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诸葛亮和周瑜难以与他比肩他推动了三国鼎立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个“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的角色,诸葛亮欺他、刘备骗他、关羽吓他、孙权责他、周瑜骂他、吕蒙瞧不起他,可谓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从史书《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出现了好几个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周瑜,跟周瑜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为了突出诸葛亮,这鲁肃倒霉透了,他吃亏可吃大了。如果说周瑜是《三国演义》最大的冤案,那么鲁肃是第二大冤案,大概是不会错的。

历史的重重迷雾,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是个什么样子呢?

慷慨解囊,有钱就是任性

对比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特别是我们喜欢的三国群雄,发现一个英雄的共性,当然这个共性是英雄开始出道之前的,这个共性居然是四个字:不务正业!

诸葛亮和周瑜难以与他比肩他推动了三国鼎立

鲁肃青少年时期是个标准的富二代。

鲁家庄的鲁肃家,有良田千倾,家仆如云,绝对是一户巨富的大户人家。而鲁肃,就如现在一样,一个标准的富二代。但鲁肃是个出了名的败家子,不务正业不说,还行为怪异,把周围的几百个年轻人召集起来,凭着自己富厚的家底,给这些人供住,供吃。

鲁肃每天带着这帮年轻人在自家的田地上操练兵马,自己扮演大将军,把自家的田地踩的寸草不生了。我们小时候也玩过过家家的游戏,可有这么玩的么!而且视金钱如粪土,谁缺钱,找鲁肃,周瑜当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结交鲁肃的。

某日,当时身任“居巢长”的周瑜,带着创业团队来到住在临淮东城的鲁肃家,说要拉赞助。

既然是赞助,而不是硬性指标,给多给少就看鲁大户的脾气和度量了。于是,任性的一幕出现了。

鲁肃家的院子里有两个大粮仓,“肃家有两囷米”,一囷米是多少呢?三千斛。一斛的量又是多少呢?鲁肃是东汉人,用的当然是汉代度量衡,《汉书·律历志》载:“十斗为斛。”三千斛就是三万斗。

当时鲁肃正在和周瑜喝酒,听说要拉赞助,他随手一指粮仓,说:我那一囷米,就给周公子您了。他毫不犹豫地就把三万斗米,相当于一半的年收入送人了,这不叫任性,什么才叫任性?

周瑜被鲁肃的“有钱任性”深深地折服,于是动情地说:我们这兄弟做定了。袁术听说这事后,也觉得鲁肃是个人物,于是任命其为淮临东城的地方长官。

鲁肃才是三国鼎立的推动者,诸葛亮和周瑜难于其相提并论

无鲁肃,赤壁之战或许就不复存在了。

诸葛亮和周瑜难以与他比肩他推动了三国鼎立

公元197年,鲁肃在周瑜的劝说下率领部属投奔了孙权,并且提出了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三足鼎立的战略构想,因此也得到了孙权的赏识。

鲁肃胸怀大志,眼光远大,大智大勇,可以从资治通鉴的记载中看出来。200年,鲁肃向孙权分析天下局势,和诸葛亮207年的隆中策一样,建议:

“曹操不能除,为今之计只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祸吧。如果北方多事,可除黄祖,进伐刘表,将长江一带占为已有,这就是王业的基础了。”

208年,鲁肃听说刘表死,就向孙权建议要到荆州去说服刘备合作取荆州,共同对抗曹操。

公元208年12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时间黑云压城。东吴集团内部战降两派斗争立马白热化,诸葛亮也赶过来凑热闹,舌战群儒,激将孙权。周瑜则纵论天下,高谈阔论。但孙权始终摇摆不定,直至鲁肃一席话,才下定决心,放手一搏。

在鲁肃一生的战略规划中,最为神来之笔的就是“借荆州”了。

荆州为古九州之一,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湖北、湖南、两广北部。赤壁之战后,周瑜率东吴军所占领的地域,大致在今日湖北中部及北部,刘备军也处于这一带。至于南方长沙、武陵、零陵、桂阳等数郡,还是刘表所派官吏治理,基本处于独立状态。

因此东吴借给刘备的荆州,只不过是荆州北部的南郡、襄阳一带,至于南方数郡,还是刘备带兵征讨而来。

鲁肃之所以力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因为这样做对孙吴有两个好处:

一,实际上只是借了南郡、襄阳两地,但名义是整个荆州,等于是借给刘备小小的本钱,却让他背上大大的利息;

二,更重要的是,刘备是当时除了东吴,唯一敢于抗衡、也可能抗衡曹操的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这是重大的战略价值,远远超过区区几地的价值。

所以当曹操在许昌听到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正在写信的他,吓的笔都掉在地上。他最了解刘备的为人和价值,他是真害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鲁肃的高明。

 

诸葛亮和周瑜难以与他比肩他推动了三国鼎立

 

单刀赴会,或许是三国历史较为有名的冤案

单刀会是表现关羽神勇的一个很有名的段子。这个段子历史上有没有根据呢?历史上确实有过单刀会,《三国演义》的单刀会就是根据这个来改写的,反而是关羽邀请鲁肃。

鲁肃手下有些将领就讲了,不能去,太危险了!鲁肃力排众议,坚决赴会,结果在会上又是一通义正词严的批评,批评刘备,你们这方面不守信用。结果《三国志上》记载,“羽”无以对,关羽听了哑口无言,没辙,乖乖地交出三郡。

只是在演义里,单刀赴会的结局较为可惜。

可惜的是“刀客”关羽,一直没从心里去接受鲁肃的劝告。在鲁肃死后,他依然扛着大刀四处耍横,最终惹怒孙权,派人袭击,砍下他的脑袋。吴蜀发动战争,最终蜀国失败,再也难以恢复元气。

和平与好战,在鲁肃和关羽身上,分别得到很好的体现。他们的结局,也很好地警示了后来人:和平必胜;好战,将会亡己亡家败国。

个中道理,也就留给后世人慢慢去品了。

总之,《三国演义》里的鲁肃倒霉透了。其实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肃大智大勇、临危不惧、多谋善断、坦荡豪爽、能言善辩、堪称一代豪杰。

周瑜到底有没有打黄盖是怎么回事?历史上又是如何记载的

“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我们常常将伤人者称为周瑜,甘愿受苦者称为黄盖,两人都是自愿的,这听起来被打者好像脑子缺根筋,哪儿自愿挨打却不还手,打人者还心安理得的,正常情况下肯定不会是这样的,这句千古流传的歇后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小故事,而这个小故事我们人尽皆知,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小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端倪。 三国时期,曹操百万大军挥师南下,锐不可当,令人闻风丧胆,似乎有踏平一切的决心,面对这样的情况,和决定暂时化干戈为玉帛,毕竟他们谁都不是曹操的对手。再一意孤行,只有死路一条,联起手来尚有取胜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后来著名的“”。在这次战役中,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 于是在军事会议上,就确立方了方案,周瑜黄盖二人假装意见不合,黄盖气焰嚣张,甚至有轻视周瑜之意,周瑜借口怠慢军心,下令要讲黄盖斩首,众将苦苦哀求,周瑜念在黄盖,决定从轻处理,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将斩首改为笞刑,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的,好几天都卧床不起,这出苦肉计是演给诈降吴营的、张允看的,阚泽还未黄盖献诈降书,这一切都被蔡瑁张允看在眼里,眼看着自己立功的机会就要来了,心中暗自欣喜。于是蔡瑁张允就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等黄盖来投降时,曹操便,以至于后来惨败,懊恼不已。 其实看到这里,漏洞百出,听小编一一解答。 第一,周瑜、黄盖同为东吴大将,虽说周瑜在能力上略胜黄盖一筹,但黄盖的功劳也不比周瑜差,就算两人为了取信曹操才演的苦肉计,但这件事只有他俩知道,或者更多一点,主子们也是知道的,但是三军将士可不知道,黄盖年长周瑜,在军队里的威望甚至比黄盖还要高,况且黄盖为人忠厚,结交的朋友也不少,周瑜贸然采用这样损伤黄盖面子的行为,这不是打了黄盖的脸,也打了三军将士的脸吗?周瑜号称小诸葛,办法注意可不止这一点,何必非要采用这种犯众怒的行为呢?即使日后澄清,那众人心中难免有芥蒂,也会对周瑜的名声有影响,周瑜又何苦趟这趟浑水呢? 第二,从史料考证,依《三国志·周瑜传》的记载来看,赤壁之战开始后,经周瑜同意,黄盖借用十多艘轻便战舰,将其全部装满柴草,脚上膏油,裹上帷幕,竖起牙旗,且在大船后边绑上小船,以备用。随后,派人送投降书至曹营,说要向曹操投降,然后浩浩荡荡驾船北上而去。曹操的军吏、士兵纷纷从营房中探出头来观望,都以为是黄盖投降来了,在离曹营还有二里时,黄盖放开大船,同时放火,当时东南风正急,一时往船如箭,火势凶猛,不但烧了曹操的水营船只,火势还蔓延到岸上,烧了岸上的营落。随后周瑜率轻锐之军快速进击,一举击败曹军。 从记载中我们没有看到有关黄盖的苦肉计,试想,如果真有苦肉计,那么一定是被载入史册的,这么精彩的段落,怎会错过?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三国时代的故事大都是来自《》,毕竟这部著作传播的最广,还被拍成电视剧,影响深远,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文学讲究来源于现实,有高于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渲染,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所以不能被当成真正的历史。 另外,小编在《江表传》中也找到了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里面记述了黄盖的诈降书,大意是说,黄盖受厚恩,经常为将帅,待遇并不薄,但从天下大势来看,江东六郡人马抵挡中原百万大军,实在是寡不敌众,这是海内所共见的。江东的将吏,不论愚智,都知道这一点,只有周瑜、忠厚浅薄,固执己见,从现实考虑,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到交锋之日,我黄盖便为前部,当随机行事,为曹公效命。 曹操在接到书信后,特地召见了送信之人,秘密盘问了许久,说:“只怕其中有诈,黄盖如果真的投降,建立大功。来日封爵受赏,一定在众人之上。”曹操虽有怀疑,但还是选择了相信黄盖,最终“引火上身”。 在这里还是对黄盖的苦肉计只字未提,黄盖也是征战多年的老将了,信誉肯定还是有的,说是投降,即使曹操有所怀疑,也不会放弃这个大好的机会,是不是真投降,见了面不就清楚了,但怎料到,连黄盖的面儿还没见着,就被算计了,枉费他一世英名。 从几个方面都能证明,其实根本就没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一说,只是后人根据一些蛛丝马迹,编出来的。我们看问题一定要带着思想去看,去思考,去探究,脑子越用越灵嘛。 随机文章被加蓬蝰蛇咬了有救吗,有救/但被咬的部位100%会被截肢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蒙娜丽莎画作中隐藏外星人(有图有真相)蛇类祖先厚针龙图片,身躯像蛇长有双足神似中国神龙(现今已灭绝)迅猛龙能否猎杀霸王龙,单挑打不赢霸王龙/群殴可猎杀(得不偿失)闪雷兽存在吗,潘多拉最顶级掠食者/13公里外即可发现猎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周瑜儿子是哪位?为什么没什么名气?真相很简单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点出了遗传的重要性。单以时期的文臣武将为例,这一道理多次得到了验证。例如蜀将黄权,智勇双全,在汉中争夺战中,为阵斩出力良多,其子黄崇随抵御邓艾,提出了有效的迎敌策略;则祖孙三人,皆忠义无双;江东名将,曾火烧七百里连营,其子也是一代军神;魏将文钦骁勇善战,其子文鸯,则能在大军中七进七出,等等。可是汉末三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其后人却几乎不为人知。他是谁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孙吴四英杰”之首的周瑜。周瑜,字公瑾,是小霸王孙策的发小,也是孙策平定江东时的元老及大功臣。孙策去世之后,他又开始辅佐,在军事上,他曾从征黄祖,也曾火烧赤壁;在战略方针上,他曾提出扣留刘备,与两分天下,也曾提出进军西川,雄据巴蜀,再与曹操角逐。连孙权都曾感慨,“孤非瑾,不帝矣。”只可惜他英年早逝,在准备攻打益州的时候,亡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只是他不仅自己的结局令人唏嘘,其两个儿子的下场也让人难以接受——一人早夭,一人因罪被流放。 按理说,周瑜是江东重臣,就算他早逝,其后人也应得到良好的照顾和教育才对,可《·周瑜传》记载:“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群臣请愿,孙权准备赦免他的时候)会胤病死。”他的后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周瑜没来得及教导 抛开早逝的周循不谈,单说周胤,他之所以获罪,是因为孙权授予他精兵,赐给他爵位之后,他不但不思为国效力,反而倚仗自己的权势,沉迷酒色不能自制,孙权数次警告也无济于事。这种情况一看便知是缺乏教育的问题,毕竟周瑜公元210年便已去世,这个时候其长子周循也才八九岁的样子,周胤的年龄则更小,再加上周瑜一直忙于战事,也没有时间教导子女,周胤长歪并不意外。再加上周瑜、周循相继早逝之后,他便能为了周瑜一脉唯一的传人,不管是他家庭,还是其他曾与周瑜交好的人,都乐意惯着他,他做出一些荒诞的事情,可能性则更大。 二、周循和周胤自己的原因 周循早逝,很可能是受周瑜遗传,或者本身存在什么疾病,他的早夭,任何人都只能唏嘘却无可奈何;至于周胤,则有自己不争气的缘故。毕们兄弟二人,同时丧父,周循“有瑜风”,他却成长为了这般模样,除了与缺乏与亲的教导有关,也有他自身的原因。毕竟汉末三国时期,幼年或少年丧父,却成为大才的人物并不少,例如刘备、、、等,都是在缺乏父亲教导的情况下长大的,可是这些人并没有长成他这般模样。 三、孙权故意为之 当然了,如今还有一种比较阴谋论的说法,那就是孙权故意为之。毕竟,孙权是一个非常小家子气的人,在权势方面比较严防死守,例如他称帝之后,只为自己的父亲追加了帝号,却只将为自己打下江东的哥哥孙策,追封为了长沙桓王;再如他一直重用自己提拔起来的人物,却对江东的世族,以及孙策时期的旧臣进行打压,等等。而周瑜出身名门,又是功劳不可抹杀的重臣,孙权忌惮他是难免的。毕竟周瑜不但出身好、功劳大,还是孙策的发小与连襟,他很可能害怕,如果自己一脉与孙策一脉,争夺江东控制权的时候,周瑜一族对战在孙策后人一方,即使周瑜早逝,他也不放心,所以对“有瑜风”的周瑜长子周循下了毒手,对长歪了的周胤进行了捧杀,甚至故意命人对其进行了错误的诱导。 仔细分析下来,这三种原因皆有可能,甚至三者也说不定,只不过,这些事情史料中没有详细的记载,已不可考,不知道大家对于此事,有什么看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