李治逐渐坐稳皇位,舅甥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出现了。

  李治当作帝王,自然想将所有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而长孙无忌当作辅政大臣,全力辅佐李治打理江山,同样需要权力。所以,当李治逐渐掌权之后,受到长孙无忌的制衡越来越多,长孙无忌就成了李治必须翻越的一座大山。

  没有任何一个帝王,希望大臣当中有人可以直接制衡自己。

  哪怕是自己的亲舅舅也一样。

  李治在位初期,长孙无忌的权势到底达到了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当时后宫当中,李治十分宠爱武则天,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照理来说,一个帝王想立谁做皇后,那是他自己的事情。然而当时的李治,却必须征得长孙无忌的同意才行。而且,为了征得长孙无忌的同意,李治甚至还得主动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到长孙家吃饭,变相地向长孙无忌行贿!

  一个帝王,想立皇后,居然要向一个大臣行贿。

  更主要的是,长孙无忌收下了这些贿赂之后,事后依然不同意李治立后。

  古代上权势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权臣,不是没有。但像长孙无忌这样,功高震主却又没想过谋反的大臣,那就很罕见了。

  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不得善终。

  这次立后行动失败后,李治对长孙无忌的忌惮,终于压过了敬重。所谓的舅甥之情,所谓的辅政老臣之恩,所谓的开国之功,都无法抵挡权力的诱惑。所以,从这时开始,李治开始逐渐渗透朝堂,开始试着剪除长孙无忌的羽翼,试着将长孙无忌从朝堂上逼走。

  如果这个时候,长孙无忌能够急流勇退的话,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遗憾的是,长孙无忌并没有选择退却,而是依然坚定地站在朝堂上,继续做他的中流砥柱。

  到了这时,长孙无忌再想善终,已经很难了。

  就在那次行贿事件后,过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李治终于取得了足够的支持,如愿以偿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当上了皇后,看似只是宫中私事,但实际上却是李治全面掌权的开始。从这时开始,长孙无忌想要继续制衡李治,就很难了。而且,因为长孙无忌之前坚决反对立后,也遭到了武则天的嫉恨。

  从这时开始,武则天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开始积极寻找长孙无忌的弱点,想要将其扳倒。

  四年之后,在经过精心的筹划后,武则天终于开始行动。首先,武则天让侍中许敬宗从朝堂上发力,让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许敬宗是武则天的人,自然听命于武则天,开始行动。而后,武则天开始在宫中发力,让李治同意由许敬宗来审理此案。如此一来,审理谋反案的人,就变成了武则天一党,长孙无忌再也没有翻盘的能力了。

  经过一番审讯后,虽然没能查出什么真凭实据,但谋反这个大帽子,还是被扣到了长孙无忌头上。再加上李治对长孙无忌也十分忌惮,不希望长孙无忌再站在朝堂上,所以干脆就将顺水推舟,连对质都懒得对质,直接以谋反的罪名将长孙无忌流放岭南。

image.png

  这显然是一桩冤案。

  但是,此时的长孙无忌,已经无力再多做什么。因为在这桩冤案背后,真正想要应付他的,是他的外甥李治。

  不过,不管是李治还是长孙无忌,都没料到接下来的事情。李治虽然想除掉长孙无忌这颗绊脚石,但本来并没有真的想过杀自己的亲舅舅,所以流放途中还让沿途州府派兵保护。然而李治的保护,终究没能保住长孙无忌的性命。长孙无忌抵达岭南之后,武则天再次发力,让人追到岭南,去查找长孙无忌谋反的实际证据。然而此人到了岭南之后,干脆审都没审,直接逼长孙无忌上吊自杀了。

  就这样,唐朝开国功臣,凌烟阁功臣榜上的第一人,终于死在了永徽年间的这场政治斗争当中,死在了武则天的手里。长孙无忌死后,长孙家也被武则天以各种手段株连。唐朝初年煊赫一时的长孙家,就这样彻底消失在唐朝政坛上。

  回顾长孙无忌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长孙无忌之所以能够成为凌烟阁功臣榜上的榜首,除了他本人确实文武双全之外,他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更起到了至关主要的作用。然而到了李治时代后,长孙无忌虽然极为忠诚,却不知急流勇退,没有在合适的时间从朝堂上隐退,这才导致了他最终被流放身死的可怜结局。

  历史权臣,能够位高权重,固然十分难得;但想要平稳落地,恐怕就更难了。

唐朝宦官为什么血洗长安城?她们的权利到底有多大?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宦官为何血洗长安城?一场未遂的政变,影响唐朝国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835年11月,唐朝的都城长安充满了血腥的味道,以为首的宦官们关闭城门,在城内进行大规模搜捕,先后杀死一千六百多人。这些被杀的人不是平民,而是朝廷各省部官员以及金吾吏卒,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那么这些宦官为何要在长安城内大肆杀戮官员呢? 原来这与一场政变有关,而这场政变影响了唐朝的国运,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事情还得从一场说,他就是唐朝第14位皇帝!唐文宗原名,时的次子。826年12月,暴死,在宦官集团的拥护下,唐文宗以皇太弟的身份继承了皇位。 唐文宗是一位有理想的皇帝,他以自己的先祖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特别喜欢看《贞观政要》。做了皇帝后,唐文宗勤勤恳恳,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锐意于治,每延英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然而此时唐朝积弊太深,各方面的问题很多,比如说、朋党之争、等。 唐文宗决定从身边做起,先解决宦官问题,他虽然是由宦官拥戴继位的,但对宦官集团非常反感,“以累世变起禁闺,尤侧目中官,欲尽除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唐文宗提拔郑注、李训担任御史大夫、宰相,作为自己的心腹。很快唐文宗就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先把大宦官王守澄除掉。 接下来,唐文宗把目标对准了另一个大宦官仇士良!根据史料记载,仇士良在唐宪宗时期进入宫廷,历经数十年的风云变幻,此时官拜右领军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左军中尉、左街功德使等职务,不仅位高权重,手中还掌握着。为了对付仇士良,唐文宗、李训、郑注搞了一个“甘露行动”。 他们的计划是这样的,在上朝的时候,由一名官员假称“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然后诱骗“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帅诸宦者往视之”,趁机将其除掉。计划原本进行的还算顺利,可是仇士良发现谎报甘露的韩约变色流汗,接着他又看到 “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 仇士良老奸巨猾赶紧回到宫里,将唐文宗控制到了手中。这时候,李训也想夺回皇帝,于是双方的军队爆发了冲突。在掌握了皇帝后,仇士良已经明白这件事是唐文宗策划的,他居然当面羞辱皇帝,接着调动神策军开始进行屠杀行动。至少有一千六百多名官员在这场冲突中丧命,“横尸流血,狼藉涂地”。 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完全成为傀儡,他甚至说自己不如。唐朝的朝政完全落到了宦官手中,史书称他们“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最终唐文宗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一岁。甘露之变对唐朝的命运影响深远,“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直到唐朝灭亡前夕,宦官集团才被一网打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同昌公主:因生母与驸马传出丑闻竟气死

《》中的,人见人爱,富贵尊荣,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一群一群的太医前来把脉问诊,珍奇药材吃了无数,但不见好转。无奈,家人又请来了张太医,可仍无济于事。用秦可卿自己的话,“任凭他是神仙,治了病治不了命”。显然,秦可卿得的是心病,再好的医生再好的药,也治不了心病。 秦可卿卧室,古董字画不少,但有一件很特别,即“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同昌公主,就是的宝贝女儿。说实在的,婚后的秦可卿,各方面简直就是同昌公主的翻版,生前极尽奢华,死后哀荣无比。巧的是,历史上的同昌公主在婚后也突然得了怪病,二十多名太医束手无策,二十二岁就了。 秦可卿的心病涉及家族乱伦,同昌公主的心病同样涉及宫廷乱伦。 同昌公主是唐懿宗的长女,生母为淑妃,生于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七月。当时,李漼还是皇子,郭氏为爱妾。尽管李漼是长子,是继承皇位的头号人选,但宣宗更爱四子李滋,故迟迟没立太子。太子之争,让李漼忧心忡忡,经常得病,郭氏的照料,长女的降生,让李漼得到了莫大安慰。 此女一生下来就,不哭不闹,不到一个月就断气了。就在李漼因丧女而忧伤之际,此女突然又活过来了,但仍不能发声。数年后,正当李漼因宫廷斗争战战兢兢的时候,此女突然开口,冲着李漼说了两个字,“得活”(《新唐书·后妃传》)。这两个字,让李漼精神振奋,立马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爱女说的“得活”二字果然得到了应验。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宣宗驾崩,李漼在宦官的拥立下登上皇位,是为懿宗。即位后,懿宗封郭氏为美人,后晋封淑妃;封长女为同昌公主,极尽宠爱,视为福星,其受宠程度冠绝,连太平、都要靠边站,可谓金贵无比。咸通九年(868年)二月,懿宗为同昌公主选夫婿,选来选去,选中了韦保衡。 韦保衡是咸通五年(864年)进士,祖父、父亲均进士出身,是标准的书香子弟。对于这门亲事,懿宗很看好。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咸通十年(869年)正月,二十一岁的同昌公主正式下嫁韦保衡,韦保衡拜驸马都尉,后累官至宰相。 这是唐代最为盛大的婚礼,嫁妆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同昌公主“出降之日,(懿宗)倾宫中珍玩以为赠送之资”(《·韦保衡传》),“赐第于广化里,窗户皆饰以杂宝,井栏、药臼、槽匮亦以金银为之,编金缕以为箕筐,赐钱五百万缗”(《》)。为了同昌公主,懿宗几乎倾其所有。 然而,再好的嫁妆,也不能掩盖同昌公主的不幸。这份不幸,来自驸马韦保衡,也来自生母郭淑妃。同昌公主下嫁后,郭淑妃想念爱女,经常前去驸马府看望,时间一长就闹出了丑闻。郭淑妃“以主故,出入娱饮不禁,是时哗言与保衡乱,莫得其端”(《新唐书·后妃传》),岳母居然与女婿搞在了一起。 同昌公主得知后,内心无法接受,又不便于责怪,一肚子苦水无处倾诉,渐渐茶饭不思,一病不起。为了救治爱女,懿宗从太医院中挑选了二十多名太医组成专家组,各种稀奇贵重之药吃了几车,仍治不好同昌公主的病。这也难怪,同昌公主得的是心病,只要心里那根刺拔不出来,任凭神仙也救不了她。然而,那根刺是生母郭淑妃,是最亲近的人,也是生她养她的人,能拔得掉吗? 咸通十一年(870年)八月,同昌公主病逝,年仅二十二岁。公主死后,驸马韦保衡把责任一股脑全推给了太医,告他们胡乱用药,害死了公主。懿宗大怒,“杀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余人,悉收捕其亲族三百余人系京兆狱”(《资治通鉴》),制造了冤狱。同昌公主下葬之日,懿宗与郭淑妃坐在城门口哀嚎不已,殉葬品无数,送葬队伍长达三十里,逼公主的乳母殉葬。 懿宗死后,僖宗即位,对姐姐同昌公主之死的罪魁祸首重新进行清算,将郭淑妃幽禁,将韦保衡免职,“缘它罪为人所发,且污旧谤,卒贬死”(《新唐书·后妃传》)。旧谤,显然就是韦保衡与岳母郭淑妃乱伦之事。后来,起义爆发,攻入长安,僖宗出逃,郭淑妃在战乱中不知所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