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秦腔《八义图》具体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八义图》是中国古代著名四大悲剧之一,那么秦腔《八义图》具体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历史由来

  春秋时,晋灵公被弑,景公嗣位,向朝臣问起灵公被刺之事,史官董狐称当时赵盾为上卿,走而未出国境,归来未能诛贼,应由赵盾负责。屠岸贾乘机妄奏称土番所进灵獒能识忠奸,景公命当殿试识。贾早欲加害赵盾,事先雕赵盾形象饰以赵盾服装,胸挂羊肉,使獒犬饿而食之。此时獒犬上殿一见赵盾形象,即扑咬之。

  秦继明打獒犬,当殿被杀。赵盾下狱,满门抄斩。盾子驸马朔逃匿盂山,周坚替死。朔妻公主庄姬怀孕,被囚寒宫,生孤儿赵武。程婴曾受赵朔托孤,遂扮草医藏孤儿于药匣,混出宫门。韩厥盘问,程婴讲出实情,韩放之出宫。屠岸贾搜宫未获,拷问宫女卜凤,卜凤触柱而死。屠岸贾又出榜文,不献出孤儿,将杀尽国中与孤儿同龄之男婴。程婴乃与公孙杵臼计议,程舍其亲子,杵臼舍命,以救孤儿。程去出首献之,屠岸贾腰斩假孤儿,杵臼撞墙而死,程乃救孤儿至盂山。

  15年后,景公病笃,赵盾显魂索命,韩厥陈述赵氏之冤,景公乃悟。遂封韩厥为上大夫,命复审赵氏冤案,程知韩厥为相,来见韩厥。韩不知与杵臼救孤儿之计,屈打程婴。程以实情告之,韩遂命接回孤儿,奏明景公,景公封孤儿为上大夫,仍作司寇,子承父职,并命去寒宫认母。程以杵臼等八义救赵之事绘制图形,月夜挂画,述与孤儿。

图片.png


  孤儿母子痛哭欲绝。程婴又告驸马赵朔仍在人世,母子喜出望外,即命程婴去到盂山迎接驸马。赵回朝后,景公降旨命孤儿赵武手斩屠岸贾。程婴完成重任之后,赐官不坐,赠金不受,自刎以践与杵臼之约。赵朔遂修烈士祠,每年春秋二祭,以彰八人之义。

  历史记载

  此剧本事见《左传?宣公二年》、《史记?赵世家》,汉?刘向《说苑》、《新序》均有记载。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仇记》,元代有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明代有徐元九《八义图》传奇。现存秦腔传统剧本收录在《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集。秦腔传统本的特点,是对故事情节及人物作了大的剪裁和伸缩,故事本来是经历了晋国的灵公、成公、景公、悼公四代国君。

  而秦腔传统本则从景公嗣位之后开始,这省了许多叙述性的笔墨,以便更集中地塑造主要人物。整本戏中,《盘门》、《拷卜凤》、《挂画》为著名折戏,常单独演出。清末须生李云亭代表作,易俗社刘立杰,刘毓中父子及三意社苏育民以须生应工程婴,皆誉满三秦。

秦腔的滚板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色之处?

  众所周知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并且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那么秦腔的滚板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色之处?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滚板是一种无板无眼的特殊散板板式。只有苦音,唱腔富有强烈的吟、诵、念、唱等性质。它能够充分表现人物极度悲恸、痛苦、哭泣、哭诉等情绪。滚板分两种:即[滚板]和[滚白]。板头过门有一定的节拍型态,其速度由慢渐快并由“三棰”(击乐)起板。  一、滚板  唱词有较为整齐的上下句,每句为五字,四句或六句为一段,其唱腔旋律性强,并有紧慢之分。它可与其它板式相联接,常见的是滚板唱完后接叫板,然后转人其它板式,如不接其它板式时则用一棰击乐将唱腔结束。  二、滚白  滚白是一种音乐化的哭泣性散板。演唱形式是以唱夹白,表现剧中人物处于绝境和百般无奈时之情感。其为散文句,唱句和句格较自由,唱词无固定字数。  欢音苦音由两种不同的音阶与调式所形成,作为表现感情气质变化的技法之一。在秦腔称为欢音、苦音,或花音、哭音,眉户称硬调、软调,碗碗腔称花音子、苦音子,四川弹戏称甜皮、苦皮,或甜品、苦品。  欢音的曲调为徵调式,其旋律常用音为sol、la、do,re、mi五音,一般用以表现愉快、明朗、活泼、矫健等情绪。苦音的情况较为复杂,虽仍以徵音为其曲调主音,但旋律常用音则为sol、si、do、re、fa五音,因而色彩大异。对此,国内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苦音仍属徵调式,因其si音在实际运用时,习惯上略低于本律,故属于一种特殊的音阶结构的徵调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实际效果看,苦音又具有sol商调式的因素。  苦音在情感气质上,有伤感、晦暗、悲愁、哀怨等感觉。有时,因低于本律的si音在旋律中甚为活跃,实际已起着宫音作用,已暂时移宫到下方大二度的调上,而构成sol羽调式。这种移宫换调的方法,在古代称为“以闰为宫”(闰即降si音)。这种七声音阶的移宫法,古代又称为“改柱换调”(柱即今日琵琶的“相”)。近代学者有人认为,它与隋唐时代从西域传来的“燕乐”有密切关系,虽与汉族音乐逐步融合,却仍保留了“燕乐”的某些因素。  苦音与欢音均可独立运用,也可互相作大段转换,以适应不同感情的表现。这种技巧,在同州梆子、蒲州梆子、阿宫腔、弦板腔、线腔、老腔、陕北道情、青海平弦、青海花儿、甘肃河西曲子……均有所见,各剧种、曲种的音乐基本材料和音调虽不同,其技巧手法却相同。  以陕西眉户的“月调”为例,可看出在音乐材料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欢音与苦音的变异。此外,粤剧的“乙反”及潮剧的“轻三六”、“重三六”、“活三五”,与欢音、苦音的性质基本相同。

秦腔的历史非常悠久,为什么不是五大剧种之一?

  很多朋友都疑惑秦腔的历史非常悠久,为什么不是五大剧种之一?其实这是因为,就知名度、流行区域而言,现在的秦腔和昆曲确实不如五大剧种。  秦腔和昆曲,的确是我国很古老的剧种,尤其是秦腔,而且它们这两个剧种曾经都流传甚远,可以说明清时期很多剧种,都受过昆曲或秦腔的影响。  比如在明朝中期到清朝中期的三百年间,昆曲当时为中国最大的戏曲,是当时的官戏,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没有不听昆曲的,那时候昆曲的影响力,丝毫不弱于当今的娱乐圈。  在昆曲盛行的年代,很多当代的文人墨客,争相为昆曲作词,那时候一个名角儿,比现在很多明星还风光。当时很多卖艺不卖身的青楼女子,唱的也都是昆曲,比如明末清初的陈圆圆。  再来说说秦腔,在清朝也是风光至极,在京剧挤掉昆曲之际,秦腔曾经也风靡全国过,甚至在北京比当时刚兴起的京腔(京剧的前身)还厉害,很多人不听京腔了,都去听秦腔了。  后来也实在是秦腔一方面触及到官员的利益了,另一方面戏词比较粗鄙,才不得不离开北京,跑到江南去唱。本来江南都是吴侬戏曲的天下,没想到大西北的秦腔到那里,同样也大受欢迎。  论影响力,昆曲和秦腔确实名副其实,比如很多剧种里都有昆腔,或者曾经受到昆腔的影响。而亦有不少剧种,有梆子腔的痕迹。所以才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可是从实际上来看,昆曲的时代早已经过去,戏曲本应该是大众化的,太高雅容易脱离群众。秦腔的“吼”也确实不太适合平原,只能局限在西北一带。  而京剧、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这五大剧种,都有着自己的辉煌,也是人们在欣赏戏曲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比较受戏迷们喜欢的剧种。  秦腔和昆曲尽管曾经很辉煌,但是现在没落了,论普及度或者影响力,远不及五大剧种,所以才没有被评入——或者说没有进入五大剧种的圈子中。
标签:八义图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