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丁谓做了什么事?为什么称他为两宋奸臣之首?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宋朝是古代上出奸臣最多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后,定下优待士大夫的规矩,读书人无论犯了多大的罪过均可免死。优渥的政策并没有换来读书人的忠诚,反而恃宠而骄。自神宗以来,宋朝奸臣辈出,蔡京、童贯等“六贼”将朝政弄得乌烟瘴气,“靖康之变”的发生巨大真相就是拜他们所赐。若说两宋奸臣之首,当丁谓莫属。

image.png

  丁谓是奸臣,也是能臣,同时也是个天才式人物。丁谓自小聪慧伶俐,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书读一遍就能背诵。天赋使然,丁谓多才多艺,天象占卜、书画棋琴、诗词音律,无一不精,无一不晓,文追韩、柳,诗似杜甫,帆叶网,时人评价他的文章,“自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

  丁谓的诗文才华,对他而言只是副业,他真正擅长的是治政。公元1009年,汴京皇宫失火,被烧成一片废墟,丁谓负责复建工程。他接手工程后,充分发挥了统筹兼顾精神。他下令从皇宫到汴河挖一条深沟,引汴河水入内当作水道,用于运输建材;挖出来的泥土用于烧砖制瓦,就地取材,省去搬运之苦;复建工程完成后,再将建筑垃圾填入沟中。一举而三得,仅用七年便完成了复建工程,还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丁谓挖沟”也成为统筹工程学中的经典案例。

  在治理民生问题上,丁谓也颇有心得。四川路少数民族不堪压迫聚众造反,朝廷多次派兵镇压,官军一到,叛军便躲入深山,官军一撤,又继续为祸一方。丁谓奉命前往处置。他一到任便下令休兵,冒险入深山见其首领,晓谕朝廷安抚之意,并宣称边民迫而造反,朝廷一律赦免。叛军感激涕零,纷纷表示愿意归降,并刻石立誓,永不反叛。

image.png

  丁谓兵不血刃平定叛乱后,又在边境开放榷场,允许边民牧羊贩马,以粮换盐,边境民生大大改善。终北宋时期一朝,西南再无反叛。真宗问道:“边防如何才干安宁?”丁谓答道:“官不邀功,兵不生事,以静为胜,边境自然安宁。”真宗深以为然。

  所谓能者无所不能,丁谓虽然是文官,处理边防之事也是得心应手。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侵,宋民惊慌失措,纷纷渡河南逃。渡口船少人多,船夫借机邀利,不肯渡民过河。丁谓见状,下令从监牢提死囚数人,冒充船夫斩于船上。船夫大惧,遂不敢造次,仅用三日便将全部宋民渡过黄河。紧接着,丁谓又挑选精壮民夫在南岸击鼓摇旗,刁斗彻夜不息,声闻数十里。辽军以为宋军有准备便撤军而去,从此境内晏然。

  如此看来,丁谓是个能臣干吏。从政四十余年,历任户部判官、工部员外郎、盐铁副使,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书,军政、民政、工程、军队无不得心应手。这样一位能臣,却在权力斗争中迷失本心,成为一个溜须拍马、献媚邀宠的奸佞小人。“溜须”一词就是由丁谓为寇准擦须而来。

  丁谓为官期间,做了不少大坏事。一是撺掇真宗大兴土木,二是勾结太监陷害寇准,三是假献祥瑞邀宠媚上,桩桩件件,无一不是佞臣所为,因而被“天下目为奸邪”,人们将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合称为“五鬼”。丁谓的下场也颇为凄惨,年近六旬被贬至海南,四个儿子、三个弟弟全部被降黜。

苏轼要多次推荐宋朝大奸臣高俅?真相是什么

对真的是大奸臣吗?为何还要多次推荐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知道中的恶人高俅是一个出了名的,以陷害忠良为乐的人。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提到他,就会和小人,恶人等划上等号,他也几乎成为了奸人的代言人。但是这个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历史上有真人吗?真人的品行又是什么样的?其实在历史上的确有高俅这个人,根据历载当时十分的欣赏这位少年。一想到能让苏轼这样的人物看重,那么他也肯定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水浒中高俅与现实的完全不同,首先定义是一个泼皮户,是一个就会算小聪明的人。 机缘巧合之下,有人把它推荐给了苏轼,之后他又被推荐给了当时的驸马。通过驸马他又结识了端王,后来端王继承了王位,他也非常走运的和端王一起得到荣华富贵。文学作品里的他只是一个运气很好,不学无术的的人,但是事实上的他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能让苏轼看重的人肯定是不会差的,其实高俅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们都知道因为政治不和的两派互相争斗,苏轼也无故经历了多次贬谪,聪明的他也知道必须为自己做打算,多培养一些能用的人才。 正巧他被贬为知府小官的时候遇见了高俅,见他十分的有才气,就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好友的头头,但是因为政见不和,拒绝并疏远了他。但是苏轼没有放弃,又把高俅推荐给当时的驸马爷,成为了府上的,住了好几年,在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很受欣赏,最后一直升迁,他的家族也因此得到了皇家的庇护。而苏轼则是一直在被贬,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而此时的高俅呢,虽说一直受到恩宠,但是并未忘记苏轼的恩情。 据史料记载,高俅也曾帮过苏轼,但是奈何朝中派系斗争激烈,稍微有点动作就会引火上身,高俅也不得不模糊自己的立场。不过虽然苏轼被流放,但是他的孩子却得到了很好地保护,有的后来升了大官,其实这都离不开高俅的帮助。根据历史记载可知高俅是个出身很贫寒的人,最后能够在上流占得一席地位,其中肯定离不开苏轼的多次推荐,将其送入宋朝的高管文人圈中,我们都知道宋朝对文官的重视程度,他这样做也是帮了高俅很大的忙。而苏轼的这一个举动不仅帮了高俅,也同时保护了自己的子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宋朝著名将领种师中悲惨命运 最后被金兵乱刀砍死,以身殉国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时候打仗,有一样东西对战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粮草。如果战争一方粮草的供应跟不上,士兵三天两头饿肚子,那不要说跟敌军交战了,可能来个急行军,士兵就饿死累死一大半了。所以说粮草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位大将,他的故事也和战争中的粮草有关系,甚至他的兵败身亡,也可以说是受到了后方粮草供应迟缓的拖累。是谁呢?大将种师中!这个名字可能许多人并不熟悉,不是因为钟将军在历史上不出名,只是因为他很少被写入小说或电视剧本中,所以人们才不认识他,实际上他是一位宋朝十分著名的将领。 粮草 一个人被称为大将,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种师中也是一样,他是一个军人世家出身,他的爷爷在当年就是一个名的大将军叫作种世衡,他的哥哥也是一元军中猛将,叫作种师道。到了种师中,更是青出于蓝,上阵杀敌十分英勇,指挥士兵打仗也往往能获得很大的胜利。但是这位大将军最后却没有落得个很好的下场,而且并不是在战场上拼杀输给了敌人,而是受自己一方粮草供应的拖累,以至于,留下了极大的遗憾。 种师中 怎么回事呢?那时北方的金兵刚刚开始南下侵略宋朝,占领了宋朝的许多城市,气焰嚣张,一路烧杀抢掠向京城攻来。朝廷派出种师中和另外一位大将姚古领兵御敌,迎战金兵。战争一开始,种师中的部队就表现出了英勇的作战风格,就像一群凶猛的老虎一样,迅速打败了金兵。金兵一看遇到了这么强大的对手,眼见着得不了好了,于是慌忙退兵。消息传到的耳朵里,皇帝非常高兴,立刻命令种师中乘胜追击,追着金兵继续打,好好的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但是种师中作为在前线征战的大将军,对战争形势有着更深入的了解。知道这次金兵虽然吃了亏,但是绝对不能追击。因为一旦离了大宋自己的地盘,到了金国领土,金人骑兵的优势就会被发挥出来,而且当时他所统领的军队人数并不多,如果贸然进攻,在后方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吃下大亏。 种师中 于是种师中上书恳请皇上结合实际,更改追击的命令,但是没想到皇帝看了之后不但没有采纳,反而非常生气,朝中大臣也在皇帝面前诋毁种师中,说他不拿皇帝的命令当回事。所以皇帝又下令继续追击,而且明确的告诉种师中,如果不服从命令,那就要被砍头。皇帝的命令传到了种师中这里,种师中心想:“一个领兵打仗的将军,如果接到了进兵的命令,而不前进,那在军队中是最大的罪名,对于将军本人来说,也很容易被说成胆怯不敢进攻。我从小在战场上长大,一辈在领兵作战。难道到老了,又要落下一个临阵胆怯的名声吗”?当然不能!于是在这种压力下,种师中只好按照皇帝的命令,领兵继续向前进发。到了金国领土,种师中凭着自己的用兵才能,又打了一次打胜仗,占领了金兵防守的平定和寿阳。这时候本来可以继续向前推进,但是种师中军中却遇到了问题——粮草跟不上了。种师中心里犯了愁,在出发之前给皇上的回复中,明明说了自己答应进军,皇帝也说好了后方军士和粮草的补充都不用担心。但是到了关键时刻怎么还是出问题了呢?于是种师中就命令士兵停止前进,扎营休息。从军中缺粮到军中无粮,士兵们纷纷逃跑,种师中心里越来越焦急。连催了几次,都没有回音。 抗击金兵 终于在几天后,金兵得知了宋兵军中无粮的消息,率队反扑了过来。在种师中的指挥下,饥饿的士兵也算是勉强守住了城池。但是您想,一群饿着肚子和人拼命的人,又能坚持多久呢?而且士兵们都不傻,眼看着连吃的都没有了,饿着肚子打仗和送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又有大批士兵逃跑,种师中的实力大大削减。又过了一段时间,金兵看准机会,组织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时种师中的部队不要说进行像样的反抗了,很多士兵饿的甚至连把手中的武器拿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结果不用猜也知道了,宋兵被打的溃不成军,金兵很快又占领了城池。种师中带兵在城中和金兵死拼,终于也耗尽力气,被金兵乱刀砍死,以身殉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面对这样一员猛将的惨死,我们不由得会生出许多感叹,在封建王朝统治的时期,往往会出现“气数将尽”这样的词。猛地一看,觉得这就是迷信,哪来的气数啊?明明就是舆论造势,让天下人都知道要改朝换代了,旧皇帝的气数不行了。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朝代出了昏君,再加上可恶的小人,整天围在皇帝跟前陷害有功的大臣,那么真的就是“气数将尽”的表现了。不是“气数将尽”使一个国家灭亡,而是一个皇帝的昏庸、一个朝廷的腐败造成了自己国家的“气数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丁谓宋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