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孙膑到底是被砍掉了双脚,还是挖掉了膝盖骨?

时间:2023-08-0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孙膑很多人都知道,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军事家,他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广为流传,孙膑与庞涓这对师兄弟,师从鬼谷子,而孙膑却被庞涓残害,幸亏逃到了齐国,而侥幸捡回一条命的孙膑自此就与庞涓从师兄弟成了仇人,最终也可以说庞涓是死在了孙膑的手上。而孙膑其实原本不叫孙膑,但是他本名到底叫什么,史书中却也没有记载,而是因为他受了膑刑,这才被称作孙膑。不过关于孙膑所受的膑刑,很多人却总是有自己不同的印象,有人说是砍掉双脚,有人说是被挖掉了膝盖骨,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孙膑到底是被砍掉了双脚,还是挖掉了膝盖骨?

1.膑刑简介

夏商五刑之一,又称刖刑,是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膑辟:古代断足的酷刑;膑脚:砍去膝盖骨及以下的酷刑;膑罚:剔去膝盖骨的酷刑。《汉书·刑法志》说:“中刑用刀锯”,注引韦昭曰:“锯,刖刑也。”

膑罚之属五百。——《汉书·刑罚志》

周改膑作刖。——《周礼·司刑》注

放膑者,脱去人之膑也。——《书·刑德》

孙子膑脚。——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膑辟(古代断足的酷刑);膑脚(砍去膝盖骨及以下的酷刑);膑罚(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孙膑到底是被砍掉了双脚,还是挖掉了膝盖骨?

2.孙膑到底是砍掉双脚还是挖去膝盖骨

隋朝以前,刖刑属于五刑之一,后来,成为了“满清十大酷刑”中的一种。而且,刖刑跟膑刑不一样。膑刑只是挖去膝盖骨,而刖刑则是直接将腿砍掉。

战国时期,有名的孙膑遭到同门师兄弟庞涓的陷害,被魏王施以膑刑,之后,他将自己的名字由“孙宾”改成了“孙膑”。春秋时期,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被楚王施以刖刑,将其双腿都砍了。因为,卞和向楚王献玉,可是,楚王认为这只是一块石头,非要治卞和的欺君之罪,因此,对他痛下毒手。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早在夏朝时期就有了肉刑,而刖刑就包括其中。等到了周朝时期,刖刑就变得很普遍了,那时候的历史文献,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实施刖刑的案例。春秋时期,那些诸侯王早已不听大周的号令,他们自己就是最高的统治者。所以,在他们国境内,国君经常对臣子和百姓实施这种酷刑。

在他们制定的法律中,需要接受刖刑的罪名有很多,导致这种酷刑实施非常频繁。比如:卫国的法律中,偷窃君王的车辆就要被施以刖刑。

《左传》记载过:公元前678年,强鉏因为混乱国事,引得郑王不满,被施以刖刑;公元前632年,针庄子被卫王施以刖刑,砍去双脚;公元前574年,鲍牵被声孟子诬陷,被齐王施以刖刑。可以说,这样的故事在《左传》中有很多。

前面提到的卞和,两次献玉都被楚王误会,楚王第一次砍了他的左脚,第二次砍了他的右脚。齐景公在位期间,他对很多臣民都施以刖刑。此外,秦国也有刖刑,在国内还被称为断足或者斩趾。《秦简》记载过:“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由此说明,盗贼也会被施以刖刑。

孙膑到底是被砍掉了双脚,还是挖掉了膝盖骨?

从周朝开始,国家对于犯人的罪行及犯人所受的刑罚,都有详细的记录,这些东西都是留给后世的珍贵资料。刖刑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普遍,但是,到了汉朝,就被改动了。汉文帝将砍右脚的刖刑改为了死刑,将砍左脚的刖刑改成了笞五百。

这种酷刑的残忍性一直让人无法接受,一度被弃用,后又被启用,反反复复,直到清朝末期才正式废除。随着人类的进步,这些酷刑终将被取缔,成为历史。

春秋时期,犯人被处以刖刑时,官员会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来判定行刑的方案。如果罪名轻,就只砍掉一只脚;如果罪名重,那就必须砍去双腿。战国时期,刖刑用得非常频繁,这可能跟君王的习惯有关。《史记》记载,魏惠王时期,魏国拜庞涓为大将军。可是,庞涓始终无法忘却对其同门师兄弟的嫉妒。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且现在有能力打击他,为此,庞涓特意召来孙膑,然后设计陷害他。

孙膑在魏国受刑,书籍的记录是“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这里所说的“断其两足”指的就是砍断孙膑的双脚,明显是使用了刖刑。此外,在《潜夫论》中也是这种的说法,说的是“孙膑修能于楚,庞涓自魏诱以刖之。”两本书籍的说法都是孙膑被砍去了双脚。可是,有人说孙膑只是被摘除膝盖骨,并没有跺脚。之所以这样,还是我们对于刖、剕、膑的含义不是很清楚,导致在传递时出现了错误造成了误会。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孙膑确实只是被摘取膝盖骨,他遭受的是膑刑,而非刖刑。

孙膑到底是被砍掉了双脚,还是挖掉了膝盖骨?

3.古代刖刑

古时候,很多遭受刖刑的人都死了,这些人几乎都是奴隶,奴隶主怕他们逃跑,故意砍掉了他们的双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奴隶主的残忍,奴隶主因为自己的私欲,毁了奴隶的一生。

商朝时期,奴隶为了反抗奴隶主的压迫,经常会选择逃跑。奴隶主没有更好的办法留住奴隶,只能用这种残忍的手段,直接砍去奴隶的双脚,这也是商朝时期刖刑实施比较频繁的原因。奴隶主使用刖刑,恰恰说明了奴隶主统治的虚弱性,他们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管理奴隶,只能采用暴力来镇压奴隶反抗。

然而,终有一日,奴隶的势力会强过奴隶主,到时候,他们肯定能够推翻奴隶主的统治。

可见,残酷的刑罚是当时阶级斗争的产物。

1976年,陕西扶风窖藏出土了一件刖刑人守门鼎,终于为中国刑史找到了一件重要的物证。在奴隶社会,青铜鼎不仅仅是体现礼仪的饪食器,它除了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体现统治阶级等级制度的权力标志之外,还作为西周统治者维护其统治、昭明其刑法的工具。

因此,这些以刖刑为题材的青铜器的出土,不仅是对古代奴隶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还告诉我们当时的刑法确有刖刑,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实物资料。

晋国智氏灭掉了中行氏,最后头颅被赵氏当酒器

在当时仅剩的四家:知、韩、赵、魏里,知氏是最强大的,可能是因为四家在灭、之时,由于知氏与中行氏本为一家,所以中行氏的领地为知氏所得的原因。 晋国本来为,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被封到原地(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为伯爵,建立原国,文王第十六子被称为原伯,后人为原氏。晋国荀氏第一位人物荀息,本名原黯,也就是说他是原伯之后,与周同宗。原黯辅佐晋武公(前716年——前677年在位),晋武公在位时,灭郇国(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以封原黯,原黯即以封地改氏荀,字息。晋武公死后,其子晋献公继续重用荀息。荀息献计假道伐虢,帮助晋献公灭掉了虢国((今山西平陆)和(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献公临终之时托孤于荀息,任命荀息为执政大夫。荀息在献公去世后,遵献公遗愿,立奚齐为君。但晋大臣里克、邳郑先后杀死奚齐和卓子,荀息觉得对不起晋献公,于是自杀。 荀息生逝敖,荀逝敖在史书上没有事情记载,可能是受其父自杀的影响,新晋君有新的党羽,而其父又不是新君之党,所以逝敖不受重用,但其家封地应该是还在的。逝敖生、荀骓、荀首,三子后都受封,别为他氏,荀林父为中行氏,荀骓为,荀首为知氏。荀林父在时受到重用,这与文公清算惠公旧臣有关,荀家在惠公时是受到排挤的,在文公时得到起用。公元前633年,荀林父为晋文公御戎,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君主的贴身保镖,同时为君主驾车,这不是现代意义的司机,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公元前632年后,荀林父的地位得到提拔,成为新建三行之首——中行将。晋文公在三军之外建三行,是三支步兵,荀林父为其首。之后荀林父的地位越来越高,上篇文章中有细述,到晋景公时终于成为中军将,也就是正卿,时间是公元前597年。从公元前633年算起,荀林父从军已有36年,他的地位高了,荀家其他人地位也随之而升,其弟荀首被任命为下军大夫,也有记载说为下军司马,这两个职位是有区别的,下军大夫比下军司马地位要高,下军司马管军纪,魏绛曾任此职,下军大夫是仅次于下军佐的掌军之人,有自已的军队。从城濮之战中大军撤退的大形势下、荀首率军救其子的事情看,荀首是有自已的军队的,所以他当为下军大夫。 荀首被封于知地,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北。他也就是知氏的第一位宗主,被称为知庄子。荀首最早的记载在晋成公时(前606年——前600年)在位,晋成公“嬖之”,也就是说晋成公的宠臣,而此时他的哥哥荀林父的地位也非常高,是中军佐,也就是仅次于赵盾的二把手。我们可以这样推测:赵盾之弟赵穿于公元前607年弑晋灵公,之盾扶立晋成公为国君,但晋成公一定是不甘心当傀儡的,他也在扶持自己的力量,而荀家兄弟也就成了晋成公所倚重的势力之一了。公元前599年,晋景公元年,郤缺为中军将,前597年荀林父为中军将,同时荀首为中军大夫。晋景公也是继续倚重荀家势力来抑制。在公父前597年的城濮之战中,荀首之子荀罃率军击楚被俘虏。荀首为了救回其子,在大军撤退的情况下,带领自已的军队,冲入楚军,射杀楚连尹襄老,并生俘楚王子穀,一方面可见其救子心切,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其人才能之高、作战之勇猛。此举虽并未救回荀罃,但为晋军挽回了城濮之战大败的部分损失和面子,并于九年之后,用所俘之楚王子穀换回了其子荀罃。公元前596年,晋国中军佐先穀叛乱被杀,公元前595年,荀首被提拔为下军将,可见其才能得到了晋景公的认可。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由于年纪已大,主动辞去了中军将之职,士会任中军将,荀首被提拔为上军佐。公元前592年,士会告老辞职,继为中军将,荀首升为上军将,其侄荀庚(荀林父之子)升为上军佐。荀氏在六卿中占到两卿。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晋军大胜齐军,打得亲自到晋国,愿尊晋景公为王,景公不敢称王,辞之。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将晋军扩为六军,新建新上、下军,荀首为中军佐,荀庚为上军将,荀骓得任新下军将,自此荀氏三系都为卿:中行氏荀林父之子荀庚为上军将、程氏荀骓为新下军将、知氏荀首为中军佐。公元前588年,晋国用楚王子穀换回了荀首之子荀罃,荀罃回国时与之对话,他不卑不亢,使共王感叹“晋未可与争”,荀罃之才气初现,这是他后来能成为晋国执政,并使晋国霸业达到高峰的原因,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荀首拼死也要救回荀罃的原因。公元前587年,郤克病逝,栾书被破格从下军将提拔为中军将,而荀首作为中军佐没有按常规接任中军将,可见景公对荀首是不相信的,一方面可能是不相信其才能;另一方面可能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因为当时景公仍走不出晋灵公被赵穿弑杀的阴影,赵氏势力仍大,而荀氏不是晋国公族并且一家三卿,为晋国公族,所以晋景公选择了栾书,并联合晋国另一家公族于公元前583年,发动,晋铲除赵氏。公元前587年,栾书、荀首、士燮三人帅军伐郑。公元前586年,荀首到为晋景公迎亲。公元前585年,楚国攻打,栾书率晋国六军救郑,在今河南省确山县东南与楚军相遇,楚将子重主动退却,晋军跟进并攻打楚国盟友。楚军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省确山县东)抵御晋军。晋军内部发生分化:赵同、主张开战;荀首、士燮、主张罢兵。荀首认为现在攻打楚国师出无名,因为楚国已从郑国撤兵,并且现在开战不一定能打过楚国。栾书听从了荀首建议,未与楚战。之后史书再无关于荀首的记载,其兄荀林父于公元前594年告老,现在已过去近十年,可能荀首年纪已大;其侄荀庚于公元前578年为中军佐时说“吾已老矣”并于公元前575年去世,可见公元前585年,荀首确实年纪已大。公元前583年,栾书率晋军打败楚国,晋国人认为这次胜利多亏了两年前听从了荀首的建议。可见两年来,晋国国力强大了不少,并且晋国铲除了赵氏,内部已经稳定。 荀首之子知罃被称为知武子。前597年,邲之战中被楚军俘虏,九年后(前588年)其父用楚王子穀换回了荀罃。归晋之前楚共王高度赞其才气。回国之后,荀罃为何职,史书没有记载,直到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后,荀罃得为下军佐,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其父荀首于公元前584年至公元前583年之间已去世或告老;另一原因是赵同、赵括被灭族后,卿位空出两个。同一年,晋景公减六军为四军,可以看出五年前扩军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削弱赵氏势力。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去世,其子即位,同时栾书继续为正卿,但此时郤氏势力迅速增长,而荀氏由于公元前583年晋减六军为四军、荀骓失去卿位,此时荀氏只有二卿,但郤氏此时也有二卿(郤至在下宫之难后由于郤锜之功为新军佐),荀氏虽有二卿,已失去原来三卿的优势。公元前578年,晋与秦战于麻隧,晋军大胜。公元前577年,郤犨进入卿列,为新军佐,格局正式形成,荀氏还只是二卿。在这种情况下,正卿栾书对郤氏已再难操控,出现了公元前575年晋楚,郤至越权之事,于是栾书与荀氏联合,开始铲除郤氏。公元前575年,荀庚去世,荀庚之子入卿列,为上军佐,地位在其叔荀罃之上,所以荀偃成了荀氏代表。公元前574年,荀偃与栾书合谋,除去三郤,同时荀偃也取代郤锜成为中军佐。之后,荀偃与栾书又合谋逮起了晋厉公,并于三月后,派荀氏族人程滑杀厉公于狱中,另立晋悼公为君。而去周迎立晋悼公之人正是荀罃,也就是知罃。公元前573年,晋悼公清算弑君者:杀弑君者程滑;栾书不知所终,史书再无记载出现;荀偃被降为上军将。同时调整了部分人职务:韩厥成为中军将,士匄为中军佐;而知罃被提拔为上军佐。公元前566年,韩厥去世,知罃被越级拔,从上军佐直接升为中军将,成为晋国正卿,可能与迎立之功有关,当然知罃也是有才的。而其侄子荀偃由于弑晋灵公,还只是为上军将,没有被清算也是不错了。知罃执政后,与楚展开大战,公元前563年,在败楚、郑之后,与诸侯进行萧鱼之盟,晋国霸业复兴,再次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563年,知罃在逼阳(山东省枣庄市南)之战中给士匄、荀偃立下军令状,最军攻克逼阳,历时29天,打通攻楚通道。公元前560年,知罃去世。其后其侄子荀偃终于得任中军将,成为晋国正卿。 知罃 知罃之子知朔早逝,知朔之子知盈生六年而知罃去世。由于知罃去世时,知盈尚小,所以其家族卿位由荀氏本家程郑代其位,程郑为荀逝敖次子荀骓之后,由于封于程地而得氏。公元前548年,知盈年满二十(古人算虚岁),继程郑为下军佐,复入六卿。知盈能保住知氏地位,全凭其族人荀偃及荀偃之子荀吴,荀偃(中军将)为知盈之叔,荀吴(猛将)与知盈为同辈。知盈与执政、等人关系不错,其主要活动为出访各国,知氏有复兴之势。前533年,年仅35岁的知盈因病身亡,其子知跞年仅十五岁,史称智文子。公元前533年,由于知跞尚未成年,无法接任其父卿位,想废知氏的卿位,知跞之叔中行吴据理力争,让未成年的知跞担任了下军佐。公元前519年,中行吴去世,知跞团结晋顷公(前525至前512年在位)、(前511至前475年在位),与诸卿斗争,此时晋君已无力控制六卿。公元前501年,正卿范鞅去逝,知跞由于受晋定公依赖,成为中军将。但其副手赵简子不受控制,为所欲为,诸卿之间矛盾越来越激化,终于演变为灭族大战。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杀死邯郸大夫赵午,范氏家主士范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合兵攻赵,赵鞅被围于太原,大的灭族之势。但正卿知跞此时作出了最错误的选择,他联合、,帮助赵鞅,攻打范氏、中行氏。四卿伐范、中行二氏,大战于铁(河南濮阳),荀寅与范吉射战败逃跑到其他封地。后二年,四卿又攻二氏于邢(河北邢台)、任(邢台东北的任县)、栾(河北赵县)、逆畴(保定西南)、阴人(山西灵石)、盂(山西阳曲),二氏封地尽为所夺。荀跞打算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简子拒绝,知跞杀赵氏家宰董安于,最后知氏得中行氏和范氏大部分之地,知、赵矛盾更加激化。公元前492年,知跞去世,其子知申接其卿位,中军佐赵鞅成为晋国执政。前491年,晋大夫荀寅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纳到新占领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及柏人城破,荀、范二氏逃奔齐国而去,二人结局史书无载。赵简子将晋国的三军六卿减为二军四卿。 知申为知氏第六代家主,史称知文子。公元前492年,他接任其父卿位为下军佐。史书对于知申记载非常少,只记载了其择立继承人之事。他喜欢次子知瑶,但其族人知果请求以知宵为继承人,认为知瑶虽有才但无德,最终会导致知氏灭亡。但知申并未听从他之言,于是知果从知氏中分离出去,后来没有遭灭族之灾。知申去世后,知瑶继立,是为知襄子。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知瑶为晋国中军将。知瑶何时继其父之位,史书没有记载,但在赵简子死后,知瑶能成为晋国正卿,我们可以看出在知申之时,知氏势力并没有变衰,其庞大的领地还在,所以才有知氏后来的强大。同时才有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后,知瑶的继中军将之位。知瑶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前472年,荀瑶率晋军大败齐军,并且荀瑶亲手俘虏了齐将颜庚。公元前464年,荀瑶与赵无恤出兵攻打郑国,连下郑国九座城池,大胜而归。前457年,荀瑶攻打大胜而归。约公元前460年左右,知伯七天灭仇由(今山西盂县)。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知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前457年,知瑶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唐县西)、中人(在今河北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受到致命的打击。知氏之强在《》里是有记载的,公元前275年,秦将在华阳(新郑北)灭魏赵联军十五万,秦国此时对东方六国已占绝对优势,秦昭王非常得意,认为天下已无国能敌秦国,秦大夫中旗冯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为六卿之时,知氏最强……围赵襄子於晋阳……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於是秦王恐。可见当时知氏之强,天下莫能与之敌。但就是这样强大的知氏,由于公元前453年,联合韩、魏要灭知氏之宿敌赵氏,水淹晋阳城,马上就要攻下晋阳之时,韩、魏怕赵灭之后,自己也被知氏所灭,于是反戈,联合赵氏灭了知氏,知伯身死,头被赵鞅制成酒器,知伯落得这样一个可怜的下场。赵襄子对于知伯恨之深是有原因的:知瑶与赵毋恤一起征郑,知伯命赵襄子为先锋,赵襄子不从,知伯对其破口大骂,说其“相貌丑陃、,赵简子怎么会让你当继承人呢?”人家知伯打仗可是不怕死的,有史为证。还有一次,打完仗一起吃饭,知伯强行让赵襄子喝酒,赵襄子不从,知伯就把酒杯子砸到了赵襄子脸上。这些行为都被记载在了《史记》中,看来对知伯是没有好感的,对赵氏是,详看笔者文章《被美化了的篡权者,司马迁为何如此袒护赵氏》。知氏还曾侮辱家主韩虎,并且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不管怎么说,这些对他人的侮辱行为,终于换来了知氏的灭族之灾,看来有才无德,更可怕。 随机文章卧底精神院揭残忍恶行、是首位独自环游世界的女人…她勇气震撼社会,真正活出了大无畏!灵魂出窍最简单方法,灵魂出窍有危险吗(4招学会灵魂出窍)揭秘昆仑龙脉为什么没人用,昆仑山是神仙道场/凡人皇帝遗祸千年火山爆发为什么有闪电,烟尘摩擦带电遇冷空气形成(宛如世界末日)中国古代神话历史顺序,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大禹治水/了解华夏文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末左懋第壮烈殉国,吓得刽子手刀都掉了

自古以来,朝代的兴衰变化,似乎是世间永恒不变的定律。而每当朝代更替之时,便是国家陷入混乱之际,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时候,就会出现两批人,一批忠于起义者,一批忠于旧的君王。不管最后谁获得了胜利,这些辛勤付出的人,都令人敬佩。而作为旧势力的一方的人,最终免不了落败的场景。人们虽然对于这个朝代很失望的,但是对于一些誓死保家的人,却是肃然起敬的。 在末年之时,有一位名为之人,此人自幼便聪明伶俐,并且很早便高中,踏入了仕途。但是,此时的官场黑暗,并非是靠着能力就能够获得的青睐的,因此他的才能一直被埋没了。 后来,明朝灭亡了,皇帝殉国了,左懋第悲伤不已。面对国家的覆灭,看着清兵铁蹄南下,他愤怒了,他不希望自己做一个懦夫,因此积极站在了反清的前线上。然而,左懋第这样的行为却给自己召来了祸端。一些贪生怕死之人,算计他去和满清谈判求和。此时谈判的对象是,因此在谈判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大的变数。 左懋第是个有能力之人,即使面对这样的危急时刻,他也不慌不乱,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征服了一群满清人的心。当然,并没有改变他们攻下中国的想法,只是让这些人有了惜才之心,想要将左懋第招入麾下。 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多次为想要劝降左懋第,甚至还用重金诱惑于他,但是左懋第并不为所动。后来,多尔衮用左懋第同伴的生命威胁他投降,但是左懋第还是一样的态度,坚决不投降。 多尔衮并非是一个有耐心的人,被一次次拒绝之后,他愤怒了,于是便下了命令,将左懋第等人全部斩首。左懋第是个有骨气的人,面对死亡,他毫无畏惧,反而表现出了的态度。 据说,在临刑之时,面对着敌人的大刀,他坚定地抬起了头颅,大喊了一生:“宁为南鬼,不为北王”,从而表现自己的爱国之心。这句话喊了出来之后,连刽子手都会吓到了,并为他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在最终行刑之前,刽子手带着崇敬的心情为他磕头送行。 虽然左懋第最终失去了性命,但是这是他一直坚持的想法,他也并不后悔,反而觉得这种死亡是一种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