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不知道面对秦国的进攻,为什么实力强大的齐国却不做抵抗?其实这都要归功于范雎,他担任秦国丞相之后,为秦昭襄王确定了“远交近攻”的邦交方略。此方略也成为秦国最后几代君主的基本邦交方略。秦国集中力量对付三晋和楚国,结交较远的齐国。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六国之战。
秦国于公元前230年灭掉了韩国,公元前228年灭掉赵国,公元前225年灭掉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掉楚国,公元前222年灭掉燕国。
公元前222年,天下就只剩下秦国和齐国,齐国惊奇地发现除了秦国之外已经没有天下。
秦国灭山东五国都花费了一番精力,唯独灭齐的时候最为轻松。灭燕之后,秦国大军集结在齐国边境。此时的齐国才感觉到危险的到来,齐国需要单独面对强大的秦国。秦齐之间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齐国便举国投降。
齐国也是山东六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以武力抵抗秦国的诸侯国。

当了40多年国王的田建,最终选择投降。齐王建投降之后,下场并不好,被流放山林之后活活饿死。
二、崩溃的心态
韩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弱小的诸侯国,但是韩国灭亡之时还进行了激烈地抵抗。韩国灭亡之时也算是壮烈,可以说是“虽死犹荣”。
而齐国经历“乐毅伐齐”之后,虽然国力大大削弱,但是依然要强过韩国和燕国。韩国和燕国都能拼死一搏,齐国却不战而降,归根结底是齐国的心态崩了。
山东五国已经灭亡,齐国的心态崩溃之后,自然没有继续作战的勇气。心态已经崩溃,只要秦国发动心理攻势,齐国便会不战而降。
齐国心态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源于绝望。
韩国、魏国拼死抵抗,除了有拼死一搏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他们还有希望。韩国希望自己的抵抗,能够得到其他五国的支援。韩国历史上曾经多次面临亡国的境地,最终都由于其他诸侯国的援救而转危为安。
比如当年齐国救助韩国。韩国、魏国抗秦的同时,也一定积极运转合纵抗秦或者联合抗秦。秦国进攻燕国的时候,燕国也有希望,希望齐国能够摒弃前嫌,施以援手。
秦国陈兵齐国边境的时候,山东五国已经完全灭亡。齐国已经成为秦国餐桌上的肉,秦国一口就可以吃下齐国。此时的齐国就算了叫破了喉咙也没有用,齐国越叫秦国可能越兴奋。
齐国已经没有任何外援,只能独自面对秦国。以齐国的综合国力绝对无法同秦国抗衡。齐国无力抗衡秦国,也没有任何外援,所以齐国万分绝望。绝望的齐国,心态自然会崩掉,最后选择了“不抵抗政策”。
三、沉没的齐国

秦国远交近攻策略最大的成果,不是打残了三晋和楚国,而是成功地稳定了齐国。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时间,勤勤恳恳地侍奉秦国。四十年间,不少诸侯国曾经求援于齐国。面对山东五国的求援,齐国一概不予理睬。山东五国的合纵攻秦,齐国也基本上不参与。
齐王建在位四十年,齐国“享受”了四十年的和平时间。由于齐国两耳不闻国外事,山东五国在秦国的打击下先后衰落。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统一战争的时候,齐国依然没有任何反应。齐国坐视山东五国先后灭亡。直到燕国灭亡之后,齐国才意识到秦国之外已经没有天下。
由于山东五国已经先后败亡,齐国只能独自面对秦国。此时齐国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后悔,一定狠狠地咒骂秦国的“远交近攻”。如果上天再给齐国一次机会,齐国一定对秦国说“不可以”。如果非要在“不可以”上加上一个期限,齐国希望是五国灭亡之前。
秦昭襄王在位时期都做了什么 为什么秦国能在短时间有如此之大的优势呢
在位时期都做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过程中,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君主。因为,正是在其执掌秦国期间,秦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而也就是在这段历史时期取得胜利,使得秦国定鼎天下的局势,愈发明朗了起来。而后世学者,在评定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时,也多称秦昭襄王在位的这段历史时期为“决胜时代”。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对秦国此后能够彻底灭亡六国,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秦国为何能够奠定巨大的优势? 首先,我们在回顾秦昭襄王在位的这段历史,总是间接性的忽略了一个最为基本的因素,这个因素便是秦昭襄王的在位时间。历史上秦昭襄王的在位时间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样的情况,不仅超越了此前、,同时也超过了此后的的在位时间。如此长的在位时间,对于秦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如此之长,可以使得秦国的既定战略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再者,王位的长久保持则使得秦国的国策,不会因为王位的频繁更迭而带来巨大的变数。 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在位的时间,使得其能够替之后的秦国君主,完成众多大事。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如果,秦昭襄王没有如此长的在位时间的话,那么,秦国很有可能无法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便建立如此大的优势。历史上诸多有作为的君主,都是因为在位时间过短,而使得其改革、战略等等,最后随着君主的离世,而付诸东流。虽然,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秦王没有实际掌控秦国,但秦昭襄王在位时间长的特点,使得其最终能够发挥自己的才略。 当然,秦国能够在秦昭襄王时期,建立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同秦昭襄王此前君主建立的基础,有着很大额关系。这是因为,秦国所以能够雄起于诸侯列国之间,同“耕战”的基本国策,有紧密的联系。而秦孝公、秦惠文王在位时期,可以说使得这项国策,得到了充分的沉淀。以至于,到了秦昭襄王时期,这项国策的衍生品使得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能够得到很大的发展。 同时,除却耕战外,秦昭襄王之前的君主,在位期间对列国的战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这中间,当首推秦惠文王灭巴蜀之战,这场大战对秦国的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为,一来攻灭巴蜀使得秦国获得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秦国的实力为此获得了极大的增长。 再者,巴蜀地区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秦国占领这个地区之后,使得秦国获得了一个巨大的粮仓。这使得秦国在取得江汉平原、河东地区前,有了一个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这对于秦昭襄王时期,频频出兵山东六国有着极其现实的影响。 历史上的秦昭襄王时期,可以说是不亚于此前秦孝公、秦惠文王在位时期,因为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秦国奠定了灭亡六国的大势。但是,秦国的崛起并非是秦昭襄王时期的偶然,因为秦昭襄王时期,秦国能够崛起同其在位时间长,以及此前秦孝公、秦惠文王奠定的大秦基业有着很大的关系。历史或许这样写更为合适,六国并非亡于秦始皇时期,而是亡于秦昭襄王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头脑到底是什么样的 他在当时到底有多出色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