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帆叶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杨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杨爽(563年—587年8月25日),字师仁,小字明达,汉族,京兆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宗室、将领,隋武元帝杨忠幼子(第五子)、隋文帝杨坚异母弟。杨爽美容仪,性格聪慧,六岁时封同安郡公。
隋朝建立后,由于他从小被嫂嫂独孤皇后抚养,所以深得隋文帝宠爱和重用。被封为卫王,上柱国,担任雍州牧,领左右将军。不久,迁右领军大将军,权领并州总管,后转凉州总管。开皇初两次领军出征突厥,大胜而归。587年去世,年仅24岁。

人物生平
杨爽为北周大将杨忠(隋武元皇帝)的幼子,为隋文帝杨坚的异母弟。其母李氏,后封太妃。
北周时,杨爽年幼,因杨忠的军功获封同安郡公。六岁时,杨忠去世,由独孤皇后扶养,因此,在诸兄弟中杨坚特宠爱杨爽。
大象二年(580年),杨坚任丞相,拜杨爽为大将军、秦州总管。转授蒲州刺史,进位柱国。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立为卫王。迁雍州牧,领左右将军。不久,迁右领军大将军,权领并州总管,后转凉州总管。
开皇二年(582年)五月,突厥沙钵略可汗聚集本部兵及阿波等四可汗兵共四十万突入长城。十二月,进至凉州(今武威市)、金城(今兰州)、天水、延安等地,掠夺而还。
开皇三年(583年),杨坚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反击突厥。杨爽亲率李充等四将出朔州(今属山西)道,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与沙钵略军相遇。杨爽采纳总管李充的建议,乘沙钵略屡胜轻敌,以五千精骑袭其无缶,大破沙钵略军,俘千余人,沙钵略可汗受重创潜逃。杨坚赐杨爽真食梁安县千户。
开皇六年(586年),杨爽复为元帅,率步骑十五万出合川,突厥遁逃,杨爽回师。
开皇七年(587年),杨爽被征召入朝任纳言,颇受杨坚器重。七月十六日(8月25日),杨爽因病逝世,年仅二十四岁,追赠太尉、冀州刺史,谥号“昭”。

人物评价
魏徵:高祖昆弟之恩,素非笃睦,闺房之隙,又不相容。至于二世承基,其弊愈甚。…唯卫王养于献后,故任遇特隆,而诸子迁流,莫知死所,悲夫!
职位
纳言,古官名。主出纳王命。尚书等近臣所用帻巾。从字面看,“纳言”寓有居高位而广纳群言、广征贤论之义。"纳言"是古代贵族帽子上的配饰,纳言之饰,始于汉代,唐宋因之。《后汉书·服》载:“巾,合后施收,尚书巾帻,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又《宋史·舆服志》载:所谓施收者,即纳言;其定制为“其分三寸”。纳言,原是职官之名,始见于《书·尧典》,职责是宣达帝命。隋代避隋文帝之父杨忠谦名之讳,凡中字皆不用,故用此名以代帝侍中;唐初尚沿用,后仍改侍中。
这位隋朝公主远嫁突厥,为突厥与中原的友好关系做出来重大贡献
从一开始,远嫁突厥的公主们就以一人抵万千铁骑的角色登场。的一句许婚承诺,公主们即成为政治离间的棋子。开皇十九年(599年)嫁给突利可汗的义成公主,本是隋朝宗室杨谐的女儿,后被封为公主,远嫁突厥。 未嫁之前的义成对隋朝与突厥联姻的重要性早已了然于心。突厥是中原王朝北面最大的邻国和威胁,隋朝建立前后,其内部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面对邻居兼劲敌的突厥,采用“、离强合弱”的计策来分化削弱,令其俯首称臣。开皇十七年,杨坚把宗室女安义公主嫁于小可汗突利,拒绝了大可汗都兰的求亲,以此来离间这两位堂兄弟。从此,都兰可汗时常骚扰隋朝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而突利可汗感激隋朝许嫁公主以及“种种无少短”的赏赐与恩惠,联合隋军,与兄弟。 一个和亲公主能引起突厥民族的内讧和战乱,是因为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公主,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王朝力量。在北方少数民族眼中,能得到中原王朝的公主,也就得到了中原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支持。 杨坚封女婿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民可汗(简称启民可汗)”,经过一系列的内讧争斗之后,启民可汗幸运地成为控制北边的东突厥大可汗。在分化突厥的形势大好之际,安义公主早逝,于是义成公主肩负着安义公主未完成的使命嫁给了启民可汗。再次与隋朝联姻的启民可汗,还得到了其他部落的纷纷归附。 胸怀大志的义成公主,为隋朝北疆的安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隋王朝的兴盛稳定,是植于她心的第一个执著信仰。 以后的年月里,启民可汗和隋朝里应外合,互相帮扶,战胜了都兰可汗,成为整个突厥的国主。在北巡到榆林时,启民可汗曾和义成公主上表隋朝,自称臣民,请求改用华夏服饰礼法。考虑到当时的边境情况,以一句“好心孝顺,何必改变衣服”婉拒了启民可汗。突厥可汗对隋朝的恭敬和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与义成公主的影响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只是,背后的这座大山,带给义成公主的并不全是依靠,时,她也得用生命去守护。隋炀帝杨广北巡遭到始毕可汗(义成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截击时,得知消息的义成公主及时派人报信,可迅速南归到雁门的杨广还是被突厥骑兵重重围困。杨广命悬一线之际,义成公主以“北边有急”传信始毕可汗,这才将杨广从围困中救了出来。 身为突厥王妃,她明知谎报军情去惹怒拜狼图腾的可汗,后果会很严重,但在那紧要时刻,她已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她眼里,杨广就是大隋,是她必须相救的家国亲人。 可悲的是,她不顾自己性命之忧去维护的杨广,是个醉生梦死之人,甚至连自己项上人头都不在乎,每每引镜自照,他就对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得过且过的日子总有玩完的一天,他最终被缢死。 皇帝死了,一个王朝的气息也没了。义成公主的所有努力,成了她孤单的独舞。 感激、使命、大义在她的脑海里日积月累,,已在心底生了根,凝固成了不可改变的信仰,用以克服远嫁在外的种种不适和遵从胡俗的辛酸。若要将心底最后的支撑连根拔起,她将彻底枯萎。然而,她不能枯萎,她要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时,她心里念的中原已成为李唐的天下。复国报仇成了她赖以生存的第二个信仰,她想以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坠落的隋王朝。 杨广死后,皇后萧氏如浮萍般飘零颠沛,义成公主利用突厥的力量,从农民起义军处接回柔美的和原隋朝齐王的遗腹子道,并与她的第三任丈夫处罗可汗一起将立为隋王,建隋制,设百官,将生活在突厥的万余中原人送给杨政道,在突厥的汉人“悉隶之,行隋正朔,置百官于定襄城”。 支持义成公主的第三任丈夫,是始毕可汗的弟弟,启民可汗的儿子。她的第四任丈夫,也是启民可汗的儿子。 一个中原女子,一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一辈子只陪在一个男人的身边。但她是义成公主,自从挑着和亲的重担来到北边大漠,重如泰山的家国大爱已将她的个人情感生生压碎。 唯一可让她稍感慰藉的是,她嫁的可汗,大都念及隋朝旧日的恩典,加之她相陪左右耳提面命,所以,处罗可汗去世后,继任的颉利可汗也支持她复国报仇。 费心费力的筹谋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也是她与权位相联后表现出的之处。义成公主育有一子奥射设,在处罗可汗去世后,本该由时年12岁的奥射设继承汗位,但她考虑到奥射设太过仁弱,难继大业,于是改立处罗可汗之弟,是为颉利可汗。 会为别人着想的人往往不会照顾自己,她出嫁突厥19年后,隋朝即被取代,此后的12年里,复国成了她生命的全部。不管隋唐的更迭是不是历史必然,在她的眼里心里,大隋才是天子王朝,让隋朝的外姓就是她的仇人。 对家国的大爱,早让她没有了小女子情怀。接来杨广的萧皇后与自己共侍一夫,共同为复国大业筹谋划策,只是萧氏没有她那般激烈的感情和信仰,在乱世中被几易其主的萧皇后,更愿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而义成公主却不愿放弃。个人的情感可以用眼泪来割舍,可对家国的大爱得以强势的姿态来支撑。于是,她坚决扶持杨政道为隋帝,并与自己的堂弟说服颉利可汗屡次攻唐。在此期间,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几度分分合合,结盟又背信,化敌为友后又反目成仇,除了双方切肤的利益关系,就是义成公主执著的力量。 唐朝建立之初,面对再次强盛的突厥,唐高祖不惜纡尊降贵与突厥交好,谋求边境的和平。然而,以钱帛换来的安宁一度被想要复兴隋朝的义成公主打破。 虽经百般努力,终究无力回天,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出兵突厥,颉利可汗被俘送到长安,东突厥灭亡。萧皇后和杨政道也被送到长安,时年48岁的萧氏被封为昭容。在专门为她举办的欢迎宴会上,唐太宗看着盛大的场面问身旁的萧昭容:“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其实,眼下看似豪华的场面与隋宫的豪奢相差甚远,但萧氏只是平静地说道:“陛下乃的君王,何必与亡国之君相比!”一席得体的言语使唐太宗对其,也使她在唐宫中度过了18年平静的岁月。 相比洗尽铅华、在淡然随和中得了善终的萧皇后,凛冽的义成公主却死在了唐朝名将的刀下。出兵突厥时,唐太宗曾下令不杀俘虏。可想而知,这个手无的女子,宁死也不愿做俘虏!在大漠生活了近30年的中原公主义成,那一刻也有了突厥人的刚烈和血性。 至于她到底是死于义薄云天还是孤单信仰,是非功过难以评说。自古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为权责相联的政治联姻使她远嫁大漠,也使她从一个默默无名的皇家宗室女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朝赵绰生平简介,赵绰最后是如何死的?
赵绰,隋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生卒年不详,《·赵绰传》只言其“仁寿中卒官,时年六十三岁。仁寿为年号,共四年(601—604年),由此推测,赵绰当生于公元539年到542年之间。赵绰在隋代以执法不阿而名世。赵绰秉性正直刚毅,在时以明干见知,职任内史中士。辅政后,以赵绰清正刚直,引荐为录事参军。隋文帝杨坚代周,闻赵绰清正刚直,就任命其为大理丞,不久,又以“处法平允,考绩连最”,升为大理正。大理寺是隋代司法机关,而大理正就是大理寺的长官。 赵绰作为法官,十分注重维护法律的尊严。隋开皇初年,社会上偷盗抢劫等犯罪现象屡禁不止,隋文帝很气愤,就下令凡遇此等罪犯,皆严刑处斩。但是赵绰却向隋文帝进奏,说“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在封建时代,赵绰有这样的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执法不惜死 赵绰在担任法官期间,屡次纠正隋文帝违法量刑的错误行为。有一次,刑部侍郎辛亶穿了一件俗名叫“利于官”的绯裈,隋文帝见到后非常不高兴。隋文帝一生崇尚简朴,最讨厌讲究衣着的人。他讨厌辛亶,就说这件俗名“利于官”的衣服有“厌蛊”之嫌,下令将辛亶判除斩刑。对于隋文帝这种滥用刑法的命令,赵绰当下就说:“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隋文帝恼羞成怒,吼着对赵绰悦:“你顾惜辛亶,难道就不顾惜你自己吗?”当即命令左仆射将赵绰斩首。刑官当下在朝堂上就将赵绰的官服剥掉,隋文帝问赵绰:“怎么样,还敢固执己见吗?”隋文帝只不过是想吓唬—下赵绰,谁知赵绰太掘强,硬邦邦地回敬了—句;“执法一心,不软惜死。”隋文帝见赵绰不可以威屈,也就只好把他放了。 又有一次,执行巡逻仟务的武侯在市上捉到两个以恶钱换好钱的人。隋文帝自然非常气愤,就下令悉斩之,这两个人虽然犯下法,但判刑要有法律依据,不能以好恶为标准,作为法官的赵绰自然懂得这一点,就上奏说:“此二人坐当杖,杀之非法。”隋文帝说:“这不关你事!”赵绰说:“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文帝盛怒,说:“天子之威不可犯,你想寻死吗?”喝令退下。但赵绰却全无惧意,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跨进一步:跪拜不起。隋文帝本是喜欢赵绰的,看到赵绰的牛脾气又上来了,没有办法,只好自己退到殿后。 隋文帝晚年,猜忌心极重,用刑不依科律,动辄严刑酷法以临下。遇到这种情况,赵绰每每敢于以死护法,纠正隋文帝的措误行为。在封建时代,法官要守法不阿,没有别的凭借,只有拿自己的命作抵,这固然是可悲的。不过,一些较开明一点的,一般都能认识到这是“忠”的表现。隋文帝正是这样看待赵绰的,所以,赵绰并没有因守法而掉了脑袋。即使如此,赵绰的胆识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罪已救来旷 在大理官署里,有一个官员名叫来旷,听说隋文帝对赵绰不满意,想迎合隋文帝,就背着赵绰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大理衙门执法太宽。隋文帝看了奏章,认为来旷说得很 中肯,就把他提升了官职。 来旷自以为受到皇帝的赏识,就昧着良心,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放了。 隋文帝虽然嫌赵绰办事不顺他的心,但是对来旷的上告,却有点怀疑。他派亲信官员去 调查,根本没有这回事。隋文帝弄清真相,,立刻下命令把来旷处死。 隋文帝把这个案子交给赵绰办,认为这一回来旷诬告的是赵绰自己,赵绰不会不同意。 哪儿知道赵绰还是说:“来旷有罪,但是不该判斩。” 隋文帝很不高兴,袖子一甩,就退朝往内宫去了。 赵绰在后面大声嚷着说:“来旷的事臣就不说了。不过臣还有别的要紧事,请求面奏。” 隋文帝,就答应让赵绰进内宫。 隋文帝问赵绰有什么事。赵绰说:“我有三条大罪,请陛下发落。第一,臣身为大理少卿,没有把下面的官吏管好,使来旷触犯刑律;第二,来旷不该处死,臣不能据理力争;第 三,臣请求进宫,本来没有什么事,只是因为心里着急,才欺骗了陛下。” 隋文帝听到最后几句话,禁不住哑然失笑。旁边在座,也很赏识赵绰的正直,命令左右赐给赵绰两杯酒。隋文帝也同意赦免来旷死刑,改判革职流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