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朱元璋简洁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措施是怎么样的?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的治国措施:

朱元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缺乏想像力的皇帝了,从来没有人围绕着他而编造过什么香软情浓的绯闻轶事。但同时,朱元璋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大胆的皇帝了,没有谁曾像他那样,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改造整个社会。

英文的“Utopia”,音译过来就是“乌托邦”。它本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者莫尔代表作的书名。莫尔在书里描绘了一个幸福、美好、自足的理想世界。从此“乌托邦”也就成了“理想国”的另一个同义词。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肯定没有读过莫尔的大作。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一个理想国的孜孜追求。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皇帝的出身不同,朱元璋从底层爬上来的过程中,吃了太多的苦,见过太多的黑暗面,这或许成了他日后改造社会的强大动力。

image.png

极端痛恨贪污

那些流浪的岁月,乞丐的经历,还有和尚的生涯,应该是朱元璋对原有社会体制充满了敌意的主要原因。他的父母兄弟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全部死亡殆尽,那种人世间难以描述的惨痛,恐非常人所能理解。所以,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每每想起父母的惨死,朱元璋仍忍不住想要去寻找出一个凶手。

这个凶手,他在许多次与臣僚们的谈话里都提到过。他不止一次地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他不止一次地重复过那两个字:贪污。

所以,朱元璋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苛的针对贪污的法令。许多年以后,海瑞还在给皇帝的奏章里无限缅怀这些法令,他认为在他那个贪污横行的世界里,只有恢复太祖皇帝贪污八十贯钱就立即绞死的酷刑,以及恢复对官员们贪污的剥皮实草的酷刑,才能让这个世界干净一些。

所谓的剥皮实草,其实是朱元璋为了为了增加对官员们的震慑力度,特意制定的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骇人听闻的酷刑:他下令在各地县衙前面都设立设置一个土地祠,县里如果出现贪污的官员,就将他们处死,然后把他们的皮剥下来,挂在土地祠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供众人参观。也有一种说法,这个塞上稻草的人皮草人,不是挂在土地庙里,而是挂在各县衙的大堂上面。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朱亮祖。作为明朝的开国大将,朱亮祖倚仗自己的功勋,贪赃枉法,肆无忌惮。朱元璋将他处死后,就曾下令将他的皮剥下来做成稻草人,悬挂于闹市之中。

image.png

朱元璋在处理贪官方面是绝不手软的。他从来不害怕杀贪官杀得太多。好几件大案,每每牵连上万官员。有人劝他留点情,不要把天下官员全杀光了,到时候就没人替他管理国家了。朱元璋毫不为意,回答说:“官还怕没有人做么?”到最后真的杀得太多、关的太多,许多县里都没了官员主事,朱元璋仍然拒不妥协,他下令把那些关押在牢狱里的前县令们拉出来,继续发挥“余热”,到大堂上去处理纠纷。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个戴着镣铐的县令,坐在一具人皮草偶下面,审问着几个戴着镣铐的百姓。

朱元璋对待贪官污吏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严厉。最后,他终于创造出一个以往统治者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得方法——他下令,普通百姓只要发现了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们绑起来,送到京城治罪。任何人都不许阻拦,否则俺老朱就杀他全家。

对小农情有独钟

也许是自己本来就出身小农的缘故,朱元璋的一生,始终都对一个完全由大量小农组成的静态社会向往不已。

追究这种爱好,除了“阶级感情”之外,另一点也不能忽略:小农出身的朱元璋,应该最为了解小农在一个社会当中的脆弱性,他们很难经得起任何社会波动的冲击。朱家当年就是在这种社会波动中由自耕农而佃农,由佃农而终于几乎全部饿死的。所以,小农应该是一个社会当中,最厌恶社会波动的群体了。而一个由这种社会波动的厌恶者所组成的社会,它的稳定性自然是极高的。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朝代能够留创千秋万代,自然会对这些波动厌恶者群体情有独钟。

所以,在左手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朱元璋右手着力打击的目标,则是富商和地主。他并不想创造一个均贫富的新世界,但他拒绝在自己的国家里出现大幅度的贫富分化,因为那将意味着大量的小农失去家园,失去厌恶社会波动的特性,而转变为对社会波动具有狂热追求的流民,曾经作过很长时间流民的朱元璋,对此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所以,朱元璋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仇富、最歧视商人的皇帝。他认为,只有那些实实在在生产粮食和棉花的劳动才是劳动,那些商人们整日游手好闲,从来不生产任何产品,却过着奢华的生活,显然,是社会的寄生虫。商人们成了被朱元璋首先从自己的国度里清除掉的群体。江南巨富沈万三的传说,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炉了。

据传说,朱元璋做皇帝后,沈万三屡次向朱元璋捐献资财,甚至出资修筑了从洪武门到西水门的城墙。但结果沈万三还是被抄了家,并发配云南。沈万三的许多故事真假难辨,但这些故事所构筑的那个背景——一个仇富的皇帝坐在南京城里,则是完全没有错误的。为了贬抑商人,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还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当然,朱元璋可能没有考虑到,前者有权利穿,但却穿不起,后者没权利穿,但却都烂在了箱底。同样,商人科举、做官,都受到种种的刁难。

image.png

 

 

推崇乡村道德自治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第一个对改造自己的人民产生了莫大兴趣的皇帝。对上层社会采取严厉打击措施的朱元璋,却对底层民众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友善。这可能和他的上下分治的施政方针有关,在上层,他大量采用法家的冰冷的法律以及铁血解决问题,而对下层,他却始终试图以儒家的温情的道德秩序,来建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静态农业社会。

在建国之后不久,朱元璋就推行了以村为单位的里甲制度。这项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提倡村民利用心中朴素的儒家道德意识,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其实有些类似于村民自治。里长由村民推选德高望重的长者来担任,然后里长凭借自己的道德榜样,也就是道德制高点所赋予的权力,来仲裁本地所发生的财产、婚姻、争斗等纠纷,并负责向村民们及时传达朝廷的指示精神。

朱元璋在《大诰》里面规定:每个村子都应该定期举行村民大会,大家集中在一起来讨论村务,表扬一下近期行为高尚的村民,号召大家向其学习。德高望重的里长,有责任向村民进行道德训示,并对那些行为不检的村民进行斥责和处罚,如果这些人屡教不改,就会以“顽民”的名义向朝廷申请将其充军。朱元璋后来举行“全国人民读《大诰》运动”,就是利用了这一自治渠道,遴选出了一大批“学习《大诰》先进分子”,朱元璋在南京城里亲切接见了他们;也揪出了一大批“抵制《大诰》的坏分子”,朱元璋把他们统统流放到了边远地区。

内敛的军队

朱元璋熟悉小农的静态本性,所以他始终致力于不让许多外部因素去迫使小农离开土地,而转化为流民。打击贪官和富商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改革军队,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除了官员和地主,供养军队也是小农们的一项重大负担。如宋朝的军费开支,就一度占到过国家财政收入的半数以上。军队是国家的基石,当然不可能取消,所以,建立一支内敛的的军队,自然就成了朱元璋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所谓内敛,有两层意思。一是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二是在对外关系上的保守态度。

明朝建立时统计,全国总人口为6050万,而兵员总数为200万,平均30个百姓养一个兵,这在百废待兴的明朝,无疑是一个很重的负担。所以,朱元璋决定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实行军民分籍,实施“卫所制”。所谓“卫所制”,其实就是军屯,朱元璋希望政府能够做到以军养军,军费开支不再从财政开支中拨付。他把卫所周围的土地收归国有,也就是“官田”,要求各卫所都要从事屯种。具体规定则是:边疆地区,十分之三的部队守城,十分之七的部队屯种;内地则是十分之二守城,十分之八屯种。屯种的士兵每人分给田地50亩,动员军户全家共同耕种,配备耕牛、农具,教种植技术,征收租税。

朱元璋的努力在当时收到了成效,他曾经不无自豪地和大臣说:“我养了百万军队,却不多费国家一粒粮食。”可惜的是,在朱元璋之后,卫所制度迅速堕落,到了崇祯年间,军队早已不能自给自足半粒粮食,所有军费开支,仍然需要从国库拨付。这也成了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乌托邦是美好的。但最终一切却都在朱元璋去世之后烟消云散。个中最重要的原因,也许从这场社会大改造运动开始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这场乌托邦运动的权力基础只有朱元璋这个孤家寡人。他无法实现这些举措的利益平衡,所以,只要他一去世,这些措施都必然会走向崩溃。

明太祖朱元璋问女子:天下什么最大?被逼嫁给皇子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绝对天下第一,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 但是偏偏有些皇帝就是对"天下什么最大?" 这个问题比较偏好,让朝中的大臣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你说不到皇帝心里,可能就断送前途。 要说他皇帝天下第一,他还谦虚推脱。 说自己哪里敢称天下最大,朕的衣食父母是普天下的子民。 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曾问过这个问题。 但是他问的不是身边的大臣,而是一个女子。 结果这个女子,回答了四个字,仰头大笑说:你做我的儿媳妇吧。 朱元璋问的这个女子,可不是一般人家的闺女。 她是元末名将的妹妹。 这个扩廓帖木儿可是朱元璋的劲敌,汉语名字叫。 他作战勇敢,战术精良,既让朱元璋恨的牙疼,也是朱元璋最想得到的战将。 元末,由于朝廷的腐败,各路起义军风起云涌。 那时的蒙古士兵似乎没有了当年的剽悍,被农民起义军追着打。 的帝国大厦在风雨中飘摇。 而此时的王保保就成了元朝重振雄风的最后的稻草。 在同起义军的交战中,王保保发挥的卓越的指挥才能,几乎每战必胜。 就连朱元璋也佩服,日夜都想得到这员良将,为他所用,但是最终没有实现。 朱元璋在消灭其他割据武装后,就派徐达和常遇春开始北伐。 并秘密交代,凡是遇到王保保的一定活捉。 徐达的北伐大军一路北上,把元顺帝杀的落荒而逃。 而王保保就在元顺帝身边,最终王保保还是逃脱了。但是他的妹妹却被俘虏。 王氏从小也是识文断字,满腹经纶,朱元璋一看心里甚是喜欢。 决定把她许配给自己的儿子朱樉。 他这样做是有自己的目的的,一是让王保看看大明朝没有亏待她妹妹。 希望他能早日归顺大明,主要的还是用这种方法来离间王保和元朝的关系。 但是这个王氏也是烈性女子,宁死不从。 他对朱元璋说: 自己的老父亲刚刚过世,要为父亲守孝三年,守孝期间谈婚论嫁这是对亡父的大不敬。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小女子,问了一句话:"你说说天下什么最大?" 王氏张口说:忠孝最大。 她想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是在守孝期间,不能婚嫁。 但是朱元璋听到这四个字,仰天大笑。 指着王氏说: "你不要忘记,孝的前面还有一个忠字。 忠君为先,守孝为后。我是君王,我让你嫁,你就必须嫁。" 随机文章秒杀人类的火焰龙卷风,比世界上最恐怖的龙卷风还牛(尸骨无存)哥斯拉和基多拉哪个强,前者体重机能碾压基多拉/哥斯拉未尝一败赤道为什么是一条重要的纬线,南北半球分界线/动植物长得更快更大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发射40颗导航卫星/精度堪比GPS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区别​,丹霞地貌是红色/喀斯特地貌是白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朝两宋和明朝的火药有什么分别?都是如何用火药制造武器的

1、时的火药 火药发明之前,火攻是军事家常用的一种进攻手段,那时在火攻中,用了一种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头上绑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射出去,用以烧毁敌人的阵地。如果用火药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火药发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种抛石机抛掷石头和油脂火球,来消灭敌人。火药发明之后,利用抛石机抛掷火药包以代替石头和油脂火球。据路振的《九国志》记载,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 2、两宋时的火药 到了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据《·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唐福向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 火药兵器在战场上的出现,预示着军事史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从使用冷兵器阶段向使用火器阶段过渡。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武经总要》中记录的早期火药兵器,还没有脱离传统火攻中纵火兵器的范畴。随着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逐步过度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 硝酸钾、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药被称为黑火药或者叫褐色火药。这种混合物极易燃烧,而且烧起来相当激烈。如果火药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就会发生爆炸。火药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和热量。原来体积很小的固体的火药,体积突然膨胀,猛增至几千倍,这时容器就会爆炸。这就是火药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火器。 北宋时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药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药燃烧爆炸的原理制造的。蒺藜火球、毒药烟球是爆炸威力比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向“霹雳炮”、“震天雷”也出现了。这类火器主要是用于攻坚或守城。公元1126年,守开封时,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的围攻。金与北宋的战争使火炮进一步得到改进,震天雷是一种铁火器,是铁壳类的爆炸性兵器。元军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开封)时金兵守城时就用了这种武器。《金史》对震天雷有这样的描述:“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这样的描述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这是对火药威力的一个真实写照。 火器的发展有赖于火药的研究和生产。《武经总要》中记录了三个火药配方。唐代火药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火药中加入少量辅助性配料,是为了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等效果。火药是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1044年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火药配方,以不同的辅料,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的不同目的。 宋代由于战争不断,对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时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军器监雇佣工人四万多人,监下分十大作坊,生产火药和火药武器各为一个作坊,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史书上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这些都促进了火药和火药兵器的发展。 时出现了管状火器,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火枪是由长竹竿作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作战时点燃火药喷向敌军。陈规守安德时就用了“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公元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成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竹筒作的,这种管状火器与火枪不同的是,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弹。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声。现代枪炮就是由管状火器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管状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飞跃。 突火枪又被称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制造的而得此名。《》所引的《行军须知》一书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时曾用过火筒,用以杀伤登上城头的敌人。到了元明之际,这种用竹筒制造的原始管状火器改用铜或铁,铸成大炮,称为“火铳”。 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 3、 明代在作战火器方面,发明了多种“多发火箭”,如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支箭的“”;最多可发射100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明燕王(即后来的)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就曾使用了“一窝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堪称是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当时水战中使用的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器。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另外,该书还记载了“神火飞鸦”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烧性能的雏形飞弹。“神火飞鸦”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它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的愿望。根据史书的记载14世纪末,的一位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行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随机文章北极圈里的富兰克林木乃伊,因铅中毒而死在探索航道的路上地球2032年灭亡过程图有哪些,地球将会被超大小行星毁灭美国林肯总统发现的马蝇效应,激励和竞争是人类创新的动力重型猎鹰火箭的运载能力全球第一,能将特斯拉送到火星轨道揭秘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世界各地巨人遗骸证明远古文明存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