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与史思明10万大军血战50多天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河北、卢龙、河东三道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率精兵15万南下。同时派将军何千年至太原,以献俘为名,诱太原尹杨光瞓出迎,随即掳走处死。十二月,渡黄河,占东京(今河南洛阳市)。玄宗派高仙芝领兵5万御敌,又命宦官边令诚监军。唐将封常清率领的队伍未经训练,屡战屡败,便为高出主意:敌强我弱,不能再战,必须坚守潼关,否则长安难守。高便死守潼关,使安部无法前进。边令诚不懂军事,却乱加干预,高不听从,便上奏诬陷,玄宗居然下令处死高仙芝、封常清。起用病休在家的哥舒翰,命他率兵8万讨伐安禄山,会攻洛阳。此时,唐朔方节度郭子仪率军围攻安禄山占据的云中(今山西大同市),攻占马邑(在今山西朔州市)。河北常山颜杲卿联络河北17郡起兵反安禄山,切断安的归路。安禄山命史思明、蔡希德各领1万人,自南北两路夹击常山,颜向新任的太原尹王承业求援,王坐视不救。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常山被安部攻下,颜杲卿遇害,河北大部沦陷。唐玄宗命郭子仪撤围,回朔方取兵会攻东京,命郭部大将李光弼率朔方兵1万出井陉,攻河北。二月,占领常山,击败史思明军。史思明断绝李光弼粮道,李光弼向郭子仪求救。四月,郭发兵出井陉,与李光弼联合打败史部。安禄山派5万余人援史,五月,在嘉山被郭、李打败,死4万余,河北10余郡又归唐有。郭、李上书给玄宗,要求北取范阳,安部军心必乱,一定要固守潼关,不可轻出。然而玄宗却听信杨国忠谗言,逼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八日,哥舒翰军被打败,3万士兵只有8000余逃进潼关,哥舒翰被俘。九日,潼关沦陷。十三日,唐玄宗逃离长安,京城落入安禄山之手。郭子仪、李光弼将部队撤回井陉。杨国忠的坏主意,葬送了大好形势,也葬送了他和杨贵妃的生命。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郭子仪领兵5万赶至灵武。八月一日,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武长史,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京留守。李光弼带领5000兵马赴太原。

李光弼守太原

李光弼与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当时有“李郭”之称。他的祖先本是契丹酋长,他勇敢善战,“以奇用兵,以少败众,治军与郭不同,郭尚宽,李尚严,发号施令之时,“诸将不敢仰视”。他到太原上任之前,皇上以原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派御史崔众收其兵,然后移交给李光弼。崔众收兵后,常当堂持枪欺侮王承业,光弼到后,又不立即交兵,光弼毫不客气地命部下将他扣押起来。正好皇上派宦官来,要晋升崔众为御史中丞,问光弼“崔众在哪儿?”光弼说:“众有罪,已拘捕。”宦官打开圣旨给光弼看,光弼说:“我今天只准备斩御史,如果宣布诏书,我说斩中丞,如果任命他当宰相,我就斩宰相。”吓得宦官收起诏书而回,第二天,光弼将崔众押到碑堂下斩首,威震三军。

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安禄山派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四员大将,分别从定州、上党、大同、幽州,领兵10万,围攻太原。当时李光弼精兵都已调赴朔方,手下只有乌合之众,还不满万人。史思明得意地对诸将说:“太原屈指可下,太原一攻占,朔方、河、陇可鼓行而下。”光弼部下颇感惊慌,要求赶快修城。光弼说:“太原城周围40里,敌人很快就到,现在修城已来不及。”于是率领战士和百姓到城外挖壕沟,又用所挖土做了几十万块砖坯,存放城内。等敌兵攻城,光弼一边守城,一边用砖坯加高城墙,哪里有损坏,立即运砖坯补上。敌兵攻不进城,便在城外叫骂,光弼在军中招募到善修地道的士兵3名,让他们率兵连夜修地道,通到阵地前,当敌人叫骂之际,将士突然伸手拽住敌将的脚,拖进地道,拉到城上斩首,从此敌将不敢逼近城墙,走路都要看一看地面,害怕又冒出“地藏菩萨”来。光弼又赶制大炮,发射巨石,等敌人逼城,一发即可击毙20多人。敌人损失十分之二三后,在离城数十步外扎营,将太原团团围住。光弼派人约期投降,同时挖地道至敌营周围,到期,光弼在城上派偏将率数千人出城,装作投降模样,敌正举目张望之际,营中忽然地陷,1000余人被埋入土中,敌营大乱,光弼之军乘机攻杀,俘斩万人。史思明派人从山东赶运攻城设备,走到广阳(在今山西平定县南)被光弼派将袭击,将敌护兵3000人全部消灭。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与史思明10万大军血战50多天

史思明围攻一个来月,不见成效,又挑选精锐作游兵,布置他们“我带大兵攻北边时,你们就到南面,我攻东,你们就到西,一有空子,就乘机攻进城去”。然而光弼军令严整,守兵不论敌人进攻与否,都严加防范,使敌无隙可乘。至德二年(757年)一月七日,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庆绪继承帝位后,调史思明归范阳,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二月,李光弼乘敌松懈之际,组织敢死队出击蔡希德,大获全胜,杀敌数万,蔡扔下军资器械,狼狈逃窜。至此,50多天的太原保卫战胜利结束。在这期间,李光弼一直在城东南角帐篷中住宿,一有情况,立即起来应对,路过府门,也不去看一下妻子儿女,敌退三日,处理完兵事,才回府第。

保卫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太原保卫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史思明有10万精兵,而李光弼兵力不足1万,还是乌合之众。史思明向以骁勇闻,蔡希德“有才略”,其“谋略、果断、英武”胜过史思明。在太原战前,天宝十五年(756年)二月,李与史、蔡曾较量过,当时李率精兵1.3万人,自井陉出兵攻占常山,史率2万余骑围攻40多天,断绝李的粮道,李向郭子仪告急,郭率兵2万和李联合作战,才将史、蔡打败。而太原之战比起常山更艰苦,敌我力量悬殊,而且外无援兵,条件恶劣,犹能取胜,不能不归功于李光弼的指挥有方。

太原是唐室发祥之地,建为北京、北都,太原保卫战的胜利意义甚大。守住太原,唐朝可随时出兵井陉,截断安禄山的归路,安军有后顾之忧,就不可能全力攻击灵武的肃宗政权,这为唐室复兴,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基础。反之,如果太原落入安史之手,河东、河北、河南连成一片,同时向山东、陕西扩展,安史完全可能像后来的金朝,占有整个北方,如果不能进而统一全国,也可拥有半壁江山,使全国一分为二。可见,太原保卫战是安史之乱的8年中至关重要的一仗。

历史上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洪都保卫战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洪都保卫战的成功是打赢的重用因素之一,号称率领六十万大军的陈友谅竟然拿不下一个只有两万人防守的洪都城,此战不仅有利 消耗了陈友谅的战力也严重打击了其士气,打了85天牺牲数万将士的性命之后竟然无功而返。作为元末枭雄人物的陈友谅经历过大大小小战争不小百场,本身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而自己的实力有碾压对手,为何没能在如此长的时间拿下洪都城呢? 陈友谅 一、过于轻视自己的对手 陈友谅作为一个可以和朱元璋相提并论的枭雄人物,在得知洪都守城之主是朱元璋那个的侄子,并在密探的告知下守城军士只有2万人之后,心理除了高兴之外还深深的替朱文正不平。在怎么说他也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明知道其天天就知道寻花问柳不理政事的,朱元璋那么多大将不派却单单选他,估计老朱在心理有想借自己的刀杀他侄子的嫌疑。自古以来在国人所受的教育里,那些英雄人物都是经历百般磨难才能成为当世豪杰的,而朱文正这种恶名在外的公子哥自然不会是个大人物,只要自己稍微攻几天他就会投降或者弃城而逃的。只是,陈友谅忽略了朱文正真正的军事才能,洪都保卫战时他镇定自若的指挥,身先士卒的战斗,其军事才能不亚于、等大帅。而作为三军统帅的朱元璋正是发现自己侄子的军事才能,才在众人疑惑中任命朱文正为守军主帅,并加派邓愈、薛显等名将辅佐。 朱文正 二、将士们必胜信念的支持 朱元璋看似只给洪都留下两万将士,而且洪都有八门之多,分到各门的守军人士并不多,这更造成了陈友谅的轻敌。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两万人可是朱元璋嫡系中的精锐之士,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而且这些人都跟随朱元璋的时间比较久,他们坚信只要按照朱元璋安排的守城策略,只要他们英勇作战就一定能够守住洪都城的。况且朱元璋已经明确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坚持住,自己凑集好军械粮草就一定来救他们的。作为朱元璋的嫡系,他们对朱元璋的话是的,在作战中英勇顽强,一度把陈友谅的攻城士兵吓得连连后退,甚至还被薛显带人搞个反冲锋。 三、有条不逊的防守作战 大家都抱着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心头,所以在作战时,主将朱文正与所有士兵一样亲上战场,指挥守军多次打退汉军的进攻。在守城的过程中,汉军也曾多次撕开了城门的口子,但是奇怪的是守军根本没有出现惊慌失措的局面,一部分士兵在前方堵住口子,一部分士兵在后面重新修筑城门,搞定陈友谅多次认为这群守城的士兵不是人而是机器。陈友谅尝试更换不同的城门来进攻,都是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根本没有机会冲进城中。而看着尸体都堆着一层又一层,战士们没有一点胆怯,前面的倒下后面的的及时补上,大家对于死亡根本毫不畏惧,这种玩命的守城 态度吓得汉军多次在冲锋的路上退却。 洪都之战 四、大炮等新式武器的支持 陈友谅在攻打洪都城时患了一个失误,就是没有把大炮带上,虽然当时的大炮操作起来并不是很方便,而且携带的时候也麻烦,但是其发射的威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攻城守城的将士来说。而 朱元璋在洪都却配备了充足的大炮和弹药,汉军好不容攻进一个缺口时被守军的大炮轰几次后,都争先恐后的急忙后退。大炮造成的不仅仅是士兵的牺牲,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陈友谅将士的士气,更让其不敢一直持续的进攻。 正是 在杰出军事首领带领下,在新式打包的支持下,在必胜信念的鼓舞下,洪都之战愣是以两万之人抵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连续八十三天的进攻,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案例。而正是由于这次战争的失败,在后面的潘阳湖之战中陈友谅更是连连失利,从而在自己处于优势的情况下转为劣势,并最终付出了生命。而 朱文正通过此战一战成名,后来虽然由于政治智商太低被囚禁而死,但其子嗣成为了唯一一位非朱元璋子孙而封王之人。 随机文章杨玉环替老胖安禄山「洗三」 唐玄宗却不皱眉、不动怒蛟龙号到底在隐瞒什么,深海底发现未知生物/疑似巨型真龙揭秘长大的石头之谜,下雨会会长个头还会生出小石头(已经成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推动全球人类文明发展(西方崛起)太阳系是否稳定,太阳系为什么很稳定(太阳系并没有那么稳定)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洪都保卫战真正的作战主将是哪位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是朱文正

至正十四年七月,打下滁阳并据守在那里,几个亲戚找上门来,分别是大嫂带着侄子朱文正、姐夫带着外甥。 朱元璋兄弟四人,到朱元璋起兵时,三个哥哥都已经死掉,只有大哥的妻子和一个儿子还在,这就是朱文正。 此时李文忠十二岁,朱文正大概也差不多,朱元璋对这个惟一的侄子非常重视,文献中说朱文正有些文化,涉猎传记,“勇敢有才略,然深狡强戾,人莫敢触”。 朱文正跟随朱元璋打过长江,虽然年纪太小,没有什么实战的经历,仍然被任命为枢密院的同佥。 至正二十一年三月,朱元璋把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由朱文正出任大都督。 而邵荣原来是枢密院的同知,改任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枢密院的同佥,改为中书省参知政事。由此可见,在朱元璋的权力布局中,朱文正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随后,大都督府又增设左右都督、同知、副使、佥事等职务。 也是在这一年,朱文正的儿子铁柱出生。 至正二十二年四月,夺回洪都,朱元璋派大都督朱文正和元帅赵德胜、参政邓愈等人率军镇守洪都。行政上,派阮弘道、李胜、等人协助。 朱元璋派兵打仗时,有一个惯用的做法,就是在带兵的主将之外,再派一个养子跟随,有一点监军的意味。 朱文正虽然是大都督,但很年轻,派他镇守洪都,监军的意味更浓。真正的作战主将是赵德胜和年轻的大将邓愈。 在洪都,朱文正等人抓紧时间加筑城墙,深挖城壕,为即将到来的恶战做准备。洪都城原来临水而建,当初指挥战船顺流而下,趁着江水上涨时进攻,可以从战船上直接登上城墙,一举拿下洪都。所以朱元璋指示朱文正,新筑的城墙不要紧靠在水边,要距离水边三十步。 此时,江西的形势非常复杂,从整体上看,江西位于东南沿海与湖广之间,夹在和陈友谅两大势力中间,许多地方都没有归附朱元璋。所以在筑城的同时,赵德胜等人率军四处征讨,打下临江、吉安、抚州等地。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亲自率领六十万大军包围了洪都,结果发现城墙距离岸边很远,高大的战舰派不上用场,无法直接从船上直接发动攻城战,只能让士兵登陆,前移到城下,再发动进攻。 洪都城里,朱文正率领两千精兵居中指挥,随机应变,随时策应各门。洪都的城门多,邓愈负责守卫抚州门。赵德胜负责守卫宫步、士步、桥步三座城门。薛显守卫章江、新城二门。牛海龙负责琉璃、澹台二门。 残酷的攻防战开始,陈友谅亲自督战,建造攻城器具,猛烈攻城,但毫无进展。 到了六月,陈友谅集中攻打水关,试图攻破水关上的木栅。朱文正派强健的壮士,隔着木栅用长槊剌敌,对方从栅外夺走长槊。朱文正改用铁戟、铁钩,先在火中烧热之后,再去刺杀。敌军抢夺时,手被灼伤。 夺不下水关,陈友谅转攻宫步门和士步门,在这里遇到赵德胜的顽强抵抗。 赵德胜是临濠人,曾经在元军中服役,二十八岁时起兵。他状貌魁伟,膂力绝人,被称为“黑赵”,擅长使用马槊。赵德胜没有什么文化,性格刚直沉鸷,为人诚笃、友善,自律严格,对部下的约束也非常严厉。指挥作战时,能临机应变,是天生的一位将才 起兵几年后,他在和州投奔朱元璋,充当帐前先锋,很快成为军中一员悍将,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下太平、芜湖、句容、建康、镇江等地,东征西讨,多次负伤。升任后翼统军元帅。 现在赵德胜率领几千部众,在洪都背城迎战陈友谅,杀敌无数。城墙被炮石摧毁,赵德胜指挥将士且战且筑,昼夜不息,确保城池不失。 激战中,赵德胜在城楼上被利箭射入腰部,深达六寸。利箭被拔出来,赵德胜久经战阵,受伤无数,这一次的伤情最严重,最终伤重而死。 洪都的将士在重围当中苦苦支撑。而徐达、常遇春率军在庐州城下围困了三个月,也是毫无结果。七月,朱元璋将徐、常的军队召回,由自己亲自率领前去救援洪都。 陈友谅闻讯,解除了对洪都八十五天的围困,迎战朱元璋,于是有了。 随机文章厚片女出头天!独揽唐玄宗万千宠爱杨贵妃侍寝靠这招不只是坐月子!荷兰特有的「宝宝管家」让新手妈妈不慌张军方唯一承认的外星人事件,比利时不明飞行物事件/13万人目击揭秘超人类主义宣言真相,致力于通过科学强化人类人体(成神计划)揭秘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唐朝发明印刷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