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什么能把李白、唐玄宗、杨贵妃同时联系在一起,那必然就是沉香亭了。沉香亭,是唐代兴庆宫的一个主要建筑,位于唐长安城兴庆宫内龙池东北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辛弃疾《贺新郎·听琵琶》对其进行了描述,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最为著名。1958年在原址复建,为西安兴庆宫遗址公园标志建筑之一。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和沉香亭有关的主角有:盛开的牡丹花,红紫的、浅红的、通体透白的,还有当朝的天子唐玄宗李隆基,有倾国倾城的杨玉环,有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艺人李龟年,但是最闪亮的主角非诗人李白莫属。
天宝初年的一个春天,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梨园弟子的侍奉下来到沉香亭赏花。天子、贵妃、名花、歌手都已经在场,这时候诗人李白来了,他是带着醉态来的。这种醉态曾经让杜甫赞叹不已“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也嗜酒,那怕囊中羞涩剩下的钱仅能买一斗酒,也要请朋友来聚一聚。但杜甫是循规蹈矩的,当由公家配发的马匹被收回之后他就不敢再去拜访友人,真相是“徒步翻愁官长怒”。
在距离沉香亭不远的龙池南岸生长着一种紫色的小草,人们称它为“醒酒草”,如果有人喝醉了掐上一根小草让他闻一闻酒劲儿即时消散。唐玄宗没有让李白醒酒,同样精于诗文的玄宗知道醉中的诗人散发出的不仅仅是酒气,还有平时或多或少自抑着的才气。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意思是名花和绝色美人相与为欢,长使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沉香亭北倚栏消魂之时,君王的无限春愁都随春风一扫而光。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沈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三首清平调词字句之间自然的看不出刻意修饰的痕迹,这就是李白的诗风。如今沉香亭已经重建,李白的故事还在流传。
李嘉佑,唐代诗人,字从一,历史记载及生平简介
,诗人,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载(748)登第,授秘书省正字。李嘉祐,字从一(《艺文志》注云:别名从一。此从《唐才子传》)赵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至德中(公元757年)前后在世。工诗,婉丽有齐、梁风,人拟为吴均、何逊之敌。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诸人友善。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擢进士第,授秘书正字。以罪谪南荒。未几,有诏量移为鄱阳宰,调江阴令。入为中台郎。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复为袁州刺史。嘉佑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书籍记载 今录《台州府志·名宦》卷九十六《李嘉祐传》: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人,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进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为台州刺史,有诗名,有集一卷刊于《郡斋》(原注:录自《嘉定赤城志》)。又尝中台郎窦常赞之曰:“雅登郎位,静镇方州。” 李嘉佑任台州刺史时,在《送杨山人归天台》一诗中曾提到他,称“我家小阮贤”,又赞誉为“诗人多见重”。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推许为“中兴高流”,并特别称赞其“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送王牧吉州谒使君叔》)等诗句,誉为“文章之冠冕”。其诗大多写自然景物,以绮靡婉丽著称,但也有一部分诗篇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社会动乱,如“千家闭户无砧杵,无人望斗牛”(《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江燕初归不见人”(《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以及“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等,写出战乱后郡邑残破景象,较有现实意义。 李嘉祐是中唐肃、代宗两朝时期的才子,是继郑虔之后向台州传播盛唐文化的第二位著名文人,位居刺史。《台州府志·名宦》郑虔本传与李嘉祐本传紧连,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间隔时间约有半个世纪,却未见第三个名宦立传,看来是历史选择了他们。郑、人命运多少也有些相似:同是才子;同处于肃宗即位,朝中排挤旧臣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罪”贬出长安(原因虽各不同:郑虔由著作郎严谴台州任司户,李嘉祐由侍御史贬江西任鄱阳令);郑虔开创一代文风,终于台州不久,李嘉祐来台州任刺史,未归朝而卒。 个人经历 李嘉祐祖籍赵州,赵州今河北赵县,赵郡始于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三子云牧齐为赵相,始居赵郡。李嘉祐有诗《送窦拾遗赴朝因寄中书十七弟》,据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所考,这个“十七弟”即李纾,属赵郡李氏南祖房,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官中书舍人;纾兄纵,官员外郎、常州别驾。知三人为从兄弟关系。李嘉祐还有送纾诗《送从弟归河朔》(《全唐诗》卷二O六),诗中说:“故乡那可到,令弟独能归”,称“河朔”为“归”,喻河朔是其故乡也。《新唐书·地理志》:赵郡属河北道,传统上属河朔地区,故李嘉祐祖籍赵州无疑。原先有人说他是袁州人,是因其曾仕袁州刺史以官地而误。李嘉祐又有《送族叔阳冰祗召赴都》诗,阳冰,曾为宣州当涂令。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指出:“按(李)白于阳冰亦称族从叔,应与嘉祐同辈,自不当以嘉祐为侄。” 李嘉祐比郑虔少30余岁。其生卒年基本定为:约生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约卒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史家对其生年认识略同,卒年则不一,今笔者据《全唐文》卷四九三的权德舆《送钮秀才谒信州陆员外(即陆长源)便赴举序》:“故临海守李君,予从父户部,皆以文艺风骚为师友。”按陆长源于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为信州刺史;“从父户部”即权德舆之叔权器,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按德舆写有权器祭文,存《全唐文》卷五O八),“临海”即台州,“故临海守李君”即台州刺史李嘉祐,推知李嘉祐必卒于权器之前,台州为李嘉祐终官。 李嘉祐少年才华出众,中进士第较早,登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杨誉榜进士,年仅26岁。仕途得意,任秘书省正字,曾奉使去扬州、饶州搜集图书,继升补阙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职。肃宗至德、乾元间以“罪”谪鄱阳令,原因史无载,唯刘长卿诗《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中“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推之,恐像那样为“新文”招“怨”,实无辜。他放逐江西鄱阳令,前后四年,有诗“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量移江阴令;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回朝任拾遗、司勋员外郎。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至大历九年冬(公元774年)卸任,回至吴兴、晋陵一带,后定居苏州。诗僧皎然上人有《七言奉酬李员外使君嘉祐苏台屏营居春首有怀》:“移家水巷贫依静,种柳风窗欲占春。”又有一首五言,也题“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推知嘉祐在苏州闲居非短日,且生活并不富裕,故有“贫依”两字。李嘉祐何时赴任台州刺史?原有二说:一说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见《嘉定赤城志》。一说大历末、建中初(公元779—780年)。今采用后说,是据权德舆祭其叔权器一文(见上)。又考刘长卿大历末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尚在睦州司马任上,写有《送台州李使君兼题国清寺》诗(《刘随州诗集》卷九),其“露冕新承明主恩”句,指明李嘉祐是由闲居苏州起用台州刺史的;而题目“国清寺”为天台山名寺,人人皆知,接着有“晴江洲渚带春草,古寺杉松深暮猿”句,说嘉祐是春天时节,赴台州任的那时唐王朝正处代宗与德宗皇位交接之时((代宗卒于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德宗起用了代宗时一些被贬谪的官吏,因此不久刘长卿也由睦州司马升为随州刺史。 隋唐以后,人们称中央机构诸曹司郎中、员外郎为郎官。唐人颇重视郎官人选,认为郎官乃清要之职,与翰林一样,视为内相。据说那时员外郎比郎中更显得有声价,嘉祐少年得志,在朝曾任御史,拾遗、司勋员外郎等清要之职,在外又历任袁州、台州刺史,故时人赞誉他“雅登郎位,静镇方州。”清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录有其名。 后的中唐,由于统治阶级的战乱和剥削掠夺,曾经繁华富裕的江南地区变成一片凄凉荒败的残破景象。在当时一些诗人中,如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等都可以找到某些诗句,但李嘉祐在这数年中,则比其他人写得更多些、更真切些,这一点,是一向为治学者所忽略的。 嘉祐晚年,仕途遭受挫折之后,好禅理喜结僧侣。如他写的《登郡北佛龛》五言诗,用词精炼,描写了登北固山顶,遥望巾山的情景:“石壁江城后,篮舆晚踅登。古龛千塔佛,秋树一山僧。清磬和虚籁,香泉吐暗藤。愿将身洒扫,求官复作能。”应该说,嘉祐在台州刺史任上,对郡城的名胜风景是熟知和有感情的。中唐时江东诗僧有8大名僧,称为方外工文者,李嘉祐等诗人与他们酬唱甚密,如灵一,灵澈,皎然等名诗僧。有兴趣读者可翻阅细读《唐才子传》。 据上述有两点需再一次明确: 一、李嘉祐任台州刺史具体时段似可定在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约卒于公元781年,比较符合史料记载。据《嘉定赤城志·职官表》载:大历十一、十二年有四个任职官名:韦伦、韦方宪、韦宥、郭庆;大历十三年有一人:刺史王光胄。大历十四年至建中一年,则未明。李嘉祐似可补缺。 二、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前后,《嘉定赤城志中》台州刺史空白,仅记郑虔任司户参军,时李嘉祐在江阴令任上! 李嘉祐终官临海,与他交往密切的二个诗僧,灵澈和皎然均比他迟卒23年至34年左右。他们留世的《诗集》,可能为临海北宋时在北固山上建造“嘉祐寺”带来某种因果影响?!这是笔者一点遐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代宗与独孤皇后的爱情故事
宗是的长子,也是第八位,于762-779年在位。和有着怎样的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呢? 唐代宗李豫简介 影视剧中的唐代宗李豫 李豫于726年出生于东都,从小聪明好学,祖父十分喜欢他。 李豫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先后首付了长安和洛阳两京,平叛的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758年,李豫被立为皇太子。 762年,唐肃宗病危,张皇后无子,怕肃宗驾崩后自己没有地位,想废掉太子。宦官李辅国知道后,保护太子,又和一些大臣领兵到三殿,囚禁皇后。后来肃宗驾崩,李豫在灵柩前继位。 唐代宗李豫继位后,李辅国以为自己拥立代宗有功,嚣张跋扈。但是由于他掌握兵权,代宗也只好委曲求全。不久之后,代宗李豫,派人杀了李辅国。这才使代宗真正掌握了权力。 代宗生活的年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唐朝经历着由统一的中央集权走向分裂割据,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唐朝对周边的部族控制力逐渐减弱,由主动进攻变被动挨打。但是新唐书评价说代宗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是一个合格的皇帝。甚至有“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评价,这应该算是很高的评价了。 公元779年,代宗病重,而且无法上朝。半个月后,代宗就驾崩了。 唐代宗与独孤皇后的爱情故事 唐代宗的姓独孤,因为天生丽质挑选进宫,代宗甚是喜爱她,天天和她形影不离,可以说专宠了,因为其他贵妃极少能够得到代宗的宠幸。进宫没多久,就被代宗封了贵妃。 不久以后,独孤贵妃给代宗生下了一男一女,就是韩王迥和华阳公主。而华阳公主似乎是遗传母亲,长得非常漂亮,又聪明又乖巧,代宗对其甚是宠爱。独孤皇后画像 不过,命运没有眷顾这位公主,在公主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患上了,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代宗和独孤贵妃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成天郁郁寡欢,茶不思饭不想。代宗也根本不上朝了。独孤贵妃更是无法走出这个阴影,忆女成疾,第二年就驾鹤西去了。 这样的双重打击让代宗更加受不了,他久久抱着独孤贵妃的遗体不肯放手,,还不许人安葬她。朝中的大臣全部得跪地哀求,请求将独孤贵妃的遗体收敛,代宗这才答应,可是代宗还是日日夜夜守候在独孤贵妃的刘久前不肯离去,就这样长达数月,自己也耗的骨瘦嶙峋。可不管朝中的大臣怎么相劝,代宗就是不让人把爱妃的遗体下葬、就这样长达了整整九年时间,独孤贵妃的遗体变坏了,不得不下葬,这才下旨让人为她安葬。 虽然独孤贵妃离开了代宗九年了,但是代宗为了能时时看到她回忆起她,特地把她的寝陵安排在长安城东,这样在宫中就能看见,以便能天天望着独孤爱妃。 代宗的痴情,不得不让人感叹,但是大臣们怎么能让一国之君每天对着陵墓呢?所以他们苦苦哀求,轮班进谏,这才让代宗不情愿的将爱妃葬入庄陵。 独孤氏出殡之时,代宗不顾身份,白马素衣,跟随在灵车之后,文武百官紧跟其后,这样违反祖制也是历代以来第一人。此情此景,真是感天动地啊。 代宗追封独孤贵妃为贞懿皇后,并把华阳公主也迁入庄陵,让她们母女俩能够团聚。 中国历史上不缺帝王对妃子的爱情故事,但是像这样的守着爱妃灵柩数月,又陈尸数年不肯下葬的爱情故事,真是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