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这个文物好像都是年久失修啊,这不仅仅是这个千年辽代的白塔快塌了,现在这个山西的一元代古桥好像也被破坏严重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情况吧!
一处位于山西省金元时期的古代石桥近一段时间被修复后面目全非的视频昨天(4月19日)起在微博等社交媒体流传。这一古桥名为铁梁桥,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年代或可上溯至金、元时期,虽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却没能幸免于破坏性修复。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白姓处长今天就此接受“澎湃新闻·古代艺术”()采访时表示,忻州市文物局正在现场调查、写材料,“(我们)要求今天中午报材料”,作为“整改维修(的基础)”。具有“废墟美”的铁梁桥当如何修复,如何延续古建美感,平衡实用性与艺术性?

山西省忻州市庄磨镇连寺沟村铁梁桥修复后的状态。 刘继长 摄

忻州市铁梁桥修复之前 2019年5月拍摄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记者了解到,一处位于山西省北部,年代或可上溯至金、元时期的古代石桥,在疫情后被发现悄然变身、面目全非、令人痛心。视频经传播发酵,已引起山西省文物局关注。今天(4月20日)上午,澎湃新闻记者拨通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白姓处长电话。白处长证实,作为这座古桥监管单位的忻州市文物局正在现场调查、写材料,“(我们)要求今天中午报材料”,作为“整改维修(的基础)”。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获悉调查最新进展。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得知,视频中出现的古桥,地处山西省忻州市庄磨镇连寺沟村,名为铁梁桥。2007年6月6日,忻州市公布了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铁梁桥就在这份名单上。

原本桥头所立石狮
连寺沟的铁梁桥
《忻州文物荟萃》这样描述铁梁桥:“位于忻府区庄磨镇连寺沟村西约3000米。南北走向,占地面积28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金、元建筑,跨度13米,桥身宽4.6米,矢高6.3米,桥头石狮2对。铁梁桥系单孔形石拱平桥,所有券面上的连接,均采用双腰铁加以固定,俗称铁梁桥。铁梁桥面两侧各施勾阑,其两侧存望栏8块、望柱10根,望柱高0.77米、长1.25米。望柱图案各异,雕工精湛,人物、山水、花鸟活灵活现,精美绝伦。”

桥栏板上尚存的浮雕图案
铁梁桥所在连寺沟,“地处丘陵山区,位于山西忻州西南27公里处,该村位于山沟,原与伞盖寺相连,故名连寺沟。”
制作上述视频并最先披露连寺沟铁梁桥现状的古建筑画家、《寻访山西古庙》系列丛书作者连达在博文中写道:“古刹伞盖寺,相传初创于唐初,以山势秀美,奇松如伞而得名,因此亦曰‘青松伞盖寺’。伞盖寺在‘文革’中被捣毁,目前原址上重建的几组建筑之粗劣恶俗,真是不看也罢。”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得知,铁梁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连寺沟内则另有两处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连寺沟泰山庙、连寺沟墓地。连达告诉记者:“从连寺沟泰山庙一直走,尽头就是铁梁桥,大约十几里。”在山西省文物局公示的信息中,连寺沟泰山庙是清代古建筑,连寺沟墓地是商、周古墓葬,二者划定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均不涉及铁梁桥所处位置。



西侧桥栏板上尚存的浮雕图案(细部)
古建筑画家对比修复前后
2019年5月,连达在山西当地朋友陪同下来到连寺沟,第一次见到铁梁桥。“(古桥)被茂密的林丛所掩盖,直到我看见桥头的石狮子和残存半边的石栏板才感到不同寻常。尤其惊讶于在文物盗窃猖獗的今天,竟然有野外的石狮子还能安然幸存于原处,而且桥两端各置两尊,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细看则发现这些狮子的前肢多被打断,以水泥修补,破了相的石雕价值也受损,才能侥幸逃脱魔爪。”
据连达观察,尚存的西侧桥栏板上浮雕图案虽有残损,但依稀有宋金风韵,桥栏石柱上遍刻捐资人的姓名,其中一根柱子上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岁次癸亥三月”的题记,很显然是一次重修时的记录。此外,桥南端尚立有一根风化严重的明代风格盘龙石柱,应也是此次重修所立。

桥两侧的望栏和石狮
连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当时“沿桥南头的石阶走到沟底,仰望可见铁梁桥全貌。”他在博文中写道:“这是一座饱经沧桑、破败严重的单孔石桥,桥身以粗粝的毛石砌成,但桥洞却是用规整的拱形条石沿着桥拱的弧度并列砌筑,石拱有16道之多,此为极古之法。”
据其观察,“外侧拱面上浮雕有云朵、兽头、龙、马、人鱼等祥瑞题材的装饰图案,石拱之间以腰铁串联固定。”
连达说,显然东侧的4道拱券曾经垮塌过,当地以铁丝捆绑、水泥粘和及木棍支撑等方法把塌落的部分又重新安装上去。最南边底部有一块拱形石料格外细小,弧度也不对,明显不是此处的原构件。

桥身东侧的4道拱券垮塌后固定的痕迹
于是,他转到桥身西侧则发现,主拱券南边还保留有一个小拱,虽然内部早已被毛石填死,但足以说明此桥最初曾是一个大拱券肩挑两个小拱券的敞肩式结构,只是在后世的重修中,小拱券被废弃了。由此可知东侧那个纤细的拱形石料应该是使用了原来小拱券的旧料。
连达还在西侧桥拱上发现了一处可以断代的重要信息——“至元十七年(1280)七月□十□日记”的题刻,“这明确了至少此桥在元代初期就进行过一次修缮。但以桥上的石狮和栏板的风格来看,此桥的始建年代至少不晚于金代,这样古老的石桥在整个山西恐怕也没有几座。”连达写道。

桥身上的元代年号

明代修复记录
当时,寺里的僧人指给他看,在桥拱顶上隐约可见两处露出头来的铁棍,这是建桥时即安置在桥拱上的拉杆,用以加强各道石拱之间的联系,因而得名铁梁桥。“这样的构造形式与著名的河北赵州桥简直如出一辙,也从侧面反映了此桥之古老。”

桥梁结构
连达在电话中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当时发现一辆至少一吨多重的越野汽车从铁梁桥上缓缓开过。而他则刚刚以速写描绘了桥下“摇摇欲坠的拱券”,对于桥体经受的重压,他很揪心,下山回到连寺沟后找到村支书,请求其在桥头设置路障、禁止车行。

铁梁桥速写 连达绘 2019年
时隔约十个月,4月18日,待疫情稍稳,连达请去年同行的山西当地友人查看铁梁桥现状,却被整修后的样子当场惊呆。“沧桑古朴的铁梁桥不见了,曲径通幽的山谷也被撕开了大口子,在疫情期间,铁梁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通过图片可见,桥体只保留了拱形,桥顶建筑部件大多被移走,被冠以全新的现代石料,桥体两侧也发生变化,古桥面貌完全改变。古桥承载的文物价值、艺术美感、历史信息等随之严重受损乃至荡然无存。此外,加固现代石料的桥体看似更易通行,却暗藏了更大的安全隐患。
他用“一场悲剧的上演”形容已变得冰冷、生硬和丑陋的现场,“这真的是保护文物应有的方式吗?”同时,他用一条极具喜剧效果的视频传递了这幕“悲剧”。

修复后的铁梁桥
古建筑修复:平衡实用性与艺术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文物修复“不得改变文物的原状”“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该条既适用于馆藏文物,也适用于铁梁桥这类不可移动文物。
一位不便具名的古建筑研究保护专家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古建筑修复十分不易,时间、财力与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传统建筑有自身完备的体系,后人“续笔”,必须兼具审美与修复技术。目前,很多古建筑修复都存在问题,文物美感因此丧失。另一方面,关于如何修复古建筑,文物界历来存有争议。目前的文物保护与修复理论主要源自西方,18世纪起人们便讨论如何“修旧”,法国主张“风格性修复”,而英国艺术家、哲学家约翰·拉斯金则主张修复应尊重历史原貌。西方关于文物修复原真性的大讨论落实到中国古建筑修复,又遇上本土建筑的特性,因此,“一座小小的铁梁桥,其中包含的修复要点非常多。”

如今的石狮子
对于一座古代桥梁,如何在修复中保存艺术性也尤其值得关注。“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等多重价值。没有维修前,图片上显示的石桥是很美的,它与西方的废墟审美,气息相通。修复时,需要考虑如何延续美感,平衡实用性和艺术性。如有必要,也可以在原桥周围另建桥梁满足实用。”上述专家说:“艺术美感并非人人可感,但它会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
这位专家还提到,文物修复是一个复杂程序。这座铁梁桥在短短约十个月期间大变身,没有体现出对桥梁文物和艺术价值的重视。“其中就可能存在问题,设计与施工者是否具备相应资质。”

修复前的桥面

修复后的桥面
就在今天,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修缮”停在纸上,千年辽塔快塌了》报道称,“这座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目前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坠下。维修工作长达7年始终在‘纸上’来回打转,迟迟不见修缮,导致千年辽塔状况一天不如一天,面临倒塌。”疫情趋稳,却连续爆出古建筑修缮问题,着实堪忧。
澎湃新闻记者将继续关注山西省文物局对铁梁桥修复事件的调查进展和整改维修后续工作。
元代中国文化是如何西传的?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后开始!
中国文化是怎么西传的?从统一蒙古之后开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早先居住在额尔古纳河的东部,后来逐渐向西扩展,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广大土地上。少数部落在北部和西部森林里以狩猎为生,多数部落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牛羊、马和骆驼。牲畜公有,同部落的人共同游牧。每转换一处牧场,牧民们就支起毡帐。 部落首领的毡帐居中,普通牧民的毡帐在四周围成圆圈。游牧部落自己修造车辆和帐篷,也用牲畜向邻近民族交换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他们从输入铁器、布匹和茶叶等产品。蒙古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曾先后处在和辽、金的管辖之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大约在十二世纪,蒙古部落的牲畜开始转为私有,富裕的家族开始单独放牧,形成游牧贵族阶级。这些家族的代表人物建立起亲兵队伍,互相混战。他们夺取牲畜,霸占牧场,奴役被征服的部落和俘虏,强迫他们照管畜群,修剪羊毛,挤牛羊奶。那时候,蒙古各个部落互不相属,也没有现固的部落联盟。 在部落的混战中,居住在斡难河(今石勒喀河和它的上游鄂嫩河)上游一带的一个部落,在首领(1162-1227年)的统率下联合一些部落攻打另一些部落,接着重新集结力量攻打原来的同盟者。他按十进制组织军队,设立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等军职,挑选忠于他的亲信担任千夫长和百夫长。铁木真特别吸收贵族子弟建立一支护卫军,作为自己的近卫和主力队伍。铁木真加强了力量,降服了蒙古各个主要部落。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召集各部落的贵族大会。贵族们推戴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的蒙古国家宣告成立。 成吉思汗把军事和行政组织结合起来。他推行“领户分封”制,能够抽出十人当兵的居民编成十户,上面逐级成立百户、千户和万户。大汗分封贵族亲信为万户长、千户长和百户长。他们领有封户,成为封建领主,有权在各级组织里统治牧民,支配牧场。法令禁止牧民从一个十户擅自迁入另一个十户。平时,牧民向大汗和贵族纳税,服役。捐税以牲畜为单位计征。战时,适龄男自备战马和武器,编入军队。成吉思汗实行军事独裁。他把护卫军扩充到一万人,作为独裁统治的有力保证。 二、蒙古帝国的建立 统一的蒙古国家的建立,制止了蒙古的部落混战,展开了蒙古社会发展的前景。但是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利用新建立的国家政权,把蒙古人民的力量投向侵略战争。蒙古踏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1211到1216年,成吉思汗进攻衰朽的金国,1215年洗劫了金的首都中都。成吉思汗在出征中看到金兵使用的火炮和石弩。他掳走汉族工匠,强迫他们以奴隶身份制造攻城武器。 1219年,成吉思汗发兵西侵中亚细亚。当时中亚细亚最大的王国花刺子模,辖有里海、咸海、帕米尔、波斯湾之间的地区,疆域广大,但是政权很不稳定。面临蒙古的入侵,花刺子模不能组织全国性的。首都玉龙杰赤的人民在围困中苦战半年,城破以后,还继续进行了七昼夜的巷战。蒙古军队在屠城以后,又掘开附近的堤防,放水淹城。其他地方的人民,尤其是工匠和城市贫民,也奋勇保卫自己的家乡,但是一城一地孤立的抵抗都失败了。蒙古贵族野蛮地屠杀当地百姓,摧毁农田灌溉渠道和城市文明。他们把工匠掳走,单在撒马尔罕,就掳走了三万人之多。蒙古军队灭了花刺子模,追击花刺子模王族直到印度西北境内。 一支蒙古军队绕过里海南岸,越过高加索山,闯进南部罗斯草原。蒙古军队打败了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又打败了一些罗斯公国 的联军。 1225年,成吉思汗回到蒙古,第二年,他又率兵南下,计划征服西夏和金。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西夏灭亡前夕,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 二十年间,在东起海边,西到里海的土地上,成吉思汗乘各国的分裂和衰弱,凭借军事力量,建立了空前的军事封建大帝国。他把帝国分封给四个儿子。儿子越是年长,封地离蒙古本土越远。长子术赤得到咸海、里海以北之地,次子察合台得到天山地区和阿姆河以东之地,三子得到鄂毕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之地,四子按照习惯守护祖业,得到蒙古本部。 三、蒙古帝国的扩张和分裂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承大汗位(1229-1241年)。不久,蒙古继续发动侵略,征服了高丽,灭了金。1236年,术赤的儿子拔都统率大军远征欧洲。罗斯各公国顽强地抗击蒙古的侵略。梁赞、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基辅等许多城市被战火毁坏,百受了惨重的牺牲。拔都从罗斯分兵两路西进,一路攻到波兰西境,一路冲过匈牙利,把战火烧到亚得里亚海滨。整个欧洲都震惊了。但是罗斯和东欧其他各族人民的抵抗给予蒙古军队很大打击。1242年,窝阔台去世的消息传到军中。拔都停止了军事行动。在东起额尔齐斯河,南到高加素,西抵德涅斯特河,北至罗斯境内的广大土地上,建立了饮察汗国。他在伏尔加河下游建萨菜城,定都于此。 拖雷的儿子蒙哥做大汗的时候(1251-1259年),他的弟弟忽必烈进军云南、四川一带,攻占大理,并且进攻印度支那半岛的北部。蒙哥的另一个弟弟旭烈兀征服了波斯全境,侵入两河流域,1258年攻下巴格达,结束了哈里发的统治。城中一连七天遭到抢劫,数十万居民被屠杀,许多艺术品和宏伟建筑都被破坏。1260年,蒙古军队在叙利亚被埃及素丹所败,停止西进。从此阿姆河、印度河以西包括两河流域一带,成为旭烈兀的封地,叫做伊儿汗国。 这样,到十三世纪五十年代,地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十分强大。在这个大国里,中央和地权都由蒙古贵族掌握。窝阔台在位时候,把贵族派到各地任地方长官,实行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蒙古贵族无情地剥削农民;把工匠或者掳到蒙古,或者编在各地的作坊里充当奴隶。历次远征中的俘虏大量沦为奴隶,被迫服最艰苦的劳役,参加最危险的战斗。各地人民不能容忍异族压迫和苛重的剥削,反抗斗争连年不断。许多农民离乡逃亡。十三到十四世纪,中亚细亚、波斯、阿塞拜疆等地都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打击蒙古统治者和当地大封建主。 在蒙古帝国,商业受到特殊的重视。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就推广了我国的驿站制度,用大量汉族工人开山辟路,修桥梁,筑驿站。他还派人保护道路,颁布保护行商的法令,使东西交通出现畅通的局面。许多蒙古贵族都向商队投资,牟取厚利。在各地,尤其在中亚细亚,不少富商被选任官吏。但是蒙古帝国的商业大都是过境贸易,很少促进商路两侧的生产,因此也很少现巩固帝国各部分的经济联系。 蒙哥以后,忽必烈称大汗(1260-1294年),在中都东北郊营建新城,建都于此(1272年改称大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他受到军民的长期抵抗,1279年才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就在忽必烈统治初年,蒙古帝国结束了短短几十年的统一。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孙的封地这时已经扩大,分别成为实际上独立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钦察汗国,不再受大汗的节制;各汗国内部也了。蒙古侵略者以少数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各地,往往处身于比蒙古社会发达得多的封建社会,逐渐为多数被征服者同化了。 四、中国文化的西传 蒙古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中国同西方的交通。同二十多国建立了通商关系。在元朝的军队和朝廷里,都有来自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人。欧洲基督教士衔着罗马教皇的使命,来到中国试图传教。 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波罗,在元朝得到忽必烈的任用。他游历过中国的许多省份,又在往返途中分别经过中亚细亚、南洋印度等地。回国以后,他口述东方见闻,请人笔录成书,那就是《马可波罗行记》。他介绍了亚洲国家的,着重描绘了中国城市的繁华,叙述了元朝的朝政、宫廷生活和历史掌故。这部书在欧洲引起强烈的兴趣,很快被译成几种文字,广泛传抄流行,引起了好多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元朝大量印造纸币。十三世纪末,伊儿汗国的蒙古统治者仿效中国办法发行纸币,从此中国的刻版在波斯一带开始应用。后来,也从元朝向西方传播。关于制造火药和火器的技术也在这一时期西传。十三世纪,蒙古军队进攻时就使用了火器。1260年,埃及素丹打败蒙古军队,许多蒙古士兵投降,为埃及素丹提供了制造火器的工匠。后来火器制造方法传入伊斯兰教各国,一直传到欧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千古之谜:元代历代帝王为什么没有陵墓
导读:历朝历代的帝王在死后都会有建有自己的陵墓,而帝王却没有留下一座陵墓,这已成为历史上的千古之谜。为何的帝王在死后没有陵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网络配图 当年去世,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下葬。文人的笔记记载,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将大树中间掏空做成的独木棺里。独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为了不让外人看出曾经动土的痕迹,“万马踏平”后,还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与周围的青草无异,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了。 全套工作完成后,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杀死一头小骆驼,这时,陪伴这头小骆驼前来的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并且记住这个地点。第二年来祭祀的时候,把这头母骆驼牵来,在杀死小骆驼的地点,母骆驼就会悲痛地流泪。这样,前来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蒙古民族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他们建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绝对不是光靠着武力,也同样依靠着很高的智慧。依靠骆驼寻找祖宗坟墓的说法,是建立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对蒙古民族的歧视和排斥的基础上的荒谬论调。骆驼是一种牲畜,它的寿命不会比人的寿命更长,依靠骆驼寻找坟墓的说法并不可信。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特别是在蒙古人大举扩张的战争年代,丧葬仪式尤其简单。网络配图 下葬时,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边上围着祭祀的人进行祷告,随葬的有马匹、弓箭和摆放着肉乳的桌子,最后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上生活时,有帐幕住,有马骑,有肉乳吃。建立元朝以后,实行汉法,也渐渐受到汉人丧葬习俗的熏染,开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与汉人不同。死者入殓后,两块棺木合在一起,又成为一棵圆木,然后“以铁条钉合之”。尽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殓仍然俭朴如初,寿衣大多就是平时穿的衣服,随葬的器物也会比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剑一类的东西。 而元朝皇族,特别是皇帝死后和一般的皇族及贵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后首先是要有一个下葬的仪式,随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时不得有汉族官员参加,也不会在地面上建设大规模的建筑物,不设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来都很简单。另外为了不留下可以让盗墓贼发现的线索和痕迹,元朝在皇帝下葬地点上的史书记载也少得可怜,以至于让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间,为自己也为后代子孙找出了陵墓不被盗掘的方法,为此他对于元朝皇帝陵墓做出了周密的安排:选择一个人口稀少的风水宝地作为陵寝的埋葬地,然后将当地的所有人口进行迁移,让这个地方变成无人知晓的空白地。下葬时,不允许汉族官员参加元朝皇帝的送葬仪式和到达下葬地点;皇帝去世后,对外宣称皇帝遗体运回漠北进行安葬,并且在历史的记录中加以记载,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让盗墓贼无法下手;陵墓不做过多的建筑,不设置过多的随葬品,不设置墓碑,使得皇陵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墓葬没有区别;在记录皇陵时只记录蒙古贵族和皇族清楚的地名,让外人很难察觉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骗局。网络配图 点评:综上所述,没有陵墓就是为了防盗墓者。无论是不完整的记载,还是有人故意编造,都使得元朝这个汉族以外的朝代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再加上特有的文化习俗以及生活习性,还有很多不为外界所知的事情,也使得后人很难去了解历史的真相。这或许就是元朝皇帝没有陵墓的神秘之处,不是没有,而是不被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