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指公元1301年至公元1400年。在中国是元明两个朝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古代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先后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政权。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覆亡。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全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在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古代上最终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在应府设立南直隶。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治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大规模民变。
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帝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满清趁乱入关,击败闯王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覆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

明朝疆域囊括汉地,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并曾在今青藏高原、东北(包括外东北)、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卫所。
明成祖曾收复安南,明朝极盛国土面积约达1000万平方公里。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强盛大一统中原王朝。明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修《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一外国酋长来到唐朝,自称汉族后裔,要找唐太宗认亲
在回鹘的西北地区,也就是当今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以北,安加拉河以南地区,有个叫作黠戛斯(xiá jiá sī)的民族。在公元648年,一个黠戛斯的车队,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顺着西域之路来到了大唐首都,和其它只是进贡,希望与大唐达成友好关系的民族不同,黠戛斯的酋长自称是叛将的后裔,还要跟皇帝“认亲”。 一个外族之人,带领着外国的车队,却要与唐朝皇帝认亲,让人疑惑其可信程度,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这得先从李陵这人说起,李陵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大将,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将军李广利的手下。而唐朝的开国皇帝乃是李渊,其先祖出自陇西成纪,也自称为李广的后人。由此可见,倘若李陵真的是黠戛斯酋长的先祖,那么与唐朝皇族确实有着血缘关系。 然而,为何李陵会在回鹘的西北地区有后人,这得从他征战匈奴之事说起。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利率领三万铁骑出征匈奴,与天山交战。时为骑都尉的李陵自动请缨,率领五千士兵突袭,终究打不过匈奴的八万大军,李陵被俘。 投降后的李陵并未忘记自己是汉人,但却不料被出使匈奴的仇敌诬陷其传授兵法给匈奴军队,导致李陵一家灭门。李陵因此对汉朝,投入了匈奴单于的拥抱,娶了单于的女儿,并得到单于的重用,被封为右校王,最终客死他乡。直到死后多年,汉朝才知道教授兵法给匈奴的,是李绪而非李陵,并为其平反昭雪。 从这里不难发现,李陵虽是汉人,但已经扎根于匈奴地区多年,并与当地人联姻。而李陵被封后,管辖的地区为坚昆一带地区,而黠戛斯一族在汉朝时期又叫作作鬲昆,又作隔昆,或坚昆,与之正好相对应。大多数的黠戛斯人的长相赤发绿瞳,但是自称是李陵后裔的这些人却有所不同,他们为黑发黑瞳,这很有可能是由于混血产生的,因此,这些人自称为李陵后代还是有着一定的可信程度的。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的考虑,唐太宗同意了黠戛斯酋长的“认亲”请求,并设宴款待于他,席上相谈甚欢。由于这份特殊的关系,黠戛斯酋长决定归属唐朝,并与唐朝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元朝的灭亡真的是因为他治河不利吗 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真的是因为脱脱治河而灭亡的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脱脱,字大用,蒙古蔑儿乞部人。伯父是元朝大臣,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即位后任中书右丞相,独秉国政达八年之久,是元末有名的权臣,而脱脱也因此得势。 少年时代的脱脱就臂力过人,能挽弓一石,是一位显见的将才。他很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要求自己要用儒家标准做人。由此,他立下了 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 (《·脱脱传》)的志向。 而成年的脱脱在目睹伯颜倒行逆施,势焰熏灼后,深感事态严重,虑一旦事败,伯颜有杀身之祸,自己也会受牵连。所以脱脱就对其父说: 伯父骄纵已甚,万一天子震怒,则吾族赤矣。曷若于未败图之。” 脱脱也是个行动派,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马上积极靠近元顺帝。在得到元顺帝的信任后,终于一举打倒了伯颜,自己也得到了接触朝政的机会。不久就接替了伯颜,升任大丞相一职。 但元末注定是不平静的。 而据《元史》记载: 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沿河郡邑,如济宁路、曹州、大名路、东平路等所属沿河州县均遭水患。”几十万百姓沦为难民。但元廷对之却是束手无策,以致水势不断北浸。 到至正八年正月,河水又决,先是淹没济宁路诸地;继而“北侵安山,沦入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隳两漕司盐场,实妨国计。”大有掐断元王朝经济命脉之势。 关于救灾,元朝大臣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主张修的人是担心放任不管会失去民心,引发暴动,从而导致王朝的覆灭;而主张不修的人是深谙元朝的腐败状况,无论政府下多大的力气投资,都会被装进各级官员的口袋里。这样会导致更大民怨,引发民众的暴动和元朝覆灭的危险。由此可知,主张修与不修的两派都是出于忠心,都是出于为元帝国的生死存亡的考虑。 到了至正八年二月时,元廷于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命贾鲁为行都水监使,专治河患。贾鲁经过实地考察、测量地形、绘制地图,提出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二,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 九年,贾鲁以都漕运使身份再次提出自己的治河主张,并进一步强调 必疏南河,塞北河,修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 。脱脱当机立断,取其后策,并言 事有难为,犹疾有难治,自古河患即难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 但元朝的腐败真的已经烂到了骨子里了,朝廷所发粮款非但不能用到治河上。而且沿线治河官吏更是大肆压榨百姓,使河南等路,民不聊生。 白莲教主韩山童等则抓住这大好时机,凿好独眼石人一个,预先埋于黄陵岗,散布民谣: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元末农民战争爆发。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听闻大怒,把脱脱召去,责之曰: 汝尝言天下太平无事,今红军半宇内,丞相以何策待之? 脱脱汗流浃背,一时竟无言以对。 后来脱脱渐被奸臣排挤,最后竟被贬云南。但一个被贬的脱脱,仍然无法令这些人彻底安心。最终脱脱被他们娇诏毒杀,时年42岁。 但南方的起义军却是越演越烈。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由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 但后世对脱脱的评价仍然十分之高的,认为脱脱是元朝后期蒙古贵族集团中少见的有见识、有能力的宰相。修撰的《元史》本传称他: 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之臣,何以过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