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朝鲜历史上的朝代多数都是很长命的,国祚不是四百多年就是五百多年,甚至接近一千年,所以整个朝鲜历史的朝代数量不多,用十个手指头也数得过来,包括高句丽、百济、新罗、高丽、朝鲜等几个朝代。

不过,其实朝鲜历史也有短命朝代,只是这些短命朝代昙花一现,所以几乎不为后世所熟知。现在要介绍的是朝鲜历史最短命的朝代,国祚只有短短十七年,这个朝代就是后高句丽。

朝鲜历史除去国祚很长的统一朝代,其余时间就是两个分裂时期,第一个分裂时期是高句丽、百济、新罗的“三国时期”,第二个就是后高句丽、后百济、新罗的“后三国时期”。要介绍后高句丽,就要从三国时期开始说起。

公元660年和公元668年,新罗在中国大唐的帮助下,分别灭掉了百济和高句丽,结束了持续七百余年的三国时期,实现朝鲜统一,此后新罗作为统一朝代继续统治朝鲜两百多年。到了新罗末年,因为统治黑暗,各地相继爆发叛乱,以弓裔和甄萱为首的两支叛军势力最大,弓裔就是后高句丽的开国国王。

关于弓裔的出身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他是新罗旁系王室成员,但他所属的旁系传到他这一代时已经没落到不成样子,跟贱民没什么两样。贱民是朝鲜历史最低等的一类人,连姓氏都不能拥有,通用“弓”字作为姓氏,姓弓就说明是贱民出身,第二种说他原本就是贱民出身,但是朝鲜史料记载弓裔建立后高句丽的时候,声称自己是高句丽王室后人。

公元900年,地方豪族出身的甄萱见时机成熟,在百济的故都居拔登基称王,由于他声称自己是百济王室后人,所以他仍定国号“百济”,史称“后百济”。公元901年,弓裔看到甄萱已经登基称王,他也在高句丽的故都开京登基称王,由于他声称自己是高句丽王室后人,所以他仍定国号“高句丽”,史称“后高句丽”。至此,朝鲜历史的后三国时期开始。
百济和后百济、高句丽和后高句丽,这种区分国号相同的不同朝代的方法,与中国历史是一样的,整个朝鲜历史只有这两个朝代用过这个方法区分。

建立之初的后百济和后高句丽是很强大的,与已经衰落的新罗相互对峙,三方相互战争各有胜负,没有哪一方有能力灭掉另一方。弓裔手下有个军事能力很强的将军,名叫王建,王建为弓裔立下很多汗马功劳,在后高句丽很有威望,随着王建威望越来越高,弓裔开始猜忌王建。
实际上,弓裔除了疑心重,他还是一个很残暴的国王,最初他起兵反抗新罗得到很多人响应和追随,是因为新罗统治黑暗,但随着他登上王位,他开始变得残暴,动不动就要杀人,一些被他猜忌的文武大臣已经惨遭他的杀害,在他当了十多年国王之后,他已经众叛亲离。

公元918年,一向很有威望的王建在心腹部下的支持下发动兵变,把已经众叛亲离的弓裔杀掉,夺取了弓裔的王位,把国号“高句丽”改成“高丽”,仍定都开京。至此,国祚短短17年的后高句丽灭亡,被王建建立的高丽取代。
随后十余年,王建励精图治,先后在公元935年和公元936年灭掉新罗和后百济,结束后三国时期,再次实现朝鲜统一。至此,高丽作为统一朝代统治朝鲜长达近五百年,直到公元1392年才被李成桂建立的另一个统一朝代朝鲜取代。

综上所述,朝鲜历史最短命的朝代是后高句丽,建立于公元901年,开国国王弓裔,灭亡于公元918年,亡国国王也是弓裔,国祚短短十七年,后继朝代是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灭亡于公元1392年,国祚长达近五百年。
解析:朝鲜碽妃真的是朱棣的生母吗?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万历帝王想派兵出征,努尔哈赤自愿请兵!连朝鲜都看出了狼子野心!
想派兵出征,自愿请兵!连朝鲜都看出了狼子野心!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万历皇帝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任上可谓外患频繁,万历年间的三大征便是最好明证。不过最有意思的一次当属万历二十年、对日的那次出征。 公元1592年,也即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很快,日本几近占领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李昖一路哭嚎着奔向北京,向大明求援。 当时的明朝虽然看起来是庞然大物,但毕竟行至中叶,还经历了,宦官乱政、大臣贪污等伤筋动骨的折磨,国力大不如前,后勤上更是缺银少粮,这仗似乎没得打。但眼见小弟蒙难,做大哥的不伸手拉一把,以后还怎么混?于是在石星的主战下,万历皇帝下令出征。 但派谁去便成了一个难题,毕竟国家没钱嘛,这时有人上了一道奏折,表示愿为国家排忧解难,志愿领兵出战。落款是大明建州卫都督佥事努尔哈赤。 没想到吧,万历皇帝想派人领兵去朝鲜出征,志愿报名的居然是27年后的明朝死敌努尔哈赤。 万历皇帝本想批准了事,但朝鲜那边却不干了,因为他们深知建州女真的狼子野心,让他们过来帮忙驱逐日本人,还不成了“前脚驱逐了狼、后脚迎进了虎”,因此他们死活不答应。 事虽没成,但给了石星一个新思路:何不让其他国家派兵出征朝鲜?到时天朝上国的大明只要封赏一番即可。于是带着这样的“新思维”,他找到了一个人——程鹏举。 程鹏举虽然无甚官职,但对大明各个部门的潜规则那是了如指掌,因此来华进京的各国使节都找他来疏通关系。程鹏举索性成立了驻京办事处,专门做起了“疏通管道”的工作。 石星找到程鹏举,把自己想法一说,程鹏举想都没想说:就找借兵吧。 暹罗就是现在的泰国,离朝鲜隔着呢,让它领兵赴朝出征,简直是天方夜谭。程鹏举之所以推选暹罗,是因为他正在为暹罗办事,如果跟兵部扯上关系,可谓获利巨大。 地理盲的石星被程鹏举这么一忽悠,也觉得可行,于是上报朝廷。朝廷里众多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但也有少数咂摸着觉得味道不对,毕竟谁也不知道暹罗在哪。也不知谁提议说暹罗离两广很近,听听两广总督萧彦的意见。 但两广距离京城太远,一个书信来回还不得几个月时间。深知的石星于是催促程鹏举奔赴暹罗先让他们准备起来,还给了他一大笔活动经费。 程鹏举拿了一大笔经费先是去了朝鲜,敲诈了一大笔钱,后又跑到福建,宣称朝廷要造船出征,又敲诈了一笔钱,这样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地方是跑了不少,钱也贪污了不少,就是没去暹罗。 石星那边一直苦等程鹏举回来,结果萧彦的书信倒是等到了。萧彦信中声称:暹罗骜不驯,居心叵测,不宜借兵出征。实际暹罗没他说得那般不堪,只不过若真借兵成功,必定经过广东,到时他这个总督又得张罗粮草,又得安排住处,不胜其烦,于是本着的心思没同意暹罗出兵。 最终大明依靠暹罗领兵出征的这一场外交闹剧算是终结了。而以借兵出征为由,将大明上上下下忽悠了个遍的大骗子程鹏举最终也被抓了回去,但敲诈贪污的钱早已被他挥霍一空。 在为这一出外交闹剧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不禁为明朝外强中干着实捏了一把汗,堂堂大明王朝,居然出兵都成难事,可见军备废弛、内部贪腐已达到了何等严重地步。 而作为把控帝国命脉的明朝高层,显然已丧失了下西洋之时的锐意进取的精神,不仅对大骗子程鹏举口中的暹罗一无所知,而且还想当然的以为暹罗离两广很近,这种不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地解决问题之心态,注定了大明王朝帝国中枢系统业已麻痹,对左右帝国命运之事已无热情之心。 还有,遇到紧急情况,朝堂大臣除了石星主战并且全力筹备战事之外,其他朝堂众臣竟无一站出来为帝国分忧,就连两广总督萧彦都怕惹火上身,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尽量避免战事。这种只求安稳、不求战事的苟安心态实在无法匹配他那封疆大吏的身份。 最后要说的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的狼子野心,连朝鲜都看得一清二楚,奈何整个大明王朝全都视而不见。这种集体性麻痹症也让女真看到了大明王朝的不堪本质,故在27年之后,努尔哈赤挑起了,大明从此拉开了亡国的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