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北魏孝文帝的亲生母亲是谁 揭秘冯太后与孝文帝的真实关系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孝文帝和冯太后,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史书上是嫡祖母与嫡孙的关系,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名义上的祖母和孙子,两人之间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孝文帝并不是冯太后的后代。但是很多人却始终对这样的关系产生疑惑,有人觉得其实他们应该是母子,甚至有人认为他们之间还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绯闻关系。这几种关系之间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冯太后和孝文帝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北魏孝文帝的亲生母亲是谁 揭秘冯太后与孝文帝的真实关系

1、冯太后会是孝文帝母亲吗

冯太后是孝文帝的祖父文成帝的皇后,正史的记载说她与孝文帝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不过有人认为,实际上冯太后与孝文帝是真正的母子关系。之所以我们要探讨孝文帝的生母是谁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并非太过重要的问题,是因为在孝文帝从小到大的教育中,这位汉族出身的太后发挥了相当重大的作用,如果冯太后果真是孝文帝的生母,那么可以认为这种血缘关系一定对孝文帝的个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按照此前的看法,冯太后与孝文帝母子说的根据在于:

①孝文帝出生时,其父献文帝只不过年满十三岁,很难想象这个年纪就会生儿育女。

②冯太后去世之后,孝文帝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要为太后服丧三年,这原本是对父母的服丧之礼。

③在记述北魏历史的《魏书》中冯太后传中,可以看到有一句极为费解的记载:“迄后之崩,高祖(孝文帝)不知所生。”

④记述当时历史的《魏书》、《北史》等史书都说孝文帝厚待太后一族(冯氏),而对史书中记为孝文帝生母的思皇后李氏一族极为冷淡,本来作为皇帝生母的家族,思皇后李氏一族应该受到厚待才是。

⑤据太后的列传等资料,冯太后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孝文帝出生,而太后同时不理朝政,令人费解。

⑥当时史书也有用“母子”一语来形容太后和孝文帝的关系。

另外,史料上明确记载,孝文帝在太和十二年(488年)时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被太后杀害的思皇后李氏,而太后传却说“(太和十四年)迄后之崩,高祖(孝文帝)不知所生”。显然与这条史料矛盾。

实际上,关于孝文帝出生的秘密,当时可能已经有不少传闻了。

2、那么,孝文帝的父亲是谁呢?

正史中记为孝文帝之父的献文帝,年仅十八岁就被太后胁迫,让位于孝文帝。当时献文帝希望将帝位让给其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鲜卑重臣说道:“父传子位,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在北魏历史中也是如此。显然应该以皇太子(孝文帝)为正统,继承圣德。”极力主张应该由孝文帝继位,于是献文帝只好接受了众人的意见。

假如孝文帝的父亲不是献文帝,那么群臣还会如此发表反对意见么?即便太后势力强大,给众人极大的压力,大概也很难想象鲜卑重臣会认同将皇位让给一个非献文帝所生、不具有继承皇位正统性或正统性成疑的太子。

从平城迁都洛阳之后,太和二十年(496),不满孝文帝改革的鲜卑上层贵族发动了谋反,当时带头谋反的人打出了孝文帝长子即皇太子的旗号。这场谋反具有反对孝文帝路线的特性,假如孝文帝非正统,却推举其长子作为盟主,谋反岂不失去了正当性的号召力?

换言之,孝文帝的父亲必须是具有作为拓跋北魏领袖的正统性的一个人物。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难道是太后的丈夫文成帝?然而,文成帝绝无可能是孝文帝的生父。因为文成帝在465年五月驾崩,孝文帝则是在两年后八月出生。这么看来,孝文帝的生父除了献文帝,别无他人。

孝文帝生于皇兴元年,献文帝当时虚岁十四岁。当时太后虚岁二十六岁。另外,与献文帝十四岁时生孝文帝一样,北魏皇帝很多都是父亲年纪不大的时候生的,例如献文帝是文成帝十五岁时所生,文成帝又是景穆太子十三岁时所生。此外,我们知道胡族之间存在一种收继婚的风俗,即所谓的继承家业的儿子娶父亲生前的夫人为妻(生母除外)的风俗。换言之,孝文帝很有可能就是献文帝和冯太后所生的儿子。这也许就是孝文帝身世的真相。因为如果认定献文帝是孝文帝的父亲,才能够一举消除各种疑问:为什么在当时尽管孝文帝是太后的亲生子这种传言甚嚣尘上,群臣乃至最后献文帝自己都承认孝文帝是可以继承献文帝大位的天子?为什么当时的史书记载了孝文帝的生父是献文帝,而对其生母的记载却有太多语焉不详的地方?等等。

如果正如在太后传中的“迄后之崩,高祖不知所生”所记载的那样,孝文帝是在太后驾崩之时或之后不久才了解到其身世的,那么对于这位非常孝顺的皇帝而言,这种事实将是多么的令人震惊!

3、为什么太后毒死献文帝(其生父),孝文帝在太后去世后,也没有想过对她追加处罚呢?

大概是因为比常人更加孝顺的孝文帝是在太后去世时才得知事情真相,因此才没有把自己所怀念的母亲(太后)当作杀父的大罪人处置吧。

在孝文帝与其父母之间发生了这些事情,于是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经历对他的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名分上来说,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献文帝名义上的母亲)。而冯太后实际上却是自己的生母,而且还杀害了自己的父亲献文帝。这样的事情对于堪称胡族中第一文化人的孝文帝来说,无疑是一场野噩梦。产生这种乱象的根源,正是胡族的收继婚风俗。

在太后去世之后,孝文帝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此前他所生活的世界,推行了汉化的政策,其中尤以从猛烈北风劲吹、武力一边倒的北方(平城)迁都到气候温和、沃土千里的中原(洛阳)为代表。在这种改革的背景中,恐怕孝文帝是希望将自己从过去野蛮落后中解放出来的强烈意志。

另外,北魏为了抑制外戚势力的抬头,有将继位的皇太子的生母赐死的惯例。冯太后之所以毒死献文帝,可以想见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担心会被按祖制赐死。孝文帝之子宣武帝即位后,废除了这一野蛮惯例。

解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算是一种汉化运动吗?

是隋唐时期伟大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叫做孝文汉化,指的是在中间孝文帝所推行的政治上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汉化运动。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方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国家的统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缓解了社会的矛盾。网络配图汉化运动是指在朝廷之中一定要说汉语,不可以说鲜卑语,还有官员和官员家属要统一穿的服饰,并且要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皇族原本姓拓跋,在汉化运动实行之后则改为,同时两族人要支持两族人的联婚,并采用汉族的统治方式,沿用他们的官场惯例与传统,还要学汉族的仪容仪表,尊重老人,并要学习的以孝治国的思想,使胡汉融为一体,奠定隋唐的盛业。在政治方面,孝文帝采用的是俸禄制和三长制,俸禄制是为了稳定政治局面,三长制是为了清楚的知道征收租条有根据和准则,同时又能查清大量的隐匿人口。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实施之后,便有了很好的反响,不仅顺利的发展了时代潮流,并且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文化进程,同时又为隋唐时期鼎盛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得不承认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为隋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凡事有两面,有利就有弊,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既不能否认他们原有的文化,也不能过于认同他人的观点全都是对的,那样并不一定有帮助。网络配图北魏的意义,史称孝文帝,是我国北魏时期的之一。拓跋宏是在幼年时期登位为帝,直到自己二十四岁时才开始亲自主持朝政。孝文帝登基时期所采取的改革非常易见,具有令人琢磨的意义。孝文帝的改革按照时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行经济改革,孝文帝深知经济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性,所以首先从该处开始。第二阶段是将汉的文化加入到日常的生活。第三阶段是逐渐让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学习礼法。网络配图孝文帝的改革使得后人对于当时国情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对多个方位的相关重大意义。实力改革方面主要体现在实行了把国家拥有的田地分给百姓,让百姓人人有田钟,众所周知,田地收成佳便能推动百姓手中有结余,这就是这项举措成为了发奋剂。政治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推行廉洁的官吏制,严惩贪污欺负小百姓的官员,整顿官风。这项改革使得孝文帝在众人的心中形象向前推动了一个档位。然而更深一层的主要表现在在全国推行汉族文化,让鲜卑族融入到汉之中,也显得每个人之间地位是一样的,因为当时汉族人民仍占人民总数的大部分,孝文帝让众人的心感到暖意,更好地坚实了国家的统治。孝文帝的改革为北魏距离今后的多个年头的发展带来了敢为者的体现,这使得当时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孝文帝为了汉化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说他消灭了一个民族?

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世界范围内,游牧民族纷纷开始骚扰、侵略和冲击着更为先进的农耕文明。在西方,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蛮族”正侵蚀着罗马帝国;在东方,政权正被五胡瓜分撕扯。每念及此,除去劫后余生的庆幸之感外,也不免心生疑惑——罗马已灰飞烟灭,古老中国却因何永世长存? 不可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有力推动者,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忽视英雄人物对其施加的巨大影响,譬如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多半会在、和唐太宗之间抉择。客观的说,国人对帝王是否伟大的评定标准多数局限于统一中华、驱除胡虏,对“文明”本身缺乏相应思考。 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的伟大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汉族政权的贡献,而在古代曾有一位,其政绩却超越民族与种族,甚至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堪称是解决文明间冲突的非典型案例。 之所以是“非典型”,是因为无论在何时何地,人们解决不同文明间冲突的主要手段是暴力,以中国古代为例,中原汉人与四周夷狄可谓世仇,二者之间的争斗从未消停——中原政权强大时,游牧民族就会异常恭顺,一旦中原动荡,猃狁、鬼方、犬戎、东胡、匈奴、肃慎、柔然、敕勒、羯、氐、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就会大举入侵。双方一直在进行着漫长而残忍的拉锯战,任何一方都不肯被对方同化。 事实上,如果没有,古代中国很可能就会重蹈罗马帝国的覆辙——被鲜卑、匈奴、柔然等落后民族瓜分殆尽,再建立起无数小国。他们会控制汉人思想、扼杀汉人政治、阉割中华文化,九州将成为毫无希望可言的炼狱。鲜卑拓跋部定居中原后,建立起胡汉共治的王朝,从一开始就在推行汉化——然而这种汉化是有限且杂乱的,其目的只是为了维护统治。鲜卑统治者虽然会学习和传统典章,但对自身文化、服饰、语言乃至饮食等却仍坚守传统,以自己身为鲜卑而倍感光荣,并刻意区分出鲜卑与汉人的差别。 这样的局面,直到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才得以改变。之所以称赞孝文帝,是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这种人为区分所带来的危险,所以他采取了一种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选择主动迎合,全力学习接受更为先进的中原文明,鼓励胡汉通婚。有人说,孝文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是失败的,他亲手消灭了鲜卑人。然而消失的只是“鲜卑”这个称呼,鲜卑血脉至今仍在许多国人体内奔涌不息。 不过在谈及孝文帝之前,我们还得先从一个女人说起,她就是北魏的文明——。在十六国时期,一共诞生了四个汉人政权,其中就包括所建立的北燕。冯跋去世后,其弟继位,其子冯朗受封广平公,其女则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左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北燕灭亡后,冯朗归顺北魏,官至秦、雍州刺史,封辽西郡公,其女在左昭仪冯氏的照料下成为文成帝的贵人,并最终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北魏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驾崩,嫡长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由于拓跋弘即位时年方十二,无力处理朝政,因此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将其架空为傀儡,一手把持着朝廷大权。承明元年(公元476年),献文帝突然去世(一说为冯氏毒杀),年仅23岁,5岁的长子拓跋宏即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孝文帝。 不用想,朝政大权又一次落在冯氏手中,以太皇太后的名义继续临朝称制。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冯氏先后颁布了多项改革措施——比如建立“班禄”制度、实行均田制、建立户籍制度......可以说,这些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促进了北魏的繁荣富庶,为孝文帝日后进行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这位汉族嫡祖母的熏陶下,孝文帝从小就是汉文化的忠实拥虿。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10月17日,太皇太后冯氏去世,孝文帝自此正式亲政。面对着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外部威胁加剧的棘手局面,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他以“班禄”制度为蓝本制定了俸禄制度,通过给官员发放薪酬的方式避免其大肆搜刮,以减轻百姓压力、缓和官民矛盾。虽然贪污并不会因此完全杜绝,但这毕竟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过许多。紧接着,他又颁布均田令,将归属国家的土地按人口进行分配。虽然地主豪强们依旧拥有大量土地,但下层贫民还是因此获得了一定数目的耕地,北魏的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进一步保障了整个王朝的赋税徭役。 不过在孝文帝看来,这一切还远远不够。由于朝中反对势力太大,孝文帝决意推行的政策注定无法顺利施行,于是他决定采取“”的方式。在他的构想中,现有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位于北方,物产贫瘠且不利于控制中原,假如能迁都洛阳,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又可趁势学习汉族文化,推行力度空前的改革。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以“南伐”为名率众臣及20万大军南下,因阴雨连绵不绝遂在洛阳“停驻”,这才完成了迁都大业。常言道“入乡随俗”,既然来到洛阳,生活方式自然就得全面变革。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5月26日,孝文帝提倡说汉语、使用汉字、禁穿胡服、依照《汉书》改革度量衡、鼓励与汉族通婚,还改鲜卑复姓为汉字,比如拓跋氏改为、丘目陵氏改为、改成尉氏、步陆狐氏改成......此外,孝文帝还按照的典章制度改革体制及律法,尊孔重礼,提倡以孝治国。 经过元宏的改革,传统汉文化在这个黑暗时期发出了新的耀眼光芒。在南朝陈庆之奉命出使北方时,愕然发现洛阳一带礼仪周全、人才济济,就衣冠服饰而言,中原远胜南方。这一情景既加深了之间的交流,也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民族认同和文化基础。通过这场改革,我们不难发现,落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若不主动接受汉文化,不出100年就会灭亡(比如),如果要学汉文化,那最后迟早都会变成汉人。事实上,一旦民族通婚和文化认同二者同时满足,无论是什么民族,最终都会与脚下的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成为新的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