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中国长城全长到底有多长?地跨十五省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长城,是古时候中国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建造规模浩大的隔离墙或军队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重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西、内蒙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很大的单一建筑物。1961年起,一批长城主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文化遗产。

  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至明等各时代建造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古代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将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根据认定结论,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

  历代长城

  中国北方自古便不安宁,万里长城的建造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古代,其中尤以秦、汉、明三时期的规模最大。《延庆州志》记载:“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嬴政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已经被平定而不再成为威胁,未修长城;后晋放弃燕云十六州使得宋朝建造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只起到盘查路人和当作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直到灭亡也未修长城。因而实际修复长城的仅明朝一期,也是今日所见的大多数残存。而到了二十世纪,只有长城战役勉强算得上再度参与了一次作战,在长距投射的热兵器的发展与后续苏联/俄罗斯建置空军和制导导弹的出现后,万里长城已经完全失去军队功能了,现代中国的北防工作由侦查卫星和雷达网等取代之。

  春秋战国

  主条目:楚长城、魏长城、齐长城和赵长城

  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建造,《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当时筑城用意在于“互防”和“拒胡”。齐长城是中国古代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今山东境内,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馀公里。但是由于诸侯林立,属境较小,一般小国长城都只有几百里,一些大的诸侯国家的长城也不过三四千里。例如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阳河)附近筑长城,史称“赵南长城”。赵武灵王所筑长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县境内),终于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境内),史称“赵北长城”。《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馀里以备楚”。秦昭王时,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山),东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国长城和魏长城(即滨洛长城)。

  万里长城之名,自秦始皇嬴政才开始,因此,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嬴政的名字联系起来。据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上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长城

  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六国,成为中国地区唯一政权,并改制为帝国,统一中国。前214年,秦始皇嬴政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并将秦、赵、魏、燕各国建造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在建造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城墙被拆毁。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

  秦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中原生产生活的安定和垦殖北方土地,起了主要的作用。秦始皇嬴政为了建造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繁重的建造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有人记述“杞梁妻”以及孟姜女的民间故事。现在临洮附近,阴山、大青山一线,都有秦长城遗迹残存。

  汉长城

  西汉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在位时到汉宣帝在位时止,先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朝鲜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古代上最长的长城。随着吉林省通化县境内新近发现11处秦汉长城遗址,秦汉长城的东北界限进一步北扩。东汉亦筑长城,但规模较小。

  英国一名探险家(William Lindesay),在蒙古境内戈壁沙漠深处,发现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遗址。经考察和研究,该段长城遗址很有可能始建于汉代,其后经过数次修复和续建,实为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北朝长城

  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对长城进行了建造与增建。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筑长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诚,向西至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境,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筑长城,起于北京市居庸关,至山西省河曲县。

  北齐年间修建规模最大,天保三年(552年)至天保八年(557年)六年时间里,大修长城有五次。天保五年(554年)“十二月庚申,帝行北巡至达速岭,览山川险要,将起长城”。天保六年(555年),北齐文宣帝“发夫一百八十万筑长城”,“东至于海”。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今山西汾阳)总秦戍(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车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天保八年(557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今山西朔县西南)而东至于坞纥戍(今山西繁峙县平型关东北),凡四百余里”。河清二年(563年)三月,“齐诏司空斛掉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北齐天统元年(565年),“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目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湖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今北京市通州区有北齐土长城遗址,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在大象元年(579年)“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东魏武定元年(543年),修长城,东至上墱,修到古北口。

  隋长城

  从581年起,隋文帝、隋炀帝在今陕北和宁夏6次下令建造长城以防卫突厥,前后动用了128万人,607年在筑长城的过程中10天内就死了近60万人。611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以夏和灵州(今陕北和宁夏)一线为北方边界,而河套(今属内蒙)则被突厥占据。

  隋文帝在位时,为防范突厥,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建造长城。公元585年,隋文帝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垣七百里,以遏胡寇”。隋炀帝在位时,两次于夏季大规模征发劳力建造,此时防御的对象还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浑。《隋书·炀帝纪》载大业三年(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隋长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将东起紫河,经朔方、灵武直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和增建。隋朝的建筑工事多见于史料,建筑工期短,至今少见其地面遗存。

  张说长城

  唐朝并没有建造长城的说法,即便在后突厥武功最为强盛的默啜可汗(691年—716年在位)时期,武则天也不曾筑过长城。唯一有史可考的是唐朝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张说在妫州(今河北张家口)以北所筑的一小段长城,这段长城的全长度皆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其规模比隋长城小得多,具体筑城时间大致在713年至730年(张说卒年)之间的某年。张说所筑的长城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并无记载,仅载于《新唐书》的地理志和《全唐文》。这段长城可能是为了防御契丹、奚族或后突厥而建,但唐朝对后突厥的北方防御体系重要利用三受降城和其军镇,自公元720年后,也未曾有过后突厥对唐朝边境入寇的记载。

  公受命处此,声振殊俗,于是堑山泽,起亭障,塞鸡鸣之扼,守阜陵之冲,遮大厦之路,距卢龙之口,延袤千里,横绝一方。修塞之后,人到于今赖焉。

  《全唐文·卷三百十二·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颂》

  北九十里有长城,开元中张说筑。

image.png

  《新唐书·卷三十九·河北道·妫州》

  辽金长城

  辽朝为防御高丽、女真。金朝为防御蒙古高原诸游牧部落,大筑长城。金朝所修长城,史称金界壕或金边堡。

  明长城

image.png

  到了明朝,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万历,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长城。

  山西、河北的内、外长城: 位于山西、河北的外长城,基本上和漠南蒙古的省界吻合,通常被认为是中晚明北疆的国界。然而葛剑雄指出,明朝对在长城以北领土的统治并不稳定,而且管理时间相对为短且效率不高。明前期,为了对抗北元和随后分裂的鞑靼和瓦剌,明军多番出击,同时也沿前线建造长城。城身的主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条石,置敌台、堡垒、关隘以作守备,同时,沿边建立长期世袭服军役的卫所制度,使他们世世代代守卫边疆。明太宗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内长城当作第二道防线。

  内、外两段长城在西边于山西忻州市偏头关(俗称偏关,明代时为山西镇总兵驻地)汇聚。

  外长城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沿山西、内蒙古交界线,经偏关县老营堡向东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的出生地)、再经朔州市朔城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大同市左云县、市区、阳高县(东南20里即是汉高祖亲伐匈奴却被围困多日的白登山)、天镇县新平堡马市口,进入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桥西区、崇礼县、赤城县,经北京延庆县居庸关西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内长城交汇。

  内长城全长1600多公里。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营堡个角墩,沿山西境内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线,向东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再经忻州市神池县、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宁武县(有宁武关)、忻州市原平县、朔州市山阴县、忻州市代县(北有雁门关)、朔州市应县、忻州市繁峙县、大同市浑源县至大同市灵丘县(有平型关),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张家口市涿鹿县、入北京市门头沟区、又回到张家口市怀来县,再入北京延庆县八达岭、居庸关西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外长城交汇。

  内长城在大同市灵丘县牛帮口又分叉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线,顺太行山向南,经娘子关、固关,在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结束。

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却为什么给扶苏找一个儒家老师

雄关漫道,蜿蜒无尽,浮云散落天边。北方兵团总指挥、战神背正靠着长城,手倚着长剑,眼望着芳草牧马、黄河落日,一股宏大、厚重、苍茫、豪迈之气从胸中涌起。一转眼,他离开咸阳已经整整五年了,这五年间,帝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大路河渠竣工使用,一座座宫殿城池拔地而起,作为帝国的守望者与建设者,他心中的感慨,千言万语说不清。 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乐声的和谐,蒙恬站起身来,极目远眺,透过树冠密集的枝桠,望见天远地远的前方,一列车队踏风而来,卷起漫天尘土。 蒙恬淡淡的笑了,,公子扶苏终于来了。将他最看重的接班人交给了自己,我绝对不能让他失望。 公子扶苏,的长子,大秦王朝不出意外的内定继承人。他的名字“扶苏”,就是取自《》中一首经典的郑国民间情歌——《山有扶苏》,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约会时与爱人的打情骂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意思是说: 高山上面有大树,荷花长在低洼地。不见子都美男子,倒碰上个狂妄笨东西。高山上面有青松,荭草长在低洼地。美男子充不曾见,倒来了个狡猾色小子。 由此可以推断,始皇帝与扶苏之母(应为楚女)或许有过一段甜蜜而浪漫的爱情,他对他们这爱情结晶当然更是十分疼爱,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才将其取名为“扶苏”,希望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所以,当上下都在学法入仕的时候,偏偏给扶苏找了个儒学大师——淳于越,这一点颇让人思量。 我们读历史,总有一个错觉,总以为大秦虎狼之国,必定是罢黜百家,独尊法术,其实不然,至少在大秦王朝建国之初,秦始皇对待诸子百家的总体态度是开明的,如他创建的“博士议政制度”,就是吸收六国的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而扶苏的老师淳于越,就是秦国博士集团的首领人物。 也就是说,秦始皇其实在一开始,是想让秦朝文化、百家齐放的,但随着秦宫之中儒法之争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某些讥讽皇帝、威胁到其统治的不当言论,终于使得秦始皇不得不立下决心,,将法术立为帝国的主要意识形态。 如果说“焚书”扶苏还可以理解,但当秦始皇开始“坑儒”竟杀掉了包括扶苏老师淳于越在内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的时候,扶苏终于受不了了,于是率然直谏:“诸生皆诵法。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大怒,他开始后悔让扶苏接触那些可恶的,于是决定让他远离充斥着各色人等的咸阳到帝国的边疆、去蒙恬那里担任监军、去体验一下生活。蒙恬精通兵家与法家,又功高谋远,深得始皇信任,他定能将扶苏培养成一个刚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稳重的合格接班人。 在蒙恬的帮助与影响下,经过几年的塞外征战使扶苏迅速成长为一个刚毅武勇,信人奋士的出色将领,他勇猛善战、屡立军功,深慰始皇之心。他宽厚仁慈、谦逊待人的作风更深得广大军民的拥戴。 其实,秦始皇派扶苏去与蒙恬一起守长城本是其政治上极高明的一招。中国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帝王,对于自己的身后事,都会费尽心思务求安排的妥妥当当。 第一:兄弟是帝国的柱石,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蒙恬位居大将军,掌握着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威振北方,深受军民爱戴;则位居上卿,每日不离皇帝左右,侍帷幄为朝廷重臣。两兄弟一内一外,且,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所以秦始皇这一着,就等于在自己身后为扶苏安插了两个忠诚度无可怀疑且手握军权、的重量级助手,有了他们以及军队的支持,相信扶苏可以非常顺利的即位。 第二:即使自己死后有什么政治波动,扶苏在外面带兵,也可以躲避政治中心的风雨和可能的暗算。什么样的人最可怕,那就是统帅着全国的军事力量在外,而本身又是合法继承人的大将。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发生了的政变或者动乱,那么扶苏首先不会受到人身安全方面的胁迫,又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自保和进取,一样可以重新夺取政权。 始皇帝对于自己属意的接班人,做的诸多安排,可谓用心良苦了,可惜他机关算尽,还是无法预料到事情的发展竟然完全出乎了他的既定轨道,无数的偶然结合成一个必然,让他的一切努力成空。关键的问题是,秦始皇最终还是没有在死前确立太子,他总以为自己会,立储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一个想法大大的害了他,也害了整个帝国。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妃子是谁?历史上最廉价的防空武器之防空气球,铁索连接组建天空防御网络怎样避免氢气球爆炸,台州氢气球爆炸造成57人受伤/打火机作怪盘点冥界四花都有哪四种花,彼岸花/曼陀罗花/罂粟花/夹竹挑(邪门)吸毒草可以放在卧室里吗,不适合放在卧室(晚上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秦军方阵简介是怎么回事?方阵的装备和作战方式是什么样的

方阵是指秦军拥有一种步兵方阵,手持7米长矛,将它端平,靠它很长的优势刺伤敌兵。的弩,有效射程可达10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秦人在作战时,在没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是秦国集权管控和强力军事制度的集中体现,方阵中弩、步、车、骑的规则分布,让人联想到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图。根据地形地势,敌我方力量优势对比,方阵的统帅摆阵布兵,时而严阵以待,时而机动灵活地调整着阵法的变换,以最有效的方式调集着内部组织资源。 简介 秦军拥有一种步兵方阵,手持7米长矛,将它端平,靠它很长的优势刺伤敌兵。秦朝的弩,有效射程可达15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秦人在作战时,在没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 装备 1974年,在陵兵马俑坑中发现大量兵器,这些兵器让人们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一条6.3m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整个长矛接近7m。这种长度的刺杀兵器,端平都十分吃力,秦军是怎样用来作战的呢?如果用来单兵作战,7m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但是,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拥有7.2m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专家推测,秦步兵中应当也有类似的长矛方阵,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的力量。 在兵马俑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两种长柄刺杀兵器——戟(jǐ )和铍(pī )。戟的长度在2.8m左右,它实际上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与长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单兵格斗,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自由搏击的技巧和发挥个人才华是最关键的。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约在3.5m左右,持铍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种队形去冲击对手。 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根据猜测,秦军的步兵方阵中,长矛手起到拒敌的作用,利用长度优势杀伤敌人,抵车——当时主要的突击部队;铍手在长矛手身后,当长矛手的阵型被打乱的时候,以较小的突击阵型,利用极强的突刺能力将突入的敌人推出去;戟手则是在方阵陷入混战时,以单兵为单位加入战斗,肃清阵内之敌。 作战方式 不论发生什么情况,这些士兵都要挺着长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保持方阵不变。可以想像:为了将几千人、几万人变成一个铜墙的方阵,士兵们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武器和作战方式来看,长矛手是杀伤力最大的步兵兵种。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随机文章中国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因水电站而沉没于湖底的千年古城(保存完好)揭秘牛顿神学发现了什么,追根溯源宇宙还是由上帝手中诞生的(NO)耶稣是外星人是真的吗,教堂壁画显示耶稣在宇宙飞船中(猜测)外星人正在向地球发信号,苏联接收到5万光年外的外星飞船求救信号戴森球有建造的价值吗,价值巨大成为人类征服太阳系的标志性造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