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由于只有一个正妻,其余都是妾室。所以家庭里的孩子母亲不同,其地位也不同。正妻生的孩子叫嫡子,妾室生的孩子叫庶子。
这些孩子长大结婚后,分家另过。嫡长子称为嫡长房,然后是二房,三房以此类推。庶子按照排行按照实际排名被称为第几房。

以《红楼梦》为例,来分析一下古代嫡长房的庶子和嫡二房嫡子,之间的关系,看看哪个地位比较高。
贾家老祖宗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演,次子贾源。这两个儿子在战场上搏命换来了公爵的爵位。贾演是宁国公建宁国府,贾源是荣国公建荣国府。贾演是长房,贾府的家庙,建在宁国府,贾府的族长是贾演。贾源是二房,过年的时候,荣国府的人都要到宁国府祭祖。
荣国府传到第三代,长房是贾赦,二房是贾政。他们兄弟俩都是嫡子。贾赦继承爵位。
长房贾赦有两个儿子贾琏和贾琮。贾琏是嫡子,贾琮是庶子。
二房贾政有嫡长子贾珠早亡。嫡次子贾宝玉,庶三子贾环。
按地位尊贵程度高低来排行。
贾琏无疑是最尊贵的嫡子,其次是贾珠和贾宝玉。再次是贾琮和贾环。不过在宗族的地位当中,长房的儿子无论嫡庶都比二房的儿子排名靠前。
过年祭宗祠时,“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在排位上,贾赦的两个儿子都在贾宝玉之前。哪怕贾琮比贾宝玉年龄小。但是其在宗族的地位不低。
因此古代人总有投胎投错了的遗憾。人人都希望投生到嫡长房,正房太太的肚子里。这样他们一出生就比其他孩子的地位高。
从继承爵位的先后顺序来排名。
贾琏、贾琮、贾珠(早死)、贾宝玉、贾环。
在贾府里因为老太太贾母喜欢贾宝玉,所以贾宝玉成为最得宠的孙子。嫡长房的贾琮因为是庶出,他都没有二房的庶子贾环有存在感。

然而别看贾琮地位不高而且不得宠,但是就爵位继承权来看,他的排名在贾宝玉前面。这是因为爵位是他的父亲贾赦的。贾赦的爵位按道理应该由儿子继承。
贾琏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如果贾琏死了,那么贾琮就是爵位继承人。他是长房里最尊贵的人。
贾宝玉和贾环则没有资格继承荣国府的爵位。伯父贾赦的家产他们兄弟也没有资格继承。
对于贾赦而言,贾琏和贾琮都是他的亲生儿子,只不过他们的母亲不同而已。别看贾琮是庶子,他跟贾赦的关系比贾宝玉要亲近。一个是儿子,一个是侄子,谁亲,谁疏,一目了然。贾赦对儿子一定比对侄子的感情深。
如果贾琏死了,贾赦的爵位和家产自然归贾琮继承。没有贾宝玉的份。
综上所述,嫡长房的庶子虽然地位不如嫡二房的嫡子。但是在继承长房家业和爵位上,嫡二房的嫡子无权染指。一旦嫡长房的长子死了,嫡长房的爵位归庶子继承。嫡长房的家产都归嫡子的儿子和嫡长房庶子共同继承。
清朝白莲教首领王聪儿是什么结局?她是如何死的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白莲教首领王聪儿,追随者众多,谁想到却死于爱情中。 王聪儿,清年间白莲教的首领,她曾经是齐林的妾室,齐林死后被拥戴为白莲教的首领。但是谁能想到,作为白莲教首领的王聪儿最后竟然是死于爱情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可以确信,在总差役齐林财产合法化的军事行动之中,他的第四房小妾王聪儿,也是参与者之一。证据就是齐林脑袋被悬于小北门后,王聪儿回娘家了。 她回什么娘家?要知道这可是时代,一人犯罪,全家入狱。比如说逃了,但他的哥哥母亲妻子儿子,统统被捉入大牢之中。按理来说王聪儿也应该被捉进大牢里,但是她没有——官府不可能放过她,放过她那就意味着自己不想活了。所以这王聪儿,铁定是自己“嗖嗖嗖”翻墙越壁逃掉了。 有史料说王聪儿本是江湖上一名卖艺的女子,也有史料说她实际上是衙门里一个老文员的女儿。不管她出身如何,总之她是在16岁那年,成为了襄阳总差役齐林的第四房小妾,被齐林包养了。 逃走的不唯是王聪儿,还有大批的西天大乘教信徒、三阳教信徒,甚至还有怪老头刘松的上线、混元教的信徒。虽说大家都是白莲教,但毕竟来自于不同的部门,谁也不服谁,但却都愿意拥戴王聪儿为首。 于是王聪儿“衣尽白”,成为了这支白莲教的总教师,打出来的旗号,却是刘之协。 此时在宜都,同样是刘之协的下线王三槐、聂杰人起事,和王聪儿打的是的怪旗:天王刘之协。做人做到刘之协这个份上,就算是可以的了,连面都不露,大家都得拿你说事。王聪儿裹挟教众,首攻襄阳,但屡攻不克,只好移师樊城,饱掠而去。 此后王聪儿扫荡湖北、河南、陕西、四川,一路,到处乱跑。时隔不久又绕回到湖北,发现仍然是无法立足,遂决定杀奔陕西。但就是这时,教众中却爆出了“夫妇门”,王聪儿和齐林的徒弟姚之富,两人有了夫妇之实了。这个明显缺乏理性的行为,一下子就将王聪儿逼上了死路。 教众之所以追随王聪儿,是对于齐林敬服的心理延伸,作为齐林的未亡人,王聪儿身上寄予了教众的希望与幻想。不曾想这女人耐不住寂寞,竟然和别的男人好上——不是说这种事不能有,而是决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事怎么可以让别人知道呢?大家不知道,心里还有点念想。这下可好,连个念想都没有了。 但是王聪儿和姚之富的事,还是被大家知道了。结果教众大哗,四下离散,王聪儿和姚之富顿时陷入了孤立的境地。无奈之下两人分兵,以姚之富为先锋,王聪儿断后,向着陕西的黄土高坡杀奔而去,想去那里做夫妻。 行至山阳县三叉河,官兵四面围至,王聪儿退到御花坡,此后是整整三个月的坚持。最终坚持不下去了,于是王聪儿与姚之富双双携手,长吟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官兵前追后堵。天南地北双逃客,跑得实在辛苦……诗成,二人携手投崖自尽。 王聪儿人生中的第二次爱情,说起来实在是可圈可点,可敬可叹,值得文人学士,。这是一个飞蛾扑火般的女人,死于爱情之中。 但白莲教的另外两支武装力量:王三槐与聂杰人,却是死于糊涂之中。这俩家伙与四川总督勒保对峙,勒保琢磨着很难拿下这场赛事,就忽悠说和谈。王三槐、聂杰人居然真的信了,兴高采烈地跑来参加茶话会,结果被勒保脸皮一翻,直接塞进囚车里,送到了北京城,活活给剐了三千六百刀。 终于替儿子嘉庆摆平了白莲教,太上皇乾隆艰难地拿起笔来,赋诗一首。诗成笔坠,乾隆死亡,终年八十九岁。 年纪轻轻的王聪儿,虽然是反清异教组织的首领,但是起码也个可以在白莲教中的人物。但是一位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王聪儿成为了爱情的牺牲品,死于爱情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皇太极的长女敖汉公主简介:远嫁敖汉的清朝公主
敖汉公主(1621——1654):固伦公主。的长女。其母为皇太极的继妃乌拉纳喇氏,与皇太极的长子、次子洛格同母。后金天命六年(1621) 三月十二日生。天聪七年(1633)13岁时,嫁给蒙古熬汉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班第,号称敖汉公主。班第在崇德元年(1636)被封为敖汉郡王,十三年(1656)卒。十一年(1654)公主去世, 享年34岁。 清太宗皇太极位下共有14个亲生女儿,在其众多的女儿中,皇长女也许不是身份最高贵或最受宠爱的一个,而且也没有如松柏那样的寿龄,但其却是令人钦羡向往的。 入户辞父母,远嫁蒙古婿 皇长女生于后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十二日,其母为继妃乌拉纳喇氏,太宗的长子和硕豪格是其胞兄,两人年龄相差12岁。从其母得封继妃看,乌拉纳喇氏曾为太宗的继室嫡(大)福晋。皇长女出生之时,后来成为孝端文皇后的虽已归嫁太宗,但只是位居其母乌拉纳喇氏之后的蒙古侧福晋,而且哲哲是在4年后的天命十年(1625)才生育了皇次女玛喀塔。所以,皇长女属嫡出,此后其得封固伦公主亦是佐证。只可惜皇长女尚在襁褓之中,其母即因冬天趾高气扬地入太祖之汗宫而不下拖床(即爬犁),“侮慢”长辈,引起了太祖反感。当时,太宗正与为竞争太子之位而明争暗斗,为不失去汗父的欢心,太宗毫不犹豫地休弃了皇长女之母乌拉纳喇氏。此举虽受到了太祖的褒奖,但作为早梅发高枝的皇长女,本应是其亲生母亲若无过错即可位居中宫,公主本人亦可顺理成章地成为身份最高贵的皇女,却阴差阳错地早早失去了母爱与依傍。 天聪元年(1627)六月,蒙古敖汉部弃察哈尔汗前来投附后金,太宗,同时将两位公主许给了敖汉部,第一是将太祖第三女格格即太宗异母姊许给了敖汉部的索诺木杜棱(在此前的清代公主系列中已介绍过),第二是将皇长女许给了敖汉部另一位领主塞臣卓礼克图之子班第。其时皇长女年方7岁,是为先许后嫁——6年后方才与额驸班第成婚。清代公主嫁与蒙古同一部落并不稀奇,如太宗朝科尔沁部即娶过太宗的皇三女、皇四女和皇八女;但同一时间将两位公主聘与一部,则是清代满蒙联姻史上仅见的一例,足见当时太宗对笼络蒙古敖汉部心情之迫切。 敖汉部地处辽西(今昭乌达盟境内),原臣属于察哈尔蒙古,姓博尔济吉特,为第十五世孙达延车臣汗的长子图鲁博罗特的后裔。额驸班第的父亲塞臣卓礼克图是索诺木杜棱的弟弟,太宗将开原之地赐与其兄,而令其还归旧牧。天聪元年(1627)十二月,塞臣卓礼克图在参加了兄长索诺木杜棱与莽古济格格婚礼后的第三天,于盛京宫殿举行了聘皇长女献纳彩礼的仪式,向太宗进献了甲胄、裘、马、骆驼等,并备筵席以进。其中,订婚纳彩礼献骆驼为蒙古族特有的习俗,而献鞍马与甲胄,则属满蒙共有的旧俗,是男子因英勇善战,孔武有力而得妻的余绪。下聘礼的第二天,太宗即赐塞臣卓礼克图名号为“都喇尔巴图鲁”,并赏甲胄、鞍马。天聪三年(1629),太宗亲统大军征明,塞臣率所部随之克遵化,围京师。天聪四年(1630),又参加了克永平,攻昌黎的战斗,但不幸在回师后即去世。于是,再遇战事,即由额驸班第率部从征,如大凌河之战,班第即曾迎战来自锦州的援军,大败之。天聪六年(1632),班第又从征察哈尔,率部打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既而移师征明,抵达山西大同、宣府等地,一路,深得太宗赏识。 天聪七年(1633)正月,时为敖汉部台吉的班第亲自来到盛京城,献上作为成婚前聘礼的鞍辔、甲胄、骆驼、马匹等,向太宗请婚,太宗亦履行前约,赐大宴——13岁的皇长女与额驸班第在盛京皇宫的崇政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从此,皇长女即被称为敖汉公主。 皇女出嫁蒙古王公台吉,也如民间一样要有陪嫁,但其数量与规模则远非寻常百姓可比。关于清入关前的公主陪嫁,清初内国史院档案中有一份详细记载敖汉公主陪嫁物品的清单,人们可以从中。天聪七年四月十八日,太宗遣敖汉公主回归蒙古本部,赐公主的陪嫁计有:马25匹,骆驼10峰,雕鞍辔18副,圆帐房3座,象车1辆,雕花床1张,伞4把,银碟碗20个,扁背壶2个,茶桶1个,绣花捏折女朝褂、朝衣,蟒妆缎捏折女朝褂、朝衣,绵索捏折女朝褂、朝衣,镶边大缎捏折女朝褂、朝衣共6套,袍子、衬衣、素服共15套,蟒缎、闪缎、被褥5套,嵌东东珠28颗之金项圈2个、金手镯1对,脚镯1对,嵌大东珠金耳坠2对,嵌小东珠金耳坠4对,戒指5对,金荷包5对,素金佛2对,带板20个,结发东珠14个,红绿带板37对,大琥珀1块,海烟鲁绿松石1块,琥珀、珊瑚、素珠各10串,琥珀珠10串,白素珠10串。除物品外,还陪送随侍人户、奴婢,即公主养父养母(奶公及奶母)及随侍满蒙夫妇5对,女子7口。同时,还赐额驸班第绣缎、镶缎朝衣4件,幔子1床,帐子1床,枕头2个,白毡3块,红毡3块,袍子、褂子、素服7套,玉草凉帽2顶,金腰带1条,玉腰带1条,靴3双,雕鞍3副。 上述陪嫁虽与清入关后的公主妆奁定例在规模和数量上无法同日而语,但在当时已是相当丰厚,包括有生活器皿(具)、衣服、首饰、家具、牲畜、人役等各个方面,而且对额驸还另有赏赐,既荣耀,又体贴,蕴含着满蒙联姻政治意义的礼品充满了温情。皇长女出嫁,太宗十分重视,不仅与中宫大福晋及诸侧福晋亲率众贝勒大臣送出5里之外,还在设盛宴饯别后,特命宗室巴布海、拜伊图、巩阿岱及蒙古阿代扎尔固齐4位大臣,各偕其妻,前去为敖汉公主送行,直至敖汉公主抵达蒙古本部方可回转。皇长女敖汉公主于盛京拜别父母,踏上了远嫁位于嫩江流域之蒙古敖汉部的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