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增(前277年—前204年),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亚父”范增向来主张杀刘邦。
鸿门宴开始前,范增主张击杀刘邦。鸿门宴席上,范增又指使范增舞剑,意在借机刺杀刘邦。荥阳对峙,刘邦力有不逮而求和时,范增主张趁热打铁,趁机干掉刘邦。
范增已这么努力地表现他对刘邦的不友好了,为何陈平一使离间计,项羽就相信了范增勾结刘邦的鬼话,对范增进行夺权了?

一般人都把陈平离间计的成功归于项羽多疑的性格。诚然,项羽是多疑,但项羽对范增的疑心,其实是有道理的。
之所以说项羽的疑心是有道理的,是因为范增可能不是项羽的人,当然,即便范增不是项羽的人,也不会是刘邦的人,不然就无法解释范增多次主张击杀刘邦的行为了。
虽然范增不是刘邦的人,但范增却是有可能和刘邦联合的人。
为什么我会说范增是有可能和刘邦联合的人呢?
因为刘邦曾经打出了为楚怀王复仇的口号。而范增有可能是楚怀王的人。
项羽取得宰割天下的权力之后,遥尊楚怀王为义帝,这便是刘邦后来说的“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的又来,98迷吧,楚怀王被尊为义帝之后,其实是失去了权力的,但项羽仍旧对义帝不放心,命人杀死了义帝,这便是刘邦后来说项羽“大逆无道”的原因,也正因为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才给刘邦以伐楚的口实,让刘邦为义帝也就是楚怀王的复仇成了可能。
如果范增是楚怀王的人,当然要借刘邦的手,为楚怀王报仇,就像张良借刘邦的手为韩王成报仇那样。

那么,范增是楚怀王的人吗?
答案是有可能。
范增活到七十岁方才出山,出山的第一件事,便是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项梁拥立楚国王室后裔熊心为王,从民所望。熊心被立为楚怀王之后,范增便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消失的这段时间,范增在哪?
显然不能在项梁的军中,如果在项梁的军中,以范增这样的身份,绝对得跟项梁一起死在定陶。当然也不能在项羽和刘邦的军中,因为项羽和刘邦一起行动时,从来都是项羽和刘邦两个在一起商量军国大事,项羽对刘邦的意见也很遵从,所以,范增应该是在楚怀王的身边。
消失了一段时间之后,项梁身死定陶,项羽撤军回彭城,随即被楚怀王夺了权,此时范增再次出现,以北上救赵的“末将”身份出现,北上救赵的将领中,三个人的地位最为尊贵,即上将军宋义,次将项羽,末将范增,三人可以算是北上救赵的“最高三人团”,这三人中,宋义是楚怀王的人,项羽不是楚怀王的人,范增应该也是楚怀王的人,也只有二比一的配置,才能对项羽进行绝对的掣肘,避免项羽乱来。

在项羽阴杀宋义之后,北上救赵的将领纷纷表示,项羽有资格做上将军,一起拥立项羽为假上将军,即代理上将军,这些表示拥立项羽为假上将军的,应该也包括范增,范增之所以拥立项羽,应该跟楚怀王将项羽的“假上将军”扶正为“上将军”的原因一样,即客观形势的需要。
之后,鸿门宴前后,范增一直主张杀刘邦,但项羽没有听。很多人认为,杀刘邦是一步妙棋,也有人认为,杀刘邦是一部臭棋,但有一个事实很重要,即,如果杀了刘邦,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必将发生火并,项羽军中仍对楚怀王忠心的将士必将接受楚怀王的领导,项羽即便侥幸活了下来,也将再次失去军权。也正是这个原因,项羽判断范增跟他仍旧不是一条心,没有听范增的话,而是听了项伯的话。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诸葛亮5次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北伐?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史学众说纷云。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网络配图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网络配图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一开始,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思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统治益州,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统治荆州。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集团,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集团。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集团,比如黄权,也大力支持。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对于益州集团而言,与其供一个土,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集团,给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机会(比如重要李严的儿子李丰),选拔新的人才。同时,整个蜀汉,因为对益州集团的打压,缺乏人才始终是北伐的掣肘,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在离开边境很远的征发兵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一旦出现机会的话,进入关中,。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以保存国力、兵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以稳妥为主,能够赚魏国一支军,一员将,那就很好了——这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昂很想效仿唐太宗,为什么一直逃脱不了宦官的掣肘?
很想效仿唐太宗,为什么一直逃脱不了宦官的掣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历史之中,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值得后世的我们去不断追忆的时代。因为,华夏文化在那个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是并非只有盛世,历史上的唐王朝朝实际上也有着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败,这段衰败便是中晚唐时期。在这段衰败的历史时期中,所要面对的则是内忧外患的局面。而细数之后的中晚唐皇帝,我们便能发现,这中间最为悲催的莫过于李昂。 公元826年,李昂顺利的登上了唐朝皇帝的宝座,即为唐文宗。实际上,在继位之前,唐文宗便力求重振唐王朝的权威,根据《》的记载“帝在藩时,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滋。”可见,在中晚唐这个混乱的时代之中,唐文宗可以说是在众多李唐子孙之中脱颖而出。 同此前的唐穆宗、唐敬宗相比,文宗俨一副明君模样。但也正是这个十分想要效仿唐太宗“贞观之风”的李昂,却成为了中晚唐历史上最为悲催的皇帝,因为唐文宗从继位到离世一直都受制于宦官之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我们打开中晚唐的历史便能发现,自唐玄宗之后,新一代唐朝皇帝登上皇位或多或少都有宦官因素的影响。而到了之后,宦官势力更是掌握了兵权。以至于,到了唐文宗李昂继位的时候,唐朝宦官乱政的情况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而唐文宗本人,也完全是由宦官所拥立。 唐文宗为了能够彻底的摆脱宦官的束缚,便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谋”。即以欣赏甘露为名,召集宦官前来,以便将宦官势力连根拔起。但是,这次“甘露之谋”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而在这次失败的剿宦背后则是朝臣的殒命,以及唐文宗直到离世的木偶生活。 历史上“甘露之变”的发生,可以说成为了唐文宗悲惨结局的催化剂。因为,在这之后的唐文宗不同于此前手中还握有一定的权力,事变过去之文宗则完全成为了一个傀儡,并直到离开人世。历史就是这样,唐文宗成为了中晚唐时期最为悲催的皇帝,从而一生都受制于宦官之手。当然,相对于唐朝历史来说,发生于文宗一朝的“甘露之变”所带来的反思,要比这场变乱本身更值得我们去深挖。 我们透过“甘露之变”这个唐王朝的历史片段,便能发现,唐文宗的命运实际上早已经注定。因为在“甘露之变”过程中,以皇帝朝臣为代表的一方,所以会一败涂地。实际上同其手中缺少兵权,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这也解释了唐文宗为何要采纳“甘露之谋”剿灭宦官。因为,当时唐文宗的手中完全没有力量同宦官势力交锋。而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甘露之变”中宦官率领,对朝臣展开了疯狂屠戮。 由此可见,唐文宗的悲剧实际在“甘露之变”前便已注定。因为,在中晚唐那个极其混乱的时代,手中如果缺少必要的军事力量的话,必然会陷入巨大的被动之中。而宦官所以能够在唐朝这个舞台上迁延百年之久,很大程度上便在于手中握有兵权。因为正是凭借着兵权,使得宦官可以一直掣肘唐朝皇帝的权威。 其实,历史上的唐文宗一直受制于宦官,除却宦官手中握有兵权外,还在于唐文宗李昂本人。因为,唐文宗本人并不具备此后、那样能够扭转颓势的能力。对此《旧唐书》中,对唐文宗李昂有过这样一句堪称经典的评价“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可见,唐文宗虽然有心振作唐王朝,但是其却缺少此后唐武宗的霹雳手段,同时也缺少日后唐宣宗的隐忍。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唐文宗最终成为了权力牺牲品。 在中晚唐历史上,唐文宗的一生可以说是最为悲催的。因为不同于大多数的唐朝皇帝,唐文宗的一生更像是的一个翻版。而身为皇帝的唐文宗所以落到这个尴尬境地,除却宦官势力迁延数朝的外,其实同唐文宗本人也有一定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