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玄武门事变过了多久之后,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才登基称帝的?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玄武门事变过了多长时间之后,唐太宗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才登基称帝的?

  玄武门,唐太宗李世民才登基称帝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玄武门事变大事已定,李渊成年的儿子只剩下唐太宗李世民一个。而李渊已经六十岁了,来不及再培养八岁或更小的继承人。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是“实至名归”。

  玄武门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到三天以后的7月5日,李渊下诏立秦王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太子,又颁布诏书:

  “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今天开始,不管是军队还是政事,都由太子做主;在太子决定之后,告诉我一声就可以了。

图片.png


  这时候的唐太宗李世民,还有什么可着急的?

  又过了九天,到了7月14日,李渊亲笔诏书赐给裴寂等人说:

  “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

  玄武门事变结束后,唐太宗李世民跑到父亲的宫中,有“跪而吮上乳,号恸良久”的政治作秀。他是一个爱护政治羽毛的政治家。从这些表现来看,他即使急于称帝,也不至于在十来天的时间里,就表现出急不可耐、咄咄逼人。

  事实上,这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忙得很,因为这时还有太子齐王的党羽逃亡,唐太宗李世民正忙着寻找安抚,宣布“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然后“释之”呢。当然,“释之”之后,很多有才之士就被收归己用了,像冯立、薛万彻、魏征,都成为了贞观年间的名臣大将。

  唐太宗李世民顾不上逼迫李渊,那么李渊“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就应该出于真心:反正已经完全放权了,还留恋这个座位干什么?

图片.png

  虽然时间上看起来很紧张,98迷吧,本来事情发展是有条不紊的:7月27日,太子唐太宗李世民兼任的天策上将府邸被撤销。天策上将,我在《中已经分析过了,是在帝王唐太宗的天策上将,是不是已经封顶、不能再大了?》之外,另有一套相对独立的选官任免体系。撤销天策上将府,就是在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做准备。

  9月3日,高祖李渊正式颁布制书,将帝王位传给太子唐太宗李世民。9月4日,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帝王位,开始了辉煌的“贞观”时代。

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层视野:自上而下如何看济世安民

末年,荒淫残暴,天下大乱。劝父亲李渊起事,态度很积极坚决。而且他已经联络了裴寂、刘文静等人,对于起兵很有把握。刘文静是晋阳令,有人事脉络。他认为现在有许多避乱的人来到太原(李渊当时坐镇太原),“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再加上李渊的府兵数万,一下子就能够以十多万人起义,“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新唐书.列传》) 李世民去见父亲,摆出这个情况,提议可以起事了。李渊先是装做不同意,“欲执世民送官”,但后来还是决定了,同意了。 这时李渊本来在为隋炀帝镇压盗贼(造反的人),对付突厥犯边。李渊本来是很会打仗的,他的箭法也极好,但是这个局面中,他一次次“兵出无功”,隋炀帝遣使者要他回江都,可能要怪责他了。李世民说:“事急矣,可起事!”网络配图 终于起事。李渊“杖白旗,誓众于野”。从太原出发,先打下了隋军虎牙将宋老生。几个月后,就打到了隋帝的长乐宫,“克京城”。这时李渊还不自称,不马上赶走隋帝,隋帝只好封他为唐王,三个儿子便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元吉为齐国公。再过几个月,终于“隋帝逊于位”,把皇帝玺绂奉给李渊,李渊做个样子,“三让乃受”。这年就成了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这样,既是武力起事,又是和平转移,省事得多。 这时各地的反王还很多,要一一征讨。几年间,平定了最强的对手薛仁杲、李密、、、周、刘黑闼等等。李世民的功劳最大,所以最后是由他继承李渊的帝位。 这个过程,似乎很简单。一切是有条有理地进行。短短时间内从隋帝那里承袭到了皇帝位,然后平定天下,打的也只是局部性的战争。 认真说来,唐朝的开国皇帝应是李渊,但如果说是李世民也可以。因为整个夺取天下的过程,李世民都参与了,甚至是主动的推进者。年纪轻轻的李世民,怎么能够有这样开阔的视野、胸襟、主张?这与他的出身关系很密切,很直接。 李世民的出身,使他从小就浸在从高层看世事的气氛中。 甚至从取名“世民”开始。网络配图 有个书生给李渊看相,说李渊的相,在相法,是贵人也。还会有贵子。这时李世民才四岁,书生见到了这个四岁的孩子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说他将来能够济世安民,期许很高。李渊“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新唐书.本纪》)。 不知道四岁的李世民那时懂不懂“济世安民”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就是从小已经习惯听到什么济世,什么安民的议论。 高层的视野不会都是济世安民,高层也会只看到自己的权力,追求自己的享受,隋炀帝就是这样,但高层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必须留意如何济世安民,这是高层视野中光明的一面。 李世民的出身,使他很自然地具有了这么一些特点:第一,从小就注意和了解大局,从大局看问题;第二,熟知上层社会的结构;第三,熟悉及掌握人事脉络。因此,他能够那么有主张,行动起来那么有步骤(这方面,李渊有经验,把握住方向)。唐朝的天下,就那么打了下来。网络配图 更可贵的是,李世民从这个角度,很注意应该如何才能济世安民,他不能走隋朝灭亡的道路,所以开辟出了“”那样的盛世。他很开明,但也有局限。这局限,又与出身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疯狂私生活:竟想立弟媳为皇后

不可否认,是一代明君,但政治和私生活是两码事,他并没有因为私生活影响了政治建树。李世民好色,性功能也很强大,这一点,可以从他生十四个儿子、二十一个女儿的战绩上略见一斑。《旧唐书》所载“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恒山王承乾、濮王泰,生吴王恪、愔,阴妃生庶人祐,燕妃生越王贞、江王嚣,生纪王慎,杨妃生赵王福,生曹王明”中的杨氏,就是李元吉的妻子,曹王(李)明即李世民与杨氏生的儿子。 李世民的原配长,从秦王妃到太子妃,后来成为。“玄武门兵变”前,秦王妃和齐王妃杨氏互为妯娌,关系和睦,交往密切,杨氏也曾劝李元吉不要与李世民为敌,但李元吉不听。对于这一点,李世民对杨氏是心存感激的。杨氏长得很漂亮,如吕抚《纲鉴通俗演义》说她“光彩发越,娇啼宛转,百倍撩人”,蔡东藩《唐史演义》说她“娇啼宛转,楚楚可怜……秀色可餐……令人魂销魄荡”。李元吉死后,杨氏请死,李世民顺势将其收纳。 因为这层关系,李世民对死去的死对头李元吉网开一面。贞观二年(628年),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至于杨氏在后宫是什么状态,史载不详,但所载杨氏“有宠于上”是肯定的。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立即把心偏向了杨氏。《新唐书》载,“帝宠之,欲立为后”,想立这个名义上的弟媳为新皇后。这时,以著称的坐不住了,说了一句话。 《新唐书》载,魏征谏言“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载,魏征谏言“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魏征的意思很明显,说陛下您是一代明君,自比尧舜,何必因为一个“辰嬴”而束缚和牵累自己呢?很显然,魏征把杨氏比作了辰嬴。说起辰嬴,这里有个典故,《春秋左传》载,辰嬴是美女,秦国人,先嫁晋怀公,后嫁给晋怀公伯父,生公子乐。晋文公死后,有人提议立辰嬴的儿子公子乐,赵盾坚决反对,说“辰嬴贱,班在九人,且为二嬖,淫也”。 魏征把杨氏比作辰嬴,显然是对杨氏看不起,认为他先嫁李元吉,后嫁李世民,“既贱且淫”。这样的女人,不贞不烈,不配母仪天下。再者,杨氏一旦生下皇子,亦为嫡出,李世民必深爱之,将来出现太子之争,那么如今的太子将何去何从?李世民深谙历史,也知晓辰嬴的典故,听了魏征的话后,“乃止”。李世民之所以提出要立弟媳杨氏为皇后,应该说是他早有这种冲动,且可能事先许诺过杨氏。魏征一句话,就让精明的李世民打消了立杨氏为皇后的念头。 出于对杨氏的愧疚,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又追封李元吉为巢王。后来,杨氏为李世民生下幼子(十四子)李明,但在后宫中没有任何名号,史称巢王妃。不过,自魏征谏言后,李世民至死没再立皇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左右,杨氏去世。同年,李世民封李明为曹王。即位后,诏令曹王李明做了李元吉的后嗣。李世民晚年最宠爱的女人是徐慧,她虽然倍受宠爱,但同样也没能当上皇后。说起来,李世民还是一个对长孙皇后有感情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