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后,李世民的表现怎么样?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公元617年,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今天趣古代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599年,唐太宗李世民出生于陕西省武功县。当时正是隋文帝在位期间,隋朝正处于最强盛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刚刚在长安得到任命,要前往陕西凤翔担任刺史。

  离开长安的同时,李渊的夫人窦氏,已经身怀六甲。李渊本想等窦氏生产之后,再前往凤翔赴任。奈何算算时间,如果留在长安的话,会误了到任的时间,所以李渊只能带着家眷上路,希望到了凤翔那边之后,再生孩子。

  不过,生孩子这种事情,肯定不是李渊一个男人能说了算的。一家人刚刚走到武功县的时候,窦夫人便有了要产子的迹象。所以李渊只能暂时在武功县落脚,决定先把孩子生下来再说。好在李家世代显赫,在武功县也有产业,于是李渊便带着家眷住到了李家在武功县的别院。

  入住别院之后,窦氏顺利产下一子。

  不过,据史书记载,就在窦氏生下这个孩子的同时,李家的武功别院外,忽然来了两条龙,在门外逛游了三天才离去,吓得李家人三天没敢出门。

  这事现在读起来,当然会觉得比较扯,觉得肯定是封建迷信要不得。但在史书上,确实就是这么记载的。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当时李家门外恰好路过两条蛇,然后在李家门口多待了两天。反正那会儿陕西地区的自然环境不错,偶尔来两条蛇好像也很正常。

image.png

  这个孩子出生之后,李渊当时给他取了个什么名字,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史书上确实没记载。不过,三年之后,就在李渊即将结束自己的刺史任期,准备返回长安接受新的任命时,李渊府上忽然来了个书生,说自己会看相。

  这个书生看到李渊之后,评价李渊为‘公贵人也,且有贵子’。而等到他看到那个孩子之后,给出的评价则更高。

  ‘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听到这个评价之后,李渊觉得倒是不错,所以决定给这个孩子改个名字。既然‘济世安民’,那就叫你唐太宗李世民吧!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由此而来。

  此后的几年里,唐太宗李世民跟着老爹,辗转陕西陇县、河南荥阳、山西静乐县等地任职。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童年时期,已经跟着老爹辗转大江南北,见过了很多的世面。在唐太宗李世民13岁那年,李渊返回长安任职,唐太宗李世民也跟着返回了长安。

  在长安又生活了两年之后,李渊决定,给唐太宗李世民完婚。早在几年之前,李渊就和跟自己交好的长孙晟约定,给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晟的幼女定下了婚约。长孙家也是世家大族,尤其是长孙晟,更是隋朝的名将。只不过在双方定下婚约之后不久,长孙晟就去世了。不过李渊倒是没因此悔婚,到了唐太宗李世民15岁这一年,李渊大张旗鼓地去上门提亲,让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氏完婚。

  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15岁,长孙氏12岁。

  此后的几十年当中,两人一直伉俪情深,携手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唐太宗李世民当上帝王之后,哪怕后宫佳丽无数,长孙氏依然是他的挚爱,一生都不曾改变。

  当然,这事儿要放到现代的话,那就不是什么浪漫爱情故事,而是一桩刑事案件了。因为以他们俩结婚时候的年龄来算,这桩婚事本来算童婚。只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个岁数结婚就很正常了。

  就在唐太宗李世民结婚之后不久,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终将彻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

  这件事,就是隋炀帝征讨高句丽。

  在此之前,隋炀帝本来已经打过一次高句丽。可惜那次征讨,最终以隋朝惨败而告终。然而隋炀帝这个人,特别喜欢坚持。既然首次没打垮高句丽,那就再打一次好了。所以在这一年,隋炀帝再次征调全国兵力,北上和高句丽开战。

  而当时身在长安的李渊,也被隋炀帝征调,去庆阳县督运粮草。就在隋炀帝刚刚和高句丽开战后不久,隋朝的另一位大贵族杨玄感,就在后方发动了一场兵变,企图截断隋炀帝的归路,然后取而代之。没办法,隋炀帝只能暂时先与高句丽议和,然后转回身去收拾杨玄感。不得不说,杨玄感挑的这个时机,真的是很不错,只是可惜他自己的本事差了点。加上这个时候,隋朝的家底依然雄厚,所以一番战斗之后,杨玄感被隋炀帝给灭了。

  这件事,看似是远在天边,但对当时的李家来说,却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杨玄感的这次造反,沉重地打击了隋朝的统治。至此之后,隋朝开始迅速衰落,各地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起,隋朝的统治渐趋崩溃,这就给了后来李渊起兵的机会。

  第二,李渊被杨广委派负责督运粮草之后,李家的家眷自然也要跟随。然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窦氏,经过一路颠簸之后染上了重病,最终不治身亡。

  第三,因为李渊这个人,比较好交朋友,不管走到哪儿,都喜欢和当地的英雄豪杰交往。然而这事让杨广听说了以后,杨广自然就难免对他开始猜忌。此时的杨广,刚刚经历了杨玄感的谋反,对于身边所有人都有很强的警戒心,提防李渊自然也就理所当然了。而为了保命,李渊便只能开始自污,沉迷于酒色之中。至于那些正事,他就只能隐于幕后,遥控着儿子去完成了。

  短短一年之内,发生了如此多的事情。成亲、母亲去世、国家战败陷入混乱、父亲开始自污声名,然后又开始在幕后指挥自己做事。

  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只有15岁。

  所有的这一切,像暴风雨一样向他打来。然而这些风雨,终究没能击垮唐太宗李世民,反而让唐太宗李世民彻底成熟了起来。

  所有打不垮你的,终将使你强大。

  不得不说,李渊的自污手段,还是很管用的。在他自污之后,杨广终于开始重新信任他。大业十一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负责平定该地区的农民起义。从这时开始,李渊终于开始掌有兵权。

  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16岁了。

image.png

  到了山西之后,李渊开始施展自己的英雄本色,很快便镇压了当地的农民起义。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渊一直将唐太宗李世民带在身边。年仅16岁的唐太宗李世民,便已经开始上战场观战,开始领悟战争的真正奥妙。

  在经过一番战斗后,李渊终于平定了当地的农民起义,并且将很多农民军重新进行整编,收入麾下。从这时开始,李渊首次有了自己的嫡系军事。

  就在李渊这边刚刚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不久,北方的突厥便趁机南下,打算袭扰中原。更要命的是,当时隋炀帝正好在北边游玩。突厥南下的时候,隋炀帝还来不及撤退,最终被突厥围在了雁门关。

  杨广这个人,虽然是个暴君,但好歹还是帝王。帝王被围,臣子自然不能不管。尤其是距离雁门关并不遥远的李渊,自然更要派兵去救援。但问题是,李渊这边的防务也很紧要,因为当时他这边也有突厥人进犯。如果他离开了,突厥万一要是从他这边南下进攻,麻烦更大。

  思来想去之后,李渊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让当时年仅16岁的唐太宗李世民,率兵前往雁门关增援。

  李渊的想法本来很简单。因为隋炀帝虽然在雁门关被围,但随身带着的护卫军事,人数不少。再加上各地得到消息之后,肯定也会迅速派人去增援。所以这场包围,最终应该是有惊无险。如此一来,让唐太宗李世民带兵去转一圈,估计也就够了。既能表示一下忠心,李渊也不用放弃自己的属地的防务。突厥人见到隋朝援兵到来,肯定会就此退去。

  后来的局势进展证明,李渊猜对了。

  当唐太宗李世民带着军事,赶赴雁门关的时候,隋朝的各路大军,也已经同时抵达。

  而在这场解围战当中,唐太宗李世民首次展现出了自己绝世名将的天赋。

  抵达雁门关之后,唐太宗李世民见到了突厥的虚实之后,向顶头上司云定兴献策:突厥人其实就是偷袭,才把帝王给围住。我们能把军旗范围拉得长一些,然后夜晚经常敲鼓,让他们误以为我们所有的大军都已经抵达,只要我们展现出大军已经来援的状态,突厥就一定会退去。

  不得不说,这真是个好计策。

  在此之后不久,突厥人果然退去。

  突厥的这次撤退,真相本来是多方面的,自然不光是被唐太宗李世民这一个小花招吓退了。不过,唐太宗李世民的这个计策,也首次展现出了他在战争方面的超高天赋,让很多隋朝高层军官记住了他。

  此子日后必非池中之物。

  在雁门关转了一圈之后,虽然没有真的打起来,但唐太宗李世民也算见过了大场面。雁门关之围结束后,唐太宗李世民返回山西,和老爹汇合。在唐太宗李世民回到李渊身边后不久,李渊再次升官,升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了太原地区的实际最高控制者,并且辖制了不少军事。

  到了这会儿,李渊虽然还没起兵,但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底,有了自己的底蕴。

  在担任太原留守期间,李渊吸取了之前和突厥战斗的教训,决定训练一支骑兵精锐。突厥人擅长马战,来去如风,他们的骑兵军事,一直都是隋朝边军最头疼的敌人。而在中国历史,想要有效应付骑兵,只有两种办法最为合适:一种是以坚固的城池当作防御基地,打防御战;另一种是训练出一支同样强大的骑兵军事,以骑制骑!

  李渊选择了第二条路,决定训练一支强大的骑兵精锐。

  但要训练这支强大的骑兵精锐,还有一个问题。

  由谁去统领。

  此时的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到处都有民变。李渊虽然一直在韬光养晦,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渊没有二心。相反,李渊很清楚,一旦情况有变,自己麾下的这支精锐,或许会成为自己最主要的资本。所以如此一来,这支骑兵精锐,就必须交给自己最为信任的人,而且绝对不可能反叛自己的人来统领。

image.png

  找谁呢?

  最终,李渊选中了自己的二儿子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虽然还有一个大儿子李建成,但此时的李建成,却有其他更主要的任务,那就是帮李渊去结交各路英雄豪杰。李渊知道自己被杨广盯得很紧,肯定没这个机会,所以只能让自己的大儿子代表自己去做。而这个任务,让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去做,显然不太合适,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实在是年龄太小了,人家会觉得他说话不顶用。

  所以最后,李渊将这支骑兵精锐的指挥权,交给了唐太宗李世民。

  这支精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大唐玄甲军的前身,更是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战无不胜的主要依仗之一。

  又过了一年多之后,时间到了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

  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18岁。

  此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已经统领那支骑兵精锐将近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唐太宗李世民除了带兵进行训练,便是带着这支骑兵去北边砍突厥,战斗经验越来越丰富。在经过许多次战斗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的战斗能力,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

  就在这个时期,隋朝的局势进一步恶化,谁都看得出来,隋朝的灭亡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了。李渊也终于决定,开始正式准备造反。

  但在正式造反之前,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

  那就是怎么告诉自己的手下,告诉他们自己要造反了。

  李渊想造反,但是又不打算自己明说,而且还打算让部下们推着自己向前走。所以最终,李渊做了一个局,让唐太宗李世民来执行。在这个局当中,唐太宗李世民先串通李渊的部下,和李渊的部下摊牌,表明唐太宗李世民自己的反意。然后唐太宗李世民再和其他人一起设局,让李渊夜宿晋阳宫,被迫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用现代的话来说,这就叫脱裤子放屁。

  但在当时,这真的很有必要,因为如此一来,李渊就等于是被迫造反的,名声上要好听很多。

  在此之后,李渊开始和部下们抓紧时间,筹划造反的事情。然而就在李渊准备造反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发生,打乱了他的布局。就在这个时候,山西北部的马邑校尉刘武周,杀掉了当地的守将王仁恭,起兵造反了。

image.png

  照理来说,98迷吧,这事和李渊没什么关系,又不是他造反。但消息传到江都之后,杨广却认定是李渊纵容刘武周造反,决定把李渊拿到江都去问罪。

  这要是去了江都,哪还能回得来?

  于是,李渊终于决定,提前起事,正式开始造反。

  公元617年5月15日,李渊在太原城内以勾结突厥的名义,杀掉了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独自掌控了太原。七月,李渊在太原正式起兵,举兵三万,进攻关中。李渊起兵之后,唐太宗李世民被任命为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开始他战无不胜的战场生涯。

  从唐太宗李世民早年的这些经历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当时虽然年轻,但经验已经比很多老将更为丰富了。唐太宗李世民见过雁门关围城的大场面,也亲自带人去北边砍过突厥,见惯了沙场厮杀。最主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从小便跟随李渊,一路走南闯北,战争天赋已经被提升到了极致。再加上掌握的那支骑兵精锐,战力更是强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不管是装备还是人员素质,都强到夸张。

  有这些条件在,唐太宗李世民年纪轻轻便开始了战无不胜的传奇生涯,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书生退敌:南宋诸将无一人能比,岳飞之后还有虞允文!

书生退敌:诸将无一人能比,之后还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不知有多少位名臣猛将应势而起,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话。自古以来,文臣治国,武将安边,泾渭分明,可是南宋时期却有这么一个五品文官,,担负保家之责,他就是南宋抗金名将——虞允文。 绍兴议和,南廷以岳飞之死换来一段短暂的和平后,朝野上下无心悔过,仍旧夜夜笙歌,皇室贵族陶醉于偏安一隅,是以军备废弛、无力御敌。 反观金国,完颜亮成功篡位后野心勃勃——抱着“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梦想,盘算如何一举吞并南宋。绍兴议和过后还不足二十年,海陵王完颜亮调兵遣将,亲率六十万大军挥师南下。 尽管有金国使节施宜生暗示金兵即将攻城,南宋朝廷上下纷纷准备应敌,但无奈民心还是士气都早已一落千丈。金兵南下,淮河防线守将王权望风生逃,将逃兵散,城中守卫,金兵轻易拿下江北重镇扬州与和州,而南宋的残兵败将一路撤退,逃过长江,到了长江南岸的采石矶。 金军气势如虹,终于惊醒了江南醉生梦死的宋高宗。既惊又怒,宋高宗急忙将王权撤职,派忠代其职务,与此同时,命丞相叶义问至前线鼓舞士气。丞相叶义问也惧怕金军威势,于是指派下级官员虞允文奔赴前线。 虞允文,,彼时已年过五旬,时任中书舍人,即宰相秘书一职,此前与打仗作战之事毫无交集。 官大一级压死人,虞允文匆匆赶往前线。此时完颜亮率领几十万大军已经抵达北岸,饮马长江,时刻准备渡江。而南岸的宋军只有区区一万余人,军心涣散,的是,宋高宗新任命的主将尚未赶到,全军上下人心惶惶,似乎金军南下一举吞并南宋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主将未至,金军却随时有可能挥师南下,从未上过战场甚至不曾碰过刀枪的虞允文没有,责任和使命让他挺身而出,面对士气低迷的宋军,他召集诸将整顿军队,激励大家“朝廷养了我们三十年,我们难道不能一战报国吗?”将士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在虞允文的带领下与金军。 其实虞允文只是奉命劳师,并无督战之责,也有好友劝他“别人坏的事,你何必来背锅?”虞允文对这种说法严词斥责,“江山有危,社稷有难,我怎么能躲避?”真真是铁骨铮铮的一条汉子! 于是,没有半点带兵经验的虞允文带着仅仅一万余宋军与对岸数十万金军展开了一场决战。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但虞允文颇有排兵布阵的天赋,他深知金兵不习水战,抓住这一致命弱点后他将宋军分为五队,一队精锐将士驻扎在江中,两队布置在东西两岸,另外两队作为预备队藏于小巷。 果然,刚部署完,长江对岸的金军已经开始大举渡江!宋军在虞允文的带领下殊死抵抗,江中的一队将士利用宋军船大且士兵水性好的优势频频撞击金军的船只,金军势弱,士兵仓皇而逃,宋军趁势而上,烧毁敌船无数,这一战,金军大败! 得胜之后的虞允文并没有放松警惕,他料到完颜亮战败之后定不会轻易罢休,必然会找机会从别处渡江。结合地势分析之后,虞允文连夜赶往瓜洲,及时地在瓜洲南岸堵截了完颜亮的大军!完颜亮连连受挫,恼羞成怒,严令部下进攻,且违令者斩! 不料完颜亮部下见宋军,士气高涨,且完颜雍已在辽阳登基,收付不少势力,为避免腹背受敌,部下密谋刺杀了完颜亮,带着残兵匆匆退去,一代枭雄殒命长江,南宋至此…… 岳飞一死,虞允文一介书生仍以命抗金,可南宋当初的抗金名将在多年的富贵荣华中早已磨灭了当年的壮志雄心,是以战功无一及此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卞夫人听说杨修被杀之后,为什么会请不自胜?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被杀,的卞夫人听说后为何会情自不胜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弘农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弘农杨氏代表人物杨彪忠于汉室,处处跟曹操作对。曹操一怒之下,把杨彪抓了起来。等曹操抓了杨彪之后,才发现自己捅了马蜂窝。们纷纷组团要求曹操放了杨彪,在和等人的压力之下,曹操不得不放了杨彪。曹操本来想杀了杨彪,后来却只能放了杨彪。曹操很郁闷,但是无可奈何。曹操抓杨彪又放杨彪的事情发生之后,曹家和杨家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曹操这个人,有一个长处,就是特别能隐忍。曹操那么能忍,也是吃过大亏之后得出的血的教训。当年曹操杀了名士边让,引发了兖州叛乱,差点被和打成了。有了杀边让的教训之后,曹操要杀名士,总是小心翼翼,总是要找一个非常理直气壮的借口。比如曹操杀杨彪的儿子杨修,就找了一个违反军纪的借口。曹操杀杨修的原因,按照国家级正史《.杨修传》的记载是因为那句“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 在我看来,曹操杀杨修,一是因为他是杨彪的儿子,二是因为他是的心腹,三是因为他的大嘴巴口无遮拦。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反正就是曹操把杨修宰了。杨修是当时名士,他的名气太大了,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必须想办法平息舆论。曹操一方面亲自出马安慰杨彪,一方面派出他的老婆卞夫人安慰杨修的母亲。卞夫人安慰袁夫人,产生了一篇千古名文《与杨太尉夫人书》。 卞夫人在这封写给袁夫人的信中,态度十分谦恭,开头就是“卞顿首”。要说当时的卞夫人,是堂堂的丞相夫人,堂堂的魏王正妃。她的地位,比前任太尉夫人袁氏高了许多。卞夫人用词能够如此谦恭,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袁氏的娘家四世三公,她的婆家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这两个家族虽然靠边站了,但是影响力依然十分巨大。卞夫人给袁夫人做工作,主要是为了消除曹操杀杨修的恶劣影响,所以她不得不用“顿首”那样的谦恭词汇。 卞夫人在给袁夫人的书信中,首先对杨修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说:“贵门不遗,贤郎辅位,每感笃念,情在凝至。贤郎盛德熙妙,有盖世文才,阖门钦敬,宝用无已。”把这段翻译一下,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清:“你儿子杨修太有才了。” 杨修有才吗?确实有,但是要跟卞夫人的儿子曹植比,还是差很远。我反正是只听说过曹子建,没听说过才高八斗的说法。卞夫人自己的儿子那么有才,肯定没必要对杨修“阖门钦敬”。这段话,其实就是客气话,卞夫人能把客气话说得那么清新脱俗。由此可见,卞夫人能成为曹操最爱的女人,靠的不仅仅是美貌,而是美貌加才华。 卞夫人把杨修夸了一顿之后,接下来该说正事,给曹操杀杨修洗白了。她说:“方今骚扰,戎马屡动,主簿股肱近臣征伐之计,事须敬咨,官立金鼓之节,而闻命违制,明公性急忿然,在外辄行军法。”把这段翻译一下,也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杨修是犯了军法,死的不冤。” 卞夫人接下来又说:“卞姓当时亦所不知,闻之心肝涂地,惊愕断绝,悼痛酷楚,情自不胜。夫人多容,即见垂恕,故送衣服一笼,文绢百匹,房子官锦百斤,私所乘香车一乘,牛一头,诚知微细,以达往意,望为承纳。” 卞夫人这段话,其实就是典型的打一巴掌揉一揉。她的意思就是说:“杨修确实有才华,但是他犯了军法,所以他被杀了不冤。我听说杨修被杀了,我也很伤心。我把我的香车送给你,再送你一些钱物作为精神损害赔偿金。生活还得继续,我希望袁夫人,不要伤心过度。” 卞夫人这篇文章,通篇就是外交辞令。“闻之心肝涂地,惊愕断绝,悼痛酷楚,情自不胜”之类的话,其实都是套话。这篇文章把外交辞令用的滴水不漏,是官样文章的典范,所以它被收录在《古文苑》里,一直流传至今。卞夫人能有如此官样文章传世,说明她确实睿智沉稳。至于杨修嘛,他在历史上就是那种聪明又嚣张的形象,跟《机密》里形象倒也十分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