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崇祯重用魏忠贤才能挽救大明江山是真的吗?崇祯还有什么方法和方式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对崇祯要怎么做才能挽救大明?真的得重用魏忠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要我说,崇祯要想保住明朝,就应该跪下来舔着魏忠贤的脚趾头表示:魏爸爸,这个皇位你来坐吧!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是这样才能保住明朝?

  我真的奇了怪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魏忠贤这种货色,甚至认为明朝之所以当时不亡,全靠了魏忠贤。那索性直接让他当皇帝,这样明朝就能延续下去了。

  不过真要是这样,估计很多人又不答应了,他是不是要传位给自己的那些干儿子太监?那咱们岂不是太监王朝的子民了?那还谈个毛线的文明古国啊。太监这种职业本来就是古代文明的糟粕。

  明朝之所以灭亡,原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根本就不是崇祯或者魏忠贤某一个人就能摆平的,因为社会矛盾,阶级斗争,内争外患已经到了极度尖锐的地步了。

  不管崇祯怎么做,都难以挽回大明王朝这艘行将就木的破船。只能说在某些方面做到位的话,可以延缓这艘船的沉没。

  第一,崇祯应该大肆削减宗室供给。

  崇祯皇帝穷得跟要饭的没什么差别了,当然不是指现在的要饭的,现在的要饭的比一般人有钱的多,家里豪车别墅不是妄谈。

  每年收上来的赋税,要么用在军费上,要么用在宗室供养上。朝廷里的大臣,几个月不开工资,那已经是常态了。

  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明史》

  让人家给你干活,你还不发工资给人家,这也就算了,甚至你还要让这帮人掏出老本来帮助自己,这就有点过分了吧?

  人家不愿意出钱,你就用不爱国来道德绑架人家,好家伙,这种包赚不赔的买卖,谁不想干啊?所以说崇祯那叫异想天开。最后没办法甚至连自己的几个老婆的嫁妆都不放过。

image.png

  当时每年就只能收上来那么点钱,这也要开支,那也要花销。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节约用钱。最好办的,那就是削减宗室们的供给。

  朱元璋是个自私鬼,他把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分封为藩王,世代都必须要得到国家的供给。朱棣夺了天下,为了防止其他藩王这么做,把这帮人的兵权给夺了,并且下令这些诸侯王的子孙后代全部都由国家供养,永生永世。

  前期还好说,就那么几十个王爷,勉强可以对付。可是一代代传下来,这帮宗室除了在家生孩子,连出去工作都不允许,他们每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俸禄,自然是不断娶媳妇儿不断生孩子了。

  久而久之到了崇祯朝的时候,老朱家的子孙后代不下一百万之多,这么庞大的宗室,都需要朝廷来供养,哪里供得起呢?

  朱由检还死要面子,自己都要穷死了,还不能穷了宗室。其实宗室比你有钱多了,人家良田万亩,每年收租都吓死人。

  因此我认为,崇祯要想挽救明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削减宗室供给。再从他们手里夺取一半以上的田地收租供给军费。反正他们没有实权,这是最好办的,只要拉得下脸来,不怕挨骂就行。

image.png

  第二,崇祯应该缓和农民军的关系。

  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这帮人简直就是明朝的毒瘤啊,崇祯还忙着对付关外的满清,这帮人就在家里闹腾。

  陕西、河南、山西、湖北、安徽等地,全部都有他们的踪影。而且他们善于打运动战,一旦运动起来,那军费消耗可就吓人了。

  所以说我认为当农民军刚起义的时候,崇祯就应该想办法稳住他们的局面,以优厚的待遇招抚这帮人。

  人家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没饭吃才起来造反的。只要保证他们有饭吃,鬼才愿意出来拼命了。这么低的要求你都不满足,那活该被推翻了。

  至于那几个头目,完全可以封他们一个侯爵,给他们几千户百姓作为食邑,这事情就算是解决了。大家没有什么血海深仇,又不是你用红衣大炮轰死了努尔哈赤那种仇恨,人家不会拼了命来要了你的命的。

  就算关系无法缓和,在关键一战潼关之战前,崇祯都不应该让孙传庭主动出击。防守尚且可以苟活,主动出击,那就是孤注一掷了。

  结果我们都知道,孙传庭战死,导致明朝再也无险可守。李自成这才从山西一路打进了京城。与其灭亡,不如苟活好了。

image.png

  第三,崇祯打消那些疑心病。

  崇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疑心病太重。基本上他重用的人才,一个个都是先特别信任,后来就特别不信任,最后就宰了人家。

  比如说袁崇焕,说好了给人家5年时间平辽,那个时候多信任人家啊,又是尚方宝剑,又是亲自送行。结果才一年多时间,崇祯就受不了闲言碎语,居然把袁崇焕给凌迟了。

  关于袁崇焕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是不管怎么黑他,总不能说他有叛国的意思吧?皇太极绕过他的防线直奔京城,这也能怪他?袁崇焕要真的想造反就不会带兵勤王,更不会只身入京受死了。所以说仅从这一点来说,崇祯的疑心病太重了。

image.png

  再比如说杨一鹏,人家在四川给你立下了汗马功劳,招抚了多少起义军?你心里没点数吗?一旦凤阳被攻克,你把什么气都撒在杨一鹏身上,这就有点过分了。毕竟杨一鹏当时在淮安,根本来不及前去拯救凤阳。

  乘胜陷凤阳,焚皇陵,留守署正朱国相等皆战死。事闻,帝素服哭,遣官告庙。逮漕运都御史杨一鹏弃市,以朱大典代之,大征兵讨贼。---《明史》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熊文灿、孙元化、刘策等人全部都是因为崇祯听了闲言碎语以后,才下了杀手。

  这些人其实都很有能力,当时正值用人之际,人家又没有造反的心思,把他们都杀了,谁还肯给你卖命呢?因此明朝后期没人愿意去勤王,反正去了也会被怀疑,还不如不去。

  总结:崇祯再努力也只是延缓明朝的衰亡罢了。

  其实王朝灭亡是有定数的,两百多年的王朝,你还想怎么样呢?明朝已经从根上烂掉了,根本就无法彻底拯救,只有推倒了重新再来才有希望。

  真让魏忠贤来做皇帝,那么首先明朝人的气节就都丢了。因为得到重用的全部都是拍魏忠贤马屁的人,这种王朝延续了又有什么意义?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高拱成为明朝首辅后,为明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你认识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公元1569年,高拱授文渊阁兼掌成为首辅,位居人臣的顶端,这一年,也是继位为的第3年。 延续到明穆宗朱载垕时期,内忧外患,特别是位于边陲之地,表现的更为紧张,几乎上报边民频发事端的告急文书,几乎每日不停的穿梭于驿道之上。 高拱力荐人才只看到别人的闪光面 上报最多的是来自于两广、云贵一带。高拱作为首辅,最为信任和依靠的重臣,他当然要展示自己治国的能力,才不辜负皇帝的信任了。 虽然,高拱被任命为首辅之前,朝廷已经派出战将去两广一带征剿发动叛乱的边民,但是成效不大,有点叛匪越剿越多之虞。 当高拱当上首辅的第一天起,他想必须换一种思路,不能按照常理去任命指挥按照兵书上讲述的战法打战的将军。于是,高拱向明穆宗朱载垕推荐要担任两广总督,他去了,很快就会传来捷报的。 当朝臣们听到高拱推荐殷正茂去剿匪,不以为然,甚至还讥讽高拱,高大人是不是忘记了这家伙可是个大贪官,你让他去带兵剿匪,那他会不会把军饷粮饷贪污光了。 面对大臣们的质疑,明穆宗朱载垕一时犹豫不决。高拱看出了万岁的心思。他向皇帝打起了包票。说道,万岁,虽然殷正茂有贪污这样不好的名声,但他带兵严格,尤其是特别会打仗,这样吧,我个人捐钱给他做担保,当然打胜了,万岁你可要把我捐的钱还给我。 明穆宗朱载垕和朝臣们听高拱这么一说,也几乎不在言语了,他们知道高拱捐出那么一大笔数额给殷正茂,不用说可是高拱家的全部财产。 话说回来,就是殷正茂打赢了,万岁也不会给他那么多的赏赐的。朝臣们没话说,明穆宗朱载垕自然,旋即任命殷正茂为两广总督,全权负责两广剿匪事宜。 殷正茂得知自己能够担任这一重要的职位,当然对高拱感激不尽,不把边境匪患剿灭,那能对得起高拱的信任和举荐吗。 出征至两广,以及云南之地剿灭匪患的殷正茂,把该打的战打活了,的匪患平息了,朝臣们佩服了,明穆宗朱载垕更对高拱了。 力排众议设立贸易口岸 更能检验高拱的远见和魄力的地方还是在这里,公元1571年,明王朝和被赶到大漠的蒙元残余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这一年之孙把汉那吉审时度势,他知道凭借蒙元的实力,是无法实现祖先的荣光,再去中原大地潇洒停留,既然不能实现祖先的愿望,那索性就坡下驴臣服大明。 这里不能不说到蒙元自退出中原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完全改变了,不在单纯的依靠逐水草而居,过那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很多蒙元贵族,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子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仅仅喜欢吃羊肉,喝马奶子酒,也喜欢品尝中原的美味佳肴,更钟情于雪白的白面大馒头。而美味佳肴的食材,除了拥有羊肉,更多的还要其他相匹配的食材才能做成的。 这里当然要佩服把汉那吉的勇气的,敢于向明穆宗朱载垕递交投降书,要跨出这一步是需要多大的勇气的。 当然,既然把汉那吉选择了投降,接受了大明王朝的招安,自然也会提出了相应的条件,无疑是很正常,也是很有道理的。 把汉那吉具体的条件为:恳请我皇万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每年向大明进贡马五百匹。同时,册封他为顺义王,他的弟弟、子女及各部头目都要授以都督、指挥、千百户等官职,以让那些跟随他的贵族世家们能够衣食无忧。 其中,把汉那吉提的条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这里,在原蒙元和大明朝的边界地建立贸易港,准许双方边民,更多的是商人开展平等互惠的贸易。 把汉那吉把上述条件送达明朝边关三边总督手里静候佳音,明朝边关三边总督面对这么大的事情,必须上报朝廷有天子拍板才行,迅速以的方式,飞速报至北京。 明穆宗朱载垕接到这封加急文书,当然不敢怠慢,因为他知道自蒙元被先皇赶出中原,已经过去了200多年。 虽然时光过去了个2世纪,蒙元一直未能停下对大明边境的骚扰和侵犯,为了彻底剿灭蒙元,明朝先后发动了无数次征剿,收获很不理想,为此还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战死了无数的将士。为此,明穆宗朱载垕对于蒙元主动来投降那当然很开心。 高拱抱病陈述实现了开放贸易的愿望 不过,对于这件事如何定夺,虽然他作为皇帝可以,但是万一决策失误,那将给大明王朝带来怎样的结局,无疑是无法预测的。 他迅速召开朝会,要求大臣们对这件事情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如同任何物体都有正反两面,自然而然,同意还是拒绝把汉那吉开放贸易这件事情发生的争执,很快变成泾渭分明的两派。 此时,高拱正患病在家,得知这件事情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带着病体赶到朝堂。高拱对同僚们始终纠集在如同匈奴开展的边境贸易,没有收获成效,相反,更加助长了匈奴人的贪婪,以及严词反驳和人通商,同样没有赢得好感,最终竟导致“”那样不堪的局面。 高拱侃侃而谈,他向同僚更多的是向明穆宗朱载垕说,眼下把汉那吉主动归顺我大明,除了皇恩浩荡,我主圣明,皇帝的马屁拍过后。 随即话锋一转,你们之所以不放心在边境开展贸易,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蒙元在中原建立过一个朝代,很多蒙元人在数十年与我华夏的融合中,已经越来越和我们没有多少区别,你们看看这书信上的字写的多漂亮,和在座的诸公相比也不差分毫吧。 更多的是,他们也像我们那样一日三餐,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可以说在把汉那吉身上,已经没有多少蒙元的遗传基因了,也就是完全汉化了,为何我们还那么死抱住过去的老眼光不放,不能与时俱进呢。 明穆宗朱载垕安静耐心的听他这位得力的重臣,这样条理清晰的把这件事情说的非常明白,那就是答应把汉那吉的请求,既然把汉那吉归顺大明,他就是大明的子民,当然要享受大明国民的待遇。他当即同意了高拱的意见,在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近边地区开设马市十一处,互市贸易。 高拱见自己的意见终于被万岁采纳,他这才轻松的出了一口气,病好像好了不少。 边境贸易口岸设立后,高拱还是非常关注来自这些口岸的消息,当他得知本来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更多的是来往于两地的边民主要是商人们,通过交易成为土豪,高拱无疑是非常开心的。 因为铸铁为犁,化干戈为玉帛,丢掉长茅,拿起了锄头镰刀,这应该是先皇朱元璋的初衷,终于在他的手里实现了。 当然,边境是安宁了,高拱却没有产生出高枕无忧,那样的心态,那是非常要不得的。 因为蒙元自退至中原以后,又恢复了他们以前的部落制度,她的政策的延续性,绝对不同于大明朝那样,不会轻易更改。今天把汉那吉被他们尊之为可汗,明天就会因为一场厮杀而使他人头落地,马上撕毁协议重新回归到他们的本来面目。 于是,高拱向明穆宗朱载垕建议“请每岁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阅视,以今视昔,钱谷赢几何,兵马增几何,器械整几何,其他屯田盐法以及诸事拓广几何。明白开报,若比往昔有所增益,则与过去战时擒斩同功论赏,如果只保持以往水平,则罪如失机论处。” 明穆宗朱载垕看到高拱的这一建议,非常赞赏高拱的主张,因为只有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威慑,这样才能震住心怀不轨之人,做到高拱所主张的“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 当高拱的意见成为明穆宗朱载垕的圣旨下达至兵部,兵部马上把万岁的圣旨作为稳定边境的重要制度,常抓不懈,较好的做到了明穆宗朱载垕的边境始终处于安定祥和的状态。 明穆宗朱载垕时期,边境安宁,国家税收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可以说于高拱独具慧眼的选拔人才,力排众议的开设边境贸易口岸密不可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行厂在明朝是什么机构?官员见到吓得浑身哆嗦

大家好,说起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是个特务统治盛行的朝代。布衣出身的,为了子孙千秋万代永享皇权,特设皇权拱卫司,也就是后来的,其职能主要是侦缉文武百官,当的耳目,同时也干干仪仗、护卫等活。 锦衣卫拥有独立审讯关押权,而且直接对皇帝负责,一度权势熏天,成为大明官员人人畏惧的存在。可是锦衣卫辉煌持续不久,便被朱元璋废除。后来朱元璋的儿子推翻建文帝自己干皇帝,为了巩固地位,又重新恢复了锦衣卫。 心思缜密的朱棣,为了防止锦衣卫一家独大,又设立首领为太监的东厂,达到权力平衡的目的。时期,锦衣卫在与东厂的博弈中,已经完全沦为东厂太监的鹰犬。为了再次实现权力制衡,明宪宗又设立了首领同样为太监的。至此,东、西厂、锦衣卫三驾马车的分权制衡模式建立,合称长卫,成为拥有缉捕、审判、执行的绝对权力机构。 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三权分立制衡的架构,让牢牢掌控着最高权力,文武百官尽在掌控之中。可是到了时期,又有了新的玩法。可能是武宗觉得皇帝要同时听东西厂、锦衣卫三家的汇报太麻烦,浪费了他到豹房玩乐的宝贵时光。于是决定设立一家更牛更邪门的机构——内行厂。 内行厂设立后,太监刘谨任首领。内行厂最牛的地方在于除了监察臣民之外,还可以缉捕审讯厂卫,成为特务中的特务,使得锦衣卫、东西厂番子遇到都要绕道走,唯恐避之不及。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内行厂设立后,明武宗是爽了,只用听听刘谨一人汇报特务工作进展就行了,但是大明官民就遭殃了。权势滔天,看谁不爽直接审讯关押,一番酷刑之后,不招也招了。因此满朝官员一见到内行厂办事,都吓得浑身哆嗦,纷纷贿赂刘瑾,花钱消灾。 内行厂首领刘瑾短短五年内便创收6000万两白银,富可敌国。但是很快,刘瑾的顺者昌逆者亡的高压恐怖特务统治,因残害忠良,欺压百姓,引起朝野震动,人心惶惶。5年后,明武宗宣布撤销内行厂,同时凌迟处死太监刘瑾,并没收了其全部财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崇祯明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