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考古发现

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


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


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


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


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


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


“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


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


“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9月28日,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两周年之际,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公布了一批考古新发现,其中一项为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高星研究员作为学堂梁子遗址考古研究专家组组长,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此项重大发现。 


2022年5月18日,已持续两年的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相较于30多年前发掘出土、已严重挤压变形的郧县人1、2号头骨,3号头骨保存得更加完好,直立人形态特点更加明确,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的解剖学特征。该头骨与以前出土的1、2号头骨位于同一套地层中,与同一层位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的共生关系明确,地层、时代和埋藏学信息清楚。“郧县人”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约200万年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上,为探讨东亚直立人的来源与演化模式以及直立人与智人的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 


为保护人类化石及发掘现场,也为开展更加深入、精细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研究,学堂梁子遗址建立了包括核心舱、实验室、多功能中心和预留发掘区在内的1000余平米温湿可控的考古方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其他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组成了多学科发掘和研究团队。考古发掘依据最新田野操作规程,精准提取标本的出露形态、分布信息;系统提取沉积、古环境和年代样品,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年代学、古环境学、古遗传学分析,揭示其在人类演化和文化发展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学堂梁子考古队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正在努力做好遗址的发掘、保护、研究与利用,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风采和成就。


相关:湖北“郧县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在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成果发布会上,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的新发现格外引人瞩目——这里发现了一具“郧县人”头骨化石。


“郧县人”是什么人


“郧县人”是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1989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在学堂梁子调查时发现了一具头骨化石,将之命名为“郧县人”1号;次年,在学堂梁子遗址的第一次正式发掘中又出土了“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并发现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器遗存,分布范围190万平方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介绍,学堂梁子遗址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阶地序列、系统的古环境信息,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古生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极为珍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学堂梁子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郧县人”3号是怎么发现的


5月18日,真是“郧县人”的好日子——1989年5月18号,“郧县人”1号被发现;今年5月18日,“郧县人”3号被发现。


在高星提供的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遗址的泥土中,有一片明显与周围填色不同。当时,现场的考古人猜测是头骨化石,于是按照规定的化石发掘程序进行了初步清理,项目负责人陆成秋初步认定它是古人类的头骨化石,随即停止发掘,保持原状,并按程序上报相关领导和专家,经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专家邢松研究员等专家进行视频连线,进一步判定为古人类头骨化石——这就是“郧县人”3号。


“郧县人”3号为什么格外重要


“郧县人”3号是2022年度我国乃至国际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为什么这次的3号格外重要?


高星解释,首先,“郧县人”3号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一,保留了该阶段人类重要的解剖学特征。30多年前发掘出土的“郧县人”1号、2号头骨,已挤压变形,而“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得更加完好,直立人形态特点更加明确。


其次,3号头骨是用现代科技考古手段发掘出来的,所以相比前两具头骨,它得到的地层学、埋藏学、年代学信息,以及其他遗物遗迹之间的共生关系非常清楚。


最后,3号头骨的发掘面积更大,截至目前是200平方米。对考古来说,大面积整体揭露,可以揭示更多的遗物、遗迹现象,得到关于人类生存演化的更多信息。


相关: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湖北发现第三具“郧县人”头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戎钰 通讯员 张君):9月2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了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发现与发掘情况。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和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年左右,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


为何这个遗址在30多年的时间里接连出现重大考古成果?9月28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了这个神秘的“郧县人”遗址。


早期人类喜欢沿河而居


9月28日的十堰市郧阳区,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省商南县的曲远河,径流100余公里在十堰市郧阳区的青曲镇弥陀寺村注入汉江,在两河交汇处形成了一道山梁——学堂梁子。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道普普通通的山梁上,竟埋藏着震惊世界的秘密。


学堂梁子位于曲远河口,当地干部介绍,曲远河口因曲远河汇入汉江而得名。站在学堂梁子高地放眼望去,山不高,坡不陡,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古人类喜欢生活在两河交汇处、大河拐弯处,这个地方当时气候适宜,可谓古人类生活的风水宝地。”十堰市博物馆副馆长祝恒富说,人类自古以来的生存和发展就和自然界中的河流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在发展早期就有“沿河而居”的习俗,到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大城市都位于河流沿岸,河流对于人类而言不仅仅在于生存、生活,还通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曾引起世界考古学界轰动


“那只是一个偶然,我碰巧赶上了。”王正华回忆起当年发现“郧县人”的过程,苍老的声音已经显得平静。当年郧阳地区组织第三次文物普查,郧县博物馆的王正华和郧西博物馆的屈胜明一组,在郧县开展工作。


1989年5月18日,王正华和屈胜明决定到青曲镇弥陀寺村进行现场调查,因为此前听说这里发现了不少“土龙骨”。所谓龙骨,就是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曲远河口及其周边,村民历来就有挖取龙骨换钱的习惯。当天下午,他们在学堂梁子顶部的一片麦田,挖出了一个圆球状的“石疙瘩”,在破损的断面上可以看到骨化石断口和一些星星点点的牙齿珐琅质。王正华判断,应该是某种动物的头骨化石。


这具头骨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古人类学专家贾兰坡教授鉴定:这是真正的古人类化石。


中法专家通过先进的颅骨扫描技术,确定它属于距今100万年的晚期直立人。


1990年5月,湖北考古研究所专家李天元等人,又在距这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遗址3.3米的砾石层发掘到一具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专家将这两具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


专家推断,“郧县人”生活在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填补了我国距今100万年左右古人类遗址的空白,证明亚洲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两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与前两具化石应属同一时代


站在学堂梁子上,蓝天白云下,“郧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纪念碑格外醒目。由于“郧县人”3号化石的重大发现,目前这里处于封闭状态。


发掘队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陆成秋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这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对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进行的第七次考古发掘,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联合主导实施发掘与研究,十堰市博物馆和郧阳博物馆配合实施。陆成秋说,发掘工作从2021年1月启动,这段时间以来,考古工作者们非常辛苦,但都信心满满。果然在发掘工作开始一年之后,就出现重大考古成果。


陆成秋介绍,此次发掘面积为203平方米,2022年5月18日上午,考古队在有一定钙质胶结的沙土地层中,发现了埋藏在此的3号头骨化石,伴随出土大量动物化石与石制品。现场观察发现,头骨保存完整,颧弓保存良好,未见明显变形,表面有少量胶结物,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具古人类性状。头骨化石目前仅出露颅顶及部分眉弓,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嵌入南壁中,与前2具化石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断应属同一时代,具体还需要科技测年确认。


陆成秋介绍,“郧县人”3号化石发现地距前两具头骨化石出土地点仅30余米。其保存完好程度极为罕见,专家称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汉江流域堪称人类进化廊道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5月18日化石初露,经初步确认为古人类头骨化石,停止发掘清理,保持原状,并按程序上报相关领导和专家。随后,考古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人类专家进行视频连线,进一步判定其为古人类头骨化石。


据方勤介绍,1、2号头骨化石的出土地点相距仅3.3米,而此次发现的3号头骨化石与1、2号头骨化石相距也只有30余米,处于同一套地层。方勤还着重介绍道,此次发掘出土了包括“郧县人”3号头骨在内的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古动物化石等各类遗物200多件,其中可识别的动物化石种类有剑齿象、犀、貘、牛、鹿、猴、野猪、小猪、鬣狗等,“这些丰富的伴生动物化石和石器遗存十分罕见,为研究当时古人类及其生存方式提供了珍贵材料,为开展古人类相关研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现场材料。”


考古学界认为,“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2022年度我国乃至国际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考古新发现,进一步实证东方人类故乡历史源远流长,华夏远古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相较于30多年前发掘出土、已严重挤压变形的“郧县人”1、2号头骨,3号头骨保存完好,形态基本正常,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更丰富真实。


3具百万年前的头骨化石,勾画出昔日生活在此的古人群生存演化的鲜活画面,而在同一个地点,能连续发现3具古人类头骨化石,也让湖北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考古热土。


方勤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学堂梁子遗址周边还发现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和黄龙洞遗址等古人类遗址,以及众多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全国仅有、世界罕见,“这表明汉江流域以郧阳为核心的区域,是古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研究的重要区域,堪称罕见的人类进化廊道。我们要将这个区域建设成人类起源的研究中心。”


相关:国家文物局:湖北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 系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直立人头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邵萌):9月2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新进展,同时,发布会还通报了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河南开封州桥遗址、浙江温州古港遗址四处考古新发现。


封面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继1989年、1990年发现两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后,第三次发现1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是探讨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介绍,2022年5月18日上午化石初露,目前已出露颅顶及部分眉弓,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嵌入南壁中。他指出,以前发现的“郧县人”1号、2号头骨严重变形,对头骨观察和测量受到影响。此次现场观察发现,头骨保存完整,颧弓保存良好,未见明显变形,表面有少量胶结物,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具古人类性状。


“新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是探讨人类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化石证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高星说,这对于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的研究,也是一个关键。


高星在会上透露,对于“郧县人3号头骨”正在进行系统的取样、测年,有的年代样品已经在实验室开始进行制备,开始初步的运行。这次希望尝试多种分析检测手段测年,“不仅是对‘郧县人3号头骨’,而是对于整个学堂梁子的历程都进行系统的测年,这样能够把它框定在一个具体的时代的位置,更有依据。”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1989年5月18日,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学堂梁子调查发现“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次年,在学堂梁子遗址的第一次正式发掘中又出土了“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并发现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器遗存。2001年6月,学堂梁子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解决早期工作所遗留的问题与缺憾,也为活化历史场景、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创造条件,2021年和2022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学堂梁子遗址进行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为确保学堂梁子遗址今后的考古发掘更加可持续、更加系统、更加规范,对遗址重新进行地点和发掘区划分,采用新的NE布方系统,布1×1米探方。学堂梁子作为第一地点,划分为ABCDE五个发掘区,其中B、C、E为2021-2022年工作区。迄今,B区共揭露203平方米,出土1件古人类头骨化石、45件石制品和可辨别205件动物化石(K1出土39件动物化石)。可识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有剑齿象、犀、貘、牛、鹿、猴、野猪、小猪、鬣狗、大型猫科等种属。


最新通报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中,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发现汉代建筑遗迹,出土大量封泥、简牍,为寻找西汉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线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河南开封州桥与汴河遗址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开封城市历史沿革的一个缩影,对研究北宋东京城的结构布局、大运河历史文化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对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浙江温州古港遗址发现了古城水、陆城门建筑遗迹和码头、道路、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等遗迹,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生动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阶段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二里头等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测年技术突破常规检测方法,古环境研究、文明起源生业经济模式研究、手工业经济专门化研究、文明理论综合研究取得重要收获,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宏大进程的认识。


相关:“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在湖北面世 中国百万年人类演化史再添实证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杨岚 朱哲鋆 郑杰 秦道冠 索一方 陈赟 赵龙文 台外记者 谭海燕 赵公明 饶挺 责任编辑 吴松):今天(9月28日),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从国家文物局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发掘出了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学堂梁子遗址考古研究专家组组长高星:“2022年5月18日上午,化石局部露出,在下午四点三十,发掘领队项目负责人陆成秋初步认定它是人类的头骨化石,经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等进行视频连线,暂定为人类头骨化石。”


发现化石的地方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学堂梁子遗址,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和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两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经科学家测定为距今约100万年的直立人,被命名为“郧县人1号”和“郧县人2号”,相比前两次的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保存更为完好。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学堂梁子遗址考古研究专家组组长高星:“直立人形态特点更加明确,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一。”


从1990年至今,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开展了7次考古发掘。此次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其他科研机构组成的多学科考古团队,在遗址建立了1000余平米温湿可控的考古方舱,运用考古数字平台、实时三维建模、激光扫描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对遗址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发掘。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学堂梁子遗址考古队领队陆成秋:“从目前已揭露的地层来看,新发现的3号头骨化石与1、2号是属于同一套地层中。同时,在这个地层中还发现有大量的古动物化石和石器遗存,这三者的共生关系非常明确。”


专家介绍,“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郧县人”1号、2号出土地点只有大约30米的距离。


中科院院士、自然地理学家和环境变化专家陈发虎:“在非常小的范围能连续发现三具头盖骨化石,并且年龄可能在100万年前后,那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范围少有的。”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学堂梁子遗址考古研究专家组组长高星:“现在的研究表明,东亚这个区域有早期的人类生存已经有200万年的历史的,但是到100万年这个时段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比较稀少。我们‘郧县人’头骨化石相关的材料对于中国对东亚人类演化的模式,对直立人与智人之间的演化关系,对于这个区域现代人的起源都应该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一步发掘清理,下一步将对“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进行数字提取和分析。


相关: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一具头骨化石 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韦衍行):国家文物局9月28日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了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发现与发掘情况。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左右,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


据介绍,“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于2022年5月18日上午初露,现场观察发现,头骨保存完整,颧弓保存良好,未见明显变形,表面有少量胶结物,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具古人类性状。头骨化石目前仅出露颅顶及部分眉弓,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嵌入南壁中,与前2具化石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断应属同一时代,具体还需要科技测年确认。


新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是探讨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相关:“郧县人”头骨化石或折射中国存在人类演化廊道


(神秘的地球uux.cn)据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8日(记者 万建辉):人类起源和演化,从古至今,一直是关于人类自身的重大科学命题。百万年前的“郧县人”3号头骨的发现,或许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拓宽“秦岭至汉水流域”是“人类演化廊道”的认知。


根据9月28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对于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目前学术界普遍共识是“非洲走出说”。该假说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类人猿,经过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等演化阶段,到了距今200万年左右,在直立人阶段走出非洲并向世界各地扩散。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这只是一个假说,也有学者认为亚洲可能也是人类的一个起源地,但是缺乏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文化的证据,缺乏从猿变成人这个环节的一系列的证据链,所以学术界基本上认定最初的人类起源于非洲。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秦岭至汉水流域,而汉水中上游河谷是我国也是世界非常重要的人类起源热点区域之一,200万年前陕西蓝田上陈遗址和160万年前的“蓝田人”就出自秦岭地区。湖北境内发现的距今约50万年的白龙洞直立人、约10万年的黄龙洞晚期智人以及153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大致位于秦岭至汉水东西向延展的地理条带上。


高星表示,“郧县人”的化石也恰恰处在一个中间的位置,所以能构成秦岭至汉水这个人类演化长廊的一个中间环节,我们把这些材料都串起来,能够建立一个区域人类演化的序列,可能未来更多材料的发现能够展示当时人类生存演化的一个壮烈的图景。


高星介绍,总体来说,当最早的人类从一支古猿中演化出来的时候,脑量很小,大概也就350毫升左右,与现在黑猩猩差不多。以后逐渐增大,到能人时期,有一次扩大,到直立人时期,又变得比能人明显地扩大,像北京猿人平均是1088毫升。


而“郧县人”第1号头骨和第2号头骨有比较严重的变形,对脑量的测量和一些解剖学性状的提取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一度有人怀疑它是南方古猿。得益于保存完整,“郧县人”3号头骨则有望提供更准确、清晰的该时段人类面颅和脑颅解剖学特征,以及脑量、演化阶段、区域人群特点等重大科学信息。


相关:湖北发现迄今欧亚内陆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9月28日,国家文物局举办“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湖北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考古人员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


专家表示,该头骨化石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是探讨人类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化石证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头骨眉弓明显隆起,具古人类性状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年,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学堂梁子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近期,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现1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


3号头骨化石,距此前2具头骨化石出土地点约35米,发现于距地表深约0.62米的文化层,目前已出露额骨(包括眉脊)、眼眶、顶骨、左侧颧骨和颞骨及枕骨左侧,形态清晰,未发生明显变形,同时伴随出土大量动物化石与石制品。


“郧县人3号头骨”与前2具化石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断应属同一时代,具体还需要科技测年确认。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汉水中上游河谷是我国也是世界非常重要的人类起源热点区域之一,湖北境内发现了约100万年的郧县直立人、约99万年的梅铺直立人、约50万年的白龙洞直立人、约10万年的黄龙洞晚期智人和153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堪称人类演化廊道。”


据他介绍,2022年5月18日上午化石初露,按常规化石发掘程序进行初步清理。下午4时30分,经项目负责人陆成秋初步确认为古人类头骨化石,停止发掘清理,保持原状,加强安保,并按程序上报相关领导和专家。经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专家邢松研究员进行视频连线,进一步判定为古人类头骨化石。


头骨化石目前仅出露颅顶及部分眉弓,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嵌入南壁中。头骨化石面骨附近的地层堆积中,同时出露较多化石,性质不明。


现场观察发现,头骨保存完整,颧弓保存良好,未见明显变形,表面有少量胶结物,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具古人类性状。


学堂梁子遗址出土了小猪等种属的哺乳动物化石


化石发现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组建合作团队,成立以高星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工作组,开展前期论证,制定科学周密的考古发掘方案。


高星说,发掘前引进田野考古发掘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平台、完成遗址实景三维数字模型和ArcGIS系统建立。为确保学堂梁子遗址今后的考古发掘更加可持续、更加系统、更加规范,根据最新的田野考古规程,对遗址重新进行地点和发掘区划分,采用新的NE布方系统,布1米×1米探方。


据了解,学堂梁子遗址分为学堂梁子、东梁子、西梁子、中梁子、大坡子五个地点,其中学堂梁子为第一地点,第一地点又划分为ABCDE五个发掘区,B、C、E为2021-2022年工作区。


迄今,B区共揭露4层:第1层耕土层;第2层深棕色(10YR 5/3)粘土质粉沙层,含大量钙质结核,较多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少许植物根系;第3层黄褐色(10YR 5/8)粉砂层,较疏松,含少量铁锰,大量钙质结核,出土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少量石制品及大量动物化石;第4层粉砂层,局部出露。


B区共揭露203平方米,出土1件古人类头骨化石、45件石制品和可辨别205件动物化石(K1出土39件动物化石)。可识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有剑齿象、犀、貘、牛、鹿、猴、野猪、小猪、鬣狗、大型猫科等种属。


郧县人处于直立人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上,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是探讨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


相关:湖北发现距今百万年人类头骨化石:保存完整,预计11月可提取出土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界面新闻(高佳):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湖北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发现一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成为研究人类在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证据。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又名郧县人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大型遗址,主体为汉水北岸的第四级阶地,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此前在1989年、1990年,该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年左右,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


据新华社消息,新发现的3号头骨化石距此前2具头骨化石出土地点约35米,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断应属同一时代,具体还需要科技测年确认。


发布会介绍称,此次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被埋藏于学堂梁子遗址内有一定钙质胶结的砂土地层中。2022年5月18日化石初露,头骨保存完整,表面有少量胶结物,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目前已清理出露额骨(包括眉脊)、眼眶、顶骨、左侧颧骨和颞骨及枕骨左侧。据介绍,目前,“郧县人”3号头骨下半部仍埋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还嵌在坑壁中,按照发掘进度,预计今年11月前,“郧县人”3号头骨可完成剥离并提取出土。


湖北日报报道称,国内古人类研究领域多位权威专家实地查看并召开论证会讨论认为,3号头骨化石出露部分保存完好,形态清晰,古人类属性确凿。前两具头骨化石因地层堆积物挤压已变形,3号头骨化石形态基本正常,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前两具更丰富。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学堂梁子遗址考古研究专家组组长高星在发布会上介绍,“郧县人”3号化石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距今100万年左右的2具“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亚洲古人类演化发展的缺环,也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距今100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非常少,具体到我们中国,东亚这个区域,超过100万年的,只有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和距今160万年至120万年左右的蓝田人。‘郧县人’就处于一个中间环节,它距今100万年左右,后来又有北京猿人。新的测年表明北京猿人可能在距今80万年左右。中间这个环节基本上是靠‘郧县人’这三具头骨在支撑,它应该是承上启下的一个过程。”高星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


央视新闻引述专家观点称,学堂梁子遗址位于秦岭—汉水流域,而汉水中上游河谷是我国也是世界非常重要的人类起源热点区域之一,200万年前陕西蓝田上陈遗址和160万年前的“蓝田人”,就出自秦岭地区,湖北境内发现的距今约50万年的白龙洞直立人、约10万年的黄龙洞晚期智人以及153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大致位于秦岭—汉水东西向延展的地理条带上。


北京联合大学“郧县人”课题研究组教授冯小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30年来,围绕“郧县人”两具头骨化石,中外研究者曾开展过头骨复原、脑量测算等很多研究。2002年,湖北省考古所与武大中南医院合作,用CT扫描仪扫描郧县人头骨,并利用计算机对2号头骨进行三维复原研究,计算出其脑容量约为1065毫升。这比晚约50万年的北京人的脑容量还略大。


1990年至2022年间,学堂梁子遗址已先后开展了7次考古发掘,前5次发掘除了在核心区发现2具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以外,还发现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和207件石制品,其它区域发掘出土2000多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


湖北日报报道,冯小波认为,一个与“郧县人”智商相关的证据,是遗址出土有手斧。在国际旧石器时代研究领域,手斧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重型工具。手斧的出现,是旧石器时代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革命性标志物,类似今天电脑、手机的出现。学界还认为,手斧除了具有砍、挖甚至作为武器等实用功能外,双面加工、具有对称性的手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表明古人类心智趋于成熟。


据“湖北发布”消息,2021、2022连续两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郧阳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等单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构成的多学科考古团队对学堂梁子遗址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


此次发掘共布设1X1米探方203个,发掘面积203平方米。工作队以2厘米为一个操作层精细发掘,目前共揭露出4个自然层,出土包括“郧县人”3号头骨在内的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古动物化石等各类遗物200多件。


相关:距今约百万年!湖北新发现保存完整直立人头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9月28日上午,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带来了学堂梁子遗址的新消息——“郧县人3号”头骨已被发现,距今约百万年。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年左右,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学堂梁子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


新一轮考古发掘前,组成以高星研究员为组长的发掘实施专家工作组,并开展前期论证,制定科学周密的考古发掘方案。


高星分享了头骨化石的发现经过。2022年5月18日上午化石初露,发掘团队按常规化石发掘程序进行初步清理。下午4点30分,项目负责人陆成秋初步确认为这块化石为古人类头骨化石。大家马上停止了发掘清理,保持原状,加强安保,并按程序上报相关领导和专家。经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专家邢松研究员进行视频连线,进一步判定这块化石为古人类头骨化石!


高星介绍,头骨化石目前仅出露颅顶及部分眉弓,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嵌入南壁中。头骨化石面骨附近的地层堆积中,同时出露较多化石,性质不明。现场观察发现,头骨保存完整,颧弓保存良好,未见明显变形,表面有少量胶结物,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具古人类性状。


“郧县人3号头骨”与前2具化石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断应属同一时代,具体还需要科技测年确认。


化石发现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组建合作团队,统筹推进激光扫描与三维重建、微形态分析、地质地貌学研究与古环境重建、年代测定等多学科合作研究,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提取遗存信息,确保考古工作质量与水平。


新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高星强调,其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是探讨人类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化石证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相关:考古发现距今百万年头骨化石 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新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应妮):记者从2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获悉,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左右,属于早期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学堂梁子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介绍,今年5月发现一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3号头骨化石距此前2具头骨化石出土地点约35米,发现于距地表深约0.62米的文化层,目前已出露额骨(包括眉脊)、眼眶、顶骨、左侧颧骨和颞骨及枕骨左侧,形态清晰,未发生明显变形,还同时伴随出土大量动物化石与石制品。目前,该头骨化石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嵌入南壁中。后续将制定提取、修复方案,并同步开展对遗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


他指出,“郧县人3号头骨”与前2具化石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断应属同一时代,具体还需要科技测年确认。郧县人处于直立人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上,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是探讨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也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据悉,化石发现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组建合作团队,统筹推进激光扫描与三维重建、微形态分析、地质地貌学研究与古环境重建、年代测定等多学科合作研究,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提取遗存信息,确保考古工作质量与水平。


同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还在会上通报,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全国考古工作有序开展,取得重要进展。“考古中国”18个在研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实施,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阶段深入推进,实证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脉络。1157个基本建设考古项目及时、高效开展,20个省(区、市)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措施,基本建设考古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西沙海域深海考古突破2000米,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启动,水下考古亮点突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大会》推动“考古热”不断攀升。全国71家考古机构编制数增加1500余个,8个考古专业培训班系统培训219名一线考古人员,考古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相关:湖北发现距今百万年人类头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华社:记者从国家文物局9月28日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获悉,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现1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1990年,该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年左右,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此前2具头骨化石出土地点约35米,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断应属同一时代,具体还需要科技测年确认。


专家介绍,郧县人处于直立人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上,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是探讨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


相关:又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发现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8日讯(记者 成琪):记者9月28日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获悉,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为探讨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兴奋地说。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左右,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学堂梁子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范围190万平方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学堂梁子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


巧合的是,“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是1989年5月18日发现的,时隔33年,同样是5月18日,又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发现。


据高星介绍,2022年5月18日上午化石初露,按常规化石发掘程序进行初步清理。下午4点30分,经项目负责人陆成秋初步确认为古人类头骨化石,停止发掘清理,保持原状,加强安保,并按程序上报相关领导和专家。经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专家邢松研究员进行视频连线,进一步判定为古人类头骨化石。


据了解,头骨化石目前仅出露颅顶及部分眉弓,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嵌入南壁中。“现场观察发现,头骨保存完整,颧弓保存良好,未见明显变形,表面有少量胶结物,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具古人类性状。”高星说。


这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是探讨人类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化石证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高星告诉记者。


专家表示,学堂梁子遗址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阶地序列、系统的古环境信息,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古生物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存等极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3号头骨化石,距此前2具头骨化石出土地点约35米,发现于距地表深约0.62米的文化层,同时伴随出土大量动物化石与石制品。可识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有剑齿象、犀、貘、牛、鹿、猴、野猪、小猪、鬣狗、大型猫科等种属。“‘郧县人3号头骨’与前2具化石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断应属同一时代,具体还需要科技测年确认。”高星说。


相关:湖北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 实证百万年人类演化史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新社武汉9月28日电 (梁婷 张君):记者28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的学堂梁子遗址第三次发现保存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提供重要依据。


湖北学堂梁子遗址为旧石器时代遗址,主体为汉水北岸的第四级基座阶地,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1990年至2022年,该遗址先后开展了7次考古发掘。此前5次考古发掘调查中,在核心区发现了2具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和207件石制品,其它区域发掘出土2000多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


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活化历史场景创造条件,2021年、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等单位,对该遗址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


2022年共布设探方203个,发掘面积203平方米。工作队以2厘米为一个操作层精细发掘,目前共揭露出4个自然层,出土包括“郧县人”3号头骨在内的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古动物化石等各类遗物200多件。


其中,“郧县人”3号头骨被埋藏在有一定钙质胶结的砂土地层中,目前已清理出露额骨(包括眉脊)、眼眶、顶骨、左侧颧骨和颞骨及枕骨左侧。化石出露部分保存完好,形态清晰,人类属性确凿。更可贵的是,该头骨形态基本正常,没发生明显变形,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而真实,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具头骨变形的缺憾。


专家认为,“郧县人”3号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该化石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同时,为证明华夏人群自古以来就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相关:湖北发现第三具完整“郧县人”头骨化石 系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直立人头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湖北日报(记者 海冰、通讯员 鄂文旅):9月2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重磅发布,继1989年、1990年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两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后,再次发现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3号头骨化石发现地,距前两具头骨化石出土地点约35米,其保存完好程度极为罕见。专家认为,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陆成秋介绍,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又名郧县人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大型遗址,主体为汉水北岸的第四级阶地,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为203平方米,共布设1×1米探方203个,工作队以2厘米为一个操作层开展精细发掘。目前共揭露出4个自然层,出土包括“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在内的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古动物化石等各类遗物200多件。3号头骨化石埋藏在有一定钙质胶结的沙土地层中,伴随出土大量动物化石与石制品,现已清理出露额骨(包括眉脊)、眼眶、顶骨、左侧颧骨和颞骨及枕骨左侧。


国内多位权威专家系统考察与论证指出,3号头骨化石出露部分保存完好,形态清晰,古人类属性确凿。


专家认为,“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我国乃至国际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考古新发现,进一步实证东方人类故乡历史源远流长。相较于30多年前发掘出土、已严重挤压变形的郧县人1、2号头骨化石,3号头骨化石保存得更加完好,直立人形态特点更加明确,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了该阶段人类重要的解剖学特征。该头骨化石与以前出土的1、2号头骨化石位于同一套地层中,与同一层位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的共生关系明确,地层、时代和埋藏学信息清楚,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关键节点的信息与重要依据。“郧县人”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上,为探讨东亚直立人的来源、古人类演化模式等重大课题,提供了丰富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


郧县人3号头骨发掘记


“郧县人”3号头骨发现地点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遗址。 “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整, 颧弓保存良好, 未发生明显变形, 颅型饱满, 眉弓明显隆起。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现场。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汉水左岸的四级阶地,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为开展更加深入、精细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研究,遗址建立了1000余平米温湿可控的考古方舱。 


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公布了一批考古新发现,其中包括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


该头骨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此次考古发掘有哪些亮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和项目负责人陆成秋。


方勤介绍,1990年至今,学堂梁子遗址经历了多轮考古发掘。2021至202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其他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对该遗址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


为开展更加深入、精细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研究,学堂梁子遗址建立了包括核心舱、实验室、多功能中心和预留发掘区在内的1000余平米温湿可控的考古方舱。考古发掘依据最新田野操作规程,精准提取标本的出露形态、分布信息;系统提取沉积、古环境和年代样品,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年代学、古环境学、古遗传学分析,揭示其在人类演化和文化发展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惊喜出现在2022年5月18日。这天,化石初露,考古队按规定的化石发掘程序进行初步清理,项目负责人陆成秋初步确认为古人类头骨化石,随即停止发掘,保持原状,加强安保,并按程序上报。经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专家邢松研究员等专家进行视频连线,进一步判定为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整,颧弓保存良好,未发生明显变形,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


针对这一重要发现,考古队及时制定了严谨周密、多学科交叉的“郧县人”3号头骨及文化遗存的发掘与研究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湖北省文旅厅与中科院相关部门组织了由多名院士、学部委员等构成的专家组到现场做了系统考察与论证认为,“郧县人”3号头骨较1、2号头骨,保存得更加完好,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与距今100万年左右的1、2号头骨位于同一套地层中。


3号头骨化石目前仍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嵌入南壁中。方勤表示,针对3号头骨的发掘和提取,制订了周密方案,已通过专家组论证。下一步,发掘团队将采取多学科联合攻关,做好发掘提取工作。


填补亚洲古人类演化发展缺环 占世界旧石器考古界重要一席


考古工作持续30余年,先后发现了三具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学堂梁子遗址(又名郧县人遗址),究竟有何重要价值?


学堂梁子遗址,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发现的又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古人类遗址。9月28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对记者说:“凭借其出土文物、现存面积、保存完整度、堆积丰富度、可持续工作条件等方面优势,郧县人遗址在中国乃至世界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占有重要一席。”而遗址中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更是早在1990年2号头骨化石发现时,就被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称为“国宝”,是“了不起的发现”。


“了不起”在于,距今100万年左右的郧县人头骨化石,与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同属于直立人,填补了亚洲古人类演化发展的缺环。而在同一遗址相距30余米的范围内先后发现3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和丰富的伴生动物化石以及石制品,更为探讨东亚直立人的来源、演化模式以及直立人与智人的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丰富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


相较于30多年前发掘出土、已挤压变形的“郧县人”1、2号头骨,本次考古发掘的3号头骨,保存更加完好,直立人形态特点更加明确,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相关专家介绍,在人类起源、演化研究领域,脑容量大小是进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研究指标。“郧县人”3号头骨因形态基本正常,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实物证据。


8处遗址出土古人类化石,时间绵延约200万年——湖北是古人类起源演化的重要区域


“湖北是我国发现古人类化石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已发现的遗存数量多,时代跨度长,使湖北成为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介绍,从距今约200万年的建始人,到约百万年的郧县人,再到约20万年的长阳人、约10万年的黄龙洞人、5万至2万年的汉阳人,在湖北这片土地上,古人类绵延不绝。


据了解,湖北已发现的出土古人类化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8处,其中,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发现了三具古人类头骨化石,为古人类演化史提供珍贵的实物证据。郧西黄龙洞遗址除出土古人类化石外,还发现了湖北地区最早的用火遗迹。此外,除古人类遗址外,鄂西北、鄂西南山区还发现多达2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古人类学专家称,这种古人类遗迹的富集和系统性全国仅有、世界罕见,表明湖北是古人类起源、演化的重要区域。

考古学家发现古时候张飞石像别再说张飞长得黑!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母系氏族文化遗址在什么地方是怎么回事?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什么事情

文化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第一期文化遗存属仰韶文化时期。姜寨遗址的村落布局清楚,保存完整,是典型的氏族村落遗址。通过姜寨发掘报告的详尽介绍,以及作者的深入分析,重现了一幅古老而真实的氏族生活图景,也使我们得以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⑨。 姜寨原始村落的整体布局,可分为居住区、烧制陶器的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居住区位于村落中央,周围有壕沟环绕。村东壕沟外即是墓地。窑场范围不大,位于临河的岸边。生活区、生产区和墓地连接在一起,是姜寨村落的显著特点。 居住区周围的壕沟分为三段,规模较小,围沟内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座小房子作为哨所,以加强防御能力。村落东部有供村民出入的两个寨门,但因门内房屋密集,加之出门即是3片墓地,所以不大可能是重要的通道。从村落的总体布局推断,经常出入的正门应设在西南边。那里有30米宽的通道,也没有什么建筑遗迹,出去就是临河岸边。人们取水,驱赶牲畜饮水或到河里捕捞鱼虾都很方便。制陶坯的作坊和烧制陶器的窑场也在附近。人们制坯、烧窑、用水都十分便利。居住区内房屋布局的最大特点就是围成圆圈:北边的房屋门朝南开,东边的房屋门朝西开,西边和南边的房屋门则分别朝东和朝北开。总之,四周房屋的门都朝向中央。一个空旷的广场,面积有5000平方米左右。就其地势而言,广场周围略高,中央逐渐低平,有人们踩踏过的土路面。广场西边有两片是牲畜夜宿场。 在姜寨第一期的村落遗址中发现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房子120座,灶坑261个(包括零星的灶坑)。圆圈状布局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由小型房子围绕着大、中型房子组成。整个村落内房屋布局井然,可见氏族纽带的联系相当牢固。 小型房屋,数量最多,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多为半地穴式,少数为平地起建的。室内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左右,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仅8—9平方米。门内正中有一个灶坑,兼作炊事和取暖之用。 第14号房子,方形,半地穴式。面积为14.9平方米。门向朝西略偏北。有斜坡门道,宽0.6米,仅容一人出入。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浅圆形穴。房内南边的前半部基本上摆满了各种日常用物,计有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2个;骨鱼叉2件、骨镞、骨笄各1件,还有装饰品。在一件弦纹罐中还藏着朽烂的粮食。房子的北边已被破坏,仅在灶坑旁发现一件陶器。由此不难判断,室内剩下的较大空地就只有北边宽1.5米左右的一块地方,最多只能容三四个人睡卧之用。 第46号房子,半地穴式,正方形,面积近10平方米。门向南,有斜坡门道,并有门槛和门棚设施。门道很窄,宽仅0.5米,能容一人出入。门内有浅穴灶坑一个。室内东部及西南角的居住面上放置着大量的生活用具,计有尖底瓶4件,陶钵4件,陶罐5件,陶盆、陶瓮各1件。另在门槛东侧放置有平光石头一块,室内东侧有土墩两个。除去这些生活用具所占的面积,室内剩下的面积便只有西侧及靠后的约3—4平方米的一块地方,充其量也只能居住三四个人。 其它凡属因火烧毁而幸存室内摆设的小型房子大多如此。从这些房子内的用物放置情况看,它们都是住人的居室。通常是一边放什物,一边睡人。在小型房子内居住的应是以女方为主所组成的对偶家庭及女方幼小的子女。对偶家庭的基础是男女双方或长或短时间的结合。它是一个生活单位,但不是一个生产单位。这样它就不能完全独立,必定要同一个较大的家庭组织——家族(即本文所称的母系亲族)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中型房屋,面积一般在20—40平方米左右。房屋方形,半地穴式,和小型房屋一样有灶坑,屋内放有许多什物,不但可以住宿,也可以在里面做饭。中型房屋和小型房屋的不同之处有二点:一是睡觉的地方比较宽敞,能住下远比对偶家庭人数为多的人;二是床位往往分为左右两半,不像小型房子多在一边。 第36号房子,方形,半地穴式。门向东,面积40平方米左右。门道呈斜坡状,无门槛,门道入口处有石头3块。门内有3个坑组成的连通灶,灶之间火道相通,规模较大。连通灶两侧各有高出居住面10厘米的土台(土床),面积皆在5平方米左右。根据室内的土床大小,估计可睡七八个人或十来个人。 第29号房子,方形,半地穴式。门向西,面积24平方米左右。屋内有浅穴灶坑一个。室内西南部及门槛附近放置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多件,计有石斧、石核、尖状器、石球各1件,砥石2件,陶罐5件,陶钵5件,陶瓮和陶器座各1件,还有石墩1块。这样,房内留下左右两片不大的空地,大约各可睡四五个人,全室能住七八个人。 中型房子在村落的东、南、西、北部都有分布,如第17号房子和第29号房子建在北部,第36号房子建在西部,第111号房子建在南部等。而他们的周围都有一些小房子。看样子像是由一座中型房子和若干小房子组成一个单元,居住着由若干个对偶家庭所组成的一个母系家族。大型房屋,整个村落内基本上同时存在的一共有5座,除北部两座外,东、南、西部各有一座。大型房屋远较中小型房屋为大(如第1号房子有124平方米)。大型房屋的平面均呈方形,有门道、灶坑和灶台,灶坑都是大型连通灶。室内面积远较中小型房屋为大,灶坑两旁都有低平的土床,面积因房屋的大小而异,约10至18平方米不等,这样一所房屋内可住二三十人。由于房屋较大,床位后面有很大一片空地,除了一些必要的摆设外,还可以容纳较多的人集会议事,举行节日庆祝活动和宗教仪式等。居住在大型房子里的可能是氏族首领所在的家族成员或是氏族内的老年人和未成年者。 姜寨原始村落内分别由大、中、小型房屋组成的5 个单元,很可能是5个母系氏族。东组位于居住区的东边,门向都朝西。北组在居住区北边,门向都朝南,个别略偏东。西北组位于居住区的西北,门朝东南,有个别的门朝正南。西组房屋位于居住区的西边,门朝东,有个别的门朝东北。南组房屋居南,门朝北,有个别的门朝西北。每两组之间,有的隔着比较大的空间,西组和南组之间就是如此。有的显然靠的比较近,但是门向不同,所以组间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每组房屋的数目若以保存较好的东组和北组各有22座为标准,其它各组大体都在20 座左右。可见布局很有规律。 每组之中,大型房屋一座,中型房屋至少两座,余者为小型房屋。按大房子住20人左右,中型房子住10人左右,小型房子住三四人推算,每组房屋所住总人数应为90—110人。因为实行女方居住的婚姻制度,所以有将近20人(与小房子数目相等)是外氏族的男子,同样本氏族男子到另氏族居住。这样,5个氏族的人口总数可能有500人左右,也就是整个姜寨第一期文化村落的人口数字。 依据5座大型房屋的兴建过程分析,它们分属两个胞族,即:东组、北组、西北组为一个胞族,南组、西组为一个胞族。这从东组和南组大房子均遭损坏,又经重建,使用时间较长,可以得到印证。东组第1号大房子之下还压有第141号大房子。第141号房子是第1号房子的前身,说明两座大房子长期为一个氏族使用。这种情况也可作为东组氏族的一种标志。南组第103号大房子的正前方5米处,在地层较深的位置还有142号大房子,门向朝北,规模宏大,第142号房子应是第103号房子的前身,而且都为南组氏族所使用。由此可以得知,第141和第142号房子是整个村落中最早的两座大房子,为东组和南组最初的两个氏族所使用。这两个氏族互相通婚,成为一个通婚组。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东组氏族派生出北组和西北组两个女儿氏族,南组氏族派生出西组一个女儿氏族。这样,由东组氏族和南组氏族各自加上派生氏族,形成了以东组氏族为代表的胞族和以南组氏族为代表的胞族。比胞族更高的社会组织应是部落。一个部落往往由两个胞族组成。姜寨一期文化村落中的两胞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很自然的会组成一个部落。 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也是一处典型的氏族村落⑩总面积约5 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五六米的壕沟,它很可能也是防御设施,沟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场。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多种形式的窖穴,当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内已发现四五十座房屋,布局颇有条理。在居住区的中央,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面积近160 平方米,坐北朝南。屋内有4 根柱子,后边两柱南北轴线及东西轴线均设隔墙,将后部辟为3 间。大房子被分隔成若干居室,便于利用。前半间面积最大,有大型火塘,很可能是氏族集会、共餐的场所,也是氏族首领等老年妇女以及未成年者的住处。后半部分的3 间,则是老年男子的居室。大房子周围环绕的小房子,空间狭窄,但是有火塘,可供取暖、照明、烧水之用。火塘侧旁西部或西北部地面多偏高,且有光滑的硬面,估计是供人睡眠的地方。半坡氏族村落的形态与姜寨氏族村落极其相似,使我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 陕西华县元君庙遗址⑾,尚保存一片基本完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地,为探索母系氏族社会制度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元君庙墓地共发现墓葬57 座,其中45 座墓葬可分为6 排。墓区的整体布局有一定规律。死者均无葬具。葬坑皆为竖穴墓。随葬物品仅是最简单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各墓多随葬陶质炊器、盛器及水器,用骨、蚌料制作的装饰品,劳动工具的数量及品种都不多。有的墓即使随葬陶器较多,也往往仍伴有劳动工具,说明墓主人并未脱离生产活动。可见死者生前所处的经济地位大致是平等的。尸体或遗骨均按仰身直肢放置,头向西,随葬品皆摆放于墓穴东部。埋葬方式的一致,反映死者生前的共同信仰和传统习俗。 元君庙墓地的年代和所属文化范畴大体一致,墓区分为甲、乙两部分,合葬墓多见,上述事实清楚反映当时存在部落、氏族和亲族的社会结构。 元君庙甲、乙墓区同时期的死者被葬在各自的墓区。葬在甲、乙墓区的死者生前分别属于由不同血缘纽带维系的氏族。通常,凡是存在氏族的地方必定会有部落。元君庙的两个氏族应属互婚关系,进而联合成部落,自在情理之中。两个氏族的墓地毗邻,二者亦当属近亲范畴,很可能是自同一母亲氏族内分离出的两个女儿氏族。 元君庙墓地中,有28座合葬墓。在18座长辈带着晚辈的合葬墓中,3座墓是成年妇女与小孩的合葬墓,15 座是异性成年与小孩的合葬墓。大多数合葬墓内的成年人中,既有女性,也有男性。由此可以推断,元君庙氏族存在着小族的亲族单位。以合葬墓为代表的小于氏族的亲族,由不同辈份的成员组成,有的甚至还可以确指至少包含三代人。 亲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较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他们不仅葬于氏族的墓区,还合葬于同一墓穴。 已经确定的18座长辈连带晚辈的不同辈份成员的合葬墓,占元君庙部落墓地查明性别、年龄的25座合葬墓的72%,也相当于全部28座合葬墓的64.3%。由此可见,不同辈份成员合葬墓是元君庙部落的通行葬制。可知亲族已成为氏族内普遍存在的基层组织单位。元君庙墓地的同性成年人和小孩合葬墓,以及包括异性成年不同辈分的合葬墓,清楚反映亲族的世系是按女方计算的。 墓420,是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孩的合葬墓。两女孩分别随葬骨笄、骨珠和蚌饰。母亲死在两女儿之后,入葬之时,特地将女儿骨殖迁出,使母女3人合穴。这座合葬墓明确显示,子女随从母亲。生前如此,死后也是如此。 墓457,合葬3人。一个30—35岁成年女性为一次葬,一个15—17岁年轻女子及另一个30—35岁成年女性皆为二次葬。一次葬的成年女性随葬4件钵和弦纹罐、绳纹罐、小口尖底瓶各1件。二次葬的成年女性随葬3件钵和1件碗,还有骨笄、骨珠、骨针、蚌刀各1件。年轻女子的随葬品最少,只有1件钵。这是两个女性长辈和她们的同性晚辈合葬墓。两个女性长辈的身份均高于年轻女子。据对元君庙194个体的人骨鉴定,20—40岁之间死亡的人最多,计106人,占统计总数的54.6%强。只有25人能活到40—50岁,仅占总数的12.8%。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活到60岁。老年人见多识广,深知本族的习俗和传统,又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知识,对亲族的贡献很大,非诸多早逝者可比,自然在亲族中占有较高地位。 墓穴结构的差异,随葬品的多寡,也反映妇女和老年男子社会地位高于一般男子。 元君庙墓葬,皆为土坑竖穴墓,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墓457,具有二层台。墓内埋葬两个成年妇女和一个年轻女子。 墓429,是一座用红烧土块铺砌墓底的土坑竖穴墓。内葬两个少女,其中一人前额涂有大片红色颜料,其耳旁头顶处发现骨珠785 颗。 墓458,也是一座带二层台的土坑竖穴墓。二层台上铺砌石块,环绕墓主人,形若石椁。内葬一位50 岁左右男性老人。 这3 座结构特殊的墓葬,墓主人为女性,或男性老人,当不是偶然的现象,它反映妇女和老年男性的社会地位较高。 元君庙墓地埋葬的妇女拥有的随葬品普遍多于男性。女性单人墓及母子合葬墓共10座,随葬3件陶器的墓仅一座,只占总数的1/10;随葬6件或更多陶器的墓有9座,所占比例高达9/10。男性单人墓及合葬墓10座,随葬6件陶器以上的墓只有4座,占总数的4/10;随葬6件以下陶器的墓6座,占总数的6/10。在女性单人墓及母子合葬墓中,有两座墓的随葬品在12件以上,墓420更多,达21件。而男性单人葬及合葬墓中,却没有一座墓随葬陶器超过12件。而且还有两座墓的随葬陶器不足3件。显而易见,这是女性社会地位一般高于男性的反映。 墓458,墓主人是一位年龄50岁左右的男性老人,随葬陶器6件。墓449,两位墓主人也是50岁左右的男性老者,随葬陶器6件。男性单人墓和男性合葬墓随葬陶器一般较少,个别随葬陶器较多的墓葬,墓主人又是老年男性,恰好反映男性老人居尊的地位。 某些女孩获得成人待遇,也说明妇女的地位较高。佩饰骨笄、骨珠是成年女性的装束。但是,墓405内,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随葬骨笄、骨珠及蚌刀;墓429内,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随葬骨珠,并与另一女孩享受铺砌红烧土墓底的成人待遇;墓420的两个女孩也都在10岁左右,亦随葬骨笄、骨珠和蚌饰。半坡遗址,墓152的女孩随葬品非常丰富,计陶器6件,包括3件钵,2件罐和1件小口尖底瓶;石珠69颗,石球3个和1件玉石耳坠。钵内有粟粒遗痕。不仅如此,墓内还设置木板制作的葬具。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墓地⑿也有为女孩随葬骨珠的实例。但是元君庙、半坡和北首岭三处,均未见男孩按成人待遇随葬的例证。可见,女孩受到成人待遇并非偶然,它清楚反映,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存在着重女轻男的习俗。永宁女子不出嫁,因为她们是传宗续代的根种,还能经常招引外氏族男子为自己的氏族劳动。这当是母系氏族社会重女轻男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发掘所获的确凿资料使这一观点得到充分印证。 元君庙两个氏族墓地共存于整个部落墓地之中,埋葬习俗也大体相同,这表明两个氏族的信仰、文化、生活方式都是相同的,氏族联盟——部落的结合也是十分牢固的。 随机文章我是飞行员见过ufo,美国战斗机飞行员发现超速行驶的UFO帕金森定律的解释,无能领导任用能力低下的助手致组织臃肿神奇的镜子效应,相互喜欢的人就会产生镜子效应(死心塌地)水星为什么没有生命,昼夜温度相差600度(水星上没有水资源)本初子午线是什么的分界线,并不是东西半球分界线/80%的人有误解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