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叶网探索分享关于秦汉,之前,人名,为何,大多,都是,两个,明清,时期,三个字相关的知识】
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时期很多人的人名都只有两个字,连名带姓一共两个字,除非是复姓,一般来说很难见到三个字的名字的。这种情况与王莽下的一道命令有关,不过在此之前,秦汉时期包括秦汉之前的先秦时期,也还是有很多人的名字都只有两个字,比如刘邦、项羽、商鞅、白起、廉颇等等,那他们起名字只有两个字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而到了明清时期为何大多数又是三个字的名字,比如曹雪芹、吴承恩、李自成等等,这又是为何呢?
1、秦汉时期为何多两字名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
在东汉时期,三个字的都是贱民。《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
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2、为何明清时期人多是三字名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中原改朝换代,两个字的名字,不再有什么独特之处,从两晋开始,三个字的名字突然增多,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朱元璋也对取名字,有很多想法,以前没法子,等到当皇帝后,又进行了一次革新,把在唐朝出现的字辈,给发扬光大。说做就做,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们,都定了一个20字的字辈表,依次向下取名字,中间那个字,必须是字辈,末尾那个字要以五行顺序轮着来。
到了明朝末期,朱元璋的子子孙孙,加起来超过两百万人,五行当偏旁的字早就不够用了,然而祖宗规定在那,没有字就造字,一个五行偏旁加个字,就成了新的字。这里也得感谢朱元璋,如今的元素周期律,那么多个奇奇怪怪带‘钅’偏旁的字,大多是朱元璋后代造出来的。
3、名字几个字最好名字几个字最好 ,很多人都问过这样的问题,中国人的名字一般为两到三个个字左右,部分为复姓 例如 欧阳 慕容 等少数名族的姓为四个字。那么名字几个字最好呢?几个字的名字为好名呢?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新颖、典雅、含蓄、响亮。这其中的意思就是说要吻合自己的生辰八字天地人格。
一般名字三个字为佳。四字之名,汉人人名主要是三个字,但有些复姓再取两个字的人名,就成四字之名了,四字之名在人名中比较少,有些人为了适合中国人名三个字的习惯,而有意只取单字,于是成了三个字的人名,有人复姓则偏爱加两个取名,变成四字之名,以求独特之处。三字之名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单姓加两个字的人名,一是复姓加单字的人名,其结果都是三个音节,三个文字形体。两字之名这里的“字”就是音,书写成文字说是字,两字之名,就是除开姓一个字外,另取一个字的人名,这里的姓只指单姓。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