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近代史

李商隐写过很多情诗,他是为谁而写呢?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商隐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还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他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之一。他的咏史诗和骈文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他的无题诗和爱情诗,写得情蕴深厚、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被时人和后人广为传诵。

image.png

  人们常说,歌以咏志,言为心声。李商隐能够写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情诗,可能是经历过若干场山盟海誓的生死之恋,才会有如此深切的体会。因此,后世学者曾多方探究李商隐的恋爱史,出过《李义山恋爱事迹考》等书籍,有合理的据诗推测,也有想象演绎的八卦,口水仗打得热火朝天。

  在李商隐的组诗《柳枝五首》中,出现了一个名字叫柳枝的女子,讲述了洛阳富商女儿柳枝倾慕李商隐的才名,主动与他约会,但李商隐失约了。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李商隐自述属实,这一段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后来,李商隐到玉阳山修习道术,写过《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诗中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后世有关学者推断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甚至是跟宋华阳姐妹俩同时恋爱,这样的推断着实大胆。

image.png

  还有一个传说是李商隐在结婚前,曾经有一个名叫“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可惜在他进京赶考前,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她度过了最后时光。这段悲剧恋情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所以后来他的诗中常常以荷花为题,就是对这段旧情的追思。

  后世学者评价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时,常常有“晦涩朦胧”之评,部分理由就是因为李商隐写的情诗,看不出为谁而写、为何而写,毕竟人的感情是复杂的。

唐朝宰相路随人物生平简介,历史评价一览

路随生于宗大历十一年(776年)。祖上阳平人氏。高祖路节为兄越王李贞府东阁史祭酒。曾祖路惟恕,官至睦州刺史;祖父路俊之,官终太子通事舍人;父亲路泌,任副元帅判官、检校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 贞元(785年—805年)年间,路随举明经,授润州(今江苏镇江)参军事,为镇海军节度使李锜所制。李锜想羞辱路随,让路随知市事,路随怡然坐在市中监督事务。东都洛阳留守韦夏卿闻之,被路随感动,邀他入东都幕府,路随因此名声更大了。 在位时,吐蕃不时提议求和。路随五次上表宪宗请求修好,还上表给宰相;宰相裴垍和李藩都为他说话。和吐蕃最终议和后,元和五年(810年),应宪宗要求,吐蕃送还路泌及其同僚判官郑叔矩的棺材、墓石和手书。宪宗追赠路泌绛州刺史,用公费安葬,累赠至太子太保。 路随为父服丧,丧期满后,任左补阙。一次宰相李绛建议宪宗多听取谏官们的意见,宪宗举了路随和韦处厚的例子,说自己常听他们的话。路随又被任为史馆修撰。又历任起居郎、司勋员外郎,仍兼史馆修撰。 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崩,其子继立。穆宗登基后,升路随为司勋郎中,与韦处厚同入翰林院为侍讲学士。后又任谏议大夫,仍兼侍讲学士。 二年(822年)四月,与韦处厚合作,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中的精萃部分择编为《六经法言》20篇,送给穆宗阅读。穆宗修《宪宗实录》,再次用路随为史馆修撰,参与撰写。 长庆四年(824年),穆宗崩,子继立。路随被任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当有人送金帛致贺时,路随回应:“我怎能因为公事获取私财?”将礼物都退还了。 宝历三年(827年)初,敬宗因脾气为宦官和军将所恨,遭弑杀。弑君阴谋的为首宦官刘克明要路随以敬宗名义起草遗诏,以穆宗弟绛王李悟权当军国事,但很快,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神策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等当权宦官回击作乱者并屠戮之。王守澄与韦处厚共议后,以穆宗母郭太皇名义拟诏以敬宗弟江王(随后改名)为帝,即。 事后路随并未被处罚,可见未被视为弑杀敬宗的乱党。时任承旨的韦处厚在文宗继位后不久入相,路随受命接替他为承旨。路随后任兵部侍郎,仍知制诰。大和二年(828年)韦处厚死后,路随拜中书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监修国史。 路随领导监修国史任上,卷入了一场修史纷争。先前监修实录时,写了很多宫禁之事,令宦官憎恨,他们常对说记录不实。路随将宪宗实录交给文宗后,文宗命他修改顺宗实录,路随上表就实录不实之处婉言致歉,但为涉事官员的正直及其作为史官的独立立场辩护。文宗因而修改了命令,建议,德宗、宪宗年间宫禁之事不可确证者皆删除,其余不改。 大和三年(829年),路随建议宰相不宜兼判度支类事务,引用腐败宰相、元载和皇甫镈的例子,路随的上级同僚宰相裴度辞去度支,仅任宰相。 大和四年(830年),路随任门下侍郎,加崇文馆大学士。大和七年(833年),兼太子太师。同年向文宗献上宪宗、穆宗实录。 大和八年(834年),路随告病辞职,不许。同年,文宗近臣郑注弹劾前宰相李德裕与文宗弟漳王李凑傅母杜仲阳勾结,路随不但不认可,还试图为李德裕辩护,因而为郑注所忌恨。同年,他因而被遣出长安,拜检校尚书右仆射,任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浙江西道观察等使,尽管保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荣衔,却连面圣道别的机会也没有。路随赴任镇海途中,在长江中流的船上去世。追赠太保,谥号“贞”。 人物评价 李昂:①性禀中庸,气含大雅。身无择行,学不为人。敏识,宏才恢博。挺然仁者之勇,蔚为君子之儒。祗事穆宗,侍经内殿,敷尧舜之大典,畅周孔之遗风。雅言玉音,奥义冰释,润色王度,发挥圣聪。出入禁闼,践履华贯,位弥高而惟谨,任愈重而滋恭。逮及先朝,复参密命。雍容侍从,早已赋於甘泉;左右便蕃,未尝言及温树。周旋九载,始终一心,直道匪躬,谠言盈耳。每访谟猷之指,用陈裨益之诚,出不忘於诡辞,退必闻於削藁。器可经国,忠能致君,迹其公正之方,用升毗倚之任。②卿学贯六经,究《春秋》之微旨;业精五典,得简册之精华。编年纪述於皇猷,记事备陈於王业,垂尧言而可法,彰禹绩而有光。极思尽诚,宣我祖德,阅览之际,虔感弥深。 :①随有学行大度,为谏官能直言,在内廷匡益。自宝历初为承旨学士,即参大政矣。后十五年在相位。宗闵、德裕朋党交兴,攘臂于其间;李训、郑注始终奸诈,接武于其后。而随藏器韬光,隆污一致,可谓得君子中庸而常居之也。②卫次公、郑絪、韦处厚、崔群、路随等,皆以文学饰身,致位崇极。兼之忠谠,垂名简书,兹实有足多也。 ③卫、郑、韦、路,兼之博陵。文学政事,为时所称。 宋祁:隋辅政十年,历牛、李、训、注用事,无所迎将,善保位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宰相崔珙人物生平简介,野史逸闻

长曰琯,贞元十八年进士擢第。又制策登科,释褐诸侯府,入朝为尚书郎。太和初,累迁给事中,宣慰幽州称旨。俄而兴元兵乱,杀李绛,命琯平乱褒中,三军寂然从命。使还,改工部侍郎。四年冬,拜京兆尹。五年四月,改尚书右丞。六年十二月,出为江陵尹、御史大夫、荆南节度使。八年,入为兵部侍郎,转吏部,权判左丞事。开成二年,真拜左丞。时弟珙为京兆尹,兄弟并居显列。以本官权判兵部西铨、吏部东铨事。三年,检校户部尚书,判东都尚书省事、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等使。会昌中,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以弟珙罢相贬官,琯亦罢镇归东都。五年卒。诏曰:以颜、冉之行,首于四科;以荀、陈之门,方之“八凯”。乃睠时哲,得兹令名,用举饰终之恩,以抒歼良之叹。故山南西道节度使崔琯,诚明履正,粹密邻几,有子政之精忠,得公绰之不欲。礼乐二事,以为身文;仁义五常,自成家范。往以茂器,列于大僚。属贤相受诬,庙堂议法,由长孺之道,以估正人;微京兆之言,岂闻非罪?既是魏其之直,益彰之邪。庄色于朝,群公耸视;谠词不挠,淑问攸归。历践名藩,皆留遗爱。居常慎独,清则畏知。爰自青衿,迄于白首,厉翼之志,。未陟台阶,实辜公论;追荣左相,式示优崇。可赠尚书左仆射。 珙,琯之母弟也。以书判拔萃高等,累佐使府。性威重,尤精吏术。太和初,累官泗州刺史,入为太府卿。七年正月,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延英中谢,帝问以抚理南海之宜。珙奏对明辩,帝深嘉之。时高瑀镇徐州,承智兴之后,军骄难制,军士数犯法,上欲择威望之帅以临之,久难其才。会珙言事慷慨,谓宰臣曰:“崔珙言事,神气精爽,此可以临徐人。”即以王茂珙镇广南,授珙兼检校工部尚书、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武宁军节度、徐泗濠观察使。开成初,就加检校兵部尚书。二年,检校吏部尚书、右金吾大将军,充街使。六月,迁京兆尹。是岁,京畿旱,珙奏浐水入内者,十分量减九分,赐贫民溉田,从之。三年正月,盗发亲仁里,欲杀宰相李石。其贼出军,珙坐捕盗不获,罚俸料。会昌初,李德裕用事,与珙亲厚,累迁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寻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兼刑部尚书、门下侍郎,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兼尚书左仆射。素与崔铉不叶,及李让夷引铉辅政,代珙领使务,乃掎摭珙领使日妄破宋滑院盐铁钱九十万贯文,又言珙尝保护刘从谏,坐贬澧州刺,再贬恩州司马。 人物事迹 宣宗即位,以赦召还,为太子宾客,出为凤翔节度使。三年,崔铉复知政事,珙辞疾请罢。制曰:“将相大臣,与国同体,诚欲自便,岂宜不从?苟非其时,涉于避事。前凤翔陇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凤翔尹、御史大夫、上柱国、安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崔珙,早以器能,周历显重。行己每称其友悌,在公亦竭其精忠。自负谴前朝,远移南徼,及我嗣守,颇闻嘉名。由是剖竹近关,扬旍右辅,为国垣翰,适资谋猷。近者犬戎输诚,归我故地,下议纳款,且筹开疆。宜其率先行,副此宠待。忽览退闲之请,颇乖毗倚之诚。陈力之方,岂无其道?匪躬之故,或异于是。以其故老,特为优容,俾居青宫之辅,仍从分洛之命。君臣礼分,予无愧焉。可太子少师,分司东都。”未几,卒。 野史逸闻 时,崔珙任东都洛阳的留守,署理尚书省的事务。中书舍人崔荆担任卿大夫的孩子的教养工作,因为公事拜见崔珙。崔珙不接见。崔荆于是求一个跟崔珙平素关系非常好的人,去问讯崔珙为什么不接见他?崔珙大怒不止。另外一天,这个人跟崔珙一块儿喝酒。待酒喝到兴起时,又责问崔珙为什么不接见崔荆?崔珙更加气愤地说: 我发誓不与这个人见面。此人写文章词赋,不着边际。怎么能够同我弟兄作瞥脚的对句呢? 崔荆听到这话后,更加不明白崔珙为什么不接见他。他的家族、亲属都为他感到忧虑不安。崔荆的外甥中有脑瓜转得快的人,提议采取编选文集的方式,将原来文章中崔珙不满意的地方改正过来。崔荆采纳了这个提议。就在崔珙掌管草拟皇上命令的日子里,将崔珙降职为抚州郡丞,说: 所以将崔珙降职,因为崔珙借着是同族兄弟的关系,宣扬扇动浮薄不正的社会风气。崔荆因为这件事情而气闷出病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唐朝李商隐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