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为什么说宇文士及是神人?他每次都能准确站队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宇文士及(?—642年11月11日),本姓破野头,字仁人,代郡武川人,唐朝时期宰相,隋朝左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隋末唐初的历史上,宇文士及简直就是一个神人。之所以说他是神人,是因为他在每一次时代变动当中,都能准确站队,从来没失误过一次!

  隋炀帝掌权的时候,他娶了隋炀帝的长女;他哥宇文化及篡位之后,他被委以重任。宇文化及败亡之后,他投靠了李渊,同样被委以重任。到了李渊这边之后,他又紧紧抱住李世民的大腿,跟着李世民征战天下。等到李世民登基之后,他同样被委以重任,直接做了唐朝的宰相。

image.png

  在隋末唐初的几次重要时代变迁上,宇文士及站队从未有过任何一次失误。不得不说,这真的是很让人匪夷所思。

  提起宇文士及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如果提起他哥宇文化及,恐怕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了。不过在正史上,宇文化及虽然名头更大,本事却远不如他这个三弟。

  宇文家的老祖宗,原本是鲜卑宇文部的奴仆。因为这个奴仆的身份,所以才被赐姓宇文。他们家的这个宇文,和后来北周皇族的那个宇文,基本上没多大关系。不过,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之后,他家不但摆脱了奴仆身份,还在军中拥有了一定的地位。

  后来,到了宇文士及他爷爷这一辈,因为追随北周奠基人宇文泰南征北战,立下了大功,彻底发达,被封为北周的上柱国。再之后,北周后期的时候,他爹宇文述又站队正确,坚决追随杨坚。所以隋朝开国之后,宇文家的地位反倒是更高了。更有意思的是。隋朝开国之后,他爹再一次站队正确,直接站队到了杨广那边,成了杨广最得力的支持者。等到杨广登基之后,宇文家就已经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了。

image.png

  不得不说,宇文家会站队的这个本事,真的是祖传的。

  宇文士及的老爹宇文述,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宇文化及,次子宇文智及,三子宇文士及。按照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宇文家的好事,原本都应该落在长子宇文化及的头上。然而讽刺的是,大概是因为早年宇文述一直在忙着帮杨广争皇位,无暇管孩子,导致老大和老二完全长歪了,妥妥的二世祖。

  相比之下,老三的才能,就明显比他两个哥哥强多了。所以,杨广看在宇文述劳苦功高,想要给宇文家赐婚的时候,宇文家的老大老二就别想了,只能落在了老三宇文士及头上。

  就这样,宇文士及娶了杨广的长女南阳公主,成了杨广的女婿。

  此后,宇文士及在杨广的刻意培养下,步步走上仕途。宇文士及的仕途,大体上还算走得顺利,一直被杨广带在身边历练。后来就连杨广南下江都的时候,也将宇文士及带在身边。但可惜的是,宇文士及这边的努力,却架不住他两个哥哥在背后拖后腿。而且,那哥俩还越玩越大,甚至在杨广某次巡边的时候,身为护卫的这哥俩,私底下叫来了突厥人,和突厥人做生意。

image.png

  这事败露之后,饶是宇文家再怎么劳苦功高,也不可能轻轻揭过去了。后来还是宇文士及娶得这位南阳公主,拼了命地求情,这才保住这哥俩的命。此后,杨广把这哥俩都赶回了家,罚他们做宇文述的奴仆。

  公元616年,宇文述因病去世。此后,大概是杨广还念着宇文述的情分,所以便赦免了这哥俩,还给了他们官职。可杨广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决定,将成为他后来的催命符。

  两年之后,随着隋朝在各地的统治逐渐崩溃,杨广的皇位再也坐不稳了。当时的禁军统领司马德戡,本想着在江都洗劫一圈之后,逃回老家。结果这事被宇文家的老二,宇文智及知道之后,硬是给司马德戡引上了谋反弑帝的方向上。后来,司马德戡带着禁军造反,同时将宇文家的老大宇文化及,推出来做带头大哥,最后干掉了杨广。

  当宇文家的老大老二弑君的时候,身为老三的宇文士及,虽然也身在江都,但却完全对此事不知情。

  这也难怪,说到底,宇文士及还是杨广的女婿。如果宇文士及提前知道此事的话,多半是要去向杨广打小报告的。所以就算是亲兄弟,这事儿也得防着点。

  杨广死后,麾下精锐尽归宇文化及所有,宇文化及随即拥立秦王杨浩为帝。宇文化及掌权之后,老三宇文士及被封为内史令。

  虽然升了官,但此时的宇文士及,却根本来不及高兴。因为宇文士及很清楚,他的两个哥哥其实并没有多少才能。即便暂时干掉了杨广,掌握了一支精锐兵马。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在作死,因为这哥俩根本没有逐鹿天下的才能。

  所以,此时的宇文士及,开始给自己找退路了。

image.png

  宇文士及给自己准备的这条退路,便是当时已经占据了整个关中的李渊。宇文士及和李渊本就是旧识,早在当年杨广刚刚准备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宇文士及便曾和李渊有过一番长谈,讨论过天下的形式。所以,宇文士及自请外调,暂时离开了江都,去了黎阳。到了黎阳之后,宇文士及主动和李渊进行联系,并且暗中献上金环,表达了自己的臣服之意。

  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印证了宇文士及的猜测。

  宇文化及杀了杨广之后,虽然坐拥十余万精锐,却根本不会指挥,更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不久之后,宇文化及便被李密打到溃败,最后被窦建德截杀。而宇文士及则因为早已离开了江都,所以躲过了一劫。

  宇文化及战败之后,宇文士及虽然还管辖着一些地盘,而且当地很多士族,也都纷纷支持他,希望他可以自立山头。但宇文士及却很精明,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不足以割据一方。所以接下来,宇文士及干脆抛下所有的地盘,直接前往关中投靠李渊去了。

  到了关中之后,宇文士及因为之前留下的后手,果然得到了李渊的赏识。再加上宇文士及的妹妹,当时已经入宫做了李渊的妃子,所以宇文士及到了关中之后,依然被李渊所重用,任命为上仪同。

  归降李渊之后,宇文士及算是躲过了一场大劫。然而接下来,宇文士及又自请调到李世民麾下,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当时的李世民,还仅仅只是一个秦王,远不及李建成的地位高。然而宇文士及却能精准站队,实在是让人佩服。

image.png

  到了李世民麾下之后,宇文士及已经尽心尽力为李世民服务,很快就成了李世民麾下最得力的文官之一。而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宇文士及跟随李世民转战大江南北,先后扫平了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强敌。在这个过程当中,宇文士及不但立下了很多功劳,同时也成了李世民的心腹,后来更是直接成了天策府司马,同时还兼任侍中。

  武德九年,玄武门事变发生后,虽然唐朝高层经历了一场剧烈动荡,但宇文士及却并没有受到任何波及。反倒是在仕途上更进一步,担任唐朝的中书令。

  不过,相比仕途上的顺利,宇文士及的家庭生活,则稍显遗憾。宇文士及最初娶了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夫妻二人的感情亦是极好。然而江都兵变之后,宇文化及弑杀了杨广,杨家和宇文家就成了死敌。再加上宇文化及败亡之后,窦建德杀了南阳公主和宇文士及的独子,这件事也就成了夫妻之间一道过不去的鸿沟。

  对于南阳公主来说,宇文士及是她杀父仇人的弟弟,同时还害她失去了儿子,自然不可能原谅他。所以,从窦建德那里离开之后,南阳公主直接出家为尼,并未去找宇文士及。后来,唐朝统一天下之后,夫妻二人曾在洛阳短暂会面。然而南阳公主却坚决不肯原谅宇文士及,拒绝了宇文士及复合的请求,并且用破镜难圆来比喻两人的关系。后世破镜难圆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

image.png

  从隋朝到唐朝,这段历史上几场最重要的转折,宇文士及几乎都亲身参与,结果却又都能精准站队,并且全身而退。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宇文士及的家庭,却因为时代变迁而支离破碎。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从宇文士及的故事当中,我们其实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很多人或许都只是一朵浪花,只能随波逐流,被时代裹挟着向前。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比如宇文士及,或许可以凭借自己精准的站队能力,保全自己,却无法在时代变迁当中,保护自己的家庭。

  不得不说,这其实挺可悲的。

  能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或许就是最大的幸运。生于乱世,任凭你再有能力,再有本事,同样无法避免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向前,成为这个乱世的牺牲品。

  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唐朝为什么要设立“大都督”和“大都护”? 都有什么作用呢?

的都督府,一般置于“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唐初规定,管十州以上的为大都督府,不满十州称都督府。玄宗开元时进一步规定,户满二万以上为中都督府,不满二万为下都督府。 都督府设都督1人(大都督府从二品,中都督府正三品,下都督府从三品)。大都督一般以亲王遥领。都督既是军事长官,故其僚属也以长史、别驾、司马为名。开元以后,特别是安史乱后,从边疆到内地相继兴起了节度、观察、团练、防御等使。都督府虽未明令废除,但已成空名。 为了管理周边少数民族事务,唐代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都护府,所谓“都护”,其意本为监察,《新唐书·;百官志》说:“都护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罪过,总判府事”。唐从贞观到天宝间,先后设置过六个都护府:①安东都护府;②安南都护府;③安西都护府(治龟兹);④安北都护府;⑤单于都护府;⑥北庭都护府。此外,高宗时设昆陵都护府(治碎叶川以东),蒙池都护府(治碎叶川以西),均隶属安西都护府。 都护府有大都护府与上都护府之分。大都护府设大都护1人(一般由亲王遥领),从二品,副大都护2人,从三品,副都护1人,正四品上;上都护府设都护1人,正三品,副都护1人,从四品上,其下僚属之设置,略同于都督府。边疆地区的都督府和都护府都有管辖羁糜府州的职责。 所谓羁糜府州是唐朝前期于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一种类略仿于内地的行政单位。大者称都督府,小者称州,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新唐书;地理志》说,这些府州“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也就是说,中央不向这些府州征收贡赋,一般内部事务也任其自治,但仍须接受边州都督与都护的领导。这样的羁糜府州,据《地理志》的记载,有856个,比内地府州还多。这种以羁糜府州自治,而以都督、都护府监领的边疆行政体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宦官为什么血洗长安城?她们的权利到底有多大?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宦官为何血洗长安城?一场未遂的政变,影响唐朝国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835年11月,唐朝的都城长安充满了血腥的味道,以为首的宦官们关闭城门,在城内进行大规模搜捕,先后杀死一千六百多人。这些被杀的人不是平民,而是朝廷各省部官员以及金吾吏卒,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那么这些宦官为何要在长安城内大肆杀戮官员呢? 原来这与一场政变有关,而这场政变影响了唐朝的国运,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事情还得从一场说,他就是唐朝第14位皇帝!唐文宗原名,时的次子。826年12月,暴死,在宦官集团的拥护下,唐文宗以皇太弟的身份继承了皇位。 唐文宗是一位有理想的皇帝,他以自己的先祖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特别喜欢看《贞观政要》。做了皇帝后,唐文宗勤勤恳恳,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锐意于治,每延英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然而此时唐朝积弊太深,各方面的问题很多,比如说、朋党之争、等。 唐文宗决定从身边做起,先解决宦官问题,他虽然是由宦官拥戴继位的,但对宦官集团非常反感,“以累世变起禁闺,尤侧目中官,欲尽除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唐文宗提拔郑注、李训担任御史大夫、宰相,作为自己的心腹。很快唐文宗就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先把大宦官王守澄除掉。 接下来,唐文宗把目标对准了另一个大宦官仇士良!根据史料记载,仇士良在唐宪宗时期进入宫廷,历经数十年的风云变幻,此时官拜右领军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左军中尉、左街功德使等职务,不仅位高权重,手中还掌握着。为了对付仇士良,唐文宗、李训、郑注搞了一个“甘露行动”。 他们的计划是这样的,在上朝的时候,由一名官员假称“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然后诱骗“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帅诸宦者往视之”,趁机将其除掉。计划原本进行的还算顺利,可是仇士良发现谎报甘露的韩约变色流汗,接着他又看到 “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 仇士良老奸巨猾赶紧回到宫里,将唐文宗控制到了手中。这时候,李训也想夺回皇帝,于是双方的军队爆发了冲突。在掌握了皇帝后,仇士良已经明白这件事是唐文宗策划的,他居然当面羞辱皇帝,接着调动神策军开始进行屠杀行动。至少有一千六百多名官员在这场冲突中丧命,“横尸流血,狼藉涂地”。 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完全成为傀儡,他甚至说自己不如。唐朝的朝政完全落到了宦官手中,史书称他们“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最终唐文宗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一岁。甘露之变对唐朝的命运影响深远,“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直到唐朝灭亡前夕,宦官集团才被一网打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