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何进没有死,也许就没有三国之乱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到三国,就不能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何进,东汉最后一个外戚。正因为他的一个重要决定,使得风雨飘摇中的东汉王朝彻底土崩瓦解,变成了群雄割据一方互相混战的局面。引用曹操的一句话:“乱天下者,必进也.”让天下大乱的祸首必是何进也。
何进(?-189年),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灵帝时外戚,官至大将军。何进本是个屠夫,只因他的异母妹长得美艳动人,被灵帝封为何贵人,如此才得以进入官场。何氏进宫不久,便为灵帝诞下皇子刘辩。后来何贵人母以凭子贵,被立为皇后。就这样随着妹妹地位的不断高升,何进的官也越做越大。何进的运气真的很不错。黄巾起义时,他在起义之前捉到了黄巾军的地方首领马元义,立了大功,被封为慎侯。何进也因此受到重用,官拜大将军,手握兵权。

何进 字 遂高
当时,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何皇后生的是太子刘辩,王美人生的是刘协。灵帝比较喜欢刘协,想立刘协为太子,但就惧怕外戚何进,所以一直没敢说。灵帝在自己快挂了的时候,就跟他信任的大太监蹇硕商量,想让刘协当皇帝。蹇硕就说了:“想要让刘协当皇帝,必须把刘辩的舅舅,何进除掉,这样刘协才能坐稳皇帝宝座。”灵帝觉得说的很对,就命何进进宫,想干掉他。其实我也很迷惑,皇帝活着时都没除了何进,这马上要死了,就能除了何进吗?
不过何进这时候的运气真的很好,刚走到宫门,救星就来啦。司马潘隐拉住他说:“你可不能进去呀,皇帝要杀你,蹇硕就等着拿你开刀呢!”何进吓得赶紧回家装病去了。何进到家就召集了一班大臣商量对策。没一会司马潘隐来对他说:“皇帝已经死了,宫里掌权太监想把你骗进宫,杀了你,然后让刘协当皇帝。”何进一听就不干了。于是就带着袁绍和五千精兵杀进宫中,要把那几个大太监全干掉,保刘辩登基。这个时候的何进,在判断决策方面还是很正确的。

袁绍 字 本初
当他们杀到宫中时,那几个大太监害怕了,就推出了一个替死鬼——蹇硕。几个太监杀了蹇硕之后,就到后宫找何进的妹妹求情。他们对何皇后说:“以前的坏事都是蹇硕干的,跟我们没关系,现在蹇硕已经死了,是不是可以饶我们一命啊?”何皇后一听忙叫来何进说:“哥呀,你看咱们是卖肉的出身,平时也没人帮咱,就这些太监平日还帮咱不少,要把他们也杀了,谁还帮咱那?”何进一听,立场马上变了,他又不杀这些宦官了。仅仅因为妹妹的几句话,立场马上就改变了,就能看出何进是个没有主见且优柔寡断的人。站在政治暴风眼中的人最忌优柔寡断,因为局势永远是瞬息万变的,你的犹豫不决会要了你的命。
刘辩当了皇帝后,何进就是国舅,又是大将军,正是春风得意时。他是得意了,但袁绍害怕呀。袁绍当时跟着何进一起杀进宫,没少杀太监。结果最主要的几个大宦官一个没杀了,难道人家不记仇,不转回头报复?所以袁绍就对何进说:“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看来袁绍很有先见之明。
这些宦官果然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一面在何进妹妹那挑拨,一面在何进弟弟那挑拨。当何进决定要除掉这些宦官时,他的妹妹何皇后和弟弟何苗都反对。这时何进性格上的弱点又显现出来,他立刻没了主意。袁绍给他出主意说:“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何进一听大喜。

袁绍献计图
我们现在都知道,这可真不是个好主意。何进如果打出清君侧的口号,他是大将军,又掌控着东汉王朝的军权,除掉阎党易如反掌,很快就能解决了。若听从了袁绍的话,请外兵进京剿匪,不但时间长且保密工作不好做,事情容易败露,若事情败露会召来敌人的绝地反击。就算是除了阉党,同时也召来了一群贪婪的狼,不是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危机中吗?
主簿陈琳就说:“不可!俗云:‘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却反外檄大臣,临犯京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你看陈琳看的多清楚呀!一代奸雄曹操也说了:“这些太监也就是些奴才,主人不宠信他们,他们也就是个奴才,成不了大事。如果想治他们的罪,把领头的太监抓进监牢就行了,何必引外军进入呢?”这些何进都没听。
其实,何进有自己的考量。当年窦武灭宦官的时候,就是私自调兵,没经皇帝同意把宦官集体咔嚓了,结果却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何进遇到了同样的事情,他要全灭宦官,就必须得到何太后的同意。但现在是何太后坚决不同意,如果他要坚持把宦官全杀了,后果可能是他们外戚集团内部会土崩瓦解,这不是他想看到的。但他也想把宦官除去,袁绍的主意正好解了他的难题。这样既解了宦官之忧,也避免内部矛盾冲突,而且他认为自己手握军权,还是能震慑住蠢蠢欲动的外部势力的。如果,何进没有被杀的话,也许历史会真的不同也说不定。
历史永远没有如果。当那些宦官知道,何进仍然要杀他们时,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何进。宦官们假传太后的话,让何进进宫。何进很容易就相信了(太相信自己人了,下次记住,在政治斗争中谁都不能信啊!我怀疑,曹操那么多疑,是不是这件事留的后遗症啊!),大家伙都劝他别去,何进却狂妄的说:“十常侍能奈我何”。这真是“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他的运气一向挺好,但这次在宫门口却没有遇到救星,于是就身首异处了。

袁绍不听劝告,执意要进宫
后来怎么样,想来大家都知道了。董卓以清除宦官,保护皇帝为名,率军入京了。董卓把何进原来的兵马都收到自己旗下,掌握了军权。这样也就掌握了这个国家的实权。可叹!何进是白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三国奇事:亡国帝王汉献帝时期竟然也有吉兆发生
是最后一个,一生动则颠沛流离,定则如同囚犯,虽然说也有那么几天锦衣玉食的生活,但那日子过得,连一个普通人也不如。一般人可能都会干那么一两件随心所欲的事情,刘协这个皇帝却不能。母亲因为他遭遇杀身之祸,妻子因为他而,汉朝江山到了他这儿戛然而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也是上天的“旨意”让他登上大位的,因为母亲生他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天示吉兆”。 汉献帝是的次子,汉少帝的异母弟弟,名叫刘协。他的母亲王美人王荣,深得汉灵帝的宠爱。当时,灵帝的皇后是何皇后,这个人非常嫉妒,王美人怀孕的时候,并没有告诉汉灵帝。王美人怕何皇后的嫉妒给自己招来灾祸,就偷偷地服用坠胎药,但是没有奏效。不仅如此,这王美人自怀孕后,还总是梦见太阳跟着自己走,她认为这也许是一个吉兆,就决定留下这个孩子。孩子生下来以后,何皇后果然妒性大发,害怕王美人有了儿子会进一步威胁到她的地位,指使人将毒药偷偷放到王美人产后服用的汤药里,王美人服用后当场死亡。汉灵帝查出这是何皇后所为,想将其废黜,可是宦官们一齐为她求情,灵帝居然赦免了何皇后。刘协这时候还不足月,灵帝害怕刘协再遭陷害,于是将他抱到永乐宫,请董抚养。 汉灵帝死后,刘辩继承皇位,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为陈留王。何皇后成为太后,临朝处理政务,实际上,大权掌握在她哥哥大将军手中。灵帝死后不久,内宫宦官和朝中重臣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何进逮捕杀死了宦官蹇硕。宦官、段珪等人又在内宫杀死了大将军何进,史称“之乱”。、和何进的部将带兵进宫,杀死了宦官两千多人。张让、段珪不能抵敌,劫持少帝和刘协出宫,正在仓皇间,遇见了率领的所谓前来“救驾”的陇西铁骑。少帝刘辩见到这种情形,吓得浑身哆嗦,双腿战栗,口不能言。内侍和一班文官也是惊慌失措,大气也不敢出。尚书卢植率军赶到后,杀死了张让、段珪,又把少帝和刘协迎回宫中。 董卓的军队控制了京城局势以后,就废黜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这一年,刘协九岁。刘协登基以后,董卓自封为丞相,后加封太师,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董卓所属的部队在洛阳城大肆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各地郡守联合起来共讨董卓,很快形成了对洛阳的包围之势。董卓为了避免,洛阳城又如同废墟,就一把火烧毁洛阳,挟持汉献帝和朝廷官员迁都长安。 汉献帝以及朝廷文官们不想任董卓摆布,想借助各地诸侯的力量铲除董卓。但是,各地诸侯正在忙着扩大自己的地盘,根本不管朝廷之事,汉献帝只能依靠长安朝廷内的力量自己行事。司徒与等人联合起来刺杀了董卓,两人共同主持了朝政。可是,王允骄傲自满,气量狭小,吕布又是没有立场的一介武夫,他们根本不能控制关中局面。董卓死后不到一个月,其部将李榷、郭汜、范稠、张济攻入长安,杀死了王允,将军们又控制了汉献帝。可是不久,他们之间又发生了矛盾,相互大打出手,长安城又陷于战火之中。郭汜想将献帝抢入军营,以便争得政治上的主动,却不想被李榷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将献帝和大臣们劫进军营,汉献帝又一次成为人质。李、郭相互攻打数月,长安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等人的护卫下,摆脱了李、郭等人的控制,辗转东行。公元196年,汉献帝被前来迎接的兖州刺史接入洛阳。 这时候,天下已经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袁绍占据着河北地区,占据江东,占据荆州,割据益州,西部凉州为韩遂和占有。汉献帝这时候还是名义上的皇帝,曹操觉得他还有一定的政治资源,有了他,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抢先接走了汉献帝刘协。 但是,曹操只不过是要利用汉献帝这个“天子”的价值,并不是要把天下整顿好再还给刘协这个天降“吉兆”皇帝,于是,他以洛阳宫殿残破不堪,城市毁坏为由,将汉献帝挟持到了许县,称之为许都。从此,汉献帝又成了曹操手里的傀儡,任其摆布。 曹操晚年,中原地区已经完全归其所有,天下虽然形成了三分局面,但吴蜀两家已经形不成对曹魏(曹操被封为魏王)的威胁,但曹操并没有废黜汉献帝。究竟是什么原因?有说是他要证明自己真的没有“异志”,有的说是他作为臣子,不应该由他来废黜这个皇帝,而自己的儿子不是汉献帝的臣子,取而代之不存在“篡逆”问题。果然,曹操死后,继位为魏王,当年12月逼迫汉献帝将皇帝之位禅让,曹丕即位为皇帝,改国号为魏。刘协被封为山阳公,自此,汉朝。刘协自公元190年为皇帝,220年禅位,共计31年。 刘协这个吉兆,除了给他一个傀儡皇帝的头衔,其他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吉利,相反,他的妻子还因为他而引来横祸。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献帝不满曹操,不甘心做傀儡皇帝,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杀死曹操。事情败露后,董承等人被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写给父亲伏完,希望他效仿董承,铲除曹操,但伏完始终没敢行动。后来,伏皇后的这个密谋败露,曹操要挟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接着,曹操派人带兵包围了皇宫。伏皇后藏到宫中的夹墙当中,被人搜到后拖了出来。伏皇后向刘协哭诉求救,刘协无奈地说:“朕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然后问前来捉拿皇后的官员:“天下有这道理吗?”不管有没有这道理,伏皇后还是被幽闭而死,刘协和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毒酒毒杀,宗族百余人被处死。 这样的皇帝,与匹夫何异! 这样一个如同囚徒一样的皇帝,为什么还要弄出一个吉兆来呢?这当中,大概有刘家传统的关系,也有后世之人感情的因素。刘家皇帝从开始就有“吉兆”,后来那个、都有。这当中有一层意思,本来这皇帝不应该是他的,后来不知道就阴差阳错弄到了他的头上,为了防止人们,就弄出这么个吉兆来。老天爷的意思,你还敢有所怀疑吗?就像这个刘协,正统皇帝是他的哥哥——皇后生的嫡长子刘辩,正常情况下,当皇帝轮不到他!还有这汉家的天下,就这样被曹魏夺了去,在很多人心里总那么不舒服,因为这汉献帝一生并没有做过什么恶!尤其是这亡国之君往往都是昏君、暴君、荒淫之君,汉献帝不是,这就让人给了他不少的同情。人们不知道这老天究竟是哪根筋弄拧了,怎么好好的汉家天下,就这样了呢?这刘协还没有“驾崩”呐! 吉兆并没有给汉献帝刘协带来什么吉利,可见,吉兆这东西听过一笑也就算了,当真不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然在三国中是什么水平?关于他的评价如何样
对时期,东吴大将到底属于什么水平,对他应该如何评价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三国时期,说起东吴大将朱然,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人物,在演义中更是被写成了因为追击而被斩杀的橘色。但是在历史中,他的能力在东吴阵营中,可是不下于其他名将的,《》对朱然有这么几句评价:“终日钦钦,常在战场;临急胆定,犹过绝人。”那么东吴大将朱然到底属于什么水平,对他应该如何评价呢? 小编认为,孙吴大都督朱然是足以跟魏大司马曹仁、蜀征西大将军魏延相提并论的角色。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当时为上大将军、右都护。为大将军、左都护。朱然为车骑将军、右护军。步骘为。全琮为卫将军、右护军。这五人是孙权开国无大元帅,其中诸葛瑾和步骘并不擅长军事,朱然就是当时仅次于陆逊的孙吴第二名将。排名在全琮、、、之上,即便、能多活几年也不会跟朱然并列,最多有机会把全琮挤下一个名次。 下面咱们回头来说说朱然,他乃是东吴名将,只是东吴名将比较憋屈,没爹疼没娘爱,知名度很低。但小编告诉大家朱然都干了什么事,大家也许就不会陌生了。第一件事,他跟夺了荆州,断了的退路,最后关羽兵败被杀。战后,他被升为昭武将军,封爵西安乡侯。第二件事,在中,朱然率五千人马,与陆逊合力抵抗刘备。在此战中,朱然单独带兵攻破刘备的前锋,截断他们的后路。战后,朱然被授予征北将军,封爵永安侯。 以上这两战,大家都很熟悉,不过他还只是配角,在接下来抵御南征之战中,他。当时曹军兵分三路,其一路以上军大将军为统帅,下辖征南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诸部,进攻南郡。此时坐镇江陵的吴军主将是朱然。由于朱然在收复荆州之战中颇多战功,深受吕蒙赏识。吕蒙去世前,孙权向他讨教谁可镇守江陵,吕蒙答道:“朱然有胆有谋,他可以胜任”。 江陵的布署情况是这样的:朱然坐镇江陵城;江陵城靠着长江,江心有个岛唤作中洲,由建武将军孙盛率一万人驻守,与朱然互为犄角,遥相呼应。与此同时,诸葛瑾的援兵正向西开进。为了攻下江陵城,曹真把各种手段都用上了:堆土山、凿地道、立楼橹,居高临下向城里射箭,一时间箭如雨下。要知道攻城可是魏军的强项,中原战争多为城池争夺战,各种攻城战术已被运用得了。在朱然的领导下,江陵守军顽强抵抗,曹真久攻不下,孙盛盘踞在中洲,时不时派出军队袭扰魏军侧翼,减轻江陵城的军事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曹真决意先拔除中洲这枚钉子。公元223年正月,此时长江汛期还没到,正值水浅季节。曹真利用此机会,把进攻中洲的任务交给沙场将张郃。长江水少制约了水师的行动,张郃发动登陆战,率军突入这个江心小岛,吴军守将孙盛不敌,只得放弃,中洲遂落入魏军之手。中洲沦陷的同时,由诸葛瑾率领的援军进展十分不顺,遭到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阻击,未能突进到江陵城内,救援行动失败。 外围据点丢失、援兵不至,江陵城与外界交通断绝,已是一座孤城,吴国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特别是中洲失守后,长江的运输线也被魏军截断,江陵随时都有断粮的风险,一旦粮食耗尽,将。守城的官兵垂头丧气,信心几乎完全崩溃。由于粮食紧缺,大批吴国士兵由于营养不良,患上浮肿,能够作战的士兵只剩下五千人。值此紧要关头,朱然的镇定自若给所有人服下一粒定心丸。他一点畏惧的神情都没有,。看到主帅如此这般从容,笼罩在将士们心头的阴影也逐渐散去,相信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领导一定能带着他们走出困境。 不过,仍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想着投降了。时任江陵的姚泰是北门指挥官,经过数月战斗,手下士卒伤亡很大,而城外黑压压一片是敌人的营垒,他已经沮丧到了极点,对守住城池毫无信心。他秘密派亲信潜入魏营,请求投降,并答应作为魏军的内应,届时打开北门,迎曹真入城。倘若姚泰的计划成功,江陵必定沦陷,只是朱然警觉性很高,及时发现姚泰的阴谋,果断将他拿下,就地正法,避免一场灾难。 为了打破魏军的封锁,朱然以积极防御代替消极守城,只要有机会便率部反击。这种战术取得很大的成果,吴军连续攻破魏军的两处营垒,稳定了战局。朱然坚守江陵城达六月之久。随着天气转热,传染病进入高发期,魏军的处境开始变得非常糟,非战斗减员开始增长,将士们更加消极怠战,在这种情况下,魏文帝曹丕情知军事行动已彻底失败,只得鸣金收金,下诏班师北还。 江陵一役,令朱然“名震于敌国”,以善战而闻名天下,朱然凭借江陵之战一举成为孙吴仅次陆逊的名将,当时击败曹仁的朱桓,孙权的女婿全琮以及老将周泰、韩当都已经比不过他。至孙权晚年,陆逊病逝。朱然和全琮分别担任左右大司马、左右军师,是孙吴最高军事指挥官,只因二人先孙权病逝,才没成为托孤之臣。 朱然其人身高不足七尺,气质分明,临阵作战的时候沉着稳重过人,以胆气著名。即便在没有战事的时期,朱然还是要求军营的士兵严阵以待,进行演练,对治军相当严厉。故朱然数次随孙权出战,他的部队处于劣势都不会溃散。比如有一次魏将李兴趁朱然孤军深入,派兵阻断朱然后路,竟被朱然强行击败,斩获数千。朱然晚年作为大都督,治理诸葛瑾的儿子诸葛融、步骘的儿子步协。孙权多年以来最恩宠的将领是吕蒙和,第三就是朱然。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如果单论朱然的影响力,他实在没法跟陆逊这样顶尖人物相比,亦不如、、吕蒙的贡献大,但是在孙吴次一等的将军里可算第一号人物。论战绩与实力在、、、凌统、之辈以上。朱然一生品行高洁,更了不得的是在战场上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最后朱然在担任大都督时,功臣名将只有他还健在,飞鸟尽时,良弓还在,实为难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