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刘表坐拥荆州七郡,为什么没能成就一番霸业呢?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刘表坐拥荆州七郡,为什么没能成就一番霸业呢?

  刘表,字景升,他是东汉末年宗室、名士、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刘表就是一个酸腐文人的代表,狭隘、无能、多疑、无决断、志向小,坐拥荆州七郡后改九郡却错失天下。可是,历史上的刘表真的是这样吗?他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刘表的一生,来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刘表。

  01.出身宗室且富有才华,却因“党锢之祸”耽误大好青春

  东汉汉安元年142年,刘表出生于山阳郡,根据《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的记载,其先祖鲁恭王刘余乃是汉景帝刘启与程姬之子。可见,就出身而言,刘表乃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比刘备那个“皇叔”可要靠谱多了。

image.png

  刘表不仅出身较好,且年轻时也算是个有上进心的大好青年,早年曾拜入南阳太守王畅门下,经过潜心修学,刘表不仅精通儒学,且在书法方面也是造诣颇深。不过,当时东汉朝廷已是日薄西山,宦官集团与士大夫、贵族矛盾日益尖锐,刘表则因参与太学生运动而被称为“八俊”之一《汉纪》称“八顾”,《汉末名士录》称“八友”,结果刘表固然得以声名高涨,但却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受到牵连,从而被迫逃往。

  直到 光和七年184年,随着大将军何进执掌大权,不仅“党锢之祸”中的部分受害者得以翻案昭雪,士族、名士也开始得以入朝为官。这种大环境下,刘表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掾属,推荐再次入朝,出任北军中侯,这一年刘表已经42岁了。要知道,北中军侯掌监北军五营,可是卫戍宫城的最高武官,也算是位高权重了。

  不过,刘表的好日子并未过多久,仅仅五年之后,随着汉灵帝的驾崩,东汉朝廷再次陷入乱局,大将军何进死于“十常侍之乱”,紧接着奉诏入京的董卓迅速掌握朝中大权。如此乱局之下,刘表又将何去何从呢?

  02.仅用一年镇服荆襄七郡,“单骑入荆”彰显胆气能力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入京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开始拉拢士人阶层,不仅为“第二次党锢”中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而且亲近士人,征召名士入朝为官,甚至将与自己有矛盾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都任命为了地方太守。彼时,因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所杀,在士人中颇有影响力的刘表,便被任命为了新的荆州刺史。

image.png

  当时,天下乱局已现,江南宗贼甚盛,荆州局势的混乱丝毫不亚于北方,袁术屯兵鲁阳虎视眈眈,苏代为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县长,各据民兵称霸一方。结果,导致刘表这个正儿八经朝廷任命的地方大员,根本没有办法光明正大的上任,只得匿名独身赴荆州。

  刘表至荆州后,单马入宜城,凭借在士人中的声望,成功博取了中庐县人蒯良、蒯越及襄阳人蔡瑁等人的好感,并在蒯越的帮助下,在宴会上一口气诱杀了五十五名贼首,袭取了他们的部众,又成功劝降了江夏张虎、陈声,而其余各郡守县长听说之后,大多解印而逃,刘表遂得以迅速控制荆州大部。

  此后,刘表开始着手巩固自己对荆州的统治,一方面通过与当地豪族蔡氏联姻迎娶蔡瑁的姐姐,迅速赢得当地豪族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通过自己的声望,以及开经立学,爱民养士的方略,获取士人和百姓的支持。在刘表的努力之下,荆州局势很快得以稳定,这时的刘表已经49岁了。

  在刘表成为据地千里、带甲十万的一方豪杰时,曹孟德尚无根基之地,刘玄德还在公孙瓒手下混日子。如果此时刘表选择走出荆襄而争夺天下,未必便没有一搏之力,可惜由于荆州刚刚平定、局势不稳,因而刘表并未参加随后的讨董联军。

  03.各地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刘表治下却宛如世外桃源

  酸枣联军讨董虽然未竟全功,但董卓在西迁长安之后还是被吕布杀死,此后各地诸侯开始陷入混战之中,战乱之下百姓可以说是民不聊生。然而,刘表治理荆州十八年,却是百姓安乐、豪强悦服,学子欣欣向学,黎民安享太平,宛如乱世之中的世外桃源。

image.png

  在刘表治理荆州的十八年,除了早年因平定内部而主动出兵之外,此后的战事基本以防御为主,而从未有主动对外用兵之事,例如初平二年防御袁术的进攻,同时又利用诸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寻求周边局势的均衡,例如与袁绍结盟而对抗日益强大的曹操。

  刘表治理荆州期间,对外的主动扩张其实只出现过一次,那便是曾试图吞并交州。建安八年203年,交州牧张津被部下杀害,刘表随即派赖恭出任交州刺史,但这种吞并却并不是以武力为主,而只是想要在朝廷之前达成既定事实罢了。

  可以说,在那个各地混战的时期,刘表治下的荆襄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因而大量为了躲避的士子都跑到了荆州,例如“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的荀攸,又如“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的杜畿,再如“听习经业,义理精熟”的叙述,还有诸葛亮、庞统,98迷吧,以及曾在刘表麾下任职的贾诩。

  04.刘表之所以没有逐鹿天下,更多源于对自身的清晰定位

  正如前文所说,刘表自身并非没有能力,这点从其“单骑入荆”仅用一年便平定荆州便可看出,同时他也并非没有参与逐鹿的资本,毕竟后来的军阀们起步比刘表都要晚。那么,刘表为何放弃了争夺天下呢?

image.png

  个人认为,或许这主要源于刘表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刘表很清楚,自己即没有夺取天下的纵横之才,根本不是曹操、孙策等人的对手。同时,他也没有超人一等的军事才能,要知道光是平定张羡的叛乱,刘表就花去了数年时间,直到张羡去世,刘表才成功拿下长沙。刘表很清楚,自己的才能只允许自己做个勤勤恳恳的守土之臣。

  因此,他并没有对外有所图谋,所求者不过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百姓们创造一方净土,求一生富贵罢了。刘表也好,刘备也罢,刘表所需要的的不过是一个在北边抵御曹操的人选罢了,东边则有黄祖和刘磐,如此保住荆州一方太平也就够了。

  与此同时,刘表的年龄也是个问题所在。正如前文所说,刘表的大好青春被“第二次党锢之祸”给耽误了,等到其真正牧守一方,拥有了自己地盘时,他已是年近五十的老者,而当其消灭张羡,真正将荆州纳入治下时,刘表更是已经58岁了。如此年纪,想要他再想年轻人那样拥有拼劲,恐怕也是不现实的,他此时想的是如何才能将自己的位置传承下去,毕竟晚年的刘表被继承人问题实在搞的头大。

  曹操固然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并非每个人都如曹操那般拥有雄才大略,刘表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因此他所要做的,所能做的,也只是个“治世之能臣”罢了。

image.png

  如果早生几十年,在太平盛世时期,以刘表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一代名臣,辅国理民,造就繁华盛世。可是,不管刘表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意接受,他毕竟生在了乱世,你想守住一方净土,可他人却早已虎视眈眈。

  所幸,在曹操真正南下夺取荆州之前,刘表便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去世了,这使其并未亲眼看到,自己治理了十八年的荆襄,陷入战乱之中。

殷开山打过哪些仗?殷开山的成就在哪方面

在对殷开山简介之前,先来介绍一下他的家族。他家世代是当官的,祖父是陈朝的司农,父亲是的秘书丞。他的家族在当时是十分有名的,而殷开山本人也颇有学识,因此在隋朝的时候也成为了太谷县的知县。殷开山,名峤,是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投奔的。他先后跟随过李渊的长子和次子一起作战,并主要负责招抚在关内的流民和豪杰,颇有成效。之后殷开山成为了基的副手,在抢渡渭水,攻打长安的过程中,殷开山和刘弘基一起在金光门外击败了隋朝的大将卫文升。 在唐军攻打霍邑的战斗中,殷开山依旧是刘弘基的副手。这场战役中李渊、李世民、李建成都参加了,他们一起击败了隋朝的大将宋老生,攻占了霍邑。公元618年,殷开山随李世民一起征讨薛举。在两军相逢的时候,恰逢李世民病重,将军权交给了刘文静。李世民嘱咐刘文静,对薛举的军队应采取以守为主的策略。但是殷开山却对刘文静说,应主动出击,抢得头功。刘文静听信了殷开山的话,冒然出击,结果引得唐军在的大败。殷开山和刘文静一起被李世民革职。后薛举去世,李世民再次征讨的时候,重新用了殷开山,并最终铲除了薛举的儿子薛仁杲的势力。第二年,殷开山又跟随李世民一起征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被封为郧国公。公元622年,殷开山又随李世民一起征讨刘黑闼,病逝于军中。在李世民即位后,将殷开山列为之一。 殷开山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军事方面,他在大唐王朝的建国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生前几乎参加了每一场唐军对外的大战,贞观年间被唐太宗李世民绘图凌烟阁。在李渊刚刚起兵的时候,因为唐军的根据地在太原,而当时的关中地带,有许多小股的流民、强盗各自为政,不受统一指挥和调度。因此李渊和李世民便让他招抚这些游兵散勇。殷开山做得也算比较出色,将大部分流民势力招致唐军的麾下,为刚刚起兵,势力还不算十分强大的唐军提供了有生力量。攻克长安的战役,是唐军奠基中原的一场重大战役。在战后李渊赏赐功臣的时候,刘弘基被认为是攻克长安的首功。而当时的殷开山,正是刘弘基旗下的副手,他跟随刘弘基一起南渡渭水,在长安的金光门外击败隋将卫文升。而在这场战斗胜利的时候,其他参加围攻长安的各路唐军还远远没有抵达长安城下。 在攻打霍邑的时候,殷开山已经成为了李世民麾下的大将。他和李世民、李渊一起,攻下了霍邑,杀死了镇守霍邑的隋朝大将宋老生。在李世民和西楚在关中争雄的时候,殷开山虽然因为战略的失误,导致了唐军在浅水原之战的失败,但在李世民第二次征讨西楚的时候,殷开山又立下了战功,弥补了之前的失误。殷开山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征讨刘黑闼,可谓是战功赫赫。而李世民在即位后,将殷开山列入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也是对殷开山的成就最好的肯定。对殷开山的评价历史上向来都给予其较高的地位,其中《》中的评价,比较具有权威性。因为他跟随着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战,所立下的战功,在开唐的许多功臣中能与其比肩者,实在是屈指可数。根据刘昫在《旧唐书》中所说,殷开山、刘弘基、柴绍这三个人,都是在李渊太原起兵时就跟随他了。他们跟随着李渊一起征战,无论是在唐军势力还很小的时候,还是在唐军日渐强大起来的时候,他们都始终如一,可谓是“从微至著,善始令终”。 刘昫还说道,殷开山“少以学行见称,尤工尺牍。”也就是说,殷开山在年轻的时候,在学识方面就已经是颇有成就了,而且他在写文章方面尤其擅长。由此可见,殷开山虽然在军事方面的功绩比较杰出,但实则他一直担任文官的职位。从殷开山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他首先是刘弘基的副手,两人一文一武,取得了首捷长安的大功。另外刘昫又说,帝王将相的兴起,无外乎有许多能人相助,才能早就伟大的功业。而殷开山正是那种能辅佐圣君的人才。而最主要的,是殷开山能以“礼法自完”,可谓是真正的贤士啊。除了《旧唐书》,在编著的《新唐书》中,也对殷开山的评价给予肯定,并强调其“工为尺牍”。在大唐建国的战争中,殷开山可谓是功不可没,唐太宗李世民将其图绘凌烟阁,便是对他最高的评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为什么要骂王朗?说的一番话真的占理吗

骂说的一番话真的占理吗,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爱看演义的人必定被其中描写的曲折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所折服,尤其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不仅才谋经纬天地,口舌之利更是无往不胜,前有江东,后有阵前骂死司徒王朗。大多数人看到这一段的精彩对话估计只会一笑而过,觉得王朗好蠢,居然被活活的骂死了,其实不然,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诸葛亮和王朗的这一场辩论,会发现这一段很精彩。 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首先不管双方的政治立场先从两国之间的攻防关系来看,这次算是诸葛亮率兵侵略,所以王朗说他“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这是没有问题的。诸葛亮便回应说这是奉诏讨贼,而诏书只能由天子下达,当时和都不承认对方的帝位的合法性,所以归根到底两人辩论的核心就是政权合法性的问题。 王朗由于准备的充足,所以就先抛出自己的观点,说天数是经常变化的,而政权也是经常更迭的,天下最终会归到有德望有才能的人手里面,这是自然变化的道理。然后巴拉巴拉说了一下从末年以来的天下动荡不安的局面,主要是为下一段进行铺垫。重点来了,王朗说道既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就说明该改朝换代了,而这时候太祖武(也就是),世祖文帝(曹丕)父子俩人雄才大略,扫平乱世,可以说是,他俩当皇帝不应该是理所应当吗?率先占领道德制高点,然后说自己家的军队比蜀军强的多,你们还打啥,直接投降得了。最后还对诸葛亮进行利诱,劝对方投降,就是以诸葛亮的能力到了曹魏这一边也是能够封侯拜位的。所以纵观王朗的这段话,确实是晓之以理,威之以兵,诱之以利,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这句话确实是说得很不错,让人觉得很有道理。 正方辩手发言完毕,接下来该轮到反方辩手诸葛亮了。 谁知,诸葛亮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上来就是一顿讥讽:我本来以为你是汉朝的大元老,说出的话肯定有很高的见解,没想到竟然说出这种不靠谱的话,然后就开始从道德层面进行反击。巴拉巴拉说了从汉朝解体以后,朝廷上当官的都不是啥好东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意思是曹魏政权不会治国,哪能算得上天命所归。若是平心而论,从客观上来看曹操确实是统一了北方,还瓦解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在历史上是有功的。诸葛亮这睁着眼睛说瞎话,呃,情势所迫,还可以理解。然后就是最经典的骂人桥段了,诸葛亮从王朗个人角度进行道德层面的打击,说王朗是什么皓首匹夫啊,苍髯老贼啊,都已经延伸到人身攻击了。这就不是什么辩论技巧了,什么难听骂什么呗。本来王朗已经失了先机怒极攻心,而且年龄大了可能有点儿什么疾病,一时之间过于激动,所以才摔落马下,王朗卒。 辩论双方所站立场不同,所以都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但是诸葛亮从道德层面延伸到人身攻击,当真是不太厚道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