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角龙时代,因为气候适宜、植株茂盛,非常适合食草三角龙生存,帆叶网,所以诞生了许多大型、超大型三角龙,比如世界上最大的三角龙阿根廷龙、最高的三角龙腕龙,以及今天要介绍的乌尔禾龙等,一起去认识看看。
乌尔
禾龙基本资料

乌尔禾龙是一种新疆的大型食草三角龙,它体长8米,体重1.5-5吨,与阿里瓦龙、崇高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三角龙中排第234位,生活在距今1.35亿年-1.2亿年前的早白垩纪。
乌尔禾龙化石

1973年,乌尔禾龙化石发现于中国新疆乌尔禾的吐谷鲁组地层,化石是部分骨骼,缺失头骨。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专家猜测乌尔禾龙是一种大型的剑龙类三角龙,又因为大多数剑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而乌尔禾龙生活在早白垩纪,所以它被认为是剑龙科最终一种三角龙。

形态:乌尔禾龙形态与沱江龙近似,仅背部的两行大骨板较为平坦,且呈梨形;另外,像所有的剑龙一样,乌尔禾龙似乎沿着背部长着一系列三角形的甲片,在尾部还长着锋利的尖刺。
习性:乌尔禾龙是草食性动物,四肢着地到处走动,它通常生活在灌木、丛林之中,蕨类植物是它的主食,有时它也吃些细嫩的枝叶。
新疆顶级食肉三角龙:特暴龙

本来说到新疆出土的三角龙,最出名的还属特暴龙,它是当时最顶级的食肉三角龙,许多大型食草三角龙都命丧其口。特暴龙体形比暴龙略小一些,但是前腿和暴龙一样十分短小,不过前肢短小归短信,却有着尖锐的爪,它的后腿还有四个粗壮的脚趾,可以为奔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查看更多
亚洲发现的三角龙
在地球上,人类已经挖掘出了767种三角龙化石,并为其命名,中国发现了169种,新疆发现了20种,其中就包括乌尔禾龙、特暴龙、新疆猎龙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挖掘和发现,小编相信会与更多的三角龙被发现。
辽宁朝阳下白垩统热河群义县组的古神翼龙科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
义县始无齿翼龙生态复原图(赵闯绘)义县始无齿翼龙(新种)化石骨架及头骨(张鑫俊供图)中国的古神翼龙类头骨对比A, 董氏中国翼龙(BMNHC-Ph000074); B, 返祖中国翼龙(XHPM 1009); C, 董氏中国翼龙(JPM-2014-005); D, 董氏中国翼龙(IVPP V 13363); E, 李氏始无齿翼龙(BMNHC-PH000075); F, 董氏中国翼龙(GMN-03-11-001); G, 义县始无齿翼龙(IVPP V 14190); H, 具冠中国翼龙(ZMNHM 8131); I, 本溪中国翼龙(BXGM V0011)(张鑫俊供图)(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和巴西国家博物馆等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热河生物群翼龙研究的最新成果。报道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热河群义县组的古神翼龙科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yixianensis)。 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是一类没有牙齿的翼龙,其典型特征是鼻眶前孔大,前上颌骨发育头嵴并从头骨前端一直延伸到头骨的后部。化石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于巴西,之后在中国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首先被发现报道,近年来相继发现于摩洛哥、西班牙和英国的白垩系地层中。其中,中国的古神翼龙类全部发现在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群中。2002年汪筱林和周忠和研究命名了董氏中国翼龙(Sinopterus dongi),这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古神翼龙类成员。之后,古神翼龙科成员在热河生物群被大量发现,而中国翼龙属是热河群九佛堂组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类群。 2005年报道了一件来自于义县组的李氏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lii),最初被认为是无齿翼龙类成员,研究者依据头骨窄长,上下颌尖长而没有牙齿,颈椎短等特征,认为其与无齿翼龙相似,但这一观点并不被其他研究者所接受。最初也有研究者认为李氏始无齿翼龙是张氏朝阳翼龙的晚出异名,之后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李氏始无齿翼龙并非无齿翼龙类,而是古神翼龙科成员。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李氏始无齿翼龙正模的上下颌鉴定错误,认为其上颌与中国翼龙属十分接近,头后骨骼比例与董氏中国翼龙十分接近,将其作为董氏中国翼龙的晚出异名。 这次研究的新材料(IVPP V 14190)是一件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提供了更多的形态学证据。这件标本与李氏始无齿翼龙都来自义县组,让我们对义县组古神翼龙科成员有了全新的认识。两者特殊的前上颌骨形态和肱骨三角肌嵴都是古神翼龙科成员的典型特征。不仅如此,两者的大多数头后骨骼比例也与中国翼龙属相似,因此这两者被归入了古神翼龙科。但是它们与另一种古神翼龙科成员中国翼龙属相比,头骨更低长、鼻眶前孔上方的前上颌骨嵴突呈半圆形、鼻骨突更短,这些特征支持始无齿翼龙属是不同于中国翼龙属的一类古神翼龙科成员,并认为新材料应归于始无齿翼龙属。新材料相比于李氏始无齿翼龙吻端更为低长、第四翼指骨更短,据此建立始无齿翼龙属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 该项研究通过对比在中国已经报道的古神翼龙类的骨骼特征,特别是头嵴在不同个体间的变化,系统分析了中国的古神翼龙类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及差异。考虑到始无齿翼龙属头骨更加低长,且层位比中国翼龙属更老,同时,中国发现的古神翼龙类成员头骨明显又比巴西古神翼龙类成员更为低长,且时代更早,因此进一步支持了该类群头骨从低长向短高演化,辽西很可能是该类群的起源地的观点。 该研究第一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张鑫俊,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 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沈阳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等的资助。 (原标题:义县始无齿翼龙,热河生物群古神翼龙类新成员)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3.105573
云南省罗平县发现2.44亿年前肿肋龙科爬行动物:奇异罗平龙
云南省罗平县发现2.44亿年前肿肋龙科爬行动物:奇异罗平龙(神秘的地球uux.cn)据央视新闻:尖嘴长吻的“四脚蛇”化石,全长超过半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海相地层(2.44亿年前)发现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代表了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论文通讯作者尚庆华研究员介绍,奇异罗平龙是在过去十余年对罗平生物群的持续研究中发现的。它体形像水生蜥蜴,是一种原始的鳍龙类,归入肿肋龙科。肿肋龙科和贵州龙科亲缘关系较近,在分类上同属于肿肋龙超科。但是,罗平龙的吻端很长,超过头长的一半,与短吻的贵州龙差异较大,代表了两者在摄食和运动上不同的生态适应。尖嘴长吻可能是为了帮助抓住猎物并在追逐快速游动的猎物时减少阻力而进化出来。奇异罗平龙的发现为我们了解肿肋龙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论文第一作者徐光辉研究员介绍,奇异罗平龙与此前发现的长尾红河龙较为相似,但在吻部长度、背椎数目、前后肢指式、肱骨和荐肋等特征方面明显不同,因此代表了一个新的属种。尤其特别的是,奇异罗平龙前肢第三指上具有五节指节骨,这有利于增加桨状肢的柔韧性,以应对转向时脚蹼承受的流体动力。这种多指节现象在肿肋龙类尚属首次发现,也代表了迄今已知最古老的多指节型鳍龙类化石记录。研究团队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揭示出奇异罗平龙头骨顶面、围眶骨和荐肋等解剖学特征。通过分析与食性相关的吻端、舌骨与下颌等长度比值数据,发现肿肋龙类存在吻部逐渐加长而舌骨相对下颌的长度逐渐减小的演化趋势。这说明在肿肋龙类的演化历史中,它们对于小鱼等猎物的侧向抓捕能力在逐步增加,但同时抓捕之后吞食的效率在逐渐减弱。三叠纪时期,罗平处于浅海环境,在该地区发现的中三叠世化石库被称为罗平生物群。云南罗平生物群和贵州盘县(今盘州)、兴义和关岭生物群一起,构成了国际闻名的滇黔中-晚三叠世海洋生物王国。这里曾经是无脊椎动物、鱼类和各种海生爬行动物的共同家园,是我们了解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复苏的重要窗口。相关:我国科学家发现奇异罗平龙(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华社(记者 岳冉冉、金地):我国古生物学家在云南罗平县发现了距今2.44亿年的全新爬行动物物种,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这也是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奇异罗平龙尖嘴长吻,形似“四脚蛇”,全长超半米。它的体形像水生蜥蜴,是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尚庆华介绍,奇异罗平龙的吻端很长,超过头长的一半,与短吻的贵州龙差异较大,说明二者在摄食和运动上生态适应不同。“奇异罗平龙进化出的尖嘴长吻,能帮助它们抓住猎物。因为在水中追逐快速游动的猎物时,这一特征能减少阻力。它为了解肿肋龙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尚庆华说。值得一提的是,奇异罗平龙前肢第三指上有五节指节骨,这有利于它增加桨状肢的柔韧性,以应对转向时脚蹼承受的力。而这种多指节现象在肿肋龙类中是首次发现,代表了迄今已知最古老的多指节型鳍龙类化石记录。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演化过程中,肿肋龙类对于小鱼等猎物的侧向抓捕能力在逐步增加,但同时抓捕之后吞食的效率在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