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花朝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时令饮食有什么古代由来?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花朝节的传统习俗和时令饮食有哪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习俗

  夏历二月十五祭日、八月十五祭月。周历改为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所以周礼以来,二月十五一直是和春分同等地位的仲春之气。帝王在春分祭日,更多在礼法和宗教上,由于民间不能随便祭祀日月,因此民间对春分秋分的热情和美好庆祝逐渐转移到古夏历,既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上。并赋予了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和中秋团圆这样的地位,所谓春花秋月,世间最美,花朝对月夕,一春一秋。花朝,在二月十五,是春天中最美的日子;月夕,在八月十五,是秋天中最美的日子,他们区别以春花和秋月画出了最美的一首诗,被民间所接受乃至憧憬。

  可惜唐宋以后,花朝逐渐被清明所代替,活动也转加在了清明上,春天中集大成者的日子无论花朝还是上巳都集合在清明上;只有秋天中的七夕、中秋、重阳还存在着。

image.png

  关于花朝的日子,由于被春分所替代,民间对古祭日的概念并不是十分确定,这并不像中秋,与满月这样非常明确的信号,因此日期有很多,但都在仲春,有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二月十四、二月十五四种说法。准确应是二月十五望日,因为从对应的角度上。

  虽然不是明确的女儿节,但也在民间被成为姑娘会,女孩在这一起也借此相聚玩耍,互相认识结交朋友。未出阁的女子最爱赏红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赏红一般与拜花神连为一体,清以前贵族士人也赏花剪彩,祭花神,到了后来逐渐变为女儿的专利,

  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说到:“浙间习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南宋《梦粱录·二月望》“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渐闻习俗,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中华全国习俗志》“二月望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广群芳谱》引《翰墨记》、《秦中岁时记》,过花朝节的风俗在唐代已经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

  踏青

  以春分(二月出头)为踏青的开始;十五为高潮;到清明为尾声。立春,大气回暖,有春的气象但花草并未发芽;春分,草芽等草菜类开始生长;花朝,百花开始发芽;上巳,花开到成熟期;清明,树花都以发展成熟万物清明桃红柳绿。

  郊外赏花和花市

  (男女出游。赏花游春)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有的花农植花栽花插花载盆景,花市各色的花品,逛花市。唐宋时期好雅集,贵族士人郊游雅宴,于花下设行障坐席,女子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于亭边流水边烹茶对吟,传花令,抽花签,斗草,写诗,赏花,饮酒赋诗,观看歌舞,欢声笑语,持续不断,落花满天飞,拂了一身还满,醉倒于花下,甚是风雅。日本也有花朝节,樱花会,其风雅即如同唐宋,贵族于樱花下行雅,后来民间每个家庭带着家人于花下饮宴歌舞,不醉不归。

image.png

  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风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时期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明代:“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清以前士人贵族的过节方式一直变化不大。并兴写关于花的诗词,不仅雅士文人,童叟百姓皆在那天为最爱的花抒写下动人的篇章并进行评赏。

  祭花神

  (庙里烧香或者于花树下祭祀行礼祭拜)为花神设神位。清诗: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赏红(护花)

  (赏花;女孩贴红纸红线或五彩纸,绸带在花枝上,即献给花神的礼物来装扮花神,凭自己的喜好装饰花树打扮的越漂亮者为魁,边祈福,边赏花。)清顾禄《清嘉录·二月》:“(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

  晚上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博异记》、《镇洋县志》记载了赏红的风俗:唐朝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说十二日)五更时分,他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护持,一朵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

  赏红的作用:1、赏花;2、护花;3、间接祭祀花神和本花;4、为自己祈福;5、竞赛。

image.png

  种花

  民间有种花风俗

  插花

  民间种花,文人则行栽花盆景,插花贡酒,香的雅事。插花供于画下案上,在唐宋或仿唐宋的古画上经常可以看到。

  扑蝶会

  宋俗《诚斋诗话》载:“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

  挑菜

  采摘野菜(到向外挖菜)《翰墨记》:“洛阳习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应景佩饰

  一簪花:宋《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不同于剪纸花,而是簪真品,宋代男女最风靡的簪花,戴于头上。不说了,花朝节怎能错过簪花风俗呢

  二花胜并相赠:妇女剪彩帛为花插头。明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并且以此纸花互相赠送或以真花赠友

  饮食

  一花糕: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但传说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年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这也是食花糕的由来。

  二吃花:唐太宗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

  三春菜粥:粥里放雪菜(或加毛豆)小辣椒

土-中国人起名字可不那么讲究,传统习俗很重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家庭是社会细胞,人的名字是家庭中区分个体的主要方式。过去人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取名字是父母的想法定的。实在没合适的,也有任老姐取名的。大的家族,起名字往往按字辈取名:家族中会规定好字辈序列,同一辈的人名字中会有一个相同的字,以体现家族辈分关系,比如孔氏家族就一直沿用严格的字辈取名法。当然,文人家庭起名免不了引经据典从诗词、典籍中选取寓意美好的字词取名,像马致远、屠呦呦、马文革、霍去病、辛弃疾…懂阴阳的人喜欢结合生辰八字取名:依据出生的年、月、日、时所对应的天干地支等信息,推算五行缺失等情况,在名字中弥补,如五行缺木,名字可能会带有金、木、水、火、土。元朝时,汉人是被征服的下等人,是没资格有大名的,只能根据出生年月日对付,也就是一个代号而已:就像现在监狱里的4856、0527等。朱重八(朱元璋)、朱五四、李子七…在河北高阳一带,喜欢给男孩子取土名,好养活。在边度口村有14个人叫徐旦,在边家务有5个叫娃子;在俺村有铁蛋、钢蛋五六个,脏妮、臭货、臭讯、丑妮、老憨、狗剩等。看来,取名字一方面基于父母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和传统习俗有关。不过,及至年长,小名用的少了,只有同乡、发小知道,他们会弄出不少官名、大名、笔名、昵称、代号等名字。请问,您小名叫啥来着?#我在岛屿读书#​

无语!这里的男孩会被打扮成女性遭富人性侵,居然是传统习俗

  一些有钱有势的男人徘徊在阿富汗的大街上寻找贫困孤儿的男孩作为性奴隶和娱乐的对象。这些男孩子通常年龄在10-18,从街道上被强迫或绑架到一些特殊癖好的人的家中,然后穿上女人的衣服,被迫跳舞娱乐他们。  他们的真的活的很悲哀,舞者作为私人聚会上身份高贵的指挥官,政治家和其他成员的精英们的玩乐对象,常常要接受一些非人的对待!  这是阿富汗一个古老的娱乐行为,被称为“巴查巴子”,近年来它开始慢慢复苏。  阿富汗本周宣布将用一系列严格的处罚来制裁搞这些娱乐活动的人。但是仍然有不少男孩被迫成为富人的娱乐工具。  “跳舞男孩”艾哈迈德,17岁。据他自己透露:“我爱我的主人。我喜欢跳舞,喜欢一个女人和我的主人玩。”  “当我长大了,我将是一个老板,我会有我自己的孩子,”他告诉记者。  “警察也不问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只是一味地威胁要逮捕我们,”另一个男孩,阿卜杜勒告诉媒体。  “很多时候他们要求我们跳舞,然后给我们钱。”  在阿富汗,巴查巴子不认为同性恋是妖魔化和应该被禁止的。这些习气随着塔利班1996-2001年统治下的禁止,近年来死灰复燃。据说在阿富汗南部和东部的农村Pashtun的中心地带是很普遍的,以及在北方农村的民族。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因为在阿富汗社会和女性是很少的,而且很难接触到。以及社会文盲、贫穷、不安全和武装团体的存在,也导致了巴查巴子的蔓延,2014年,富汗独立人权委员会(AIHRC)在一份报告中这样说。  摄影师Barat Ali Batoor记录了阿富汗跳舞的男生在。  阿富汗独立人权委员会指出,阿富汗的刑事法律禁止强奸男色,但对巴查巴子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是阿富汗对于巴查巴子和现有的法律空白和模糊不解决问题充分,”报告说。  正是这种差距,政府希望修订后的刑法将完善这一部分。但政府不实施这些措施的跟踪记录,许多肇事者已与公安机关利用权力和贿赂使他们免除处罚。  许多10岁和18之间的男孩被绑架,有时是极度贫穷的家庭将自己的孩子卖给吸毒者。  “因为被强奸!巴查巴子的受害者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阿富汗独立人权委员会的报告说。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