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诸葛亮一生都有哪些发明呢?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按照习惯,我们先了解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当时他的家庭还不错,家中大多都是做过官,也属于官宦家庭吧,但是他母亲较早就过世了,大约在他三岁时,诸葛亮八岁时父亲又相继去世了,诸葛亮这么小就没有了父母,非常可怜,只好跟着自己的叔父,后来又去投奔刘表,不曾想,没过几年刘表也很快去世,这下年少的他彻底没有家了,只能选择归隐,他归隐的地方是隆中。

image.png

  一次机遇,诸葛亮走出了隆中,当时刘备和曹操打仗,恰遇刘备在此处屯兵,他遇到困难,没有任何的办法和头绪,这时徐庶给刘备出了个主意,说他可以去请诸葛亮,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悉的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刘备也不见外,像诸葛亮说了自己心中的大志,诸葛亮听了以后对刘备赞赏有加,刘备也积极邀请诸葛亮加入自己的阵营,诸葛亮思考了很长时间,决定跟刘备走,诸葛亮的实力和才华在一次次战斗中表现出来,为刘备做了很多事情,火烧赤壁最为典型了,诸葛亮成了刘备最得力的一员军师,诸葛亮在军中也很有威望,尤其是遇到棘手战争的时候,诸葛亮都会带大家成功度过难关,大家都很信任他,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后来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据说是因为过度劳累导致的。

  诸葛亮在一生中除了会打仗,有谋略以外,还在空闲之余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如,有一个发明叫木牛流马,在当时是非常的出名,当时打仗要长途跋涉,打仗不能没有粮食,粮食一般都很重且多,粮食运输又很关键,所以诸葛亮就发明了这个东西,木牛流马关键需要人和器物很好的配合,另外还应用了杠杆的原理,这个发明大大节省了人力,使得粮食的运输难度降低,为打仗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当时的战争中可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image.png

  诸葛亮还有一个有用的发明是诸葛弩,也叫诸葛连弩,这种弩可连续发射,这在古代可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武器,连发省了不少时间,据说可以一次连发十枝箭,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当时作战部队的战斗力,拿着这样彪悍的武器,还愁打不赢吗?

  诸葛亮真是少有的人才,他的发明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另一个发明就是大家熟知的孔明灯,说起这个灯也是因为在一场战争中,诸葛亮以及他的士兵们当时被敌方重兵围困,但是确没有办法出去,这个时候人没办法出去,那么消息也就不通,不能传达出去,在这种危急时刻,诸葛亮就发明了这种可以传递信息的灯,这个灯在当时可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个时候的人们对科技根本没有多大认识,诸葛亮能发明这样的东西很不容易,所拥有的智慧真的不是一般人有的,人们叫这种灯为孔明灯,现在很多人过节时候都要特意放这个灯,用来祈福。

  诸葛亮还有一个发明叫八阵图,八阵图是一个阵法,打仗时候用来排兵布阵,就是打仗时候利用这个图可以起到阻碍敌人进攻的作用,八阵图可以根据打仗时的情形变换队伍的队形,既善于防守,又能有效的进攻,最神奇的是敌方很难破解根据这种八阵图摆出来的阵型,很容易迷惑敌人,这种八阵图如果利用好的话,可以阻挡几万人的进攻,在当时很大程度提高了蜀军的作战能力,这种八阵图也被后人所传颂。

  我们现在吃饭时经常会吃到馒头,尤其是吃早饭时候,吃着香甜的馒头,但是大部分人都不会去关心这样一个小小馒头到底是谁发明的,发明馒头的是诸葛亮,什么?馒头居然是诸葛亮发明的?对,你没有听错,是诸葛亮发明了馒头,根据记载,当时诸葛亮打仗征讨南蛮王,率大军渡水,当时有个习惯就是在大军渡水前要用人头来祭祀河神,诸葛亮觉着不合适,不应该用人头来祭祀,太残忍了,所以就找来了面粉,把面粉搓成人头的样子,然后再在上面裹上一些牛羊的肉,最后再蒸熟了,用这个东西来替代人头祭祀河神,把这种东西叫做了馒头。

诸葛亮5次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北伐?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史学众说纷云。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网络配图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网络配图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一开始,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思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统治益州,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统治荆州。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集团,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集团。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集团,比如黄权,也大力支持。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对于益州集团而言,与其供一个土,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集团,给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机会(比如重要李严的儿子李丰),选拔新的人才。同时,整个蜀汉,因为对益州集团的打压,缺乏人才始终是北伐的掣肘,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在离开边境很远的征发兵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一旦出现机会的话,进入关中,。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以保存国力、兵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以稳妥为主,能够赚魏国一支军,一员将,那就很好了——这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只有刘备请过诸葛亮?本来他也去过三次了

自从向推荐后,刘备便于中平十三年春三月引三千军及、二弟兄,前往邓州武荡山冈拜会诸葛亮。此时诸葛亮正在庵中。听说刘备前来,吩咐道童向刘备谎称自己昨日去江下同有八俊聚会。刘备怏怏而去,只能在庵外西墙上题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心迹。同年八月,刘备又赶往诸葛亮的茅庐。这回诸葛亮有让道童说自己去游山玩水未回,避而不见。刘备只能又在西墙题诗一首。通过刘备这两次的拜会,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感动。在刘备第三次拜会时,诸葛亮终于出庵相见,并献上隆中对。网络配图 除了《三国志平话》对的故事进行了专门的描述之外,杂剧中也出现了一些三顾茅庐的曲目。这些故事的内容大体相同,这就说明在元代,三顾茅庐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文艺作品了。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三顾茅庐的历载经过一千多年的逐渐演变,已经变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文艺作品。不过,这些作品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无论在故事的编排、情节的设计、细节的描述等方面,都存在着粗糙、随意的痕迹。 如何让三顾茅庐的故事变得更加的精彩、生动,这无疑是摆在《》作者罗贯中面前的一道难题。从小说的相关描述看,罗贯中无疑是描述三顾茅庐这个历史故事的最强者。经过他的妙笔,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定型,并迅速开始流传,成为一个脍炙人口、老幼皆知的精彩情节。 以上介绍了三顾茅庐故事的原型、演变和发展,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这个故事已经是板上钉钉、毫无疑问的了。其实,在历史记载之中,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诸葛亮并不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而是登门自荐、自己去的。 说起这个登门自荐的作者,其实与陈寿基本同处于一个时代。他就是三国时期魏人鱼豢。鱼豢,是三国末期曹魏集团的郎中,其作品的名称叫做《魏略》,可惜后来该书失传,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还引用过著作中的部分内容。而这个登门自荐的说法恰恰就被裴松之引用了。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网络配图 曹操初定北方后,荆州同时面临曹操、的军事威胁,荆州牧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蹂躏,诸葛亮亲赴樊城去找刘备。当时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把诸葛亮凉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时,刘备仍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髦牛尾结毦。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结毦而已。”这才吸引了刘备。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 这就是最早的自荐的版本。除《魏略》一书之外,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这个大致内容差不多的故事。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最早提出意见的是南北朝的裴松之。裴松之把《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这种说法放如自己为《三国志》做的注中。不过裴松之在完成了这个资料的收集后,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记载是缺乏依据的。 介绍了“三顾茅庐”和“登门自荐”之后,我再讲述一个在湖北襄樊地区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故事:三顾茅庐。不过这个三顾茅庐的主角不是历史记载及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对手------曹操。这个故事由湖北群众艺术馆在民间搜集,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叫做《三国外传》。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网络配图 相传曹操在兵败新野之后,手下的谋士向诸葛亮举荐的高徒诸葛亮。于是,曹操便领着程昱、曹洪等人一起,带着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前往卧龙岗去请诸葛亮。一行人来到卧龙岗时,已是晌午,人困马乏,他们就在路边的茶馆里歇脚。曹操吩咐曹洪去请诸葛亮到茶馆叙谈。结果曹洪告诉曹操,听诸葛亮的书童说,诸葛亮到山上休息去了。曹操又派程昱到山上去请。程昱回来后又告诉曹操,自己在山上的野云庵见到了诸葛亮。但诸葛亮了解了程昱的来意之后,不与理会,,并锁上柴门,拒不相见。曹操此时心想:这诸葛亮到底有什么本事呀,凭啥摆这么大的架子。于是,曹操亲自出马,来到茅庵前。只见诸葛亮正在草堂读书。等到曹操进屋,他一没起身让座,二没磕头下拜。曹操不好发作,便将带来的礼品抬上,并说自己是专门来请诸葛亮的,希望诸葛亮能为自己的统一大业效力。诸葛亮笑着说:“你花了这么大的本钱来买一个普通的山民,就不怕失去了你的面子吗?”说罢摇头大笑。这时候曹操觉得诸葛亮是有意在自己的手下面前取笑自己,支吾几声,很快就灰溜溜的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三国诸葛亮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