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若甲午战争清朝宁死不降不赔款会怎样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894年,一场日本对清朝发起的一场战争彻底让清朝认清了日本的实力,彻底摆正了对日本这个曾经的撮尔小国的姿态。因为1894年是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也被称之为了甲午战争。如果对古代了解得不足够的话,可能很多人就会以为甲午战争仅仅只是邓世昌和日本人的那一场海战,但实际上甲午战争的涵盖范围要比那一场海战要大上许多。

若甲午战争清朝宁死不降不赔款会如何样

1、甲午战争爆发的真相和结束

甲午战争之所以会爆发,重要跟日本人对朝鲜国的出手有关。

朝鲜在甲午战争之前向来都是清朝的藩属国,向来都处于清朝这个老大哥的保护下,安稳地待在它东亚的小角落里。

在日本对朝鲜这个小老弟出手后,清朝这个老大哥无法坐视自己的小弟受欺负,所以当时他们派出了军事和日本爆发了战争。

若甲午战争清朝宁死不降不赔款会如何样

在这个过程中,清朝的北洋舰队和日本人的舰队爆发过海战、他们也在朝鲜国境内和日本的陆军爆发过地面战争。

后来因为他们的实力实在不是日本人的对手,所以他们被日本人从朝鲜打了回来。

接下来日本人的军事从朝鲜进入了东北,占据下了东北的一部分土地。

正在这日本人准备打向北京之际,清朝选择了向日本的议和,先是给日本赔了一亿两白银,然后又把台湾和辽东半岛送给了日本人。

若甲午战争清朝宁死不降不赔款会如何样

2、甲午战争所丢土地的后续

台湾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从我们的文化范围中脱离出去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向来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才开始回到了我们的怀抱中。

固然日本人这将近50多年的统治也给这块土地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后来台湾所浮现的李登辉之辈,就是在那个过程中深深被日本文化给同化的思想汉奸。

而辽东半岛当时虽然也被日本人把握在了手中,但是因为当时俄国人把东北的利益当成了自己的囊中物、他们怕日本人接下来会通过辽东半岛将触手延伸到他们垂涎已久的东北。

所以在他们的逼迫下,日本只能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拥有权。

在从清朝手中拿到三千万两百元的赎费之后,把部队退出了辽东半岛。

若甲午战争清朝宁死不降不赔款会如何样

3、日本因为物资匮乏无法全部吞并清朝

这就是甲午战争的大概过程,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提问进行一个猜想。

如果清朝在日本人的逼迫下坚决不投降、坚决不赔钱的话,他们所会面临到的下场以及结局。

我看到有不少人说清朝如果这样做可能会把日本拖垮、会获得最后的胜利,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点不切实际的。

在我看来,如果当时清朝坚决不投降、不赔钱的话,虽然清朝也不可能被日本给毁灭,但是他们所经历到的结局也绝对要比向日本人投降要凄惨一些。

若甲午战争清朝宁死不降不赔款会如何样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日本人当时的实力,当时日本的军事力量虽然相比于清朝是比较比较强大,但是他们的强大并不是无限的。

日本国土的狭小、物资的缺乏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虽然现如今日本人已经解决掉了这个问题,但是在那个年代,这个问题对日本人来说却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在打1894年那一场战争的时候,日本人实际上已经差不多要耗光他们的战争储备了。

这场战争还没开启多长时间,他们国内的战争物资就渐渐有些不够用起来、他们国内的国民因为物资的疯狂消耗开始爆发了小规模的暴乱。

在他们这种国力之下,他们根本不可能把当时的整个清朝给泯灭掉,不要说是当时的他们,就连上个世纪30年代进入了国际贸易大时代、吞噬了东北的他们也不可以。

我们从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迟迟无法占据下我们全国,然后还得通过进攻东南亚获得继续攻打我们的物资情况就可以看出这种不可能。

若甲午战争清朝宁死不降不赔款会如何样

4、虽然无法全部吞并清朝,但是打下北京还是很简单的

不过他们虽然无法灭掉整个清朝,但是以他们当时与清朝军事实力的对照,我觉得他们打到清朝的国都北京还是比较简单的。

接下来的他们可以一路从东北杀到北京,也可以效仿英法联军或者后来的八国联军一样从天津大沽口登陆,然后抄近路逼近北京。

而在他们准备打到北京的时候,帆叶网,慈禧太后很有可能会带着光绪以及一班文武大臣们逃到南方或者西北地区,以逃避日本人的战争触手。

不过大家可不要以为日本当时占据下的北京就占据下了清朝的一切,这种想法在当时显然是不现实的。

若甲午战争清朝宁死不降不赔款会如何样

日本在当时的列强中并不是最强大的,西方的列强诸国们在经历首次世界大战之前,他们还保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以及影响力。

通过当时他们一致对清朝这块大肥肉的眼馋程度来说,他们是绝对不会同意日本人独吞掉清朝的。

这点我们可以从现实古代中俄国逼迫日本退回辽东半岛的事情看出普通。

因此在列强们的逼迫下,日本人在自己本身战争物资也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会选择和已经逃亡出北京的慈禧太后签订一份协议。

若甲午战争清朝宁死不降不赔款会如何样

如果日本人能打得到北京,慈禧太后是不可能有那个底气再死撑下去和日本人斗的,我们通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略后清朝的尿性就可以推断出这点。

即便她和日本人死拼下去了,但是通过当时人们对清朝的仇恨、通过人们在八国联军侵略时的隔河相望,甚至帮八国联军攻下北京城的情况来说,民众们会帮助慈禧太后和清朝的希翼也非常渺茫。

固然在事情进展到这步境地的时候,条件自然不可能仍旧和现实古代中一模一样了,在这个时候,日本人的条件必定会变本加厉许多,绝对是会让清朝大出血的。

所以说这就是如果清朝坚决不投降将会遭遇到的结局和下场,慈禧太后是绝对没有信心和日本人继续拼下去的,因为在当时的民众眼中,她们清朝朝廷和日本人是差不多的,都是一样的侵略者,为了防止自己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丢掉江山,慈禧太后肯定会选择议和。

解析:大清朝康熙帝王为什么会起名叫作“玄烨”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咸丰算不算昏君?他为什么在清朝颇受争议?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在颇受争议的究竟算不算“昏君”呢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咸丰皇帝是一位苦命的皇帝,他一生可谓是历尽磨难,从登基伊始一直到英年早逝,可以说是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同时,咸丰皇帝还是一位颇受争议的皇帝,有人评价他刚愎自用妒贤嫉能,致使其也没能够平定天平天国运动;有人评价他玩忽职守,丢下首都北京落荒而逃,任由外国人抢我国宝,毁我瑰宝级皇家园林;有人评价他荒淫无度不知节制,年纪轻轻就将自己原本羸弱的身体彻底造垮,三十岁就一命呜呼。总之,咸丰皇帝绝不是一位好皇帝,甚至是历史的罪人。 客观的评价,咸丰皇帝确实很难算得上是好皇帝,但是也觉不应该成为历史的罪人,甚至可以说,他也并非如一些人评价那样的一无是处。 一、没赶上好时候的年轻皇帝 咸丰皇帝确实是没赶上一个好时候,他是在三十年登级成为皇帝。从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到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大清王朝从之始,到咸丰皇帝继位已经过去206年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天然缺陷,再加之有史以来的天朝上国自居的姿态,以及始于而“发扬光大”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这个完全世界脱节的东方大帝国,此时已然是。 再加之,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利,对于民族自尊心的进一步打击,以及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外患问题,大清王朝此时处境之艰难,无疑是。原本唯唯是诺的老百姓,此时面对生活之水深火热已经蠢蠢欲动。咸丰皇帝就是在的情况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一年咸丰皇帝虚岁20,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二、改革第一要素就是会用人 大清王朝当下的状况,咸丰皇帝就已经心知肚明。早在自己还是皇子的时候,受过良好而系统教育的咸丰皇帝,就了解到了祖宗基业当下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发现了自己父皇当下执政不当之处。所以上位伊始,咸丰皇帝就做了一个重要的人事决定,将父皇最为倚重的首席穆彰阿罢免,而且是“永不叙用”!这基本上是对自己父亲执政时期,用人方面的全盘否定,颇有魄力! 咸丰皇帝在用人方面确实突破了很多条条框框,在天平天国最为鼎盛,大有将大清王朝取而代之之势时,他突破皇帝立下“规定亲王不得入军机”之祖制,用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为首席军机大臣,此时奕訢也不过就20来岁,他相信最终能够拼尽全力挽救祖宗基业的,还得是自己至亲之人,显然弟弟奕訢是不二人选。果然,奕訢不负众望,总算是将如临深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 图3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即和硕恭亲王 有人说事后奕訢被咸丰皇帝“一撸到底”就是的表现,事实上这种说法比较武断。客观的说,毕竟是奕訢先挑战了咸丰皇帝的皇权。奕訢竟然利用皇兄犹豫之间的含糊其辞,来了个瞒天过海。他利用职权之便,到军机处立马拟了一道晋封自己生母为皇的圣旨,并且在大堂之上,公然呈递咸丰皇帝请求批准。咸丰皇帝乃奕訢生母的养子,被“道德绑架”的咸丰皇帝只好同意,奕訢的生母得了封号便安心的去了。 相当于被自己的弟弟“涮”了一把的咸丰皇帝,心里那个恨就不必说了。同时,原本兄弟二人因为继承人问题存在嫌隙,此时奕訢掌管军机就敢挑战自己皇权,还可能留着他吗?所以事后奕訢被贬也就不奇怪了。 最能体现咸丰皇帝改革决心之用人,就是重用了“刺头”肃顺,当然争议也是最大。咸丰皇帝深知,想要破冰现有弊端丛生,死气沉沉的破败景象,启用一位不寻常而又对自己之人乃当务之急,肃顺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飞黄腾达。 肃顺,满洲镶蓝,他是之侄郑献亲尔哈朗七世孙,是已故郑慎亲王乌尔恭阿之庶子。一看是庶子,就知道了肃顺是不可能获得承袭亲王爵位之资格,所以成了家之后的肃顺就得搬出王府自谋出路了。这段自谋出路的经历,给了肃顺了解民间的千姿百态,也了解到那些坐享其成,国家蛀虫一般地旗人们是怎么个之生活状态,这些认知对之后以及掌权,推行一些列举措是有很大影响的。肃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咱们旗人混蛋多”,确实很中肯。肃顺在咸丰朝被破格提拔。从被擢升为“内阁学士”到“御前侍卫”也不过就四年时间,肃顺一下子位极人臣之巅。 肃顺为什么能得到咸丰皇帝如此倚重?一方面原因是肃顺办事果断,不怕得罪人的风格比较对咸丰皇帝用人的路子,但更主要的是,肃顺的工作绩效确实十分抢眼,列举几点如下: 1. 重用汉臣。 如、以及这些晚清明臣,哪一个没得到过肃顺的关照,尤其是左宗棠,要不是肃顺出手相救,左宗棠在历史上就是个“人名”,根本没机会成为名人。 2. 整风官场。 仅举一例,震惊全国的“戊午科场案”正是被肃顺破获,为了以儆效尤,肃顺坚守国家法度,硬生生要求咸丰皇帝处死了主考官,一品大员协办柏葰。 3. 废黜旗人待遇。 如前文所述,肃顺对于旗人“白吃饱”之行径是深恶痛绝。为了削减了国家支出,肃顺砍了旗人的福利,省下来的钱正好用于国家平定战乱。 这些举措都是肃顺为了挽救大清朝,顶着被人“下黑手”和“扒祖坟”的压力,“硬”推行下去的。大清王朝应该感谢肃顺的阔斧,更要感谢咸丰皇帝的慧眼识人。 三、自绝生路的忧郁之君 内忧未除,外患已至,外国人的坚船利炮到底还是突破了大沽口炮台。为了阻击侵略者,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与外国人的长枪大炮对抗,我们的士兵如同伐木割草一般一排排倒下。在惨烈的事实面前,国人才明白,外国人不但是在战舰上无敌,陆地战依然可以打你个毫无还手之力。这不是人种之间的差异,而是科技时代的差异,这在当时怎么也无法逾越之差异,给我华夏大地带来了无尽的创痛。 咸丰皇帝怎么也不明白,自己为了挽救王朝已然倾尽全力,为何还是这般田地?就连首都京城大清王朝最后的脸面都要眼看着保不住了。 果然,咸丰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外国毛子还是闯进了北京城,仓惶之间咸丰皇帝选择了“木兰秋狝”,就是逃到热河避难。从后来事态发展来看,这次逃离是咸丰皇帝人生最大的败笔!结果,咸丰皇帝再也没有活着回到北京城。 北京城遭受的前所未有之践踏,更可气的是据说一些国人也跟着。当咸丰皇帝得知千古之园——圆明园被焚之一炬之时,真是肝胆俱裂,一口鲜血喷在了奏折之上。而接下来的日子里,接踵而至是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以及割地赔款的不争事实。 我们不难想象此时咸丰皇帝之心情是何等悲凉,他可能甚至怀疑当初父皇为什么要选自己当皇帝,让自己成了败坏祖宗基业的背锅人。他也痛恨自己为何要逃离京城,现在看来还不如在北京城与洋人,还能落得个“君为社稷死”的好名声,但是说什么都晚了。所以咸丰皇帝选择了逃避,无论热河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坚持不回北京。 就在咸丰皇帝逃到热河一年之后,终于熬到了人生尽头。咸丰皇帝虽然心灰意冷,但是祖宗社稷之重任并没有忘记,他在临死之时,尽量权衡各方面关系,出了一套看似全方位考虑的托孤方案,将自己唯一年幼儿子,托付给了他生前最为信任之人。安排有后事以后,咸丰皇帝终于灯枯油尽,他感到腹中饥饿,但是还没等燕窝粥做好就撒手人寰。 对于咸丰皇帝一生的总评,也许有人会说他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我想说他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四年之后,咸丰皇帝终于,盖棺于定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