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朱标有哪些特质,为何朱元璋如此器重他?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太子贵为储君,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就是下一任皇帝。可是古代封建王朝中,基本上开国皇帝的太子,下场都并不太好。比如,扶苏、司马衷、刘盈、李建成等,都是结局非常凄惨。朱元璋的太子朱标虽然早逝,可朱元璋却独宠朱标一人。朱标作为开国太子里,结局还算不错。那么这对父子之间有何搞笑的事情,就让小编为大家揭秘。

image.png

  朱标1355年出生,是朱元璋的爱妻马皇后所生的儿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史书记载,朱元璋总共有26个儿子。朱元璋唯独对朱标偏爱有加,明史中记载朱标大腹翩翩,甚至还有“隐疾”。更通俗点说,朱标是个大胖子,甚至走两步路都会震颤,身体还有毛病,这样的形象其实是让人感到不舒服。

  但是朱元璋对待朱标特别关照,1377年朱元璋就让22岁的太子朱标,开始进行监国,让他协管大后方。并且将李善长、徐达、汤和,拨给朱标担任他的东宫班子。也能看出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实在是“煞费苦心”。可朱标比较温和的性格,和朱元璋火爆脾气,经常发生意见相左,这对父子之间所产生的事情也很有意思。

  据野史记载,有位朱元璋的爱妃因病去世。照例皇亲国戚都要穿上“孝服”,对这位爱妃进行祷告。作为太子的朱标,其实他并不需要披麻戴孝,只是简单的穿上一身白就可以。但是朱元璋是真的喜欢这位爱妃,所以下令让朱标披麻戴孝。按照马皇后的去世规格穿戴,朱标不同意,他说自己贵为一国太子,如果对朱元璋的妃子都要行这么大的礼,那肯定会让下属有不满的情绪。

image.png

  结果朱元璋和朱标两人发生矛盾,甚至朱元璋拿着剑,满皇宫追着朱标砍。结果还是老臣相劝,才将朱元璋给拉下。结果第2天这对父子,好像和没事人一样,又继续处理朝政。甚至朱标还说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也就是被父亲轻轻地打上一两下是可以,如果朱元璋真的要发脾气,那么自己还是赶快跑。

  所以朱元璋真的是拿武器追赶过朱标,可能不少小伙伴不解,朱标他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能得到朱元璋如此的栽培?其实大家可以这样想,朱元璋就是典型的小农意识。虽然他在当上皇帝之后,又有了其他的房子和三宫六院。但是在他心里,马皇后就是自己的原配,那么朱标是嫡长子,更能得到他的信赖。也就是现在的一夫一妻制度,所生的孩子肯定是百般疼爱,朱元璋也是这样的想法。

  因此对朱标有很大的偏爱,甚至在朱标去世之后,还将他的儿子,也就是皇太孙朱允炆立为接班人。这点是朱元璋其他25个皇子,都不曾得到过的待遇。这对父子其实也很有意思,就和我们平时与自己爸爸,嬉笑打闹时的场景相同,让冷冰冰的皇宫多了几分温情。很可惜37岁的朱标就因病去世,没过多久就发生了靖难之役。

高拱成为明朝首辅后,为明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你认识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公元1569年,高拱授文渊阁兼掌成为首辅,位居人臣的顶端,这一年,也是继位为的第3年。 延续到明穆宗朱载垕时期,内忧外患,特别是位于边陲之地,表现的更为紧张,几乎上报边民频发事端的告急文书,几乎每日不停的穿梭于驿道之上。 高拱力荐人才只看到别人的闪光面 上报最多的是来自于两广、云贵一带。高拱作为首辅,最为信任和依靠的重臣,他当然要展示自己治国的能力,才不辜负皇帝的信任了。 虽然,高拱被任命为首辅之前,朝廷已经派出战将去两广一带征剿发动叛乱的边民,但是成效不大,有点叛匪越剿越多之虞。 当高拱当上首辅的第一天起,他想必须换一种思路,不能按照常理去任命指挥按照兵书上讲述的战法打战的将军。于是,高拱向明穆宗朱载垕推荐要担任两广总督,他去了,很快就会传来捷报的。 当朝臣们听到高拱推荐殷正茂去剿匪,不以为然,甚至还讥讽高拱,高大人是不是忘记了这家伙可是个大贪官,你让他去带兵剿匪,那他会不会把军饷粮饷贪污光了。 面对大臣们的质疑,明穆宗朱载垕一时犹豫不决。高拱看出了万岁的心思。他向皇帝打起了包票。说道,万岁,虽然殷正茂有贪污这样不好的名声,但他带兵严格,尤其是特别会打仗,这样吧,我个人捐钱给他做担保,当然打胜了,万岁你可要把我捐的钱还给我。 明穆宗朱载垕和朝臣们听高拱这么一说,也几乎不在言语了,他们知道高拱捐出那么一大笔数额给殷正茂,不用说可是高拱家的全部财产。 话说回来,就是殷正茂打赢了,万岁也不会给他那么多的赏赐的。朝臣们没话说,明穆宗朱载垕自然,旋即任命殷正茂为两广总督,全权负责两广剿匪事宜。 殷正茂得知自己能够担任这一重要的职位,当然对高拱感激不尽,不把边境匪患剿灭,那能对得起高拱的信任和举荐吗。 出征至两广,以及云南之地剿灭匪患的殷正茂,把该打的战打活了,的匪患平息了,朝臣们佩服了,明穆宗朱载垕更对高拱了。 力排众议设立贸易口岸 更能检验高拱的远见和魄力的地方还是在这里,公元1571年,明王朝和被赶到大漠的蒙元残余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这一年之孙把汉那吉审时度势,他知道凭借蒙元的实力,是无法实现祖先的荣光,再去中原大地潇洒停留,既然不能实现祖先的愿望,那索性就坡下驴臣服大明。 这里不能不说到蒙元自退出中原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完全改变了,不在单纯的依靠逐水草而居,过那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很多蒙元贵族,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子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仅仅喜欢吃羊肉,喝马奶子酒,也喜欢品尝中原的美味佳肴,更钟情于雪白的白面大馒头。而美味佳肴的食材,除了拥有羊肉,更多的还要其他相匹配的食材才能做成的。 这里当然要佩服把汉那吉的勇气的,敢于向明穆宗朱载垕递交投降书,要跨出这一步是需要多大的勇气的。 当然,既然把汉那吉选择了投降,接受了大明王朝的招安,自然也会提出了相应的条件,无疑是很正常,也是很有道理的。 把汉那吉具体的条件为:恳请我皇万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每年向大明进贡马五百匹。同时,册封他为顺义王,他的弟弟、子女及各部头目都要授以都督、指挥、千百户等官职,以让那些跟随他的贵族世家们能够衣食无忧。 其中,把汉那吉提的条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这里,在原蒙元和大明朝的边界地建立贸易港,准许双方边民,更多的是商人开展平等互惠的贸易。 把汉那吉把上述条件送达明朝边关三边总督手里静候佳音,明朝边关三边总督面对这么大的事情,必须上报朝廷有天子拍板才行,迅速以的方式,飞速报至北京。 明穆宗朱载垕接到这封加急文书,当然不敢怠慢,因为他知道自蒙元被先皇赶出中原,已经过去了200多年。 虽然时光过去了个2世纪,蒙元一直未能停下对大明边境的骚扰和侵犯,为了彻底剿灭蒙元,明朝先后发动了无数次征剿,收获很不理想,为此还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战死了无数的将士。为此,明穆宗朱载垕对于蒙元主动来投降那当然很开心。 高拱抱病陈述实现了开放贸易的愿望 不过,对于这件事如何定夺,虽然他作为皇帝可以,但是万一决策失误,那将给大明王朝带来怎样的结局,无疑是无法预测的。 他迅速召开朝会,要求大臣们对这件事情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如同任何物体都有正反两面,自然而然,同意还是拒绝把汉那吉开放贸易这件事情发生的争执,很快变成泾渭分明的两派。 此时,高拱正患病在家,得知这件事情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带着病体赶到朝堂。高拱对同僚们始终纠集在如同匈奴开展的边境贸易,没有收获成效,相反,更加助长了匈奴人的贪婪,以及严词反驳和人通商,同样没有赢得好感,最终竟导致“”那样不堪的局面。 高拱侃侃而谈,他向同僚更多的是向明穆宗朱载垕说,眼下把汉那吉主动归顺我大明,除了皇恩浩荡,我主圣明,皇帝的马屁拍过后。 随即话锋一转,你们之所以不放心在边境开展贸易,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蒙元在中原建立过一个朝代,很多蒙元人在数十年与我华夏的融合中,已经越来越和我们没有多少区别,你们看看这书信上的字写的多漂亮,和在座的诸公相比也不差分毫吧。 更多的是,他们也像我们那样一日三餐,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可以说在把汉那吉身上,已经没有多少蒙元的遗传基因了,也就是完全汉化了,为何我们还那么死抱住过去的老眼光不放,不能与时俱进呢。 明穆宗朱载垕安静耐心的听他这位得力的重臣,这样条理清晰的把这件事情说的非常明白,那就是答应把汉那吉的请求,既然把汉那吉归顺大明,他就是大明的子民,当然要享受大明国民的待遇。他当即同意了高拱的意见,在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近边地区开设马市十一处,互市贸易。 高拱见自己的意见终于被万岁采纳,他这才轻松的出了一口气,病好像好了不少。 边境贸易口岸设立后,高拱还是非常关注来自这些口岸的消息,当他得知本来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更多的是来往于两地的边民主要是商人们,通过交易成为土豪,高拱无疑是非常开心的。 因为铸铁为犁,化干戈为玉帛,丢掉长茅,拿起了锄头镰刀,这应该是先皇朱元璋的初衷,终于在他的手里实现了。 当然,边境是安宁了,高拱却没有产生出高枕无忧,那样的心态,那是非常要不得的。 因为蒙元自退至中原以后,又恢复了他们以前的部落制度,她的政策的延续性,绝对不同于大明朝那样,不会轻易更改。今天把汉那吉被他们尊之为可汗,明天就会因为一场厮杀而使他人头落地,马上撕毁协议重新回归到他们的本来面目。 于是,高拱向明穆宗朱载垕建议“请每岁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阅视,以今视昔,钱谷赢几何,兵马增几何,器械整几何,其他屯田盐法以及诸事拓广几何。明白开报,若比往昔有所增益,则与过去战时擒斩同功论赏,如果只保持以往水平,则罪如失机论处。” 明穆宗朱载垕看到高拱的这一建议,非常赞赏高拱的主张,因为只有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威慑,这样才能震住心怀不轨之人,做到高拱所主张的“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 当高拱的意见成为明穆宗朱载垕的圣旨下达至兵部,兵部马上把万岁的圣旨作为稳定边境的重要制度,常抓不懈,较好的做到了明穆宗朱载垕的边境始终处于安定祥和的状态。 明穆宗朱载垕时期,边境安宁,国家税收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可以说于高拱独具慧眼的选拔人才,力排众议的开设边境贸易口岸密不可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行厂在明朝是什么机构?官员见到吓得浑身哆嗦

大家好,说起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是个特务统治盛行的朝代。布衣出身的,为了子孙千秋万代永享皇权,特设皇权拱卫司,也就是后来的,其职能主要是侦缉文武百官,当的耳目,同时也干干仪仗、护卫等活。 锦衣卫拥有独立审讯关押权,而且直接对皇帝负责,一度权势熏天,成为大明官员人人畏惧的存在。可是锦衣卫辉煌持续不久,便被朱元璋废除。后来朱元璋的儿子推翻建文帝自己干皇帝,为了巩固地位,又重新恢复了锦衣卫。 心思缜密的朱棣,为了防止锦衣卫一家独大,又设立首领为太监的东厂,达到权力平衡的目的。时期,锦衣卫在与东厂的博弈中,已经完全沦为东厂太监的鹰犬。为了再次实现权力制衡,明宪宗又设立了首领同样为太监的。至此,东、西厂、锦衣卫三驾马车的分权制衡模式建立,合称长卫,成为拥有缉捕、审判、执行的绝对权力机构。 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三权分立制衡的架构,让牢牢掌控着最高权力,文武百官尽在掌控之中。可是到了时期,又有了新的玩法。可能是武宗觉得皇帝要同时听东西厂、锦衣卫三家的汇报太麻烦,浪费了他到豹房玩乐的宝贵时光。于是决定设立一家更牛更邪门的机构——内行厂。 内行厂设立后,太监刘谨任首领。内行厂最牛的地方在于除了监察臣民之外,还可以缉捕审讯厂卫,成为特务中的特务,使得锦衣卫、东西厂番子遇到都要绕道走,唯恐避之不及。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内行厂设立后,明武宗是爽了,只用听听刘谨一人汇报特务工作进展就行了,但是大明官民就遭殃了。权势滔天,看谁不爽直接审讯关押,一番酷刑之后,不招也招了。因此满朝官员一见到内行厂办事,都吓得浑身哆嗦,纷纷贿赂刘瑾,花钱消灾。 内行厂首领刘瑾短短五年内便创收6000万两白银,富可敌国。但是很快,刘瑾的顺者昌逆者亡的高压恐怖特务统治,因残害忠良,欺压百姓,引起朝野震动,人心惶惶。5年后,明武宗宣布撤销内行厂,同时凌迟处死太监刘瑾,并没收了其全部财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朱标明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