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愈,明朝开国元勋之一,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爵位,邓愈位列其中,受封世袭卫国公,是当时受封的六大国公之一,其时,邓愈年仅33岁。
但邓愈立下汗马功劳才挣回来的这个国公爵位,只传承了两代,就被朱元璋废掉了。
邓愈为什么能从诸多悍将中脱颖而出,受封国公爵位?这个爵位为何仅传承两代就被废除?

本文就聊聊其中发生的故事,供喜好明朝历史的读者品鉴。
一:邓愈获封国公爵位背后的故事
邓愈能在洪武三年成为六大国公之一,死后还被封王,当然是依靠的战功,但又不仅仅只是凭借战功。
关于邓愈立下的战功,网络上随便都能找到,本文就不浪费笔墨介绍了,只对非战功因素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邓愈反元的资历很老,最早跟随父亲邓顺兴参加反元起义。
根据历史记载,邓顺兴是在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跟元军作战时战死,也就是说,邓愈参加反元起义最早也是在这一年,或者还要早一些。
大约在同年,邓愈的兄长邓友隆病逝,父兄都故去,邓愈理所当然扛起父亲、兄长创立的这支义军大旗的重任,指挥麾下的近万大军,时年16岁。
这一年,朱元璋才刚刚得到郭子兴的允许,回到家乡募兵,未来朱元璋麾下的淮西二十四将,大部分也都是这一年才入伍,朱元璋募了多少兵?七百余人。
如果以这一年为分界线的话,邓愈的成就远在朱元璋之上,虽然他是继承的父、兄的遗产。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18岁的邓愈率麾下一万多兵马投奔朱元璋,具体来投的月份没有详细记载,有记载说是当年上半年。
这次的投靠意义重大,如果邓愈是这年年初投奔朱元璋,当时郭子兴或许还没死(死于当年上半年),而朱元璋只是郭子兴的部将。
如果是年中或年尾,朱元璋所属义军名义上的领导人也还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位居郭天叙和张天佑(郭子兴妻子的弟弟)之下,名义上(部队大部分是朱元璋的)只是义军的第三号人物。
朱元璋真正成为所属义军的一把手,要等到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郭天叙战死之后了。
在这种情况下,邓愈不去投奔朱元璋的上级郭子兴或郭天叙,而是直接来找朱元璋,这就是让朱元璋无比兴奋且感激的事了。
并且,朱元璋当时能指挥的兵马总共也就约三万多,邓愈一下带来了一万多,相当于带资入股,且这个股本相当雄厚。
这一万多人,存活到明朝开国之后的,肯定有不少,且在军中担任中、下级将领。
这就是邓愈未来屹立军中的最大底气,邓愈凭此就是朱元璋麾下军队中最大的派系之一。
所以,邓愈在朱元璋军中的地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比如,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派20岁的邓愈出征江南,就安排悍将胡大海(明朝建国前战死,后追封国公爵位)给他当副手。
胡大海当时的年纪估计接近四十岁,或者超过,他的长子和次子都已经从军了,可他只能屈居于小年轻邓愈之下。
由此可见邓愈在朱元璋军中的地位,他的股本太雄厚了。

因此,仅凭当初邓愈率部一万多人来投,让朱元璋实力暴涨,就意味着邓愈未来即使没有太大的战功,朱元璋也会厚待他。
何况邓愈还很能打,战功也立下了不少,所以,他在洪武三年时获封国公爵位理所当然。
二:国公爵位仅传二代背后的原因?
邓愈死得很早,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就病死了,年仅40岁,朱元璋追封其为宁河王。
他死后,长子邓镇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继承了他的爵位,改封申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借已经过去十年的“胡惟庸案”清洗了部分淮西功臣和军中将领。
其中,当初位列开国六大国公之一的李善长也被牵连进来,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杀。
李善长不但全家一起被杀,很多亲戚都被诛连,邓镇因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也被朱元璋杀掉,并除爵。
邓愈并非只有邓镇一个儿子,他一共有五个儿子,孙子更多,可朱元璋在杀掉邓镇后,没有把邓愈挣回来的爵位再给出去,而是一劳永逸的给废掉了,这是为什么?
这其实也和邓家在军中的地位有关,而且,邓镇被杀,恐怕也不仅仅只是因为妻子是李善长的外孙女。
邓愈有个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做次妃。
朱樉的正妃是的妹妹观音奴(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赵敏原型),但朱樉不喜欢这个正妃,独宠次妃邓氏(后被朱元璋赐死)。
也因此,朱樉跟邓家的关系一定是密切的,可以说,邓家是朱樉在朝中、军中最大的帮手。
根据史书记载,朱樉不是个安分的亲王,劣迹斑斑不说,还曾把自己的床做成皇帝才配用的五爪龙床,让次妃邓氏穿着皇后才配穿的服饰。
由此可见,朱樉对皇位是有非分之想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时,朱元璋曾把朱樉召回京城看管,说不定就是担心这个儿子闹腾。
如果朱樉要争夺皇位,谁是他最可以信赖的帮手?一定是邓愈的儿子们,以及邓家在军中的势力。
前面也讲过了,邓愈当初投奔朱元璋时,是带着雄厚股本来的,至明朝建国时,邓愈的部下遍布军中,邓镇继承邓愈的爵位的同时,也继承了邓愈的军中实力。
邓家要想闹事,或者说配合朱樉闹事,可比胡惟庸、李善长方便,且更具威胁。
朱元璋肯定不会看着朱樉闹腾,也舍不得杀儿子或者真的被囚禁,能做的就是剪除他的羽翼,让他没办法闹腾。
因此,朱元璋借着李善长的外孙女是邓镇的妻子,把他杀掉,还罢除了邓家的爵位,降低邓家的地位及在军中的影响力,避免将来他们跟着朱樉争夺皇位。
这其实跟朱元璋后来无罪赐死开国六国公之一的宋国公冯胜,是差不多的原因。
冯胜是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的岳父,朱橚跟朱樉一样,也是个不安分的亲王。
朱橚就曾在封藩之后,多次秘密会见冯胜,至于他找冯胜谈什么事,十有八九是希望冯胜在朝中支持他。
冯胜后来被朱元璋赐死,跟朱橚的不安分有很大关系,也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因为朱橚,冯胜才被赐死。

由此再推断,邓愈的长子邓镇被杀,及邓家的爵位止于邓镇,或许就是朱元璋担心邓家将来给秦王朱樉助拳而刻意打压。
稍微让邓愈在天之灵能安慰一些的是,朱元璋在清除邓家地位和影响力时,没有更多的诛连,只杀了邓镇,邓愈其余的子孙都存活下来了。
三:邓愈后人在明朝的结局
邓愈长子邓镇被杀,邓家爵位被除,可邓镇只是被诛连,并非真的有罪。
因此,明弘治年间,明孝宗追封功臣之后时,邓家又被想了起来,授邓愈之后邓炳(邓愈次子邓铭把儿子邓源过继给被杀的邓镇,邓炳是邓源的孙子)为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
再到嘉靖年间,明世宗封邓炳的儿子邓继坤定远侯,并给予世袭。
邓家的这个定远侯爵位传了五代,至崇祯年间,末代定远侯叫邓文明。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杀进京城,“定远侯邓文明,宁河王愈十一世孙......以城破殉节。”
邓愈的子孙总算没有辱没其明朝开国功臣之后的气节,比徐达的后人强多了。
唐朝两宋和明朝的火药有什么分别?都是如何用火药制造武器的
1、时的火药 火药发明之前,火攻是军事家常用的一种进攻手段,那时在火攻中,用了一种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头上绑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射出去,用以烧毁敌人的阵地。如果用火药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火药发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种抛石机抛掷石头和油脂火球,来消灭敌人。火药发明之后,利用抛石机抛掷火药包以代替石头和油脂火球。据路振的《九国志》记载,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 2、两宋时的火药 到了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据《·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唐福向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 火药兵器在战场上的出现,预示着军事史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从使用冷兵器阶段向使用火器阶段过渡。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武经总要》中记录的早期火药兵器,还没有脱离传统火攻中纵火兵器的范畴。随着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逐步过度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 硝酸钾、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药被称为黑火药或者叫褐色火药。这种混合物极易燃烧,而且烧起来相当激烈。如果火药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就会发生爆炸。火药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和热量。原来体积很小的固体的火药,体积突然膨胀,猛增至几千倍,这时容器就会爆炸。这就是火药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火器。 北宋时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药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药燃烧爆炸的原理制造的。蒺藜火球、毒药烟球是爆炸威力比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向“霹雳炮”、“震天雷”也出现了。这类火器主要是用于攻坚或守城。公元1126年,守开封时,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的围攻。金与北宋的战争使火炮进一步得到改进,震天雷是一种铁火器,是铁壳类的爆炸性兵器。元军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开封)时金兵守城时就用了这种武器。《金史》对震天雷有这样的描述:“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这样的描述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这是对火药威力的一个真实写照。 火器的发展有赖于火药的研究和生产。《武经总要》中记录了三个火药配方。唐代火药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火药中加入少量辅助性配料,是为了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等效果。火药是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1044年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火药配方,以不同的辅料,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的不同目的。 宋代由于战争不断,对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时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军器监雇佣工人四万多人,监下分十大作坊,生产火药和火药武器各为一个作坊,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史书上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这些都促进了火药和火药兵器的发展。 时出现了管状火器,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火枪是由长竹竿作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作战时点燃火药喷向敌军。陈规守安德时就用了“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公元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成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竹筒作的,这种管状火器与火枪不同的是,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弹。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声。现代枪炮就是由管状火器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管状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飞跃。 突火枪又被称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制造的而得此名。《》所引的《行军须知》一书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时曾用过火筒,用以杀伤登上城头的敌人。到了元明之际,这种用竹筒制造的原始管状火器改用铜或铁,铸成大炮,称为“火铳”。 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 3、 明代在作战火器方面,发明了多种“多发火箭”,如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支箭的“”;最多可发射100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明燕王(即后来的)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就曾使用了“一窝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堪称是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当时水战中使用的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器。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另外,该书还记载了“神火飞鸦”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烧性能的雏形飞弹。“神火飞鸦”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它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的愿望。根据史书的记载14世纪末,的一位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行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随机文章北极圈里的富兰克林木乃伊,因铅中毒而死在探索航道的路上地球2032年灭亡过程图有哪些,地球将会被超大小行星毁灭美国林肯总统发现的马蝇效应,激励和竞争是人类创新的动力重型猎鹰火箭的运载能力全球第一,能将特斯拉送到火星轨道揭秘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世界各地巨人遗骸证明远古文明存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高拱成为明朝首辅后,为明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你认识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公元1569年,高拱授文渊阁兼掌成为首辅,位居人臣的顶端,这一年,也是继位为的第3年。 延续到明穆宗朱载垕时期,内忧外患,特别是位于边陲之地,表现的更为紧张,几乎上报边民频发事端的告急文书,几乎每日不停的穿梭于驿道之上。 高拱力荐人才只看到别人的闪光面 上报最多的是来自于两广、云贵一带。高拱作为首辅,最为信任和依靠的重臣,他当然要展示自己治国的能力,才不辜负皇帝的信任了。 虽然,高拱被任命为首辅之前,朝廷已经派出战将去两广一带征剿发动叛乱的边民,但是成效不大,有点叛匪越剿越多之虞。 当高拱当上首辅的第一天起,他想必须换一种思路,不能按照常理去任命指挥按照兵书上讲述的战法打战的将军。于是,高拱向明穆宗朱载垕推荐要担任两广总督,他去了,很快就会传来捷报的。 当朝臣们听到高拱推荐殷正茂去剿匪,不以为然,甚至还讥讽高拱,高大人是不是忘记了这家伙可是个大贪官,你让他去带兵剿匪,那他会不会把军饷粮饷贪污光了。 面对大臣们的质疑,明穆宗朱载垕一时犹豫不决。高拱看出了万岁的心思。他向皇帝打起了包票。说道,万岁,虽然殷正茂有贪污这样不好的名声,但他带兵严格,尤其是特别会打仗,这样吧,我个人捐钱给他做担保,当然打胜了,万岁你可要把我捐的钱还给我。 明穆宗朱载垕和朝臣们听高拱这么一说,也几乎不在言语了,他们知道高拱捐出那么一大笔数额给殷正茂,不用说可是高拱家的全部财产。 话说回来,就是殷正茂打赢了,万岁也不会给他那么多的赏赐的。朝臣们没话说,明穆宗朱载垕自然,旋即任命殷正茂为两广总督,全权负责两广剿匪事宜。 殷正茂得知自己能够担任这一重要的职位,当然对高拱感激不尽,不把边境匪患剿灭,那能对得起高拱的信任和举荐吗。 出征至两广,以及云南之地剿灭匪患的殷正茂,把该打的战打活了,的匪患平息了,朝臣们佩服了,明穆宗朱载垕更对高拱了。 力排众议设立贸易口岸 更能检验高拱的远见和魄力的地方还是在这里,公元1571年,明王朝和被赶到大漠的蒙元残余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这一年之孙把汉那吉审时度势,他知道凭借蒙元的实力,是无法实现祖先的荣光,再去中原大地潇洒停留,既然不能实现祖先的愿望,那索性就坡下驴臣服大明。 这里不能不说到蒙元自退出中原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完全改变了,不在单纯的依靠逐水草而居,过那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很多蒙元贵族,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子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仅仅喜欢吃羊肉,喝马奶子酒,也喜欢品尝中原的美味佳肴,更钟情于雪白的白面大馒头。而美味佳肴的食材,除了拥有羊肉,更多的还要其他相匹配的食材才能做成的。 这里当然要佩服把汉那吉的勇气的,敢于向明穆宗朱载垕递交投降书,要跨出这一步是需要多大的勇气的。 当然,既然把汉那吉选择了投降,接受了大明王朝的招安,自然也会提出了相应的条件,无疑是很正常,也是很有道理的。 把汉那吉具体的条件为:恳请我皇万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每年向大明进贡马五百匹。同时,册封他为顺义王,他的弟弟、子女及各部头目都要授以都督、指挥、千百户等官职,以让那些跟随他的贵族世家们能够衣食无忧。 其中,把汉那吉提的条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这里,在原蒙元和大明朝的边界地建立贸易港,准许双方边民,更多的是商人开展平等互惠的贸易。 把汉那吉把上述条件送达明朝边关三边总督手里静候佳音,明朝边关三边总督面对这么大的事情,必须上报朝廷有天子拍板才行,迅速以的方式,飞速报至北京。 明穆宗朱载垕接到这封加急文书,当然不敢怠慢,因为他知道自蒙元被先皇赶出中原,已经过去了200多年。 虽然时光过去了个2世纪,蒙元一直未能停下对大明边境的骚扰和侵犯,为了彻底剿灭蒙元,明朝先后发动了无数次征剿,收获很不理想,为此还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战死了无数的将士。为此,明穆宗朱载垕对于蒙元主动来投降那当然很开心。 高拱抱病陈述实现了开放贸易的愿望 不过,对于这件事如何定夺,虽然他作为皇帝可以,但是万一决策失误,那将给大明王朝带来怎样的结局,无疑是无法预测的。 他迅速召开朝会,要求大臣们对这件事情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如同任何物体都有正反两面,自然而然,同意还是拒绝把汉那吉开放贸易这件事情发生的争执,很快变成泾渭分明的两派。 此时,高拱正患病在家,得知这件事情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带着病体赶到朝堂。高拱对同僚们始终纠集在如同匈奴开展的边境贸易,没有收获成效,相反,更加助长了匈奴人的贪婪,以及严词反驳和人通商,同样没有赢得好感,最终竟导致“”那样不堪的局面。 高拱侃侃而谈,他向同僚更多的是向明穆宗朱载垕说,眼下把汉那吉主动归顺我大明,除了皇恩浩荡,我主圣明,皇帝的马屁拍过后。 随即话锋一转,你们之所以不放心在边境开展贸易,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蒙元在中原建立过一个朝代,很多蒙元人在数十年与我华夏的融合中,已经越来越和我们没有多少区别,你们看看这书信上的字写的多漂亮,和在座的诸公相比也不差分毫吧。 更多的是,他们也像我们那样一日三餐,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可以说在把汉那吉身上,已经没有多少蒙元的遗传基因了,也就是完全汉化了,为何我们还那么死抱住过去的老眼光不放,不能与时俱进呢。 明穆宗朱载垕安静耐心的听他这位得力的重臣,这样条理清晰的把这件事情说的非常明白,那就是答应把汉那吉的请求,既然把汉那吉归顺大明,他就是大明的子民,当然要享受大明国民的待遇。他当即同意了高拱的意见,在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近边地区开设马市十一处,互市贸易。 高拱见自己的意见终于被万岁采纳,他这才轻松的出了一口气,病好像好了不少。 边境贸易口岸设立后,高拱还是非常关注来自这些口岸的消息,当他得知本来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更多的是来往于两地的边民主要是商人们,通过交易成为土豪,高拱无疑是非常开心的。 因为铸铁为犁,化干戈为玉帛,丢掉长茅,拿起了锄头镰刀,这应该是先皇朱元璋的初衷,终于在他的手里实现了。 当然,边境是安宁了,高拱却没有产生出高枕无忧,那样的心态,那是非常要不得的。 因为蒙元自退至中原以后,又恢复了他们以前的部落制度,她的政策的延续性,绝对不同于大明朝那样,不会轻易更改。今天把汉那吉被他们尊之为可汗,明天就会因为一场厮杀而使他人头落地,马上撕毁协议重新回归到他们的本来面目。 于是,高拱向明穆宗朱载垕建议“请每岁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阅视,以今视昔,钱谷赢几何,兵马增几何,器械整几何,其他屯田盐法以及诸事拓广几何。明白开报,若比往昔有所增益,则与过去战时擒斩同功论赏,如果只保持以往水平,则罪如失机论处。” 明穆宗朱载垕看到高拱的这一建议,非常赞赏高拱的主张,因为只有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威慑,这样才能震住心怀不轨之人,做到高拱所主张的“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 当高拱的意见成为明穆宗朱载垕的圣旨下达至兵部,兵部马上把万岁的圣旨作为稳定边境的重要制度,常抓不懈,较好的做到了明穆宗朱载垕的边境始终处于安定祥和的状态。 明穆宗朱载垕时期,边境安宁,国家税收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可以说于高拱独具慧眼的选拔人才,力排众议的开设边境贸易口岸密不可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